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美贵耿步健
(1.南京理工大学人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4;2.南京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南京210046)
大学生心理障碍情商归因与对策
彭美贵1耿步健2
(1.南京理工大学人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4;2.南京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南京210046)
大学生情商偏低是大学生心理障碍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大学生情商偏低又可归因于个体生理心理发展不稳定和易变,缺乏对情商理论的关注及运用,缺失理想信念,家庭情商教育失去中小学阶段着力点,新置着力点方向不明,家庭发生经济困难或变故,少数家长自身成了反面教员;高校缺乏情商课程设置,情商教育开展不力,情感交流不够贴心与持久,社区管理机构与居民疏于情感沟通与协调,社会不良风气对大学生情商培养造成着破坏性影响等多方面因素,因此,必须从引起大学生情商水平偏低的多方面因素入手提升大学生情商水平,切实帮助大学生克服心理障碍。
情商;心理障碍;归因;对策
大学生情商包括相互联系的五个方面:了解自我、管理自我、自我激励、识别他人情绪、处理人际关系。大学生情商的客观存在及其水平高低的标志就是这五个方面的整体层面意义上的健康良好表现及其表现的程度大小或水平高低。当一个大学生个体情商水平较低的时候:第一,意味着大学生个体了解自我情绪能力的低下,即对自我情绪的样态及其变化轨迹不能很好地了解,做不出准确的预期,不能采取及时的自我调控措施,由此往往内心感到莫名的空虚与无助,由于空虚与无助,非正常的心理障碍就非常容易发生;第二,大学生个体较为缺乏情绪的自我调控能力,面对负性情绪,常常找不到合适的调控方法,由于失去自我调控,此类大学生往往神经容易高度紧张,缺乏安全感,正常心理防线容易崩溃,进而引发心理障碍;第三,大学生自我激励的情绪能力较为匮乏;第四,大学生较为缺乏识别他人情绪并适时做出反应的能力;第五,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偏低,不能正常与他人交流和沟通,遇事躲躲闪闪,不敢承担责任,结果导致人际关系较为紧张、狭窄和无助,长此以往必然酿成心理障碍。
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当代大学生的物质享受要比他们的前辈幸福多了,然而,反观当代大学生的情商水平,情况却不容乐观。据调查,“大学生群体中有30%多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并因此影响正常的身心发展和学习。”[1]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曾经对首都500多名大学生中进行了一些心理调查,“发现24.35%的大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和行为障碍,其中,存在社会适应感差和情绪失调方面问题的人数最多,约占1/3。而诸如焦虑、紧张、胆怯、任性、狂怒、嫉妒等消极情绪在很多大学生身上都有体现”[2]。由此我们便不难得出大学生情商水平总体偏低,进而极易导致心理障碍的结论。
生理心理发展不稳定和易变是生物学诱因。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和人格建构的特定阶段,个体生理心理发展正发生重大变化,因而具有很强的不稳定和易变性。这一方面在客观上使得他们对情绪的自我觉知、自我调控、自我激励、识别他人情绪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处于偏低的水平,另一方面,由于他们中的大多数已经远离父母并且必须独自面对来自现实生活的种种问题,难免遇到一些莫名的困惑,其中可能涉及个人隐私不便公开,于是心理发展中负性情绪可能滋长,滋长态势可能超越个体掌控能力,此时如果对负性情绪的处理方法不当,则往往极易诱发心理障碍。
丧失强烈求知欲望,缺乏对情商理论的基本关注及运用是主观思想根源。高校大规模扩招,在使得许多大学生免受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痛苦的同时,也使得他们昔日强烈的求知欲直线下降。他们刚一入学就很可能被师兄师姐们告知大学考试只要考前突击就能拿个不错的成绩,于是很多人对认真读书再提不起兴趣。自然,他们没有足够的动力去主动接触情商理论。由于缺乏对情商理论及其最新发展的基本认知及运用,大学生在面对原本正常的心理现象时可能不知所措,他们的情绪的自我觉知能力、自我调控能力、自我激励能力、识别他人情绪能力、处理人际关系能力都没法得到相应提升。
迷失理想信念也是成因之一。生活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缺乏艰苦生活的磨炼,致使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不够坚定,抗挫折能力不强,容易被困难吓倒,或者失去情绪的自我觉知调控能力,或者失去情绪自我激励能力和识别他人情绪的能力,或者不懂得怎样处理人际关系,进而诱发心理障碍。
大学生家庭情商教育失去中小学阶段的升学着力点。过去,家庭成员之间情感交流与引导紧紧围绕升学这个着力点,现在目标实现,却突然迷失了情感交流和教育的着力点,家长和大学生都陷入迷茫,感到了极大的空虚和无助。
