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 彤
论凤文化对中国人精神文化的影响
臧 彤
分析了凤与鸟崇拜、风崇拜和太阳崇拜的关系,论述了传统的凤文化与中国传统的整体思维模式及传统哲学中“和”的思想的联系。认为凤文化的源头是原始先民对神秘自然的崇拜,传统的凤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品格、思维模式及哲学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图腾崇拜;凤;凤文化;思维模式;“和”
原始社会的精神文化,实质上是以巫术礼仪和图腾崇拜为主要内容的一种精神文化。旧石器时代早期,原始先民从自然界中分离出来,初步摆脱了动物习性,但这时候人们对自身所生存的世界的理解还很模糊,他们盲目地屈从于不可思议的自然力量。旧石器时代中晚期,随着对周围世界探索的不断加深,先民们产生了原始的世界观念,开始“专注在存在物和现象的神秘属性、神秘力量、隐蔽能力上面”[1]。原始先民正是在这种神秘观念的影响下,构筑了自身的信仰体系,创造了虚幻而又神秘的精神世界,并企图以此来掌握和支配自然,处理人际关系,达到猎获丰收、五谷茂盛、驱除邪魔、免灾祛病的目的。尽管这个体系在今天看来是极其荒谬的,但它却包含了许多经验事实,真实地反映出原始先民的精神世界和风俗习惯[2]。
先民的崇拜意识植根于他们对于延续后代、壮大部族的强大愿望。其中,动物崇拜属于自然崇拜的范畴,是原始社会初期出现的崇拜形式。在原始先民们的眼中,动物与许许多多的自然现象一样,都有着神奇和难以理解的一面。它们虽与人类一样,生活在蓝天白云之下,江河湖海之滨,高山平原之间,却有双翅可以翱翔于天空,有鳞片可以穿游于水中,有矫健的腿脚可以飞驰于林中。它们或美丽憨厚,成为人类的帮手;或勇猛凶残,威胁人类的生命。它们既让人们喜爱,又让人们害怕。正是在这样一种爱与怕的交织中,先民们产生了最原始的崇拜意识。
(一)凤与鸟崇拜
凤崇拜源于鸟图腾,它是中国古代东方部族崇拜的图腾。《左传·昭公十七年》记载:郯淄国的国君说过这样一句话:“我高祖少昊氏之立也,凤鸟适至。”东方少昊氏大部族中有凤鸟氏、玄鸟氏、青鸟氏、丹鸟氏等24个氏族。殷商和秦、赵等国都是凤氏族的子孙。商的先祖契,是简狄吞食玄鸟卵怀孕而生的。《诗·商颂·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史记·殷本纪》解释说:殷族的先人叫做契,契的母亲叫做简狄。有一天,简狄与友人一起到河里洗澡,刚好有一只凤鸟从头顶飞过,将一枚蛋遗落下来。简狄捡起蛋来把它吞食了,于是怀孕,生下了契。这玄鸟即是凤鸟。屈原在《天问》和《离骚》中说到简狄时,就把玄鸟和凤鸟作为同义词。郭沫若指出:“玄鸟就是凤凰”,正如“龙”是蛇的夸张和神化一样,“凤”也是鸟的神化形态。它们不是现实的对象,而是幻想的对象、观念的产物和巫术礼仪的图腾[3]。《史记·秦本纪》记载了秦的祖先大业也是玄鸟降生的故事:“……女修织,见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后来大业的儿子大费协助夏禹兴修水利,“佐舜调训鸟兽”。舜赐大费姓赢氏,大费便成为后来赢秦的始祖。周缪王时,凤氏族大费的后代造父为缪王驾驭战车,一行千里,讨平徐偃王之乱。周缪王把赵地封给造父,成为后来的赵国。从这里不难看出,这种崇拜意识与氏族对其自身起源的猜想和对自己祖先的崇拜之情是分不开的。
(二)凤与太阳崇拜
太阳崇拜与动物崇拜一样,同属于自然崇拜的范畴,是原始先民最基本的崇拜之一。太阳的东升西落,日夜交替,带给人们光明与温暖,黑暗与宁静,这样的变化在原始先民看来是具有神奇力量的。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后,与前面的旧石器时代相比,因为出现了农业生产,人们对太阳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万事万物的生长都离不开太阳,太阳赐予农作物以热量,充足的阳光照射,使农作物茁壮成长,并且成熟谷物也必须在阳光下晒干碾打才便于收藏,否则,就会发霉变质。如果阳光不足的话,农作物就会萎靡不振,产量下降;如果阳光过度的话,就会使农作物不堪重负,晒旱而死。