中国共产党民生为本理念刍议*

2010-08-15 00:53:25郭华茹常州大学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常州213164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4期
关键词:政党民生利益

蒋 霞,郭华茹(常州大学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常州213164)

中国共产党民生为本理念刍议*

蒋 霞,郭华茹
(常州大学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常州213164)

重民生者得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中国共产党民生为本的价值理念凝聚着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和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具体体现。民生为本是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之一,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也是永葆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色的关键所在。

民生为本;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先进性

重民生者得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中国共产党民生为本的价值理念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群众为价值主体、以满足百姓生存和发展需要为价值取向的价值观。它以解决人民群众最直接、最现实、最关心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眼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让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得快乐幸福和有尊严。民生为本的价值理念凝聚着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和价值观,也是对党在多年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形成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执政价值理念的丰富和深化,是中国共产党永葆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色的关键所在。

一、民生为本理念凝聚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民生问题是亘古不变的问题。民生为本,最根本的是以民需、民利为本。注重民生、改善民生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逻辑起点之一。

(一)民生为本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历史就是为了生活的目的而进行的活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利益关系形成和变迁的历史。民生是构成社会生活的最基本的内容,也是国家和社会组织活动的重要目的。唯物史观就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1]把物质生产看成是唯物史观的出发点和把现实的人看成是唯物史观的出发点是完全一致的。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决定精神,精神反作用于物质。精神离不开物质,任何一种精神现象都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它依附于物质的社会关系,依附于物质利益关系。因此,物质利益是人们从事社会活动的最终目的,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马克思曾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2]从这个意义上看,马克思主义重视人们行为的物质效果,重视人民大众的利益。正因为如此,追求人的需要和利益的民生问题,是人类一切实践活动的驱动力,从而是推动社会和人自身不断发展的深层动因。

(二)民生为本体现人民群众历史发展主体地位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而生产力在生产方式中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的基本要素中,劳动者是起主导作用的要素,没有劳动者,生产工具和其他生产资料不能成为现实的生产力。人类的历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创造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和推动人类历史发展的历史。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人类社会的每一次巨大变革,每一次社会形态的交替,都是人民群众革命斗争的结果,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和决定力量。马克思主义从来毫不掩饰自己维护劳动人民利益的主张,民生为本是对人民群众历史发展主体地位的尊重。

(三)民生为本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体现

共产党是为最广大人民利益服务的、没有任何私利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运动。”[3]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代表着无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但又不是一般的政治组织,而是无产阶级“最先进和最坚决的部分”,“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4]为人类谋幸福,把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这既是唯物史观的根本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永恒的追求。

二、民生为本是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之一

民生为本,就是要高度重视民生建设,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摆在第一位。真正践行民生为本,是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之一。

(一)中国共产党民生为本理念有别于中国传统民本思想

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体现了朴素的重民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缓和阶级矛盾、减轻人民负担的作用。中国社会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的历史时代。封建社会的统治者虽然也深谙“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但由于他们与广大劳动人民在利益上的根本对立,根本不可能做到以民为本。封建社会的文官武将不论其阶级出身如何,只要他们走上仕途,就只能代表统治阶级的利益,为最高统治者服务。虽然,中国历史上也出现过“为民做主”、“为民请命”的“清官”,但他们的“为民做主”是有条件的,最终是为最高统治者的根本利益服务的。就其本质说,他们是凌驾于劳动人民之上的“父母官”,而非劳动人民的“公仆”。他们所做的一切说到底都是为了维护其剥削阶级根本利益的。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其实并不是“本”,而是一种“术”,是被统治阶级视为得民心、存社稷、固君位的一种手段,是一种“驭民”,“治民”的“帝王之术”,他们的那种重民、爱民、亲民的举措,其第一位的目标并不是为了使民幸福,而是为了使君主的专制统治更加稳固,这实际上是把“民”当成了一种工具。正像毛泽东同志所说的那样,剥削阶级讲爱民同爱牛差不多,为的是用牛耕田,从牛身上挤奶。因此,这种民生为本的思想是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相矛盾的。

