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海燕
(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警察管理系,河南郑州450053)
网络言语暴力及其种类分析
庄海燕
(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警察管理系,河南郑州450053)
网络使网民能够直接参与社会问题的讨论,增强了网民的话语权,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网络言语暴力即其中之一。网络言语暴力带来的精神伤害具有隐藏性、长期性,其危害绝不比体罚小,并且极易引发现实社会问题。虽然网络言语暴力的发生不可预见,但是可以通过分析网络言语暴力的各种表现,揭露其产生的轨迹与规律,从而为杜绝和预防网络言语暴力的发生或将其危害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提供帮助。
言语暴力;虚拟网络空间;治理
言语暴力带来的伤害绝不比体罚小,它不仅使暴力对象的人格受到侮辱,自尊和自信受到损伤,更重要的是使其精神和心理健康遭到侵犯和损害。网络言语暴力不仅具备相同的危害,并且由于网络传播具有开放性、互联性、隐蔽性、循环性和其能够真切影响所有人的现实生活的特点,网络言语暴力极有可能引发出社会现实暴力。
近年来,网络言语暴力愈演愈烈,似乎有导致整个网络世界暴力化的危险。网络言语暴力的发生是不可预期的,但也并非无迹可寻。我们可以分析网络言语暴力种类,从而找到网络言语暴力主要发生在哪些人群中,其具体的语境特点是什么,发生的心理根源是什么。这样就能使我们更深刻细致地认识网络言语暴力,为避免和预防更多的言语暴力提供一些线索。
毫无疑问,互联网以其高效、快捷、实时、互动、直观、私密、信息海量等特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它在为人们带来巨大便利同时,已经不知不觉深刻而细致地进入到了人们的生活当中。人们不断通过互联网学习,工作,交流,获取和传递信息。上自天文下至地理,从古到今,网络中信息资源包罗万象,国际国内时事要闻、各地的风土人情、生活常识等等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获知。然而,随着互联网络的发展和网民数量的迅猛增加,互联网也给社会带来了诸多负面效应和潜在危机,网络言语暴力即是其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
网络言语暴力以网络为载体,用言语攻击的形式侵犯公民的合法权益,在思想或心理上对他人产生某种程度的伤害。一方面,互联网络给我们带来了难以估量的信息并大大拓展了我们的言论空间,许多人甚至已离不开网络,大部分时间都在网络上度过;另一方面,当下的网络言语暴力愈演愈烈,网络上铺天盖地的言语暴力和谩骂使这种无形伤害他人的行为在网络上迅速蔓延,目前已似乎有导致整个网络世界暴力化的危险。
网络言语暴力在网络上以书面形式直接或间接地对承受对象使用谩骂、诋毁、蔑视、嘲笑等侮辱性的语言,致使其人格尊严、个人名誉和心理健康遭到侵犯和伤害。从表面上看,语言伤害似乎比体罚要显得“文明”,但它带来的伤害绝不比体罚小,从某种意义上讲,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从短期结果看,网络言语暴力使受害人的人格受到侮辱,自尊和自信受到损伤,心理受到压抑;从长期影响看,它刺伤了受害者的心灵,使其精神和心理健康遭到侵犯和损害,容易造成其孤僻、冷漠、不合群的畸形心理,甚至成为一生无法消除的痛,严重者导致违法犯罪、自杀等严重后果,这不仅仅是其个人的悲哀,也是社会的悲哀。