新置着力点方向不明。很多家庭情商教育失去了着力点,同时无法找到新的着力点,一方面,很多家长自身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他们不了解大学生活,提不出大学生情商教育的针对性措施;另一方面,大学生们经常面临一些两难选择,要么如实说出自己的无助与空虚,要么囿于报喜不报忧的思维习惯而极力掩饰,在两难选择中,往往倾向于选择后者,再加上当代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没有可供倾诉的兄弟姐妹,一旦挫败感没法在同龄人的正常渠道排解,则极易诱发心理障碍。
家庭经济困难或发生变故。经济困难和家庭变故最容易使大学生在同龄人面前感到自卑自责乃至情绪失控。因为贫困,大学生可能因此缺乏足够的本钱去结识朋友扩大交际圈,也可能失去需要经济支撑的社会实践或参观考察机会;因为贫困,部分大学生便不由自主地封闭和孤立自己,进而诱发心理障碍。而家庭变故比如父母离异对情商培养的教育客观上也将造成不良影响,容易诱发不良心理和偏执性情,进而诱发心理障碍。有些家庭虽然没有离异,但整天在吵闹中度日,大学生成长于其中,脾气容易变坏,即使在学校里也无法安心求学,从而诱发心理障碍。
少数家长自身成了情商教育反面教员。比如有的家长热衷于溺爱子女,实际上却无情剥夺了大学生经历磨难的机会,一旦遇到困难,大学生往往束手无策,心情郁闷,进而导致心理障碍的发生。
高校普遍缺乏情商课程设置。有关学者的研究表明:“在国外,目前己十分重视情商(EQ)的早期培养”[3];“美国学校已开办情商课,并将其与传统的数学、语文等课程并列。在港台地区情商也正在教育”[4];而在大陆,则要数“武汉情智学校在中国首创用情商教育开发青少年心智”[5]。尽管如此,但就总体而言,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情商理论的内容几乎还没有纳入正式课程或进行专门训练”[6]。
高校情商教育普遍开展不力。目前高校开展情商教育大多流于形式,情商教育缺乏可操作性的培养模式和信度效度较高的评价反馈机制。现有的某些评价指标表面上客观公正,实际上却可能对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缺乏关怀,如对大学生进行综合测评时的思想品德评价指标过于细化、量化以及由此带来的功利化后果,容易加深大学生相互之间的矛盾,助长弱势大学生的抵触情绪,诱发心理障碍。
高校师生员工情感交流不够贴心持久。在今天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由于种种原因,师生员工间的感情交流要比精英化时代淡许多,不像过去那样贴心和持久,这种现状的长期存在,不仅阻碍大学生情商水平的提升,而且容易催生心理障碍。
社区是联结家庭与学校的纽带,能对大学生情商培养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遗憾的是,如今不少社区管理机构与居民之间情感交流的疏离对大学生情商偏低进而诱发大学生心理障碍起着某种催化甚至加速作用。首先,犹如生活在火柴盒里的现代城市居民邻里之间平日里多半缺乏情感沟通,这种感情疏离客观上养成了自家各扫门庭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思维定势与行为方式。其次,管理部门与业主之间常常会围绕一些琐事比如管理和服务是否到位、物业收费标准是否合理发生争吵,于是无形之中便破坏了和谐融洽的心理氛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仿佛被无情地拉回到了“自然状态”。这些因素阻碍着大学生情商的提升。
随着社会转型的加速,社会不良风气侵染了大学生原本清澈纯真的心灵。社会经济环境方面,追求物质享受轻视精神追求的不良风气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情商培养。“不少同学片面追求物质享受,把钱花在吃喝玩乐上,在精神投资上却花费很少。以购物为例,23%的同学没有去过书店,文科学生80%没有购置《现代汉语词典》。买书的同学中投资额也很有限,一般不过三五十元。与此相反的是一些学生在物质享受上相当慷慨:对几百元一套的衣服趋之若鹜,几十元的化妆品随买随用,校门口的餐馆里总是高朋满座……”[7](P135)如此种种必然使大学生情商维持在偏低的水平。社会政治环境方面,大学生接触得比较多的是令他们深恶痛绝的少数政府公职人员和普通干部贪污腐败现象,贪官污吏们的行为败坏了社会风气,破坏了大学生情商能力发展的良好政治环境。社会文化环境方面,公德意识的缺乏、享乐主义思想的泛滥、艰苦奋斗精神的淡忘,都是其不良表现。另外,社会上一些经营性文化娱乐场所,比如网吧、歌厅、舞厅等,也造成大学生情商偏低,因为大学生已经部分地进入社会生活,亲身感受到了物质享受的愉悦,同时深知精神提升的无助,久而久之,对精神提升失去了信心,此时大学生更加容易迷失自我,忽视对他人情绪的认知,简单粗暴地处理人际关系,从而极易产生心理障碍。
提升大学生情商水平克服其心理障碍,是一个系统工程,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系统抓起,从内而外,内外兼修,才能取得预期效果。
