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奔腾(中共中央党校文史部,北京100091)
意境创造的当代价值*
马奔腾
(中共中央党校文史部,北京100091)
意境创造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审美智慧和生存智慧,这种美学追求虽然在现代社会中受到了一系列冲击,但其内在特质符合人性的需要和社会的需求,因而仍然具有突出的当代价值。超越于仅仅把意境作为一个古典美学概念进行研究,而在更广阔的社会文化视野中重新审视意境问题,必能使之为构建更美好的人性、为建设和谐社会、为弘扬民族文化做出长久的贡献。
意境;审美;价值
意境创造是中国传统文艺的普遍追求,意境因而也成为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概念。目前我们对意境更多地集中于把它作为一个古典美学概念进行学术研究,而较少对其当代价值进行关注。意境创造在当前的文艺创作和文化建设中都有着重大价值和深远意义。
宗白华先生曾言:“中国哲学是就‘生命本身’体悟‘道’的节奏。‘道’具象于生活、礼乐制度。道尤表象于‘艺’。灿烂的‘艺’赋予‘道’以形象和生命,‘道’给予‘艺’以深度和灵魂。”[1]作为最能体现中国古典美学基本特色的意境审美,是产生在深厚的民族生存哲学土壤之中的,是民族哲学追求和谐、追求天人合一美好愿望的艺术升华。
中国传统哲学所关注的主要是人的生存,是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国哲学可以称为‘天人哲学’,以天人关系为主要问题。……以天人为主要问题,这是传统哲学的基本特点。”[2]中国传统的儒、道、释哲学,都体现着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的生存理想,都从精神上追求内在超越,这使它们可以相互弥补。作为外来宗教的佛教进入中国后,逐步演化出带有鲜明中华文化特色的禅宗,禅作为一种本来为达出世目的而修行的手段,汲取了儒家的入世情怀,以及道家澡雪精神的功夫和对自然的热爱,而变得虽然清新脱俗却又令人亲近。道、禅是中国意境追求的主要哲学基础。不论道家还是禅宗,都不以扭曲自然为手段或目的。道、禅启示我们走进大千世界,开拓着人们心灵的智慧。世间万境的丰富与美妙,心灵的深邃与多情,就氤氲成生活与艺术中美妙的意境。
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意境创造不但为诗歌、书法、绘画所崇尚,也成为建筑、园林、戏曲等更为生活化的艺术形式的核心追求。并且,因为对共同的意境美的追求,更形成了中华审美文化的独到特点:多种文艺形式的相通、相融。不但可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更可以以诗写画、以画写诗,直至诗、书、画融于一体。而园林艺术,更是集诗歌、书法、绘画、音乐、建筑等艺术形式于一身,使艺术与世俗生活也相交、相融,体现着传统中国文化对天人合一意境美的极至追求。
追求意境创造的审美趣味形成之后,就有相对的稳定性和顽强的生命力。即使在现代西方各种文艺形式和文艺思潮对我国文艺产生大的影响之后,也仍然如此。自二十世纪初期的新文化运动以来,我们在诸如小说、诗歌、戏剧、音乐、舞蹈等文艺领域大量接受了西方的创作样式和理念,科学精神和理性主义不断渗入,文艺表现已经在不少领域袭用西方说理演绎的语言方式和结构模式。但传统文艺思想的生命力依然强大,即在源于西方的文艺样式中,也大都经过了中国化的改造,带上了民族审美习惯的印痕。以电影为例,西方大片多以紧张剧烈的矛盾冲突来吸引观众眼球,自然环境在影片中常常是作为人物的对立面或普通生活背景出现的。西方电影也有很多是在天地苍茫的大背景中展开,也注重对自然环境的选择与突出,但这种突出不是为了抒情,而是为了展示理性的人对无常、严酷的自然环境的超越与征服,借以表现个人英雄主义的无尽伟力,美国著名影片《第一滴血》系列就是典型的代表。而中国一些经典影片中则是以追求心性之美与自然之美的融合、追求意境的创造和神韵的表达为特色。电影《红高粱》、《英雄》、《卧虎藏龙》等非常善于在天人合一中塑造灵动的意境,比如《英雄》漫天蝴蝶般飞舞的黄叶之中的打斗,《卧虎藏龙》中青山绿水中进行的追逐,都是契合中国人传统审美思维的,它们将天与地、生与死和谐地交织在一起、相融在一起了,是一种对自然造化的赞美和对短暂人生的超越,其中就蕴含着浓郁的道意、禅意。另如当前经常演出的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大红灯笼高高挂》等,就注重在剧中营造适合中国传统审美心理的氛围,更重视虚实相生和意境创造;我们的小说、散文等文艺形式,也体现了中西思维的碰撞与结合,其中意境审美的追求仍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并且从本质上讲,文艺是要表现人心灵之深情的,表现人生命幽深处的希望与迷惘、快乐与悲伤,因此在创作和鉴赏领域擅长于融通主客的意境审美就显示出其优势,这种民族审美智慧的长期存在与发展是历史的自然要求。