任何暴力都有天然的破坏倾向,且多数情况下暴力(包括言语暴力)无助于问题的解决,相反,它往往会把问题变成难题,把难题变成顽症,把顽症变成灾难。网络言语暴力对言语暴力实施对象的伤害具有隐蔽性、迟效性、传递性与循环反复性等特点,不仅影响到受害人个人的身心健康,而且可能引发社会的暴力冲突。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发展至今的网络传播已经不再是虚拟、匿名、无责任的,而成为能够真切地影响着所有人的现实生活的传播手段。人们会发现,不断出现的现实事件被虚拟网络加以传播又转而作用于现实生活的情况愈演愈烈。起初,网络虚拟力量可以延伸到现实世界确实是彰显了舆论力量的强大,然而从初期的欢欣鼓舞,随着越来越频繁发生的“网络群体暴力事件”,人们的态度转而变为担忧,甚至是恐慌。2009年10月23日,上海的宽带论坛上网友转发“90后女生殴打同学”的视频引发了众多网友的热议,其中不乏针对该女生的言语攻击。同时,网友对该女生发起了人肉搜索,真实姓名、家庭住址、学校地址被挂在网上,网友从“虚拟”走向“现实”,200多网友聚集其校门前,高喊“校长出来道歉!这是上海的耻辱,教育界的耻辱”。后经警方介入,事件才得以平息。
虽然网络言语暴力仅仅是表现在书面上的暴力,但是由其所引发的“网络公共事件”却不仅仅局限于网络这个虚拟社会,“虚拟”和“现实”的互动性,使得网络言语暴力的影响从虚拟走向现实,从个体扩展至社会,不可小觑。因此,如何杜绝和预防网络言语暴力的发生,将其危害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应该成为社会普遍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经分析,发现网络言语暴力针对的对象主要为以下人群。
明星是网络言语暴力牺牲品的第一个群体。明星大多因形象出众、生活阔绰而成为某一部分大众的偶像,公众面前的曝光率高和受瞩目的机会多则导致了他们在某些时候成为众矢之的。网络BBS中,专门针对某个明星发布负面言论的人群被称为某黑,如针对姚明的叫姚黑。某黑对某明星是见着就骂,往往并不仔细分辨其行为的对错,因此甚至出现了比较专业的“职业某黑”,专门炮制针对该明星的负面新闻。相反,完全彻底拥护某明星的称为某蜜,例如姚明的拥护者在网络上称为姚蜜。臭姚明的“姚黑”与捧姚明的“姚蜜”在网络上出于对偶像的排斥或对偶像的支持,经常会陷入言语暴力的混战中。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贫富差距不断加大、腐败问题层出不穷。剧烈的社会变迁和利益格局迅速重组造成了社会上焦虑和浮躁心态的弥漫,社会上存在着一定的仇官和仇富心态,官员和富人时常成为网络言语暴力的对象。
专家学者遭遇言语暴力通常是在其针对某些敏感问题提出某些异质思想而招来的。这是近几年网络上出现的新趋势。尤其是在名人的个人博客上,经常会由于其某些新思想或提议的提出而招致大量的辱骂性跟帖和大批读者的围攻。
虚拟网络中的一切来源于现实,现实中一些行为特殊的个人,也很容易地借助网络公开出来,并且不出意料地成为所谓“网络红人”,“芙蓉姐姐”、“杨丽娟”、“范跑跑”皆是如此,而一旦曝光在公众面前,他们就都有成为网络攻击的对象的可能。
语言的哲学本质即它是人类根本的工具。人类借助语言深入认识和了解人本身和外界事物,从而表征世界、记录历史、协调人际关系、抒发个人情感。语言是人类与外界交流和对外界施加影响的媒介和工具。语言的使用形成言语,而言语的交际具有行为特征,是一个思想——表达——实现的过程,语言的运用是人类复杂活动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人们在网络上使用语言,形成网络言语。网络上的人们通过言语做事情、控制他人、让他人做本来不愿意做的事情的能力是网络话语权,网络言语的表达效果形成了网络言语的“语力”。
语力与语言、知识和表达途径三者密切相关,三者相辅相成,决定了语力的大小。其中,语言是保证言语形式完整、逻辑缜密、表达准确和文体优美的一种能力,而知识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其在具体问题上对内容的针对性、认识的确凿性、水平的稳固性和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把握能力的高低,表达途径则为实现语言能力和知识水平提供一个场所。
“网络言语暴力是一种语言暴力,一个帖子或报道,描述一件大众感兴趣,或能激发社会内在情绪的事情,被互联网这个巨大的传播平台演化成全民关注的公众事件,对当事人或组织造成不应有的压力,而且会影响事件的进程或司法判断,导致大大超过所犯错误惩罚,这就是我所说的互联网时代的语言暴力”。应当说,搜狐CEO张朝阳的这个定义比较形象地概括出了当下网络言语暴力的特征。
1.网络文字语言
