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金勤
(长江大学文学院,湖北荆州 434023)
楚人眉妆考释
——释“蛾眉”与“青色直眉”
刘金勤
(长江大学文学院,湖北荆州 434023)
眉妆集中体现了古人的审美倾向。楚人眉妆的描述主要见于《楚辞》中的“蛾眉”与“青色直眉”。“蛾眉”取象于蚕蛾弯曲细长的触须,“青色直眉”则是黑色细长的曲眉。
楚人;眉妆;蛾眉;青色直眉
春秋战国时期,各个民族在服饰和妆容上已经千差万别。华夏民族遵守儒家礼制,束发右衽,崇尚明眸皓齿的天然之美。少数民族由于偏居一隅,风俗与华夏民族迥异。百越断发纹身,吴人黑齿雕题。《战国策·赵策二》:“披发纹身,错臂左衽,瓯越之民也;黑齿雕题,鳀冠秫缝,大吴之国也。”楚人居于中原与吴越之间,对中原与东南各民族文化兼收并蓄,表现在化妆上精巧新颖又和谐自然,既突破了华夏民族的含蓄内敛,又避免了东南少数民族的夸张怪诞。其中,眉妆在面部化妆中显得尤为重要和突出。本文对眉妆的考释包括画眉所用的材质、眉形、眉色等,拟从文字训诂的角度,结合《楚辞》诸家注释以及出土材料来考证,以期复原楚人眉妆的原貌。
“古之美人,以眉著者有四人:庄姜、卓文君、张敞妇、吴绛仙。庄姜螓首蛾眉,文君眉如远山,张敞为妇画眉,绛仙特赐骡黛。”[1](P1)早在商周时期,美女的标准不仅涵盖了手、肤、颈、齿、首,还要有美丽的“蛾眉”。《诗经·国风·硕人》如是描述美女:“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战国时期,楚国女子仍以“蛾眉”为美,因“娥”有“美好”之意,“蛾眉”又作“娥眉”,在楚辞中多有体现。《大招》:“粉白黛黑,施芳泽只”;“嫮目宜笑,娥眉曼只”。《招魂》:“蛾眉曼睩,目腾光些。”《离骚》:“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由于“蛾眉”是美女的必备要素,后来成为美女的代称,并衍生“青眉”、“翠眉”、“愁蛾”等,乃至当今的流行词语“美眉”,无不与“眉”息息相关。
既然“蛾眉”是美女的必备要素,那么,楚国女子的“蛾眉”的形状又是何样的呢?《楚辞·大招》:“曾颊倚耳,曲眉规只”;“青色直眉,美目媔只”。同是“蛾眉”,前言“曲眉”,后言“直眉”,眉形到底如何呢?根据《楚辞》王逸注,“规”为画圆的工具,此处做动词用,“曲眉规只”指画着弯曲的秀眉,“青色直眉”是指肤色青白,颜眉平直。洪兴祖补注认为,“青色”当指眉色为黑色,“青色直眉”当为黑色平直的眉毛。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认为“直”为“饰”的假借,“青色直眉”即“青色饰眉”。钱钟书《管锥篇》认为“青色”当指眉色为黑色,但“直眉”非谓眉毛平直,而是指双眉眉梢细长,眉头几乎相接,并引司马相如《子虚赋》:“长眉连蜷。”郭璞注:“言曲细。”王褒《咏月赠人》:“初魄似蛾眉。”由此反推,“蛾眉”应当如新月般弯曲。[2](P108)钱老用反推的方法来求证“蛾眉”的形状很有见地,但仍然没有将“直眉”解释清楚。综合以上诸家的观点,笔者认为,与其推测“直”为“饰”的假借,不如“直”为“植”的假借更有说服力。从语音上看二者更为接近,更具有假借的条件。从词义上看,“植”的词义为种植,“青色植眉”意思是将画眉的染料描画于所剔除的眉毛之处,如同植树一般。结合今天的美容术语“植眉”、“绣眉”,笔者认为这种解释似乎更具有说服力。
《玉篇·虫部》:“蛾,蚕蛾也。”“蛾眉”应当是取象于蚕蛾的触须细长、弯曲之形,而非“蛾肚”或“蛾翅”般肥胖。根据河南信阳楚墓出土的木俑以及湖南长沙楚墓出土的舞女俑的造型,可知楚人的“蛾眉”应该是细长弯曲的眉形。纵观古今中外,尽管女子眉妆形态千变万化,不一而足,但皆以弯曲为美,弯曲的眉形才能与脸型搭配得和谐自然,相得益彰。因此,从审美的角度来看,楚人的“蛾眉”应该是细长弯曲的眉形无疑。
“蛾眉”的发明,应当与蚕桑经济时期先民的蚕蛾崇拜密切相关,《诗经》中有诸多采桑养蚕的场景的描述。早期的蛾眉还在眉下画几个圆点象征蚕卵,表明古人的生育崇拜。后代的眉形都在“蛾眉”的基础之上进行改进,或粗或细,或长或短,或直或曲,或浓或淡,不一而足,变化万千。
