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转移主体间的对接机制研究

2010-10-28 06:29:52王贯中孙
关键词:科研院所约束部门

王贯中孙 波

(1武汉理工大学 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2中国石油工程建设公司 项目管理部,北京 100120)

技术转移主体间的对接机制研究

王贯中1孙 波2

(1武汉理工大学 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2中国石油工程建设公司 项目管理部,北京 100120)

将技术转移的主体界定为知识和技术创造的主体以及知识和技术应用的主体。在此前提下依据一个特定知识主体的技术知识发展呈现“S”曲线的特征,按照“S”曲线发展的起始阶段、上升阶段、稳定阶段探讨技术转移的对接机制。由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对企业的技术要求不同,决定了行业应对的机制的不同,为此,重点研究“S”曲线中起始阶段的对接问题。

技术转移;技术转移主体;“S”曲线;对接机制

当前,社会各界越来越重视技术转移工作,国家有关部门也陆续出台相关政策,旨在加强技术转移机构能力建设,培养技术转移专门人才,促进技术转移事业的健康发展。建立政府主导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技术转移机制是一项十分复杂艰巨的任务,笔者,旨在明确技术转移主体的基础上依据技术知识的发展规律来探索技术转移机制。

一、对接机制研究现状

关于技术转移方面的探讨很多,实践形式也多种多样。我国实施产学研工程(其核心就是技术转移)10多年来,科技产业取得长足进步,经济快速发展,这与科技与产业界的有识之士的积极努力是密不可分的。但实事求是地分析,科技与产业之间的“鸿沟”并未从根本上消除,技术转移障碍重重。

(一)对接机制研究现状

技术转移是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所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新实业,从而将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一系列活动。技术转移是技术创新的核心环节,技术转移的快速实现使科技成果转化率得以提高[1]。

对接机制研究主要集中在法律方面的相关研究,关于技术转移的对接机制,国内外文献中较少有相关的描述,更多侧重于发现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且仅在部分文献的对策中有与机制相关的研究。较多学者主要从对策机制上研究技术转移的应对机制。饶扬德[2]以企业技术能力成长为出发点,分析了技术选择的影响因素,阐述了技术选择应遵循的原则,对企业技术能力成长中技术选择的机理进行了探讨。毛荐其,杨海山[3]认为技术创新的发生是其底层因子如知识、信息、智力相互作用以及与市场、人文、社会、制度协同进化的过程。技术创新成功的原因是其被市场所选择;技术创新失败的原因是其没有被市场所选择。蒋和平,张春敏,宋莉莉[4]认为技术对接功能是农业科技园区的核心功能之一,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技术对接机制的运行模式是技术对接效果的决定因素。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技术对接机制的涵义及运行模式进行分析,归纳了四种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技术对接机制运行的模式。

(二)对接主体界定

技术转移作为一项事业,可分为“上、中、下游”三个环节。科研院所、大学是创造知识的源头,可称为“上游”环节,是知识和技术创造的主体。企业是知识或技术应用的主体,是“下游”环节。知识和技术从“上游”到“下游”,需要一定的历程,这个历程就是“中游”环节——技术转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通常我们又将知识和技术的创造者视为技术转移方,将知识或技术应用的主体视为技术受让方。

二、技术知识发展的“S”曲线

2002年,Paul Ingram和 Tal Simons提出一个特定主体技术知识变化导致其收益能力变化的模型。大量相关研究表明,一个特定知识主体的技术知识发展呈现“S”曲线特征。“S”曲线是由人口统计学家Peanl Ray Monel提出的逻辑曲线,用以描述技术知识的发展规律[5]。见图1所示:

图1 两个主体之间的知识能力差距与知识转移效率

借用“S”曲线研究技术知识转移对接机制问题,在不考虑技术知识接受方与技术知识发出方相互作用的情况下,当技术知识由发出方向接受方转移时,技术知识接受方的知识能力状态不断变化,而技术知识接受方状态变化也呈现“S”曲线特征。在技术知识转移开始时,技术知识接受方与技术知识发出方在技术水平、知识基础、创新环境系统等诸多方面存在着不同,此时双方之间的技术转移存在诸多摩擦,效率非常低,甚至使得技术转移完全无法实现。此时处于“S”曲线的起始阶段,曲线较为平滑。随着技术知识转移接受方接受的转移技术不断增加,时间的积累,双方相互反馈的信息量不断增加,对转移技术的知识不断积累、接受、消化,技术知识接受方接受技术知识的速度也逐步加快,此时处于“S”曲线的上升阶段,且边际效用是递增的,表现出的曲线为陡峭上升状态。技术知识接受方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开始与转移技术发生融合作用,技术知识接受方的技术知识能力与技术知识发出方的落差缩小,并逐渐将该技术发展到产业化、商业化阶段,技术发展速度变慢,此时处于“S”曲线的稳定阶段,曲线再次进入平滑状态,见图1所示。