21世纪新生代的学习和工作都离不开电脑和网络。高科技的迅猛发展也对语言文字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网络语言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形成了一种有别于传统平面媒介的语言形式。诸如“PK”(对拼)、“偶”(我)、“童鞋”(同学)、“斑竹”(论坛版主)、“大虾”(大侠)、“酱紫”(这样子),已经不止是年轻人朗朗上口的标新语言及网络用语,学生作文、网络小说中这样的词语比比皆是,更值得深思的是如“3Q得orz”这样的文字,竟是“感谢得五体投地”之意,3Q=感谢,orz是一个人匍匐在地的“象形文字”。
随着科技所带来的简便,文字似乎在人们日益膨胀的惰性发酵下也被高度污染。“恐龙妹”(长相不佳的女孩子)、“没女”(没脸蛋没身材的女子)、“TMD”(他妈的)、“BT”(变态)等类词不胜枚举。
网络信息使得信息能够快速传递,并且让普通人有机会在网络文学与网络论坛上获得感受和参与的机会。然而在网络隐身衣的掩护下,网络充斥着的“文字言语暴力”虽然无声,却字字如剑,人们稍不留意就会被万剑穿心。
2.网络图片语言
这里的“网络图片语言”指网络言论中所使用的视觉图形,新闻报道或论坛发言中的图片、照片、插图、漫画等。这些网络图片,主要是网虫们为了满足提高网上聊天的效率或某种特定的需要而采取的方式,这些视觉图形独立或辅助发达发言者的舆论倾向、立场角度、思想感情等等。
3.视频和动画
近年来,网络上连续多次出现的殴打、羞辱他人的暴力视频也是一种网络言语暴力。尽管这种现象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多方呼吁采取措施加以制止,然而还是不断有人模仿网络上出现的暴力视频,将自己参与或拍摄的暴力视频发送到网络上,其中主要参与者多是在校学生。
类似2007年12月国内某视频网站上出现的“兰州滨河路残忍暴打少年”的暴力视频,已经不止一次出现在网络上。有记者在查找这些视频时粗略统计过,在一些视频下载网站上,这些暴力视频的观看次数往往在几万甚至十几万次,下载次数也在数万次以上。这些视频的出现,极易在校园内形成一定的恐慌心理,影响青少年学生的正常学习,使校园文明蒙上阴影,这种影响和危害将是长期的甚至是永久的。
1.网络新闻暴力
由于承载介质的不同,网络给新闻呈现方式带来了深刻的改变。网络新闻更强的互动性使新闻工作者和受众之间更加容易沟通,网络新闻工作者可以通过新闻留言板、电子邮件、网络聊天、BBS等方式实现双方信息共享,受众可以主动去搜寻事件的相关资料并参与传播行为,一些网友甚至可以将自己制作的DV、图片在网上发布,达到影响新闻事件报道的功能。
网络新闻报道互动具有传统媒体无可比拟的独特优势,使得许多人改变了获取新闻的方式,人们每天通过网络浏览新闻。但是,人们会发现如今网络新闻中间也充满了大量的暴力内容。无论网易还是腾讯或者百度,新闻一开,总有意想不到的暴力图片出现。
(1)与“恶性事件”相关新闻
现实社会中客观存在着暴力、凶杀、抢劫、强奸、诈骗、偷盗等的刑事案件,或者人为的、自然的灾害,恶性交通事故等“恶性事件”,而网络是新闻发布最及时的媒体,但就相关内容如何报道,应该有个尺度问题。例如网络新闻中经常见到对一些非重要的恶性事件,以“少女遭凌辱”、“强奸”等一些刺激性的词汇为标题来吸引眼球,满足少数人偷窥、幸灾乐祸的阴暗心理,或者对恶性事件报道更注重渲染和描绘血腥的场面和骇人听闻的犯罪细节,偏离了新闻事实的本质。
(2)“性”及“婚恋”相关报道失当
对明星和名人的私生活道听途说、捕风捉影,刻意制造绯闻,炒作桃色新闻,刻意关注或捏造“婚外情”、“滥性”、“乱伦”等因素,而忽视新闻事件的客观状态和本质,刻意关注新闻事件中有关性活动的细节或性犯罪的具体过程,忽视新闻事件的社会背景及影响,这些都是一些网络新闻吸引人眼球的常见做法,更有甚者,站在娱乐人生的立场上,宣扬非主流性伦理道德或者未得到普遍认同的性观念、婚恋观念,这些都有悖于家庭稳固及社会和谐。
(3)缺乏基本的人文关怀
网络媒体的责任之一是关注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和喜怒哀乐,揭示人群的生活和心态,冲击受众的固有观念,使受众产生同情心和责任感。但很多网络新闻把少数人的不幸遭遇看作是猎奇和娱乐的资料,或者在报道中只注重简单事实的描述,忽略了更深层次的社会背景剖析,不但没有体现出一点人文关怀,而且在舆论导向上也存在严重问题,造成了一定的不良社会影响。另有一些网络新闻热衷于传播边缘文化、消极文化和落后道德观念,有些甚至背离了大众媒体的社会职责和新闻职业道德规范,沦为社会丑恶现象的帮凶。还有一些网络报道滥用少数人或报道者本人的主观立场,夸大局部的事实或者擅自得出与事实不符的结论,影响读者对客观事实的正确判断,导致网络媒体公信力的下降。