李渔的《闲情偶记》曾对美女的眉毛有过精彩的评论:“张京兆工于画眉,则其夫人之双黛,必非浓淡得宜,无可润泽者。短者可长,则妙在用增;粗者可细,则妙在用减。但有必不可少之一字,而人多忽视之者,其名曰‘曲’。必有天然之曲,而后人力可施其巧。‘眉若远山’、‘眉如新月’,皆言曲之至也。即不能酷肖远山,尽如新月,亦须稍带月形,略存山意,或弯其上而不弯其下,或细其外而不细其中,皆可自施人力。最忌平空一抹,有如太白经天;又忌两笔斜冲,俨然倒书八字。变远山为近瀑,反新月为长虹,虽有善画之张郎,亦将畏难而却走。”[3](P80)由此可知,古代美女画眉既要讲究眉形的长短粗细,又要讲究色泽的浓淡深浅,要形色并重。眉形尽管变化万千,不一而足,但均以弯曲为妙,“眉如远山”、“眉如新月”极言曲眉之美。同时,眉黛的色泽亦要温婉圆润,浓淡相宜,因此美女才会有“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的担忧,才会有“却嫌胭脂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的专宠。古人作文贵在曲径通幽,画眉亦重化直为曲之妙。
《楚辞·大招》:“青色直眉,美目媔只。”王逸注:体肤青白。洪兴祖补注认为,青色当指眉色为黑色。钱钟书《管锥篇》也持同样的观点。笔者以为,古往今来,对美女的判断,肤如凝脂方为美,体肤青白则为病,因此王注不妥。王逸之所以会作此解释,主要是根据青有绿色之意,用来指眉色不妥,故而曲解为肤色。那么,青色到底是何种颜色呢?
《说文解字》:“青,东方色也。”《尔雅·释器》:“青,谓之葱。”《释名·释采帛》:“青,生也,象物生时色也。”由此可知,“青”确有绿色之义。其实,“青”亦有蓝色之意,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青色从蓝草中提炼出来。“青”亦有黑色之意,如《书·禹贡》:“阙土青黎,阙田惟下土。”孔颖达注:“肃曰:青,黑色。”由此可知,青可兼指绿、蓝、黑三种颜色,也可指这三种颜色的混合色。在视觉效果上这三种颜色颇为接近,都属冷色,确实很难辨别,这样就造成了“青”表多种颜色的可能性和合理性。
“青”表黑色,在古籍以及荆楚方言中普遍存在。在古籍中,“青丝”、“青鬓”表黑发,“青襟”是黑色的衣领,是古代学子的服装,“青衣”是古代妇女所穿的黑色服衣裙,“青眼”指“黑色眼珠”与“白眼”相对,并由此衍生出“青睐”、“垂青”等表“喜爱”之意的词语。在现代荆楚方言中,“青”专表黑色,“青乌”即同义联合,表黑亮、乌黑之意,如:这伢子头发好青乌(青为黑亮之意)!他冻得嘴唇青乌(青为乌黑之意)。方言是古语的活化石,从中可以推知《楚辞》中“青色”表“黑色”当属无疑。
宋玉《登徒子好色赋》中描写“东邻之子”之美:“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这其中“眉如翠羽”就写出了眉毛的形态与色泽,亦有“翠眉”一说。也有学者据“翠眉”一词对“青”表“黑色”提出质疑,认为“青眉”即为“翠眉”,青即为翠绿。为了深入研究该问题,笔者认为应当结合下篇画眉的材质来考证“翠羽”的色泽。
“蛾眉”又称“眉黛”,《释名·释首饰》:“黛,代也。灭眉毛去之,以此画代其处也。”此段关于画眉的技巧的文字历来是学者争议的焦点。有学者认为,画眉时先将天然的眉毛悉数剔除,然后用画眉的染料石黛描画眉形。[4](P20)笔者认为该种说法不太可靠。在古人眼中,体之发肤,受之父母,不可轻易剔除,因此对于犯了小罪的人,便将其头发剔除,以示耻辱,谓之髡刑。眉毛的重要性不亚于头发,而且由于位于面部之首,眼睛之上,担负眉目传情的重任,其重要性甚至要高于头发。如果将眉毛尽数去除后再用石黛描画眉形,不仅使得天然之美荡然无存,而且有悖于古人的审美取向。因此,画眉正确的手法应当是按照一定的形状剔除多余的杂眉,然后用石黛描画眉形,既可将短眉拉长,又可将断眉续连,还可适当改变自然眉毛的轮廓,提升其亮度。正因为这种方式科学合理,今日女性仍然沿用此法来修眉和画眉。