重视意境创造是民族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特别在与西方文艺的对比之中这一特点更为突出。
在中国的文艺作品中,我们看齐白石画的虾,看见它们自由自在地游动,想的是一个人性自由舒展的美的世界;我们看郑板桥笔下逆风中的墨竹,从竹竿弯曲的张力中,领略到人生向逆境搏斗的力量和气节。这种意境的把握当然与中国人特有的审美经验与艺术传统有关。中国文艺创造重直觉、重经验、重整体性的特点也皆与意境理论的形成、发展联系在一起。而西方文艺在传统上是以求真、求善的典型创造作为主流,在文艺批评上也注重分析、论证、实验的方法。如西方流行的新批评,对文学作品的把握重视的是文本,具体的分析方法为层次分析;20世纪中叶以后西方最流行的文学理论教材是韦勒克、沃伦的《文学理论》,它也是设计了描述和分析艺术作品层面结构的方法。西方的文艺创作和理论在分析作者的心理和作品的性质方面取得了许多成绩,但我们也可以提问:人的审美感受难道可以分成几个可量化的层面吗?美是可以感受到的,分析出来的美到底是如何存在的呢?这些问题已为不少美学家所关注。中国的意境创造和意境理论正可以与西方文艺形成有益的补充。西方文化重视宇宙的秩序,并着力分析、研究、表现这秩序,在艺术中更凸显人的价值与地位;中国文化重视宇宙的律动,更迷醉于感受、体验、传达那天人合一的神韵,在艺术中表现为对和谐美和意境美的追求。
历史上,中华文艺在意境创造方面已经有丰硕的成果,有无数带有意境美的诗章画卷、园林建筑流传至今。仅诗歌,《全唐诗》中就保存有接近五万首。并且这些突出意境创造的艺术形式仍在目前我国的教育和审美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在全球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中华文化对意境美的追求也以无尽的魅力吸引着世界上其他国家人们的关注,这也越来越成为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的一个贡献。美国著名美学家托马斯·芒罗曾说:“对西方最有价值的东方美学成分不是那些东方哲学家们自己总要强调的神秘主义的和先验主义的东西,而是对那些概括进象‘味’说这样的理论中的、这个地球上的艺术、艺术家和艺术观众的直接经验之记录。”[3]106意境创造和意境理论正体现了中华审美文化的独特创造,是中华审美文化中极具特色的部分,可以丰富和繁荣世界文化。而事实上,东方文化意境美的神韵也已影响到西方的文艺创造,如2009年末风靡全球的好莱坞大片《阿凡达》就在艺术创造上融入了东方追求天人合一的因素,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更注重和谐理念的传达和意境美的追求,电影画面更为优美、灵动,也因此吸引了无数中国观众的心,影片连续上映数月而不衰。
随着科技理性的不断渗透,人类社会中不和谐的因素也逐渐增加,追求和谐的古典审美理想被破坏了。“科学技术化的最大危险,是在易于忘却人存在本身的问题,而在数学式的平夷过程中,化除单独的实存为平均化的日常‘俗众’或‘群蠹’(the m assm an)。”[4]越来越多的人生活在没有诗意的环境里,变成与自然割裂的平面化的人,焦虑、紧张、精神疾病,价值观的缺失,甚至自杀倾向,都成为越来越严重的人性危机。从这一点来看,中国古典艺术追求意境创造的观念仍有重大价值。
意境审美作为一种深具民族特色的审美文化现象,以追求人与人、人与宇宙自然的和谐状态为基本特点。它擅长于凭借直觉、顿悟以艺术地表现生命的真意,以消解矛盾、美化人生为目的。它与西方存在主义哲学主张从“此在”入手探询生命的本源相似。它们都力图从主体自身开辟出一条通向终极生命意义的精神之路,都是一种使人摆脱异化现实的束缚,从而进入自由的理想境界的努力。在表现审美与人生的同一这一特定的角度上,我国古代文艺作品中对审美意境的追求是与存在主义哲学的追求相通的。“艺术将人的灵魂从尘世间种种羁绊中解放出来,并帮助它用一种更为普遍化和非个人的方式去对待人生。”[3]93在意境的创造和欣赏中,人们进入自由的、审美的境地,那是对家园的回归和融入,诗意的栖居成为可能。