2.博客和论坛言语暴力
博客是网络虚拟的个人空间,论坛是虚拟的公共交流场所,二者为虚拟社会的信息传递、语言交流提供了强大的传播平台,发挥了公共信息传播的重要功能。但正是由于其作为网络语言的典型载体,二者分别形成了私人领域场所和公共领域场所。二者的传播力和煽动性是电子邮件、个人主页等其他方式无法比拟的。
近年来,由博客和论坛言语暴力引发的侵权事件不断,致使一个自由平等、文明开放的网络空间遭受污染。
博客或论坛中常见的言语暴力表现如下。
(1)以非理性言语对事件相关人员进行侮辱、谩骂
一些源于正义的声讨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疾恶、仇富等情绪超越了理性,导致超出了正常谴责限度的谩骂,而这些网络言语的发出者以谩骂为形式的主要目的则是通过批判当事人,获得情绪上的宣泄。
(2)网民内部不同意见群体间存在严重的冲突和话语攻击性行为
对于某一帖子,网民内部可能有不同意见群体,这些不同意见的群体间也会产生冲突、攻击和谩骂,这种由网络评论性发言引发的网络言语暴力在网上也随处可见。
(3)在论坛或博客公布事件相关人员的一些个人隐私资料
“人肉搜索”的强大功能和把关不严,使得随意公布信息变得极为容易操作。这种由“人肉搜索”而导致的隐私侵犯问题是网络言语暴力的又一表现。这种情况不仅窄化了网络舆论的自由度更容易产生舆论导向的偏离,必须进行引导。
3.网络游戏言语暴力
目前的网络游戏,多数有打打杀杀的过程,里面充斥着言语暴力现象。一方面,大多沉浸在网络游戏之中的年轻人,耳中充斥着枪炮的轰鸣声,眼前是一枪将游戏中的对手击毙而脑浆迸裂的画面。另一方面,游戏中的逼真的暴力场面使得很多玩家真的入戏,戴着耳机不时疯狂地大喊“杀啊”“砍啊”。在游戏论坛中,帖子内容更是“杀”声一片。
从网络言语行为表现上看,网络言语暴力主要有如下几种。
1.恶意谩骂
恶意谩骂是在网络上最先出现的言语暴力行为,不由分说不论事实以激烈的言辞攻击别人,使对方在心理、思想和名誉等方面受到伤害,甚至构成一种话语的暴政。“虐猫”事件,“铜须”事件、“韩白之争”、“辱师”事件是这类事件的典型代表。
2.揭露隐私
在网络论坛、博客、聊天室等地方公布别人的隐私,对当事人的隐私权及精神造成伤害的言语暴力行为目前在网络上有愈演愈烈之势,其对象极为广泛,明星、普通人都可能成为受害者。揭露隐私造成的结果可能不同,轻者可能无关痛痒,不了了之,重者可能导致当事人因受不了羞辱而在舆论的压力下选择死亡。
3.侮辱毁谤
网络的虚拟性,使得一些人认为可以肆无忌惮地恶意诽谤其他公民。网络中的捏造事实、内容失真、过失报道、评论不当,都会损害公民、组织或法人的合法权益,有意歪曲事实,以捕风捉影的所谓“证据”来猜测一些事情,甚至完全是为了制造“爆料”,使用设问的标题,虽然文中亦未得出确切结论,但轻浮的质疑己经侵犯了当事人的名誉。
4.讽刺
网络论坛中有部分人对于严肃的新闻事件以及不幸的人和事用词草率、态度轻浮,采取戏谑和娱乐的口吻进行描写和陈述。一些词汇,带有明显的幽默和戏谑色彩,在某些语境中甚至有幸灾乐祸的意味,带来的结果也是对当事人的精神伤害。
5.歧视性语言
在网络言语暴力日益泛滥的今天,网络上有很多由地域歧视所引发的唾沫横飞的谩骂。这些歧视性语言随处可见,多为一竿子打翻一船人的方式。“上海男人都是老婆奴”、“河南人都是骗子”,参与到地域对骂中的人全然是一幅苦大仇深的控诉者的样子。
6.侵犯他人合法权益
在对敏感事件、恶性事件、民事或刑事案件的叙述中擅自发布当事人、被害人或其家属的详细个人资料、家庭住址、详细联系方式以及一些未处理的图片,这些都是不尊重当事人的恶劣行为,可能会给当事人造成一定的心理伤害,并构成肖像侵权、隐私侵权。
网络语言暴力的盛行并非偶然,它是多种因素造成的。
其一,网络文化自身所具有属于大众文化的娱乐、戏谑的特征导致了网络言语具有夸张、游戏化、情绪化的成分,一旦程度控制不当,就会导致偏激、情绪化、攻击性的语言大行其道。
其二,网络的开放性拓展了公众的言论空间,任何人不需要把关即可在网络上发布信息、发表见解,由于其真实性很难审核,这就给各种谣言的流行提供了传播空间。