《楚辞·大招》:“粉白黛黑,施芳泽只。”王逸注:“黛画眉鬓,黑而光净。”“黛”是黑中带绿的矿石,使用时放在黛砚中研磨后用水调和后用类似毛笔的化妆工具沾染描眉,因此画眉又称扫眉。[5](P32)古代才女又被称为“扫眉才子”。由于石黛的颜色是黑中带绿,绿色提升其亮度,所以画出来的眉毛极有光泽,“黑而光净”犹如翠鸟的羽毛熠熠生辉,因此眉黛又称翠羽、翠眉,此处为比喻,并非实指代眉毛为翠绿之色,而是指其润泽光亮。正如清人张潮及今人钱钟书所言,如果古代女子为绿眉,那将是多么的怪异恐怖。
“蛾眉”、“眉黛”、“烟眉”、“翠眉”等均指美眉,但造词理据略有差异。“眉黛”取其材质,“翠眉”取其光泽,“烟眉”取其浓度,“蛾眉”、“柳眉”取其形状。“蛾眉”应当是取象于蚕蛾弯曲细长的触须之形。由于“蛾眉”温婉曼妙的形态符合古人的审美倾向,其使用频率在“眉”族词语中首屈一指,并且衍生了“翠蛾”、“愁蛾”、“双蛾”等一批“蛾”族词语。下面将从语言学的角度阐述其衍生历程。
“蛾眉”指代如蛾须般弯曲的眉形,由于“蛾眉”经常连用,“蛾”字逐渐具有了“眉”的意义,可以单独使用表示“蛾眉”或“眉”之意,此为借喻造词。如宋玉《神女赋》:“眉联娟以蛾扬兮,朱唇的其若丹。”《汉乐府》:“于兹怀九逝,自此敛双蛾”;“依弦度曲婉盈盈,扬蛾为态谁目成”。曹丕《答繁钦书》:“于是振袂徐进,扬蛾微眺。”明代孟称舜《桃花人面》:“则教我忙匀泪眼,佯展修蛾。”以上诗句中“扬蛾”、“双蛾”、“修蛾”均表“扬眉”、“双眉”、“修眉”之意,可见,“蛾”已经具有了“蛾眉”或“眉”的用法和功能。
词语在使用过程当中,如果两个意义不同的词语经常连用,随着使用频率的增加,其中一个词语的意义会渗透到另一词语当中,从而使另一词语具有新的意义,这种现象称为语义沾染或组合同化。这种现象在汉语词语发展过程当中十分普遍。“蛾眉”本是比喻用法,具有临时性和不确定性,但由于经常连用,作为喻体的“蛾”逐渐被沾染上了本体“眉”的意义。“蛾眉”属偏正式结构,其中作为中心语的“眉”是强势词语,作为修饰语的“蛾”是弱势词语。语义沾染的结果具有单向性,即只能是强势词语“眉”对弱势词语“蛾”的渗透,使得弱势词语受沾染后具有新的意义,而强势词语的语义并没改变。正因为如此,“蛾”在保留原有的“蚕蛾”之意同时又具有“眉”的新意之后,其表意能力和组合能力更加强大,“青蛾”、“双蛾”、“愁蛾”、“翠蛾”等在诗词中比比皆是:“台上少年吹白雪,楼中思妇敛青蛾”,“为君留上客,欢笑敛双蛾”,“上阳春晚,宫女愁蛾浅”,“欲说昭君敛翠蛾,清声委曲怨于歌”等,充分体现了“蛾”具有“蛾眉”的语义功能和语法功能。
“蛾眉”可以代指美女,如同“巾帼”、“须眉”等词语代指女性和男性一样。同样,“蛾”秉承了“蛾眉”的用法仍然可以代指美女。由此可见,在“蛾眉”的语义沾染下,“蛾”不仅具有了“蛾眉”的比喻义,还具有了“美女”的借代义。
《楚辞》中的“蛾眉”与“青色直眉”,历来是学界争论的焦点,通过本文的论述可以得知,“蛾眉”是指眉形取象于蚕蛾弯曲细长的触须,“青色直眉”当为“青色植眉”,“青色”在荆楚方言中仍表黑色,“植眉”即为画眉。通过“蛾眉”的内部的语义沾染,“蛾”逐渐具有了“蛾眉”的借喻义,进而具有了“美女”的借代义。
[1]张潮.十眉谣序[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
[2]钱钟书.管锥编[M].北京:中华书局,1998.
[3]李渔.闲情偶寄[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
[4]宋公文,张君.楚国风俗志[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5]李芽.中国历代妆饰[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 韩玺吾E-mail:shekeban@163.com
H194.1
A
1673-1395(2010)06-0001-03
2010-08-12
湖北省教育厅青年项目基金课题(2010q026)
刘金勤(1975—),女,湖北枣阳人,讲师,主要从事古代汉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