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区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困境及构建对策

2010-08-15 00:49:53徐永东王小聪
铜仁学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铜仁学术大学

徐永东,王小聪

( 1.铜仁学院 初等教育系,贵州 铜仁 554300;2.铜仁学院 教务处,贵州 铜仁 554300)

西部地区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困境及构建对策

徐永东1,王小聪2

( 1.铜仁学院 初等教育系,贵州 铜仁 554300;2.铜仁学院 教务处,贵州 铜仁 554300)

高等院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活动都是围绕人才培养而进行的。把握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历程有助于认清西部地区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困境,进而提出相应对策。

地方本科院校; 才培养模式; 困境与对策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概述

(一)概念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四章第三十一条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它明确规定了高等学校的中心任务是培养人才,以及它所承担的三大功能(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高等学校通过知识的传播来培养人才,通过知识的生产来发展科学,通过知识的应用来服务社会。知识的生产、知识的传播、知识的应用等都要建立在人才培养的基础之上,在知识生产和知识传播的过程中培养人才,同时依赖于人才培养实现知识的应用,依赖于人才培养服务社会。因此,高等院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活动都是围绕人才培养而进行的。

“人才培养模式”一词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虽然当前教育界没有一致认同的定义,但是一般都认为其具有综合性、特殊性和概括性的特点,具有特定的组合形式、操作原理和运作方式以及特定的指向目标。就其构成要素而言,它主要包括目标要素、内容要素和方法要素。就高校具体操作层面而言,它包含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方案、培养途径等要素。[1]

(二)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发展历程

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经历了“流水线式”阶段、“模块+选修式”阶段、“自助式”阶段。[2]

“流水线式”阶段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征是 “一刀切”式的培养;在课程方面,学生缺乏自主权;追求共性而忽视个性。“模块+选修式”阶段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本主义思潮的影响下,高等教育开始注意学生个性的发展,它的主要特征是人才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也注重个体兴趣;在课程方面出现任意选修课或院级选修课等,甚至有些院校在系级层面以“模块”供学生选修,学生有了一定选择、修读部分课程的自由。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将进入“自助式”阶段。所谓“自助式”培养,是指学校提供人才培养的“菜单”,学生根据兴趣、个性需要和价值取向,在学校的指导下,“点菜”修读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西部地区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困境

人才培养质量深受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制约,而人才培养模式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受教育者个性需求等因素的制约。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低、师资队伍相对薄弱等原因,再加之西部地区地方本科院校大多是本世纪初从专科升格为本科院校的,其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定位都鲜明地指出是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因此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基础宽厚、专博结合,具有较强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然而,在确定人才培养模式时,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人才培养模式模糊不清,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狭窄的专业设置与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之间的矛盾

我国大学传统的“专才型”人才培养模式导致了大学教育中专业设置过窄的现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为了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高效率地培养各种专门性人才,国家在大学的专业设置上采取了细致划分学科专业的做法。学生进入大学教育阶段以后,过早地被限制在分割过细、内容范围狭窄、彼此难以沟通的系科和专业之中。大学的专业设置过窄造成了大学教育特别重视专业教育、忽视通识教育的后果。过窄的专业设置限制了大学生整体素质尤其是开拓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如何协调和平衡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关系,仍然是我国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在大学教育中加强通识教育并恰当地处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必然要求。所谓“复合应用型”人才就是既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技能、广博的文化知识和综合应用能力,又具有适应基层需要的应用技能的人才。

现代知识社会要求大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现代知识社会中,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是进一步向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这两个方向发展,尤其是科学技术的综合化趋势越来越明显。2000年世界银行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发展中国家的高等教育危机与出路》指出:通识教育适合发展中国家,并建议每个国家要设计适合自己国家高等教育系统的结构和价值观的通识教育课程。这个观点对于我国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学生主体性、选择性与课程设置的统一性、单一性之间的困境

我国高等教育都是以统一性作为基本的价值前提的。学校教育就像流水线,把本来不同个性、不同特点和特长的人才苗子,用单一的、统一的培养规格和培养模式压制成了千人一面的所谓“合格”人才。此类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以培养适合国家需要的合格人才为宗旨,重专业教育,重知识传授。在这一模式下,课程设置表现为统一性,课程设置的统一性往往又导致课程的单一性和不可选择性,要求所有的学生在同样的时间、空间,按照统一的进度完成学业,没有留给学生充分的进行自主选择的余地。

现代知识社会中大学需要培养全面发展、具有强烈的主体性和选择性的人才。我国大学传统的高度统一性和单一性的课程设置束缚了学生的视野,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无法使学生在接受教育训练的过程中学会选择,最终难以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和选择意识。新型大学理念的确立,要求大学建构适应人才培养主体性、选择性的课程体系。

(三)教学方法刻板单调、教学组织形式“求大”与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困境

长期以来,我国大学在教学方法与教学组织形式方面存在着严重问题:(1)在教学活动中,往往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2)在教学方法的选择、设计和安排上,过多地考虑学校条件和教育者自身的因素,忽视学生本身的学习特点和需求,教学方法上采取“一刀切”,漠视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性。(3)教学主要采取大班集中授课的模式,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互动和沟通,学生难以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大学的这种传统教学方法与组织形式具有刻板、单调、以教师为中心的特征,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要形式的教师单向传授知识的教学方法与组织形式仍大量存在。作为认知和发展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处于接受灌输的被动地位,其主动性、积极性难以发挥,其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难以建立,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养成和创新型人才的成长。