于是,太阳在原始先民的心目中就变得更加神圣起来。凤与太阳的崇拜相联系,是因为先民们将凤与太阳进行类比,发觉太阳在天空运行,鸟也在天空飞行。如河姆渡文化有双鸟负日的象牙鸟形器[4],属于大汶口文化的山东莒县陵阳河遗址出土的陶器上有一个字,上为日,中为鸟形,下为火。此字反映了先民对太阳的认识:太阳就是由飞行的神鸟载着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焰[5]。《山海经》中记载了日中有三足乌的传说,汉代画像砖上也有此形象。凤崇拜是基于卵崇拜发展而来的,太阳与这其间的相似点就在于太阳与卵都是圆形的。
(三)凤与风崇拜
据《左传·昭公十七年》记载,东夷少昊族以凤鸟氏为“历正”。“历正”是主治历数正天时的官员,“凤鸟知天时,故以名历正之官”(杜预注)。“知天时”的一个重要内容便是“知风”,即观测季风的时序、大小、风力、风向等,从而指导生产、生活。由此可以推断,在少昊时期,风崇拜和凤崇拜就已经融合在一起了。这种融合,延续到了殷商时代。甲骨卜辞中有“帝史凤”、“宁凤”等祭祀用语,联系古人“风者,天之使也”、“风者,天地之使”等说法,不难看出,在殷商时期人们心目中的凤就是天帝派来的风使,它承担着“知风”、“知天时”的重要责任。
甲骨文中,“凤”与“风”便是同一个字。以“风”为“凤”或以“凤”为“风”,象鹰鸟形。金文的风,即凤作鹰鸟头上置狩猎器形即斧形、辛形等。据《卜辞通纂》记载:“于帝史凤,二犬。”郭沫若注释为:“卜辞以凤为风,……此言于帝史凤者,盖视凤为天使,而祀之以二犬。《荀子·解惑》引诗曰:有凤有凰,乐帝之心,盖言凤凰在帝之左右。”笔者认为郭沫若的观点是正确的。古人以凤为风或以风为凤,这应该与古文字中假借字众多有关。另外,卜辞中多借凤为风,盖取其当风飞舞、毛羽婆娑之状,兼借风声[6]。
中国传统的整体思维模式是一种重整体、重体悟、以经验为基础的形象思维。所谓整体思维模式,是指把天、地、人、社会看作密切贯通的整体,认为人我、人身、人心都处在一个整体系统之中,各系统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关系。
原始先民们经过长期的观察、体验、领悟,到《易经》和《洪范》时代,形成了由“天—地—人”所组成的和谐整体的宇宙观念。而现实世界的大系统与其分支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亲缘关系,这种关系既表现在现实的状态中,也表现在万物演变的过程中。系统内部的分布与系统外部环境的变化也有着对应性的关联,并以此去探索宇宙的本体和深层的内在联系,注重从直观体验、心性、精神的层面去接近真理[7]。
古代整体思维认为,对于我们周围的世界,即“天—地—人”的系统,仅仅依靠语言、概念、逻辑推理去认知是无法穷尽其深层含义的,必须通过对“象”的领悟方可把握。
首先,原始先民们“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简而言之就是观象。其次,由于古代科学技术水平较低,对宇宙人生的认识不可能进行定量分析研究,而更多地表现为对宇宙人生的整体与直观的猜测和把握。正是由于强调整体观念,于是特别推崇直觉[8]。凤形象的形成也是原始先民们在长期观察世间自然万物的基础上综合起来的。但如果只是停留于直觉还不行,接着还必须“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即通过直觉而领悟“象”的深层含义。所以凤的形象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并逐渐产生了形象背后的深层含义。对于天地“形容”之“拟”,对于万物“物宜”之“象”的“领悟”,这一步是很难的,但又是必须的。因为如果缺少了对于“象”的“领悟”这个环节,表象背后的深层含义就无法被发觉出来,也就无法形成今天这含义深远的凤文化了。
每个人生存在世都追求幸福和快乐。为了幸福和快乐,人就要选择生活方式,确定行为准则。智慧的行为准则必须符合天地自然规律即自然之道,对自然规律的把握和理解就形成了宇宙观。对宇宙本质的认识决定了人们的人生价值观和价值取向,最终决定人们的行为准则。一个人及其人文性如此,一个民族及其文化也是如此。
