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语负迁移对韩国学生习得汉语动词的影响

2010-08-15 00:49
关键词:韩语偏误词义

高 宁 丛 众

(吉林大学 文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母语负迁移对韩国学生习得汉语动词的影响

高 宁 丛 众

(吉林大学 文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汉韩同形词引起的偏误,学习策略引起的偏误,教学方法引起的偏误,教材及工具书引起的偏误导致了韩语动词负迁移的产生。教学中要重视汉韩近义词的辨析,敏锐发现、适当纠错,鼓励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加强教材的编写和词典的编纂工作。

母语;负迁移;动词;习得;韩国

一、韩语负迁移对习得汉语动词的影响

请看下组例句:

(1)我不努力学习,没领奖学金。

(2)他摔倒了,谁也没救助他。

(3)昨天我救助了一个落水儿童。

(4)你应该好好报答他,他不是你的学生吗?

(5)他工作很好,但是辞职了,我了解他。

(6)我去朋友家,他看待得非常好。

(7)她常常计较卫生。

(8)她整天养孩子。

(9)同学们逗他的发型。

(10)他因为怕出事,没有出家。(1)中的“领”是“领取”的意思。汉语中“领”的宾语(工资等)应该是已经属于“主语”的,“不努力学习”是“得”不到奖学金的,更谈不上“领”了。(2)(3)中的“救助”是“拯救和援助”,是用物、钱或精神方面对人进行帮助。而“摔倒”了只需要“帮助”一下,拉他起来。“儿童落水”了是需要“救”他的命,使他脱离危险。(4)中的“报答”是“用实际行动来表示感谢”,它的对象应该是父母、老师、恩人等,而“老师”对“学生”是不能用报答的。(5)中的“了解”是“知道得清楚”,对一个人的“了解”是要经过长时间相处后才能做到的。“他工作很好,但是辞职了”,这样的事别人会不明白他为什么这样,而“我”知道他这么做是“为什么”,并觉得他这么做有道理,因此“理解”他。(6)中的“看待”是“对待”的意思,是表示人心理的状态动词,而“去朋友家”,朋友是要端茶倒水“招待”的,应改为行为动词“招待”。(7)中的“计较”表示“计算比较”,常带有贬义,如“斤斤计较”、“他总是计较个人利益。”这句的意思是对卫生情况很在意。(8)中的“养”的意思是“生育”、“供给生活资料或生活费用”,是长期的养育行为,“整天”所做的动作是“看”、“照顾”、“照看”。(9)中的“逗”是“引逗”,用语言或动作吸引对方的注意力,也有开玩笑的意思。他的宾语是有生命的,对“逗”有反应的。而“发型”是无生命的,这里可以用带引号的“赞美”来代替。(10)中的“出”有“从里面到外面”的意思,但当它与“家”搭配时,即“出家”,就成了“离开家庭到庙宇里去做僧尼或道士”,这句话的意思当然不是这样而是“离开家”。我们注意到,韩国学生在习得汉语动词时产生的这些偏误,放在韩语中都是正确的句子。即以上所列动词的语义及其与宾语的搭配关系都成立。这就是母语词语对韩国学生习得汉语产生负迁移的表现。

二、韩语动词负迁移产生的原因

(一)汉韩同形词引起的偏误

韩语中存在大量的汉字词,大量汉韩同形词的语义在韩语中可以使用,而在汉语中却不能使用。受民族心理特征、思维习惯、社会环境和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制约与影响,韩国汉字词与中国汉语词在词义、语体、感情色彩、词性、义项和词素方面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差异,也使得韩国学生在理解和运用汉字词时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偏离。

首先,部分韩国汉字词在向汉语借词之后,产生了变化,组成汉字词的词素又成为新的构词语素,制造出许多新的汉字词来。其次,中韩两国有部分词汇在时代演变的过程中出现了引申和比喻上的差异。另外,一部分汉语词在中国已经随着时代的演进产生了变迁,原义有的被舍弃了,有的被引申义或新词所取代,有的甚至完全消逝,然而在韩国却被保留了下来。

