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美琴田 君
(1兰州大学 经济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2兰州大学 法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青海省产业结构合理性评析
薛美琴1田 君2
(1兰州大学 经济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2兰州大学 法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通过比较青海省和全国的三大产业的总产值和结构比例,得出该省产业结构的一些特点。再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计算和分析相关数据,找出三大产业的优势和劣势,根据这些特点来分析该省产业结构的现状,并探求一些可能的解决措施,促使该省的产业结构逐渐趋于合理化。
青海省;产业结构;偏离-份额分析法
青海省是西部的省份,地貌复杂多样,气候是典型的大陆气候,也是连接西藏、新疆和内陆的纽带,具有特殊的战略地位。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受自然和历史因素的影响,使该省的产业结构一直处于一种落后、低效的计划经济色彩较浓厚的状态。这种落后的产业结构模式既阻碍了当地经济的迅速发展,也不利于当地人民收入的增加。近年来,该省也逐渐意识到了这一问题的严峻性,对该省的产业结构进行了重大调整,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而同全国经济发展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产业结构仍然需要继续调整。
表1、表2是2004年至2007年全国三次产业总值和青海省的三次产业的总值及其变化情况,从表中可以看出该省的产业结构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可以对该省的产业结构进行宏观的评价。
表1 2004年~2007年全国三次产业增加值及增长率
表2 2004年~2007年青海省三次产业增加值及增长率
从总量来看,全国的三次产业总值每年平均以 约15.1%的速度增加;青海省的三次产业的增长速度大约为18.9%。可以看出该省经济增长速度比较快,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产业结构也逐渐趋于合理化,且产业结构模式基本上与全国的模式趋于一致即“二、三、一”模式,大致符合配第·克拉克定理[1](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移动,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转移)。说明该省的产业结构总体还比较合理,产业结构的调整从宏观来看达到了既定的目的,但是其经济总量的增长依然很少,三大产业各自的总量在全国中所占的比例却微不足道。其本身的基数较小也是导致该省总的增长率比全国平均水平高的原因。因此,该省产业结构并不是很完善的,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不能放慢,需要进一步加强。
以2004年为基期来看各产业的产值的增量及增长率的变化:全国的三大产业的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9.7%、18%、15.7%。该省的三大产业的增长速度分别约为:13.1%、22.6%、16%。全国第一产业总的增长速度比该省慢,从而也突出了该省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较高这一事实;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比全国平均水平高一点,这主要得益于该省丰富的资源;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与全国大致相当,通过仔细研究不难发现这部分数值存在虚高的情况。从三大产业在GDP中所占得比重来看,第二产业在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重较高,呈现出递增的趋势,充分体现了该省是以工业为主导产业的结构特征;第一产业比重开始下降,速度较慢;第三产业比重从原来的41%下降到2007年的36.1%,而全国平均水平始终保持在40%以上,第三产业在总的产业结构的比重不低,其发展速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该省第三产业出现倒退的趋势。
总之,该省三大产业结构内部存在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如三大产业各自的比例并不是最合适的比例(应当是第二产业比重较高,第三产业的比重基本上与之相当,第一产业的比重相对较小),该省的第二产业的比重远高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从三大产业从业人员的比例来看,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总人口的比重一直维持在45%~50%之间,从2004年之后,其比重才开始下降,其产值水平低于其他两大产业,第一产业生产效率低下。第二产业的从业人员一直保持在20%以下,其产值水平占该省总产值的大部分,这并不是说明该省第二产业发展速度快、效率高。这主要是粗放式的利用资源的结果。该省工业化水平较低,生产出来的产品基本上是一些初级产品,没有有效利用该省丰富的资源。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的比重一直在波动,产值水平比第一产业高,而其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却开始有下降的趋势。由此可知,该省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已经从比例不合理转移到内部结构不合理。通过偏离一份额分析法来找出产业结构内部不合理的问题。并对这一问题进一步详细阐述。
偏离-份额分析法(Shift-share Analysis)最初由美国经济学家Daniel(1942)和Creamer(1943)相继提出,后经 Perloff,Dunn,Lampard,Muth (1960)等学者总结并逐步完善,20世纪80年代初由Dunn集各家之所长,总结成现在普遍采用的形式[2],应用于国内外区域经济结构的分析过程中。
(一)基本原理和研究目的
shift-share分析法把整个区域经济增长作为一个动态过程,具有动态性和综合性。以其所在大区域或是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作为参照系,将区域自身经济总量在某一时期的变化分解为三个分量:份额分量(N)、产业结构偏离份额分量(P)和竞争力偏离份额分量(D)。研究目的:在于通过数值变化分析说明区域经济发展和衰退的原因,评价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劣和自身竞争力的强弱,找出区域中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产业部门进而确定区域未来经济发展的调整原则和合理方向[3]。
(二)模型构建
1.选取考察时间区间和参考区域
时间区间,文中选取了2004~2007年青海省三大产业产值的数据来考察该省产业结构份额和竞争力偏离份额。2004年以前该省 GDP经常波动, 2004年之后每年稳定增加,基本上维持在465.73亿元之上。因此,2004~2007年的数据既有典型性,又有可比性。参考区域的选择,一般是选择所在区域或者是所在区域的上级区域作为参考区域。选择全国作为参考区域主要是来衡量青海省在全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以2004及2007年该省三大产业的数值和全国的数值为原始数据,计算最终变量的数值,来说明该省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劣和自身竞争力的强弱,找出区域中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产业部门,进而确定区域未来经济发展的合理方向。
