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新政”与中国现代妇女体育的初步兴起

2010-08-15 00:49
铜仁学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女学新政学堂

韦 佳

( 贵州民族学院 体育与健康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

“清末新政”与中国现代妇女体育的初步兴起

韦 佳

( 贵州民族学院 体育与健康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

《辛丑条约》签订以后,为了摆脱日益严重的内外危机,重塑自己在臣民中的权威,清政府实施 “新政”, 开启了中国社会走向初步现代化之路。在此背景下,体育课程进入女子学堂,女性开始接受师范教育并参与校际运动会,越来越多的女性藉此开始追求身心的解放,争取自由,宣泄个性,体现出了民主、平等、公平的竞争精神,标志着妇女地位的提高和参与体育意识的增强,现代中国妇女体育之路从这里起步。

清末新政; 妇女体育; 妇女解放

《辛丑条约》签订以后,为了摆脱日益严重的内外危机,重塑自己在臣民中的权威,清政府于1901年至1911年实施了一系列内容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军事等多个方面的改革,始称“清末新政”。它的实施,促进了中国的全面发展,开启了中国社会走向初步现代化之路。新政的很多改革措施也涉及体育领域,这些措施的实施不仅使中国体育在这一时期获得了很大的进展,而且促使中国体育由传统体育向现代体育转型,中国体育的现代化从这里开始起步。

在“清末新政”实施的过程中,妇女体育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女子学堂的不断涌现,女性的社会地位得以提高;缠足风潮的日渐衰落,反映了妇女追求身心解放的诉求;女性参与各类运动会更是女子体育意识增强的表现,通过“清末新政”,中国现代妇女体育逐步兴起。

一、近代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与女子体育的出现

在中国封建社会漫长的岁月里,妇女不仅要忍受来自神权、王权、族权和夫权的种种奴役,而且还要长期接受妇德、妇言、妇容和妇功的麻痹教育,心理遭到了巨大的危害。而中国古代的缠足陋习,使她们的身体又遭受很大的残害。

在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民族危机加重,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开始寻求救亡图存之路。随着外敌入侵和西方文化的传入,在西风东渐和民族忧患意识增强的大氛围里,部分有识之士逐渐认识到妇女解放的重大意义和社会价值,从而开始提倡男女平等,提倡女学。1897年,梁启超提议建立女学堂,兴办女学,认为“兴国智民,靡不始此”,[1]并拟定《女学堂试办略章》。

中国的妇女解放,包括解放身、心两个方面。在当时,提倡女学,开启妇智成为妇女获得身心解放的重要途径。受新政兴学的影响,女学逐渐被重视起来,近代中国女子体育也从这里开始有了新的起点。1902年,上海务本女塾开办,将体操列为正课。同年,蔡元培创办上海爱国女学,以“增进女子智、德、体力,使有以副其爱国心为宗旨”,[2]其体操和唱歌被时人誉为“最精美之处”。

但毕竟当时能入女学的是少数开始觉醒的中国妇女,大多数思想未得到解放的妇女仍旧遭受缠足的迫害。因此,对中国妇女而言,要彻底挣脱封建枷锁,获得身体上的解放,就必须摆脱缠足的恶俗。新政时期,随着新教育的开展和西方自由平等思想的传入,为了唤醒广大妇女,有识之士成立不缠足会,鼓励妇女与缠足的恶俗斗争到底。“中国妇女缠足之风,尽人知其弊,而千数年莫能革之。乙未丙申间,民间有识之士忧焉,创设不缠足会于上海,翼以挽其末流,一时从风者颇盛。”[3]1905年,江苏省发布官文,禁止妇女缠足,详细陈述了缠足的弊端,“一曰伤恩,父母之于子女,慈爱之心无所不至,独至母为其缠足,则筋骨损伤,骨肉狼藉,任其呼号不加怜恤,忍心害理,莫此为甚;一曰丧耻,女子以德为重,不尚治容,推缠足之命,意无非欲以戏媚于人,可耻孰甚?一曰致弱,女子缠足则气血受伤,多生疾病,本身既不能任事,而母气不足生子,亦难健全,其患渐及于国家;一曰致贫,生财之道,以生众食寡为主,缠足之妇荏弱不胜,工作终身仰给于人。一国之人,坐食者半,纵欲不贫得乎?”[4]可见,缠足确实给妇女的心理和生理带来了诸多严重后果。

