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工程训练的实践与体会

2010-08-15 00:49:04左时伦杨华盛
关键词:应用型工程教育

左时伦,杨华盛

开展工程训练的实践与体会

左时伦,杨华盛

高等工科院校设立工程训练中心是加强学生工程实践素质和能力培养的重要举措。以重庆科技学院为例,阐述了工程训练中心的作用,介绍了拓展训练内容、丰富教学手段、创新考核机制以及依托工程训练开展“双证制”教学的做法,并分析了目前开展工程训练面临的师资问题。

高等工程教育;工程训练中心;工程训练;“双证制”教学

高等工科院校要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理工结合、素质全面、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的工程技术人才”。新组建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当前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标准和要求,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我们学校是由两所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的应用型本科院校,2007年成立了工程训练中心。近两年来,在开展工程训练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工程训练中心的作用

高等工程教育的目标是造就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工程师,合格工程师的培养仅靠课堂教学是不可能完成的。据统计,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每年培养的毕业生是美国的4倍,是德国的10倍,然而我国工程师平均参与创造的GDP却只是美国、德国工程师的5%~ 10%[1]。受研究型大学“高档次”的诱导和高等教育“通才化”的蛊惑,不少高等院校“东施效颦”,在“学术化”的道路上渐行渐远,而工程实践教育不断被弱化、虚化、形式化。高等工程教育的过度“学术化”已经与国家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严重脱节。学者们认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需要整体反思”[2],“高等工程教育必须由当前大的科学教育向工程教育进行本质回归”。

德国的工科大学要求学生在入学前至少有1年的工业训练经历,在大学学习期间,学生将有一半的时间在企业度过[3]。在美国,工科大学生被要求每年完成一定量的工程实践项目,这些项目多半来自企业生产实际。当然,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特殊国情与文化传统,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不能完全走西方国家的道路。在学时逐渐减少,企业也不太乐意接受大学生工程实践这一现实条件下,大学设立工程训练中心不失为一种理想选择。这样,学生可在工程训练中心接受“情景化”的工程训练,解除实习教学对企业的惯性依赖,同时可打破传统的各专业“各自为战”的实践教学模式,有效整合学校的实践教学资源,并克服理工与人文“老死不相往来”的现象,解决工科大学生在技术素质与非技术素质发展中的不均衡问题。

二、依托工程训练开展“双证制”教学

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实行学历文凭与职业资格两种证书并重的制度。1994年颁布的《劳动法》明确规定实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1999年6月,《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再次强调要在全社会实行学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双证制”正在成为就业准入制度。“双证制”教学模式已在高职类院校中顺利实施,并获得了很大成功,但在高等工程类院校中尚未形成气候。

我校在成立之初就确立了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己任的教学目标。应用型人才就是应用科学技术去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技术人才,直接面向工程和生产第一线,主要就业于与生产密切相关的产品研发、设计、制造、营销等工程技术领域。应用型人才的从业特征决定了高等工程教育必须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培养熟知工程实际,能够适应工程实际需要,敢干、能干而又乐干的工程技术人才[4]。这种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的最基本素质就是工程素质和创新精神。工程训练正是为学生提供获得工程实践动手能力、工程综合应用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的一个平台,学生在这个平台上可获得工程师素养的基本训练。我校在实施工程训练教学时,特别注意将工程训练的内容与职业技能的培训内容结合起来,既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又为学生就业提供资质证明。目前,我校职业技能鉴定站在重庆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等部门的指导下,已将鉴定工种从车工、铣工、钳工等传统工种发展到现代数控、汽车维修、物流等社会热门工种,覆盖了学校大部分专业。2009年上期完成了1800余人次的职业鉴定工作。依托工程训练开展“双证制”教学,不仅是我校扎实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工程训练中心实施工程训练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三、拓展训练内容、丰富教学手段、创新考核机制

现代工程训练不同于传统金工实习。传统金工实习是一门研究将金属材料加工成机械零件所涉及的各种工艺方法和生产过程的技术基础课。现代工程训练是指在特定的工程实践环境中对学生进行机械、电子、信息及其系统等高度结合的,融工程设计、制造、管理、创新等环节为一体的“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工程技术训练课,教学目标也由原来的“学习工艺知识,增强动手能力和转变思想作风”发展到“学习工艺知识,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现代工程训练具有五个明显的特征:一是训练体系上的先进性,二是训练内容上的综合性,三是训练安排上的层次性,四是训练对象上的多样性,五是训练方法上的现代性[5]。