其三,网络言语暴力是社会无意识的释放。我国社会发展正处于变革时期,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积累的矛盾和形成的心理压力在网络上被宣泄出来,形成虚拟空间的社会舆论。
第四,从众心理的集体施暴。社会舆论一方面能够反映民意,另一方面具有非理性的一面,其形成机制中非理性的一面,突出表现为一种情绪化的盲从心理,这种盲从心理会通过网络言语暴力表现出来。
第五,语言能力不足。个人在掌握了渴望已久的话语平台之后,但是由于能力不够,信息不充分,发现自己在其中仍无法处于主导地位,这时,他就通常会采取不正常的手段来增强自己的影响力,最常用的方式就是暴力性的语言,通过对偏激语言的使用,而不是理性分析来吸引大家的关注,以捍卫自己的话语权。
网络言语暴力的产生是由各种因素造成的,规避网络言语暴力需要多方面着手进行。
1.促进社会公平、公正
单个人的网络言语暴力可能是个人问题,然而当网络言语暴力弥漫整个网络的时候,简单地指责网络暴力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这里需要认真分析网络言语暴力后面的问题是什么。我国目前处于社会的转型期,搞市场经济必然有收入差距,必然有一部分人富裕起来,有一部分人贫困。而新型的网络媒体在最大程度上体现了平民大众的诉求,反映了下层社会对现行体制的不满,究其根源在于现实社会的贫富分化和社会不公。
政府要做的事情就是调节这种不公,要在保持经济稳步发展的基础上,大力加强社会保障工作,积极缩小贫富差距,改善下层社会的生活条件,在全社会建立一个公开、公正、公平的新秩序,对低收入群体能够做到基本的保障,比如说教育、医疗、住房等。
通过保障社会公平正义,舒缓现实的社会矛盾,推进社会和谐。通过“尊重富人,关爱穷人”,进行价值导向引导,降低网民的偏激情绪,为遏制语言暴力、建设和谐网络提供良好的社会心理基础,这样社会才会和谐稳定。
2.提高素养,加强公民的媒体素养教育
2010年1月1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了《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中指出,截至2009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已达3.84亿,互联网普及率进一步提升,达到28.9%。如此多的网民因为互联网技术而获得更加快捷和丰富的生活。然而,网上出现的大量的不和谐因素,也影响了这些人的生活。结合近些年的各种网络暴力事件,这里认为要规避网络暴力,首先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培养信息参与者的媒体素养,这主要包括信息生产者的媒体素养、信息相关者的自我保护能力等。
(1)提高信息生产者媒体素养
网络的交互性、即时性特征极大地保障了公众的话语权,也扩大了公民个人言论的社会效应。公民作为媒介内容产生者参与到网络信息的发布当中。网民要增强把关意识和判断能力,负责任地对自己所要发布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把关并对自己所发布信息和言论能造成的社会影响进行判断,要避免传播未验证的信息、非理智性信息、带有侮辱性言语的信息以及有损他人权利、危害公共安全的言论,避免造成对他人权利的侵害和对公共利益的危害。
(2)提高自我保护素养
在参与式文化背景下,应了解新媒体的强大影响力,学会处理媒介危机的相关技巧。首先,网民在对外信息发布中,应尽量避免个人隐私信息的发布;其次,网民在信息获取中,应学会处理不良信息,保护自己不受侵害。遭遇网络暴力时,要冷静分析网民心理和互联网传播特点,采取必要的措施积极应对,以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
3.扩充底层社会政治参与的制度化途径
扩充底层社会政治参与的制度化途径,畅通其诉求表达渠道,这是解决现实社会中弱势群体维权艰难、诉求表达不畅的必需。网络的诉求表达与现实中的诉求表达存在着彼此消长的关系,当现实中的参与诉求表达不畅时,这些参与诉求必然会分流到网络表达空间。因而,必须在现实中找到平民诉求表达不畅的原因,积极建立公民畅通的诉求表达渠道。
4.加强政府疏导、监管和立法工作