而且,缠足使妇女无法进行体育活动,严重阻碍了妇女的身心健康,更阻碍了逐渐兴起的近代女子体育在中国的传播。因此,缠足之俗成为近代女子体育在中国发展必须扫除的障碍。在当时的报刊杂志上,常常有批判缠足阻碍女子体育发展,鼓励放足,提倡女子体育的文章出现。“夫言教育者,必以德育、智育、体育三者为纲领,茲所论者不过谓德育缺乏之弊,所必至之理势如此耳,未必尽合于贵国也。至于体育一端,则吾闻贵国女子,皆好缠足,摧折其骨,束缚而捆扎之,使成为蹏之形,以博世人之替美,此则国俗之至恶。”[5]“欲脱男子之压力,则女子不可不独立。欲独立必自放足始。盖放足者独立之起点强种之根源。我既体育发达,则登高山渡大海无不如志筋力,与男子无异。则可以努力读书,振起爱国之精神,可以练习体操,强全身之筋骨,可以产健强之子女。”[6]马叙伦在《女子教育平议》中不仅指陈缠足之弊,“溯中国之弱点缠足盖其一矣,女子自缠足以后,其身虽在而己若己矣”,[7]而且指出在兴学的大背景下,发展女子教育是当务之急,尤其要重视体育教育,他认为“体育者,智育之基础也;体育智育者,又德育之基础也”[7],并将体育分为游玩体操和学课体操,前者包括散步和诗歌,后者包括器械体操和柔软体操。受这些言论的启示,也看到解脱身心束缚的自由,越来越多的妇女增强了解放意识,并开始接受先进的教育,尝试体育运动。

二、妇女教育与女子体育的开展

在传统的教育体制下,妇女是没有受教育的权利的。洋务运动时期,即使新式教育开展起来,也没有将女子受教育的权利从封建礼教的桎梏中解放出来。甚至在1901年新政开始以后,官方大规模兴学,但也依然对女子教育持否定态度。

1903年《学务纲要》指出“惟中西礼俗不同,不便设立女学及女师范学堂”,[8]但开始主张妇女的家庭教育。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社会观念的转变,在《奏定学堂章程》颁布实施后的1907年,清政府颁布了《学部奏定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学部奏定女子师范学堂章程折》,使女子终于获得了制度层面的受教育权利。

(一)学校体操课的设立

《学部奏定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学部奏定女子师范学堂章程折》都将体操列为必修课。小学堂设置体操课“其要旨在使身体各部发育均齐,四肢动作敏捷,咸知守规律,尚协同之公义。其教课程度,在女子初等小学堂,初则授以适宜之游戏,时或与音乐结合授之,渐进授普通体操;在女子高等小学堂则授普通体操或游戏。凡教授游戏,虽当使之活泼愉快,但须注意使之不蹈放纵之行为,又依体操所习成之姿势,务常使之保持勿失”。[9]805章程规定,初等小学堂每星期4个体操课时,高等小学堂3个课时。而师范学堂设置体操,“其要旨在使身体各部均齐发育,动作机敏,举止严肃,使知尚协同,守规律之有益。其教课程度,则授普通体操及游戏,并授以教授体操之次序法则”,[9]815每星期授课2个学时,并且学堂设置了体操场,分为室内和室外两种。

在章程颁布以后,体操课在女子学堂中广泛开展起来,一系列女子高等学府都先后开设了体操课,并借鉴外国女校的经验,开展了课外体育活动。

(二)体育师资的培养

伴随着女子体育专业人才需求的增加,体育教习的数量远不能满足体育师资的需要,一些短期培训班随之建立,但却依然不能解决女子体育师资匮乏的状况,在这种形势下,培养体育师资的专门机构即女子体育学校和体育科、系开始发展起来。其中,最为著名、影响最大的首推汤剑娥于1908年创办的中国女子体操学校。它以培养女子体操教师及建设女子体操教材为办学目的。由于创办者在日本受过系统的近代体育教育,因此该校完全模仿日本体操学校模式创建,其办学宗旨、教学方法及内容都带有明显的西方现代体育的特征,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进步性。该校培养出了我国近代早期的一些女体育家,为我国女子体育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三)运动会的举办

在清末新政时期,女子学堂、学校也举办各种运动会,促进了女子学校体育的发展。《商务教育杂志》曾分别记载了两女校举办运动会的状况。1909年6月,清华女校举行了一次运动会,“十七日在本校开春季运动会,是日上午九时开会,由日本女教习阙崎千代带领全体(师范、高等、初等)学生到操场运动,来宾千余人。华婁两县令均到并请公证人陈君菊生、谢君宰平、雷君继与监视运动,凡二十八节莫不精神活泼,诚盛举也。”[10]可见,这届运动会不仅规模很大,而且相当正式。1910年1月,中国女子体操学校也举行了一次运动会,“中国女子体育学校于初二日下午一时开第二次运动会,男女来宾约千余人。所演各节材料新颖、姿势正确。其中如第三部棍棒三人三木环、木棒、薙刀及各种舞蹈尤为特色,而各个教授法及学生试教他校,态度精神均臻完美。”[11]