不同的发展阶段,对企业的技术要求不同,决定了行业应对的机制的不同。详细见图1所示。技术转移的对接模式就按照技术知识发展“S”曲线分为三个阶段进行展开。笔者重点论述“S”曲线中起始阶段的对接问题,其他两个阶段在以后的论文中再加以论述。

三、对接机制

技术转移的起始阶段应以企业创新需求为导向,以大学和科研院所为源头,以技术转移服务机构为纽带,产学研相结合的新型技术转移体系。譬如发挥大学科研机构的知识创新源头的作用,将公共财政投入所形成的科研成果和研发能力向社会转移;发挥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作用,支持企业技术转移的组织创新和模式创新,推动企业以产业链集成创新为目标,形成各种形式的创新集群和技术联盟;充分发挥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的纽带作用,探索和创新服务模式,在创新链条的各个环节提供全程的技术转移服务;加强技术转移各主体的多项互动,实现优势互补。技术转移的起始阶段包括技术合作机制和双向约束机制。

(一)技术合作机制

技术合作机制主要指行业内部企业之间、行业和行业之间、企业与研究院所、高校之间等的技术合作机制,以保证技术创新的实现。考虑到企业之间主要是企业的不同部门之间的技术合作、行业与行业之间主要指行业内企业的技术合作,文中以微观的企业内部、偏宏观的企业与研究院所之间的技术合作机制为典型进行分析技术合作机制。

1.企业内部技术合作机制

企业内部技术合作机制主要指企业的技术部门研发的技术与企业的生产部门对技术进行实现之间的合作,企业技术部门研发的技术在企业的生产部门进行实现,两个部门之间合作需要协调管理,才能使企业的技术部门研发的技术在企业的生产部门得到最快速的生产实施。见图2所示。

通过建立企业技术转移中心,对企业的技术部门和生产部门进行管理。企业技术转移中心的人员由企业生产部门的人员和企业技术部门的人员共同构成;企业技术转移中心的物资由企业生产部门提供,企业生产部门主要提供对企业技术部门生产的技术进行实现所需的全部物资,以便在企业技术转移中心进行试运行,最终能在企业生产部门进行安全生产;企业技术转移中心的资金是由企业提供,企业主要提供技术能在生产部门正常运行所需的全部资金。企业技术转移中心的职能是领导、组织、控制和协调企业的生产部门和企业技术部门之间的合作。企业技术转移中心的任务是企业技术部门把研发的技术移交到企业技术转移中心,企业技术转移中心对技术进行试运行,如果技术试运行成功,企业技术转移中心把技术转移给企业生产部门进行生产实施,如果技术试运行失败,企业技术转移中心把失败原因报告到企业技术部门,企业技术部门进行修改再移交给企业生产部门进行生产实施。

图2 内部技术合作机制

2.企业与高等院校技术合作机制

企业与高等院校之间合作机制与企业内部合作机制有很大的不同,合作的主体从企业生产部门与企业技术部门变为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生产部门与企业技术部门。企业与高等院校之间合作机制的参与主体的不同,合作中心、合作任务和合作职能也相应发生改变。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机制,指高校科研院所研发的技术与企业技术部门、企业的生产部门对技术进行相互合作,高校科研院所研发的技术在企业的生产部门进行实现,同时企业技术部门要参与,两者之间合作需要协调管理,才能使高校科研院所研发的技术在企业的生产部门得到最快速的生产实施。机制运行方式见图2所示。

通过建立技术转移协调中心,对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技术部门和生产部门进行管理。技术转移协调中心的人员由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生产部门的人员和企业技术部门的人员共同构成;技术转移协调中心的物资由企业生产部门提供,企业生产部门主要提供对高校科研院所研发的技术进行实现所需的全部物资,以便在技术转移协调中心进行试运行,最终能在企业生产部门进行安全生产;技术转移协调中心的资金是由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共同提供,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主要提供技术能在企业生产部门正常运行所需的全部资金。企业技术转移中心的职能是领导、组织、控制和协调企业的生产部门和企业技术部门之间的合作。

