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和《文学理论》文学史观比较

2010-08-15 00:49朱存红
铜仁学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文心雕龙文学理论刘勰

朱存红

( 1.广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2.铜仁学院 中国语言文学系,贵州 铜仁 554300 )

《文心雕龙》和《文学理论》文学史观比较

朱存红1,2

( 1.广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2.铜仁学院 中国语言文学系,贵州 铜仁 554300 )

《文心雕龙》和韦勒克、沃伦所著《文学理论》二书是中西文学理论的代表性著作。它们所体现的文学史观表现出较大的差异,但也不乏重合之处。产生这些异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文心雕龙》; 《文学理论》; 文学史观; 比较

文学史当指文学产生、发展变化的历史。文学史观则是指对文学史的宏观和总体的观照。文学史的撰写必然受到某种文学史观的支配,而文学史观的研究应当属于文学理论研究的范围。我国南朝刘勰所著《文心雕龙》和美国的韦勒克(Rene Wellek)与沃伦(Austin Warren)所著《文学理论》可视为中国和西方的文学理论代表作。虽然它们产生的年代相距1400多年,但是对文学史都有许多精辟的论述,体现了各自的文学史观,都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以指导当今的文学史编撰。

《文心雕龙》成书于大约1500年前我国的南朝。“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1]443①刘勰在《序志》篇中自言写作《文心雕龙》的目的是指导文学创作;不过,全书“体大虑周”,实可视为我国古代文学理论的一部空前绝后之作。其《通变》、《时序》等篇则比较全面地体现了作者的文学史观。美籍学者韦勒克和沃伦合著的《文学理论》一书(后文提到《文学理论》均特指该书),1942年在美国首次出版,后多次再版;并被译成多种语言,广泛流传,曾是西方文艺学具有权威性的杰出著作,并被世界许多大学用作文科教材。该书可以看成是一部包容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原理、文学史的理论以及文学研究方法于一体的著作,在该书最末“文学史”一章和其他部分表述了作者的文学史观。

《文心雕龙》和《文学理论》二书都具有资料丰富,旁征博引,眼界开阔的写作特点。不过它们也体现了中西文论著作的民族差异:《文心雕龙》往往先评论历代文学作品,吸收前人的理论观点融入自身的理论观念之中,这样使全书富有形象性和经验性:而《文学理论》重在评述总结前人的理论观点,再引有关文学作品为证,这导致全书富有抽象性和思辩性。关于《文心雕龙》的文学史观,前贤多有论述;虽见解有差异,可以说研究已比较深入了。对于《文学理论》来说,国内已有不少专文研究,但对其文学史观,国内研究者则关注不多。在此,我们打算在深入解读《文心雕龙》的《通变》、《时序》等篇基础上,参考前人论述归纳出《文心雕龙》的文学史观;然后与《文学理论》所体现的文学史观进行分析比较,同时探讨产生差异的原因。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刘勰认识到文学有自身发展变化的规律,其观点主要表达在《文心雕龙·通变》篇中,这可看作是对文学发展的内部规律的认识;刘勰在《时序》等篇中就政治、历史等因素对文学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这可看作是对文学发展的外部规律的探讨。《文学理论》一书有《文学的外部研究》和《文学的内部研究》两部,其第三部即《文学的外部研究》研究文学与传记、心理学、社会、思想及艺术的关系;其第四部即《文学的内部研究》则着眼于对文学作品进行全面分析的原理,逐步对文学作品的各个层次进行深入研究,最后归结到文学史。我们可以看出文学史观在二书中的对应关系。必须指出的是,《文学理论》一书可看作是美国文艺学研究领域的形式主义流派“新批评”派的理论总结,该书作者也不讳言他们是向俄国的形式主义者学习。因此,作者虽然认识到社会政治、历史等外部因素对文学的影响,但对文学的外部研究方法认识是有偏见的。我们从《文学理论》一书的编排来看,作者也没有把文学的外部研究纳入文学史研究的视野。下面拟从二书对文学自身发展变化的规律、影响文学发展变化的外部因素等的观点诸方面进行分析比较。

一、关于文学自身发展变化的规律

刘勰对文学本身发展变化的观点主要表达在《文心雕龙·通变》篇中。《通变》篇论述了文学的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以揭示文学发展的内部规律。从文学本身的发展规律来看,各代文学都是在继承过去时代文学遗产的基础上,进行革新和创造而发展起来的。这是文学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通变》篇云:“文律运周,日新其业。变则其久,通则不乏。”也就是说,文学创作的规律是运转不停的,每天都在进行创新。只有变革才能持久,只有继承才不致贫乏,文学就是在继承和革新的统一中不断向前发展的。

刘勰从三个方面阐明了这一规律。首先讲“通”和“变”的必要。刘勰认为各种文体的基本写作原理是一定的,但“文辞气力”等表现方法却不断发展变化着;因此,文学创作对有定的原理要有所继承,对无定的方法要有所革新。其次就魏晋以前历代作家作品的发展情况,来说明文学史上承前启后的关系,强调继承与革新应该并重。然后紧接上面主张“宗经”的思想来论述。刘勰举枚乘、司马相如等五家作品沿袭的情形,一以说明通变的方法,一以表示忽于“宗经”而在“夸张声貌”上“循环相因”,就出现了“广寓极状,而五家如一”的情形。