作为具有高度民族责任感和自我反省精神的大学生,应该有意识培养自己的情感能力,努力提升自己的情商水平,理性看待个体自我生理心理不稳定和易变的特点,正视身心成长进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同时,加强理论知识修养以求得指导和帮助,增强求知欲,认真学习情商理论,藉以指导自我情商培养实际,比如借鉴古代先贤自我反省方法反思自我情绪发展轨迹,正确分析自我负性情绪产生的根源和危害,加强调控负性情绪,学会自我激励,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学会识别他人情绪并做出反应,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等,树立积极向上的理想信念,争做新时代的进步青年。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大学生心理社会化的摇篮。从幼年时期起,家庭就提供了大学生个体感情生产和抒发的最佳土壤。这里充满了关爱,有着启蒙和引导的绝佳机会和环境。任何一个负责任的家庭,任何一对负责任的父母,都有义务腾出足够的时间与自己的孩子进行足够的充分的交流。家长要力争做民主权威性的家长,重新寻找适合大学生个性特点的情商教育着力点,比如可以将着力点转移到大学生求学、恋爱、求职、做人等的方法与技巧方面。家长应将身教放在家庭情商教育的第一位。家长以身作责对大学生情商培养能起到榜样示范作用。家庭成员内部要努力构建和谐家园,找准情感交流与引导,尤其是针对大学生有关的着力点,从关注现实困惑与苦恼入手,就一些情绪的发展轨迹开诚布公地交流。克服家庭情商教育中的溺爱倾向,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情绪自我觉知、自我调控、自我激励的能力,培养认知他人情绪并做出反应、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有意识地将家庭情商教育向外延伸到学校、社区和社会。
高校有效开展情商教育,需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大力加强国内情商理论知识教育。应鼓励教师开设情商教育课程,编写情商教育教材,鼓励学生广泛阅读情商教育的相关书籍,使其了解情商的含义,懂得情商教育的重要性以及该理论的最新进展。定期举办以大学生情商教育为主题的心理健康专题培训和知识讲座,以使他们巩固情商理论,强化情商认知并自觉内化到实际行动中。把大学生情商培养贯穿于教学和日常管理工作全过程,比如制订情商培养计划充分听取学生合理化意见和建议,开展大学生综合测评工作,经常性组织感恩主题如一封家书征文等的互动活动。师生员工竭力在日常交流全程中渗透情商因素,共同营造温馨和谐的校园氛围。
如果社区能够主动承担起家校情商教育,经常组织和吸纳大学生参与社区居民间爱心传递、热心帮扶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让他们发挥学识优势,那么,通过活动的开展,必将在无形之中大大提升大学生的情商水平,帮助大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当然,开展这项工作更需要全体社区居民热心参与支持配合,以实际行动共建和谐社区,为切实提高大学生情商水平,克服心理障碍出力。
要肃清社会不良风气影响,营造大学生情商培养的良好氛围,为大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提供良好的社会土壤,就必须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大学生情商教育无小事的社会共识。具体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优化社会经济环境,这主要是指普通民众要在社会经济活动中,自觉做到诚信经营、文明守法、公平公正,努力做到扶危济困,关爱弱势群体,让社会充满温情。优化社会政治环境,这主要是指政府公职人员和普通干部要率先垂范,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落实到行动中,关心百姓疾苦,坚持抵制腐败,用勤政廉政的实际行动教育和影响大学生。优化社会文化环境。与大学生密切相关的社会文化环境主要是指文化市场环境,比如电子游戏厅、网吧、录像厅、歌厅、舞厅等游戏和娱乐场所。应主动关爱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特别是情商能力培养,负起应有的监督管理和教育引导责任,排解大学生的心理困惑与情绪压力,有效降低心理障碍发生的机率。
[1]李爱梅.蛋壳效应,大学生挫折心理透视[J].心理世界,1997(5).
[2]邢红.情商:师范生素质教育必须重视的因素[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6).
[3]李文龙.加强情商(EQ)培养创造人生辉煌[J].民主,1997(9).
[4]晓吴.情商[J].中国乡镇企业,1997(10).
[5]吕绍平.运用情商教育促进中学智育[D].南京师范大学,2005.
[6]许远理,等.情商培养与素质教育[J].教育科学,1998(2).
[7]王建平,赵云来.谁来教育中国[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1.
责任编辑 韩玺吾 E2mail:shekeban@163.com
book=419,ebook=419
G647.38
A
1673-1395(2010)06-0086-04
20100427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D200801076)
彭美贵(1973—),男,江西大余人,副教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