(二)双向约束机制

约束机制是指为规范组织成员行为,便于组织有序运转,充分发挥其作用而经法定程序制定和颁布执行的具有规范性要求、标准的规章制度和手段的总称。约束包括国家的法律法规,行业标准,组织内部的规章制度,以及各种形式的监督等。根据参与人对其他参与人的了解程度,博弈可分为完全信息博弈和不完全信息博弈。完全信息博弈是指每个参与人对所有参与人的特征、策略和支付等知识都有精确了解。如果了解的知识不够精确,或不是对所有参与人都有精确了解,就是不完全信息博弈。双向约束机制是建立在技术转移方、技术接受方之间的不完全信息博弈的基础之上的。双向约束机制指约束双方由于相互之间信息非公开化,互相建立一些管理机制等来监督双方在技术转移过程中的行为。实施约束机制的核心内容是技术转移方和技术接受方在签订合同的过程中,对双方的战略目标、财务指标、领导能力、能适应市场变化的企业文化与行为规范的建立情况等。如公司治理的监控系统系统发挥作用需要用企业管理的内部信息系统的支持,设立有全面、完整、真实的关于企业管理运作状况的信息。

如技术研发部门监督技术实施部门对技术进行实施,技术实施部门把技术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反馈给技术研发部门,研发部门对技术进行升级再创新,技术研发部门与技术实施两者之间相互约束。当技术研发部门为企业内部的技术部门时,双向约束指企业的技术部门与生产部门之间的约束;当技术研发部门为科研院所时,双向约束指企业的生产部门与科研院所之间的约束。见图3所示。使技术转移方与技术接受方相互之间作用,各自发挥促进、监督的双向作用。

图3 技术研发部门与技术实施部门双向约束机制

技术转移方与技术接受方如何保持合作与约束的平衡,在约束机制的制衡下使合作效用最大化,合作与约束是相辅相成的,合作在技术转移过程中发挥着激励机制的作用,与约束机制一同构成了激励约束机制。最终达到技术转移方和技术接受双方之间的不完全信息博弈,双方之间的运行机制见图4所示,包括市场机制和计划机制相结合,保证科技成果顺利的转换。

图4 行业技术选择运行机制

四、结论

建立政府主导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技术转移机制是一项十分复杂艰巨的任务。科研院所、大学作为创造知识的源头,是知识和技术创造的主体;作为产品直接生产者的企业是知识或技术应用的主体。知识和技术从产生到应用需要一定的历程,这个历程就是技术转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通常我们又将知识和技术的创造者成为技术转移方,将知识或技术应用的主体成为技术受让方。

技术合作机制主要指行业内部企业之间、行业和行业之间、企业与研究院所、高校之间的技术合作机制,以保证技术创新的实现。两个主体间的合作并非能够在完全自然条件下完成,因此技术转移方与技术接受方如何保持合作与约束的平衡,必须在约束机制的制衡下使合作效用最大化。合作与约束是相辅相成的,合作在技术转移过程中发挥着激励机制的作用,与约束机制一同构成了激励约束机制。

[1]陈向东.国际技术转移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8.

[2]饶扬德.企业技术能力成长中技术选择的机制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5).

[3]毛荐其,杨海山.技术创新进化过程与市场选择机制[J].科研管理,2006(3).

[4]蒋和平,张春敏,宋莉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技术对接机制的运行模式[J].科学管理研究,2007(2).

[5]Grant,R.M.Toward a knowledge-based theory of the firm[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6(17).

Research on Docking Mechanism between the Body of Technology Transfer

WANG Guan-zhong (School of Management,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Wuhan Hubei430072)
SUN Bo (Department of Project Management,China Petroleum Engineering&Construction Corporation,Beijing100120)

The main body of of technology transfer is defined as the main body of knowledge and technology creation as well as knowledge and technological application.On this premise,a specific body of knowledg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ical knowledge presents in an S-shaped Curve,so the docking mechanism for technology transfer is discussed according to the initial phase,up stage and the stabilization phase that S-shaped Curve goesthrough.Coping mechanism of the industry is decided by different development stages and technical requirements of the enterprise,with regard to this,the docking at the initial stage of S-shaped Curve is the key issue.

technology transfer;the body of technology transfer;“S”Curve;docking mechanism

F204

A

1673-1395(2010)01-0025-04

2009-11-20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软科学研究项目(07H60407).

王贯中(1962—),男,河南温县人,研究员,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技术创新研究。

责任编辑 胡号寰 E-mail:huhaohuan2@126.com

猜你喜欢
科研院所约束部门
航天科研院所“双创”路径研究
“碳中和”约束下的路径选择
约束离散KP方程族的完全Virasoro对称
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运行管理探索与实践
哪些是煤电部门的“落后产能”?
能源(2017年9期)2017-10-18 00:48:28
医改成功需打破部门藩篱
中国卫生(2016年1期)2016-11-12 13:20:58
让知识型员工的心留在科研院所——浅析科研院所中知识型员工的激励
学习月刊(2015年14期)2015-07-09 03:37:46
7部门
适当放手能让孩子更好地自我约束
人生十六七(2015年6期)2015-02-28 13:08:38
我国多部门联合行动打击网上造谣传谣行为
声屏世界(2014年8期)2014-02-28 15: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