《文学理论》一书在其末章《文学史》一章专门探讨了对于文学史的研究方法,也表现出其对文学发展的内部规律的看法。作者在驳斥了类似于生物进化的文学发展观后,认为应当“把文学作品放在文学发展系统中的适当地位上来加以考察”[2]298,提出了文学的历史进化观。在具体论述的过程中,作者还深入探讨了文学类型、模仿和文学史的分期等问题。

我们还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对二书的观点进行具体比较。

(一)关于分体文学史

《文心雕龙·通变》篇说:“夫设文之体有常,变文之数无方。” 即作品的体裁一定,但写作时的变化却是多样的。据此,在文学作品的体裁继承前代作品的同时,在创作的具体方法上可以进行创新。因此,按不同体裁来研究文学的发展变化成为可能。事实上,《文心雕龙》自《明诗》以下二十篇论述各类文体时“原始以表末”,可看作分体文学简史。而《文学理论》一书提出了“文学类型”的概念。从所举文学类型如悲剧、挽歌、颂诗来看,文学类型大体与文学体裁等同,文学类型史也即分体的文学史了。《文学理论》一书作者认为“文学类型史无疑是文学史研究中最有前途的领域”。[2]301一在实践上一在理论上对分体文学史研究予以重视,在这一点上二书作者可谓英雄所见略同。

(二)关于文学史的分期

《文心雕龙·通变》篇描述了魏晋以前九个朝代诗歌的传承关系,并指出了各个时代文学作品的特点。最后标举汉代作品,提出“斟酌乎质文之间,而檃括乎雅俗之际”的学习准则。由此可见,刘勰是按照朝代的始终来给文学史分期的。这种分期方法仅仅考虑到社会政治对文学的影响,自然是不够精细的。

《文学理论》作者首先指出,大多数文学史是依据政治变化来进行分期的。这样,文学就被认为是完全由一个国家的政治或社会革命所决定。作者辨析了这一分期方法的不合理,并指出“文学分期应该纯粹按照文学的标准来制定”。[2]306作者提出一个时期“是一个以埋藏于历史过程中并且不能从这过程中移出的规范体系所界定的一个时间上的横断面”,[2]307而“文学上某一个时期的历史就在于探索从一个规范体系到另一个规范体系的变化”[2]307。这里“规范体系”似指一个时期的文学风尚。

(三)关于文学作品的模仿

刘勰在说明“通变”之法时,谈到文学创作中的艺术技巧问题,特意举了汉赋中写景状物的例子来说明。作者举出从枚乘到张衡五位著名赋家运用夸张的手法来描写日月的光辉,五家均极度夸张,但是一脉相承,可见模仿之迹;虽然有人想跳出当时的轨道,但始终在前人牢笼之内。刘勰举此例来说明“通变”,其出发点如何,学界颇有争论。不过,他不反对在写作时对前人文学作品的模仿是可以肯定的。

《文学理论》一书作者认为,艺术作品之间的最为明显的关系,即作品渊源和相互影响的关系是最常被探讨的问题,并且构成了传统研究的重心。作家之间的文学关系的确定也被认为是编写文学史的最重要的准备工作。作者认识到“纯粹独创性情节或题材的艺术价值是很小的”[2]298,而那些“平常话、反复出现的主题和意象等”在文学史上起过巨大作用,并一直流传,至今被使用。并且认为“没有任何一个作家会因为他使用、改编和修饰了自古代起就已认可了的传统主题和意象而感到自己低人一等或没有独创性”[2]298。由此可见,在《文学理论》一书中恰当的“模仿”是得到肯定并大力提倡的。

二、关于影响文学发展变化的外部因素

《文心雕龙·时序》篇通过分析历代文学创作的发展变化情况,来探讨文学与时代社会的密切关系,并把这种关系总结为“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刘勰指出文学演变的原因,可概括为如下几方面[1]390:一是政治教化的作用,二是学术风气的影响,三是文学作品的继承和发展,四是君主的提倡,五是时代风气的影响,六是天才的杰出成就。文学作品的继承和发展即讨论文学自身发展变化的规律,《通变》篇已有详论。其余五方面分析影响文学发展变化的外部因素,虽多是点到为止,论述可谓比较全面了。另外《物色》篇还专门论述了自然景物对文学的影响。

《文学理论》一书作者认为:只有把文学作为不同于人类其他活动和产物的一个独特的学科来研究,才是真正文学研究的坦途。作者认为流行的文学研究方法,主要都是文学外在因素的研究。这种方法根据产生文学作品的社会背景和它的前身去解释文学,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研究就成了因果式的研究,它只是从作品产生的原因去评价和诠释作品,此即所谓“起因谬说”,有时也称之为“起因解释法”。作者详细考察了文学与传记、心理学、社会、思想以及其他艺术之间的关系,并从“以文学为中心”的角度出发来评判这一系列“外在的”研究方法之得失。[2]8-9