中国近代社会中产生的一些进步政党,在其党纲中也提出过“民主”、“民生”、“民权”等口号,但由于他们的阶级基础是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或小资产阶级,他们最终只能代表这些阶级的利益而背离广大劳苦大众的根本利益,不可能真正实践民生为本。

中国共产党的民生为本思想批判地继承了我国传统的民本思想。毛泽东同志认为,我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的“民本”思想归根到底是为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服务的。他曾借用“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比喻,教育党的领导干部要“顺”而不要“逆”人民群众“那个水”。但中国共产党的民本思想又完全超越了传统的民本思想。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现代社会中最先进、最进步阶级——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进行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中国共产党来源于人民,根植于人民。注重民生、改善民生,以民生为本是由党的性质决定的,是党的先进性的具体体现,也是与其它一切剥削阶级及其政党的根本区别所在。

(二)中国共产党民生为本理念超越资产阶级民生思想

在西方,民生问题始终是党派斗争和总统选举中激烈辩论的话题。抛开党派自我吹嘘、攻击对手、拉拢选票以及言行不一等局限性不谈,有一点是真实的,即在竞争性政党体制下,各政党都把解决民生问题视为赢得执政民意基础的重要途径。因为西方资产阶级政党的执政看起来也是选民选择的结果,失去了民众的支持和认可,都不可能执政或长期保持政权,所以西方资产阶级政党在获得政权和谋求保持政权的过程中,也特别重视争取民众的支持,也声明要了解民意、尊重民意、为选民服务。但资产阶级政党为选民服务,是建立在与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根本利益并不一致的基础上的,资产阶级政党有时会对选民的利益做出一定的让步,满足他们的要求,但这仅仅是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的让步,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转移无产阶级的注意力,为了更好地维持资本主义国家的秩序。就其本质来说,资产阶级政党并不能真正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他们都是以自己的利益为标准,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只为少数人谋利益,要真正做到民生为本几乎是不可能的。

与资产阶级不同的是,中国共产党民生为本理念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马克思主义者非常重视民生,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为人民谋利益的重要手段。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视的是人,最关注的是人的生活,并把人民群众及其生活作为自己理论的重要基石。马克思主义的民生观自然成为中国共产党民生观的直接思想来源。从毛泽东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到邓小平的“三个有利于”的原则、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胡锦涛的“科学发展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都把人民利益的原则放在了重要的位置,把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这一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地、彻底地诉诸实践。党的“为人民服务”、“共同富裕”、“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以人为本”的思想,强调当家做主的中国人民不仅是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而且是一切发展成果的享有者。中国共产党人的民生思想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民生观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是理论思考与实践活动的完美统一。

三、民生为本是中国共产党宗旨的生动体现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为人民服务的历史,也是坚持民生为本,注重民生,改善民生的历史。

(一)民生为本是中国共产党立党之本

民生问题,就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问题。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认定自己是实现人民利益、完成特定历史任务的工具,并承担起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不断改善民生的历史责任。民主革命时期,党把经济与政治,“民生与民主”相结合。“毫无疑问,民主革命时期党的的中心工作——革命,是为最广大人民群众争取民主,为改善民生创造前提条件,同时党秉承为人民谋幸福的宗旨,在建立了革命政权、人民争得民主的革命根据地,一以贯之地重视并解决人民当前的现实利益问题,不断改善民生。”[5]在抗日战争胜利前夕,中国共产党在经历胜利——失败——胜利的实践中,对党的宗旨的认识越来越清醒。从毛泽东发表《为人民服务》著名文章,到党的七大,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唯一宗旨,“紧紧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就是这个军队的唯一的宗旨,同时也是我党的宗旨”。[6]党的七大党章,还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规定在总纲和党员应尽的义务中,以后历次党的代表大会都把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写入党章,用以规范全体党员的言论和行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具体的,“应从各种工作的岗位上,直接地去为部分的、具体的人民服务(如为一个工厂的工人、一个农村的农民、一个机关的职员、一个部队的士兵服务,以至只为几个人服务等),而汇合于为全中国人民服务的一个共同目标上。”[7]党要为最广大人民利益服务,就必须把解决群众的生存问题,如生产工作问题,实际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就学、就业、就医、生命财产安全等问题放在第一位,正如毛泽东同志指出的那样:“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8]亦即民生问题。正是因为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断注重和改善民生,才赢得了民心,才获得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从而取得了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共产党因此而取得执政的地位。