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和教学时段,我校将工程训练分为工程认知训练、工程技能训练和工程综合创新训练三个层次。工程认知训练主要面向经、管、文、理等专业一年级学生,教学内容覆盖了传统制造技术、现代制造技术、机电控制技术、摩托车产品拆装以及石油与冶金生产线上的相关知识,通过教师讲解、演示,学生观察、操作,使学生对工业生产系统的组织管理和产品的制造过程有一个基本体验,初步建立起大工程观的概念。工程技能训练主要针对工科类专业的一年级和二年级学生,教学内容除了传统的制造技术外,还增加了现代制造技术,比如数控加工、特种加工等,并将机电控制技术也纳入到教学实践中。学生在这个阶段,通过动手操作,锻炼习得一定的工程专业技能。工程综合创新训练主要针对全校高年级学生,内容包括机电一体化综合训练、先进设计与制造技术综合训练、产品分析反求综合训练以及典型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系统训练等,旨在培养学生的大工程观和工程综合应用能力及工程创新能力。

在工程训练的各个阶段,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被广泛采用;项目会议等全新的教学形式得以发展。教学考核则抛弃了“重理论、重结果”的传统考核办法,转变为“重过程体验、重平时表现、重创新思维、重个性发展”的现代评价机制。在工程认知环节,重在对工程意义和工程概念的考核;在工程技能环节,重在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考核;在工程综合环节,重在工程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核。同时,还将实践课程考核同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从而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提高学习效率。这一系列的改革,一方面促进了学校“双证制”教学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也为工程训练自身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和动力。

四、当前工程训练面临的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是工程训练成败的关键,然而教学身份问题正在成为当前制约高校工程训练中心发展的瓶颈之一。这里面主要涉及三个问题:一是教师知识结构不合理,二是教师日渐老龄化,三是课程教学身份模糊不清。

首先,现代工程训练全新的教学目标要求在指导教师队伍中必须改变技工“一统天下”的局面[6],而应由相应专业的教授、讲师、工程师、技师和技工等共同组成,梯次配备,各施其职。这就涉及到教师队伍结构的改善问题。

其次,大多数高校的工程训练都是从金工实习发展起来的,主要教师也大多来自实习工厂,其年龄普遍偏大。年轻的又不肯来,肯来的学历又不够。以我校工程训练中心为例,负责基本技能训练的指导教师平均年龄已接近50岁。这一点直接影响到工程训练能否持续发展。

最后,课程教学的身份问题不明确。尽管很多高校已经将工程训练定位为必修课,并把它与大学英语、大学物理等同起来,工程训练中心也因此成为教学部门,指导教师的身份则为教师身份。但仍然有部分高校将工程训练课定位为选修课,将工程训练中心视为教辅部门,这样教师身份就成了教辅身份。不同的身份意味着不同的地位、不同的待遇和不同的发展前景。这些势必影响教师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从而影响教学质量。

上述三个问题是相关的,而教学身份是关键。教学身份不明确则难以解决指导教师年龄老化问题和教师知识结构问题。有的高校目前正尝试用人事代理的方式来缓解这些问题,但笔者认为这只能治标,不能治本。明确课程的教学身份,解决教师的发展问题和待遇问题才是解决工程训练师资问题的根本出路。

工程训练对于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高等工科院校设立工程训练中心,标志着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正由科学教育回归到工程教育。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工程训练必须坚持开放的课程体系,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着力创建具有自身特色的课程体系;必须不断丰富教学手段,不断探索教学方法,并努力在师资建设与管理机制上有所突破,从而努力实现工程训练的跨越式发展,为社会培养出更优秀的工程技术人才。

[1]孔垂谦.我国高等教育的“去工程化”困境与“情景化”选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1).

[2]王沛民,等.我国高等工程教育需要整体反思[J].中国高等教育,2001(5).

[3]缪宪文,左廷红.国内外高校工程训练现状及发展途径[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2007(6).

[4]付胜,刘顺周.工程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是工程训练的基本方向[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1).

[5]张辉,等.高校“工程训练中心”功能定位与特色追求[J].江苏高教,2007(3).

[6]任正义,等.创建“工程训练”国家级精品课程的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3).

G642.44

A

1673-1999(2010)03-0194-02

左时伦(1974-),男,重庆渝北人,博士,重庆科技学院工程训练中心讲师;杨华盛,男,重庆科技学院工程训练中心副教授。

2009-11-19

猜你喜欢
应用型工程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题解教育『三问』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辽宁丝绸(2022年1期)2022-03-29 00:59:06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子午工程
太空探索(2016年6期)2016-07-10 12:09:06
工程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
现代企业(2015年5期)2015-02-28 18:5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