(二)学习策略引起的偏误

韩国学生在习得汉语时,往往采取生搬硬套的方法,用“A字+B字=一个新词”的模式生造出许多新词,并理直气壮地使用,这种泛化的结果是造出许多意义大相径庭的词。“出家”就是最典型的例子。韩语“出”和“家”放在一起就是从家里出去的意思,他又学过“出国”这个词,自然就用了“出家”这个词表示离开家。在造句时,学生的思维过程是先想出一个韩语的句子,再把它翻译成汉语,造句时先用《中韩词典》把汉语词翻译成韩语中相对应的词,再在词典里找一个包含这个词的句子。这就造成很多多义词使用的偏误。另外,他们习惯直接把韩语汉字词挪用到汉语中来。韩语中的汉字词虽然最初来自汉语,但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二者在词性、词义、搭配等方面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若不注意很容易产生偏误。

(三)教学方法引起的偏误

传统的对生词的教学方法多采用“示词——释义——操练”的模式,即展示生词的词形、读音,解释词语的含义,然后让学生造句。但教学中往往忽视对近义词的比较,尤其是针对韩国学生缺少对汉韩同形词的有区别性的讲解。而汉韩同形词之间的词义关系比较复杂,既有词义相同、相近的,又有词义不同的,而且有些词义项之间还互相交叉。分辨这些词的细微差别,从而掌握它们的正确用法对韩国留学生来说确实有些难度。没有搞清这些差别,学生使用时当然会产生混淆。

(四)教材及工具书引起的偏误

目前使用的教材多是英文注释,由汉语转为英语再转为韩语,这中间的误差可想而知。用汉语所作的词语例释过于专业,用学生很难理解的词去解释学生本来就不懂的词,给学生预习和自学带来很大的负担。另外,词语、语法解释不严密,说明不到位,有关词语的搭配、语用环境的解释相当缺乏。教师的课堂教学不能有效地把书本用语转换成课堂用语,课堂操练方法的科学性也有待进一步论证。

工具书也是导致学生偏误的一个主要原因。学生用的汉韩词典或韩汉词典一般对词义的解释都很概括,多数汉韩同形词在词典上难以分辨语义、语用方面细微的差别。而且学生手中的词典多是电子词典,词汇量少,对词条的解释也都是粗线条的,缺少具体用法的解释,学生使用时难免生搬硬套。

三、教学中采用的应对策略

(一)教师要重视汉韩近义词的辨析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把容易造成误解的词语指出来,并对语义范围、义项、词性、附加意义、语用条件等方面的差别做简要明晰地讲解,并针对不同用法给出例句。

(二)敏锐发现、适当纠错

我们应敏锐捕捉到学生经常用错的词语,并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纠正自己的偏误。在习得汉语的初级阶段,韩国汉字词对学生的迁移作用相当明显;在习得汉语的中级阶段,同形近义词对学生的负迁移作用则变得尤为突出。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习得汉语的不同阶段有敏锐的洞察力,及时发现学生的偏误,抓住常见的、偏误频率高的词给予适当地纠正,如果见错就纠,势必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三)鼓励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

词汇学习是一个连续过程,应该对不同的词汇和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词汇教学要使词汇围绕一定的主题或中心出现,提高词汇的重现率,并且鼓励学生在教学语境之外运用生词。学习者能有大量的阅读,就可以有效地提高他们的词汇量。随着词汇量的扩大,通过阅读附带学会的词语也会越来越多。

(四)加强教材的编写和词典的编纂工作

学界应该加强和重视汉韩对比研究,并尽量把这些研究成果应用到教学实践当中,重新调整适合韩国留学生的词汇教学,编写出针对韩国学生的教材和工具书,注意教材词汇的总体编排,课文词表的设计既要考虑词频,又要考虑认知加工的规律。词典中应着重体现汉韩同形词的辨析功能,这样才能更有效地防患于未然,更有效地指导教学。

H195

A

1673-1395(2010)01-0169-02

2009-12-12

高宁(1984—),女,吉林长春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责任编辑 袁丽华 E-mail:yuanlh@yangtzeu.edu.cn

猜你喜欢
韩语偏误词义
韩语称赞及应答言语行为的语用学研究
中级韩语课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究
西夏语“头项”词义考
韩语固有惯用语的认知机制
如何提高学生学习韩语的积极性——以《综合韩语》课程为例
词义辨别小妙招——看图辨词
“一……就……”句式偏误研究
新HSK六级缩写常见偏误及对策
关于《突厥语大词典》汉字译写偏误研究
字意与词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