朱光潜先生在其《谈美》一书中谈到了人生的艺术化问题,认为人生本来就是一种广义的艺术,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的作品,这种作品可以是艺术的,也可以是不艺术的。而其关键,则在于“性分与修养”。[5]回顾中国文化史,无数中国文人士大夫就是以自己的性分与修养创造出美的人生境界、实现了人生的艺术化。中国传统的意境审美将人生与自然、艺术与生活融为一体,为审美化的人生提供了一条有益的途径。当前社会虽是审美文化思想与样式都异常繁杂的时代,但以充满意境美的作品服务于大众,仍可成为一种有益的精神治疗。舒解痛苦与紧张、美化人性的精神治疗作用本是文学艺术所具有的基本社会功能之一。受功利主义思想的冲击,我们当前的文学艺术为商业目的更多地喜欢宣泄物欲,以感官刺激吸引读者,这样的创作所起的作用已类于精神鸦片,而非有益的审美享受和精神治疗,其社会价值也值得怀疑。反观过去,漫长历史时期内意境审美所起的美化灵魂、和谐心性的作用就尤其值得我们在今日好好品味。
意境创造是人追求精神自由、追求天人和谐的生存艺术,有着深刻的现世价值。它为我们思考生活的意义和艺术的特征提供了广阔的思索空间。
因此,在文艺现象越来越复杂、文艺思想越来越多元化的今天,反思传统文艺中意境创造的意义,切实摆脱历史虚无主义思想,在文艺创造中自觉地弘扬传统文艺的这一审美智慧,是今日之文艺创作和文化建设应当关注的问题。
[1]宗白华.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M]//宗白华全集:第2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370.
[2]张岱年.中国古典哲学概念范畴要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15.
[3][美]托马斯·芒罗.东方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4]傅伟勋.从西方哲学到禅佛教[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166.
[5]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第1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533.
The Va lue of the Crea tion of A r tistic Con cep tion
M A Ben-teng
(Departm en t o f L iteratu re and H isto ry,Party Schoo lo f Cen tralComm ittee o f CPC,Beijing 100091,Ch ina)
The creation o f artistic concep tion rep resen ts aestheticw isdom asw ell as su rv iv ing w isdom o f Ch inese peop le.A lthough th is aesthetical pu rsuit has
the im pact in m odern society,its inner quality is in confo rm ity w ith hum an natu re and social requirem en t.It therefo re has its ow n value of con tem po rary society.The artistic concep tion is no t on ly confined to a classical aesthetic field,bu t is reexam ined in a m o re b road social and cu ltu ral perspective.By do ing so,it w ill con tribu te m o re to nu rtu ring better hum an natu re,bu ild ing a harm onious society and develop ing am o re p rosperous cu ltu re.
artistic concep tion;aesthetics;value
B 835 文献标码:A
2095-042X(2010)04-0006-03
(责任编辑:刘志新)
2010-08-15
马奔腾(1970—),男,山东临沂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典美学研究。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04CZW 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