(二)民生为本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之基

以民生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党执政领域的具体运用。民生为本要求中国共产党各级组织、党员和党员干部,把党的各项工作融入人民群众的生活之中,关心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问题和困难,自觉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建立起与人民群众的鱼水联系。新中国建立以后,党获得了改善民生的最大资源和条件,党充分利用这一最大资源和条件,首先,领导人民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使改善民生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起步。随后,尽管党在探索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出现了挫折和失误,使改善民生出现马鞍形。但痛定思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果断实现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并开启改革开放大门。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的生活实现由贫困到温饱、小康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性迈进,使改善民生步入快车道。特别是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进入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现的特殊时期,科学发展,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成为中国共产党坚持民生为本和党的宗旨的新课题。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民生为本,归根结底就是为了全面满足人民群众生活需求的发展升级,切实保障民生和持续不断地改善民生。“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解决我国目前业已存在的收入差距、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拉大,教育、就业、医疗、住房、社保等民生方面面临的新问题的理性选择,也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和升华。[9]中国共产党执政60多年的历史表明:坚持民生为本,践行党的宗旨就能密切联系群众,巩固党的执政基础,这也是中国共产党能永葆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色的关键所在。

[1]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1.

[2]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82.

[3]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62.

[4]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5.

[5]郭华茹,张菊香.中国共产党改善民生的伟大实践和基本经验[J].社会主义研究,2009(6):38-40.

[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09.

[7]刘少奇.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335.

[8]毛泽东.毛泽东选集:合订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7: 124.

[9]蒋 霞,郭华茹.论政权兴亡的民生视角[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7-10.

On CPC’s V iew on Peop le’s L ivelihood Con cep t

JIANG X ia,GUO H ua-ru
(Schoo lo f L aw and Po litics,Changzhou U n iversity,Changzhou 213164,Ch ina)

W ho focus on peop le’s livelihood im p rovem en t,w ho can gain the comm on asp iration o f the peop le;W ho gain the comm on asp iration o f the peop le,w ho can w in the suppo rt of the peop le.The Comm unist Party o f Ch ina’s value concep to f focusing on peop le’s livelihood condensesM arx ism’s sense of histo rical developm en t and values and it is the em bod im en to f the advancem en to fM ax ism po liticalparty. Peop le’s livelihood concep t is one o f them ost ou tstand ing sym bo ls d istingu ish ing CPC from o ther Parties and it is the foundation fo r build ing the Party,the co rnerstone o f its governance,and the key fo r m ain tain ing M ax ism po liticalparty’s natu ral qualities.

peop le’s livelihood concep t;M arx ism po litical Party;Comm unist Party of Ch ina(CPC); advancem en t

D 252 文献标码:A

2095-042X(2010)04-0014-04

(责任编辑:刘志新)

2010-08-02

蒋 霞(1963—),女,江苏常州人,副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与研究。郭华茹(1954—),女,湖北襄樊人,教授,主要从事党的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

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课题(09DJD 009);教育部纪念建党90周年专项任务项目(10JDJN JD 023)

猜你喜欢
政党民生利益
“带领人民过上好日子的政党”
布达拉(2022年8期)2022-05-30 10:48:04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河北画报(2020年21期)2020-12-14 03:16:16
论确认之诉的确认利益
研究生法学(2020年6期)2020-04-13 07:59:46
深刻理解和把握新型政党制度的“三个新”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人大建设(2017年8期)2018-01-22 02:04:23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中国商界(2017年4期)2017-05-17 04:36:26
环保从来就是利益博弈
能源(2016年3期)2016-12-01 05:11:17
绝不能让“利益绑架科学”
中国卫生(2015年1期)2015-11-16 01:05:36
利益链与新垄断
中国卫生(2014年10期)2014-11-12 13: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