中国的农耕文明,上关联到人的宇宙观,即天人合一,人我和谐;下影响到人的行为准则,即本分的做人处世,谦和礼让。古人称之为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因此,植根于农耕自然经济的中国文化,是以“和”为其基本核心的[9]。“和”的思维由于较好地把握了事物之间的联系,注重不偏不倚,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和”在精英文化中便被纳入礼乐文化的范畴,而在民间文化中则被纳入自然天性与自然法则之中,在人们的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和”字由“禾”和“口”结合而成。 “禾”字是象形字。《说文·禾部》:“禾,嘉谷也。二月生,八月而熟,得时之中,故谓之禾。”本义为谷子,也泛指粮食作物。“口”也是象形字,是指人和动物用来发声和进食的器官。《说文·口部》:“口,人所以言、食也。”大凡动物,都会长口。据此,我们可以将“口”视为动物的代表。那么,一个“和”字,就具有了将人与自然、动物与植物结合在一起的意义。这样的结合,给了我们许多启示。第一,人与自然、动物与植物的完美结合,才可以构成一个和谐的世界;第二,结合中应注意阴阳相谐、比例相宜;第三,以人为本的同时,还应兼顾其他;第四,“和”的基础应该是“合”,不同事物相结合才能使矛盾均衡统一,收到和谐的效果。五味相和,才能产生香甜的食物;六律相和,才能形成悦耳动听的音乐;相互化合,才能构成一个“和”的世界。
那么,如果要给“和”找一个象征物的话,凤凰便是最好的选择。首先,凤凰是合起来的神物,它是在结合了众多鸟类特征的基础上加以神化而生成的。其次,中国古人讲一切事物中都存在着两种既对立又统一的事物,称之为“阴阳”,而凤凰就是阴阳的结合。凤是凤凰的总称,当凤凰两字排列,则凤是指雄性凤鸟,是凤凰中最美丽、最完整的成年禽鸟,色彩在五彩缤纷中偏向红色。当凰字单一排列,则是指雌性凤鸟,它和雄性凤鸟的区别是翅下没有凤胆,体形略小,没有凤冠或凤冠较小。凤凰因“和”而生,由“合”而成。
凤,出于东方君子之国,翱翔四海之外,过昆仑,饮砥柱,濯羽弱水,暮宿风穴,现则天下大安宁。凤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它丰富了我们的精神生活,更重要的是在它身上凝结着全体中国人的聪明智慧,寄托着世代华夏儿女的希望和理想,它留给了我们极其丰富与宝贵的精神财富,至今还在影响着我们。凤不独舞于中华,亦翱翔于亚洲,影响世界,它生机勃勃地舞动,将永不停歇!
[1]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M].香港:商务印书馆,2007:21.
[2]田文棠.中国文化源流视野 [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157.
[3]李泽厚.美学三书[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17.
[4]李修松.上古时期中国东南地区的太阳崇拜[J].历史研究,2002(2).
[5]蔡英杰.“皇”字本义考[J].辞书研究,2001(5).
[6]王大有.龙凤文化源流 [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87:60.
[7]王宁.中国文化概论[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15.
[8]张岱年.文化与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208.
[9]王瑾瑾.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57.
G05
A
1673-1999(2010)03-0144-03
臧彤(1985-),女,陕西西安人,陕西师范大学(陕西西安710062)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硕士研究生。
2009-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