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对二书均论及的问题作些具体的比较。

(一)文学与社会的关系

文学创作与社会现实的关系是十分复杂的。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篇对各个历史时期文学情况的论述中,讲到几种有关的具体关系:一是政治教化对文学的影响。他认为治世的歌不怨不淫,乱世的歌怒而且哀,是“风动于上,而波震于下”,商、周的诗歌,汉、晋的文学,都较普遍地存在这种情形;二是时代风气对文学的影响。“世积乱离,风衰俗怨”的乱世,造成“梗概而多气”的建安文学。以上两方面都可归结为社会现实对文学的影响。

关于文学与社会的关系,《文学理论》一书作者明确指出,文学是一种社会性的实践。因此无论从哪方面说,文学与社会存在广泛的联系;而社会的各种因素包括经济因素,也都对文学的产生、存在和发展有着坚实的制约性。作者分别阐述了三个方面的问题,即作家的社会学、作品本身的社会内容和文学对社会的影响等。可见该书作者对文学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论述得很全面的。但该书作者认为试图明确和界定社会对文学的影响是不可能的,“文学与具体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状况之间的联系是远为间接的”[2]106,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拐弯抹角和迂回曲折”的关系。因此在该书作者看来研究社会各方面对文学的影响也是不大可能的。

(二)文学与哲学思想的关系

《文心雕龙·时序》篇论及儒道思想对文学的影响,如东汉提倡经学,文学创作“渐靡儒风”;东晋玄学“流成文体”,产生了玄言诗等。刘勰认识到哲学思想影响到了文学的内容和风格特色。

《文学理论》一书作者在评论文学和哲学思想的关系时,批评了那种把文学看作是“一种哲学观念的图解”的所谓“理智主义”的文学分析方法[2]106。该书作者在一定程度上赞成:文学不是把哲学知识转换一下形式塞进意象和诗行中,而是要表达一种对生活的一般态度。但是,该书作者始终坚持认为,思想哲理或哲理诗在文学中的地位并非举足轻重。我们可以看出,该书作者认为哲学思想对文学的影响是存在的,但并不值得重视。

此外,刘勰认为文“本乎道”,在《文心雕龙·原道》篇中对文学的本原作了探讨;而《文学理论》对文学的起源或发生问题没有涉及,故本文对此的论述从略。又本文所分析比较的是文学史观即对文学史的总体看法,对文学史的分散或局部的看法不一一论述。

我们可以看出,《文心雕龙》一书已经具备了明确的文学的史的意识;但毕竟文学史的概念是二十世纪初才从国外引进、我国才出现自己的文学史的,对于我国古代的文学史观还有待于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提炼。如前所言,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思维习惯的不同,中西文学理论也表现出较大的差异。由于中西文学史家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思维方式的差异,我们在进行文学史观比较时有时会显得牵强。不过我们不重在比较谁优谁劣,而是要知其异同,在此基础上取二者之长,撰写出具有自身民族特色的中国文学史。

注 释:

① 后引《文心雕龙》原文均据书: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6。

[1] 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6.

[2] 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M].北京:三联书店,1984.

[3] 陆侃如,牟世金.文心雕龙译注[M].济南:齐鲁书社,1995.

[4] 张长青,张会恩.文心雕龙诠释[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

[5] 胡大雷.《文心雕龙》的批评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6] 张文勋,杜东枝.论《文心雕龙》的文学史观[A]//文心雕龙研究论文集[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

[7] 刘登阁.《文心雕龙》与《文学理论》[A]//《文心雕龙》研究第三辑[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Abstract:The two books,Carving A Dragon at the Core Of LiteratureandLiterary Theorywhich was written by Wellek and Warren, are representative work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literary theories. The history literature view they embody showes a greater difference, but there are also some superposition place. There are many reasons that cause thes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Key words:Carving A Dragon at the Core Of Literature;Theory of Literary;the view of history literature; comparation

(责任编辑 王婷婷)

Comparation of the View of Literary History of Carving A Dragon at the Core Of Literature and Theory of Literary

ZHU Cun-hong1,2
( 1.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Guilin, Guangxi 541004; 2.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Tongren University, Tongren, Guizhou 554300, China )

K28

A

1673-9639 (2010) 06-0041-03

2010-02-19

朱存红(1973-),男,湖南涟源人。广西师范大学古代文学专业在读博士,铜仁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讲师,研究方向:词学。

猜你喜欢
文心雕龙文学理论刘勰
刘勰《文心雕龙》论“三曹”诗
刘勰“文以明道”中的情志主体论
《中国文论通史》
社会转型期中国文学理论创新研究
萨义德文学理论中国化:“洋为中用”为人民
《文心雕龙》选读
《文心雕龙》: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文艺理论巨著
刘勰《文心雕龙》的辨体理论体系——兼论其辨体观的开创意义和深远影响
论刘勰辨“骚”的矛盾心理
新世纪文学理论与批评:广义修辞学转向及其能量与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