2.结果分析
该省三大产业都表现出相对竞争力,但各自的竞争力很弱小。经济总量的构成(份额分量、结构份额分量、竞争力份额分量)均为正值,表明三大产业部门均属于增长性部门。具体分析如下:从三大产业的数值来看,第二产业的竞争力相对于全国平均水平来说较高,而第三产业竞争力偏低,竞争力较弱。该省三大产业竞争优势排序为二、三、一。
第一产业缺乏竞争力。一方面,该省地域辽阔,人口较少,长期以种植业为主,而其他的林业、牧业、副业和渔业在第一产业中所占的比重少,产值低;另一方面,主要以传统的耕作方式为主,没有更好、更多地利用先进的耕作技术。种植的作物也大部分为非经济农作物,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而非转化为收入;另外,由于该省地貌相对复杂,一些基础设施并不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尤其是交通运输、信息等等没有发挥其作用,即使农牧民可以从事一些经济作物的种植,也不一定能够全部实现其市场价值。
第二产业的竞争力主要是由一些具有区位优势的产业带动的,该省具有区位优势的产业主要有:有色金属采选、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石油和天然气开采、非有色金属采选、电力、煤气和自来水、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黑色金属矿采选、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5]。该省的这几个行业具有专门化优势,但总体经济规模较小,即使这些产业具有相对分工优势,相对于全国来说所占的比重较少,有时候其优势部门所占比重可能会低于其他区域,这些优势产业部门就很难形成主导产业部门。因此,其优势也未必能够发挥出来。总体看来,对该省经济增长起主导作用的是第二产业中的这几大优势产业部门。而第二产业中轻重比例严重失调,轻工业发展速度较慢,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很低,这也是第二产业部门存在的问题。再者,该省的四大支柱产业石油(天然气、水电、有色金属和盐湖加工)都是政府根据不同时期的目的而建立起来的,由于一些限制性因素,使其优势难以发挥,地区经济总体水平落后。
第三产业竞争力很弱,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传统服务业的发展。这些部门主要是交通、通讯、邮政等等,技术设备相对落后,经济总量增幅很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很有限,这也是该省第三产业竞争力较弱的原因之一。
通过偏离-份额分析可以看出,各项指标总体表明该省经济结构比较合理。经济总量和发展速度增长很快,经济结构朝着合理的方向发展,应当放缓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实际上并非如此,还应当继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主要着力于产业内部的结构调整。
产业结构调整已经不是一个新的话题,在经济工作会议上,常把经济结构的调整放在了重要的位置。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推进,青海的重要性也日益体现出来,更应当加快产业结构的步伐。如前所述,该省的三大产业既有优势,又有劣势。如果要使该省的经济进一步发展,应当抓住优势部门,提升竞争力;也应当关注劣势部门,从劣势中寻找优势使其对经济增长做出更大的贡献。
就第一产业而言:应当改变传统的粗放式耕作方式,有效转移部分剩余农业劳动力,减轻其对土地的压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提倡生产节约、环保、卫生的绿色产品。充分利用气候优势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生产一些具有优势经济作物,如虫草、藏红花、雪莲、红景天等珍贵的稀有藏草药等等。将先进的耕作技术尽快应用到农业生产当中,不断增加投资以保持农业的基础地位,不断提高农牧产品的质量。
就第二产业而言:产品的生产要根据市场的需求,要尽可能做到市场出清(产品的市场供给量等于需求量,即产品既没有剩余也没有不足,实现了市场均衡。),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和加工方式等生产出有特色、有优势且与资源优势相适应的产品;合理有效开发资源,转变生产方式,协调轻重比例,延伸产业链,增加产品的附加值;重视选择主导产业,加大柴达木盆地油气资源的开发力度,增加探明储量,扩大生产能力,建设天然气西气东送工程,开发下游产品,形成勘探并举,油气并举,油气化工和盐化工结合的发展格局[7]。
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专业化素质较低,且主要从事一些低难度,重复性较高的工作,服务质量较差,大部分是一些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要想提升竞争优势应当使产品实现差异化,效用实现最大化;该省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景观,闻名的有青海湖、鸟岛、塔尔寺、原子弹发射基地博物馆等等,可以利用这些优势来发展第三产业,完善一些配套服务,将农业闲散的劳动力尽可能吸引到该行业中,集中统一培训,提高服务水平。加大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加强交流合作,借鉴一些经济发展水平接近的地区的经验,发展第三产业的现代服务部门。
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政府应当在政策和资金方面给予扶持,从宏观上予以引导,也要重视市场调节的积极作用,实现优胜劣汰,使产业结构向合理化方向演进。一方面,我们要解放思想,学习别人的成功经验,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人才,充分利用外资;另一方面,我们还需要从实际情况出发,探求适合本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路径。尽可能使该省产业结构转向合理的方向,避免出现产业结构趋同的现象,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1]郝寿义,安虎生.区域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2]袁晓玲,张宝山,杨万平.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法在区域经济中的应用[J].经济经纬,2008(1).
[3]胡宇橙,王庆生,钱亚妍.天津市国际旅游产业结现状及优化[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4]杨爱荣.Shift-share方法在河南经济结构分析中的应用[J].河南科学,2005(3).
[5]刘志.青海产业结构定量分析及存在问题研究[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
[6]王大虎,李建磊,金浩.偏离份额法在廊坊市产业结构和竞争力分析中的应用[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
[7]曹文虎,蔡嗣经,侯运炳.青海省矿产资源开发与产业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4(1).
F121.3
A
1673-1395(2010)01-0035-04
2009-12-16
薛美琴(1983—),女,青海西宁人,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胡号寰 E-mail:huhaohuan2@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