(四)报刊的宣传

从近代女子体育出现开始,很多报刊也适时向民众介绍女子体育,期望有更多的妇女加入到运动的行列中来。报刊对女子体育的宣传,大体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对妇女参与体育的呼吁,如《论女子宜讲体育》详细阐述了女子参与体育活动的必要性,[12]《欧米诸国女子之体育》一文通过介绍外国女子体育的发展状况和取得的成果来呼吁中国女子体育的开展,[13]《女子与体育》认为女子体育的开展不仅有助于身心的健康,更容易形成男女平等的观念,[14]《论体操之益》论述了妇女练习体操的重要性。[15[16]体操这项体育运动的运动方法是《扬子江白话报》创刊期间隆重介绍的。

随着西方近代体育的传入,女子体育逐渐开展。女子学堂体育课程的设置,使得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追求身心的解放,妇女的地位开始提高;大量师资培养学校的建立,充分反映了当时近代体育的发展速度,校际运动会的开展,更直接促进了妇女摆脱束缚,争取自由,宣泄个性,体现出了民主、平等、公平的竞争精神。妇女的地位和妇女的参与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近代女子体育的发展正是体现了妇女地位的提高和参与意识的增强,也反映出了特定历史背景下时代的进步。

[1] 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798.

[2] 郑志林.略论我国近代女子体育的兴起[J].体育文史,1994 ,(3):3.

[3] 缠足示论[N].广益丛报,1905,第79号.

[4] 不缠足会万岁[N].新民丛报,1902 ,第2号.

[5] 杨度.华族女学校学监下田歌子论与中国女学事[M].游学译编,1902,第一册.

[6] 放足与人种之关系[J].觉民,1904,第1-5期合本.

[7] 马叙伦.女子教育评议[N].新世界学报,1902,第5号.

[8] 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202.

[9] 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805,806.

[10] 清华女学运动会志盛[J].商务教育杂志,1909,第一年第六期.

[11] 论中国女子体操学校运动会[J].商务教育杂志,1910,第一年第十二期.

[12] 论女子宜讲体育[J].女报·女学报,1903,第二年第二期.

[13] 欧米诸国女子之体育[J].江苏,1903,第1期.

[14] 女子与体育[N].越报,1909,第一卷第二号.

[15] 论体操之益[J].女子世界,1904,第二年第六期.

[16] 女子简易的体育[J].女子世界,1904,第十期.

[17] 董宝良,周洪宇.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18] 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

[19] 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料[M].北京:中华书局,1928.

[20] 谭华.体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1] 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清末现代化进程中的激进与保守[M].上海:三联书店,1999.

[22] 高旺.晚清中国的政治转型-以清末宪政改革为中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23]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光绪宣统两朝上谕档[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Abstract:After the signing of the 1901 treaty, in order to get rid of the increasing crisis inside and outside and rebuild its authority among people, the Qing Dynasty implemented “new policies” which started the road to primary modernization in China. Under this background,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ntroduced into women schools. Women began to accept physical education and participate in inter-school sports meeting. More and more women began to pursue the liberation of body and mind, to fight for freedom, to give vent to their personality, which reflected women's competitive spirit of democracy, equality and justice, and marked the advancement of women’s status and the awareness of participation in sports. The way of modern Chinese women's sports started from here.

Key words:new revolution in the end of Qing Dynasty; women's sports; women liberation

(责任编辑 鲁娜娜)

“New Revolution in the End of Qing Dynasty” and the Initial Rise of Modern Chinese Women's Sports

WEI Jia
(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Guizhou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Guiyang, Guizhou 550025, China )

G815

A

1673-9639 (2010) 06-0098-03

2010-10-24

韦 佳(1981-),女,讲师,研究方向:体育史学、体育社会学。

猜你喜欢
女学新政学堂
无声之声:明末清初政统与儒教中的女学
美育史料·民生女学艺术会
“新政”爆款第一车?
新政不是“半夜鸡叫”
新政
关于新政的思考
做“微整服务”,女学霸为颜值走向深渊
森林学堂
宝宝国学堂
宝宝国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