首先,政府要在保证民众诉求得以表达的前提下,有效地进行疏导,包括及时公布真相,积极做好网民的说服、教育、引导工作,通过多种方式化解其极端情绪。对于散布虚假信息者,要及时查处,防止网络谣言肆意传播。其次,要加强网络立法。通过加强法制建设,利用法律对网民参与中的过激行为和极端做法严加约束。再次,加强网民的道德自律。网民的理性自制和道德自觉是规避网络言语暴力的保障。只有网民的自律意识和公共精神达到一定程度,网民才能在网络上做到拒绝暴力、煽动、辱骂、攻击和非理性等言语。
5.加强社会导向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09年1月第23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10~29岁的青少年网民群体占我国网民总数的66.7%,是网络媒体的最主要使用者。另外,中国的网络发展的速度非常快,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很多过去面对面讨论中不会遇到的问题,一些人在虚拟、匿名的状态下会说一些极端的话,有可能引向一些情绪化的发泄,这种发泄又有传染性,形成言语上的“网络暴力”。然而,这种不良倾向宜导不宜堵。尤其是考虑到该年龄阶段的人大多为在校学生,经过社会引导和学校践行共同结合,相信可以减少网络言语暴力。
网络言语的随意性、非理性和情绪化导致了大量网络言语暴力的产生。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技术的进步,相信通过各方面的努力,网络言语暴力事件会越来越少,最终能还网络一个洁净的空间。
[1]勒旁.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2]陈开举.论语言的力[J].学术研究,2009,(12).
[3]李贤斌.网络语言暴力现象分析[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8,(5).
[4]任敏.网络语言暴力下的生活状态[J].安徽文学,2007,(3).
[5]黄桂萍,谭小兵.网络媒介语境下的网民暴力分析[J].新闻界,2007,(5).
责任编辑:崔海英
Subtract:Network can make netizens join directly in the discussion of social issues and enhance their discourse power,but it also brings a series of problems,including language violence on network.Network language violence can bring concealed and long-term injury to one's spirit,which is not less serious than the injury to one’s body,and is very likely to arouse actual social problems.Although it is impossible to foresee network language violence,the analysis of the violence’s emergence and presence may provide some help for preventing the violence from happening and restricting its injury.
Key words:language violence;virtual network;a form of expression
An Analysis of Network Language Violence and Its Types
Zhuang Haiyan
(Department of Police Management,Railway Police College,Zhengzhou 450053,China)
D631
A
1009-3192(2010)05-0036-05
2010-06-06
庄海燕,女,河南郑州人,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警察管理系讲师,主要从事网络安全和数据库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