现代知识社会中大学所要培养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是具有创新意识、批判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我国大学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灌输、大班集中授课的模式不能从人才培养的角度保障知识社会中大学综合功能的实现。在现代知识社会中,大学的知识生产、知识传播、知识应用都要依赖于大学用以培养人才的创新意识、批判精神和创造能力。大学只有培养出创造型的人才,才能进行创造性的知识生产、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正如前面所分析的,人才培养是大学的基础性任务,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如果不能有利于培养人才的创新意识、批判精神和创造能力,也就无法保障大学整体的综合功能的全面实现。知识社会时代的大学理念要求必须要改革我国大学传统的刻板单调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与模式,建立师生互动、学生积极参与、形式多样的教育教学模式。

(四)大学办学特色化、学生个性化发展与单一的教育教学评价标准之间的矛盾

当前,我国大学对于其内部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水平的评价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从形式上都主要是以知识记忆、书面考试的分数为主要标准,“一张考卷定终身”的局面基本上没有大的改变。大学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标准具有明显的单一性和千人一面的特点,特别突出了培养具有“组织人”特征的人才这样一个标准或目标。大学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更多的是根据政府的指令性计划来实施招生和培养,较少考虑所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人才,往往缺乏个性,缺乏一种求新、求变、进取、创造的精神,特别是在今天这样的社会大变迁中,很难应对来自社会的各种挑战。个性化教育是培养多元化学生、满足社会对人才多元化需求的一种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基本方法。为了促进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应在大学内部建立多样化的教育教学评价标准。

三、构建西部地区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

依据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大学在不同的时代应采取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当前是多元化、国际化社会,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更是当今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之一,具体有:“基础+模块”人才培养模式,纵向拓展型人才培养模式,横向拓宽型人才培养模式,“1+2+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等。那么,构建出西部地区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考虑:

(一)转变理念

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思想的具体化。只有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人才培养模式才有意义。否则,就只能是一些教育要素毫无章法的拼凑。

在高等学校中,教育思想表现为“大学的理念”。大学理念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树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办学理念

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之相适应,高校逐渐形成一个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政府主导和市场调控相结合的高等教育体制。我国高校已经有了相当大的自主权,体制已有变化,但思想却依然表现出极大的惯性和惰性,一些高校只是重视硬件建设而忽视软件建设,重视规模扩大而忽略理念提升,没有探索和形成有自己特色的办学理念。

第二,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兴办学理念

现代社会,科技革命更加迅猛,全球化更加明显,信息流动更加迅速。身处这样的社会中,高校需要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以突出人才的国际视野、信息素养、学习能力及全面素质;但是不少高校却没有及时变革自我,多样化、以人为本、终身学习、通识教育等理念则基本上停留在理论范围,还没有被高校很好地付诸实施。

当前,西部地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确定人才培养模式时没有处理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矛盾,没有处理好必修课和选修课之间的矛盾等等。当今社会发展趋势之一是分化与综合,总的来说是朝着综合化方向发展;因此,在人才培养方面应该大力加强通识教育课程,淡化专业课程。树立通识教育理念,增加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是确立人才培养模式所需的教育理念之一。

(二)规范制度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是制度的制定和规范,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是建立以学术权力为主导模式的高等院校管理制度。

学术自由是学术制度的核心和灵魂,管理自主是学术自由在学校管理中的体现,学术自由的思想高度尊重学术权力的地位,强调要把学术权力从行政权力中分离出来,以学术主导模式代替行政主导模式,完善和健全教师参与大学学术管理的组织机制,充分发挥学术权力在决策管理中的作用。

目前多数高校依然按照行政管理的思维和模式运作,按照行政组织的结构设计大学的内部构造。学校多数事务也都由“行政部门”进行管理,各教学单位的运行基本上都是遵循行政部门的安排和要求。行政权力还通过隐蔽的方式,带着面纱以虚化学术权力。如,我国大学,像西方大学一样,也成立了校(院)级学术委员会,以决定学校(院)的学术事务。可是,其组成人员多数是学校(院)、院系以及职能部门的负责人,很少有“布衣教授”参与,他们更多地是从行政的角度考虑问题,而忽视了学术力量,虚置了学术权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一项重要的学术事务,需要教师的积极参与。但是,学术权力的缺失,阻碍了教师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没有教师的积极参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只能流于形式。

第二是完善高校评估制度。

对教学和科研的评价失衡;对科研的评价具体、实在,而对教学的评价则空洞、不具体。目前,我国对于高校的评估以政府主导的行政性评估为主。行政性评估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学科评估及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但基本上与教学模式的改进不相关;对于“真正的教学”的评价指标则不具体,对改善大学内部教学的影响有限。另外,教学评价还存在单一化、数量化的倾向,忽视了教学特色、个性化教育教学模式的评估。学术权力的不足弱化了教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动力和影响力;高校评估制度的单一化,使得高校容易采取趋同的人才培养模式;评估的数量化则导致各校普遍重视科研,而忽视难以测量的教学,更容易忽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三)挖掘资源

虽然近年来国家一直在大力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也有不少高校提出了许多新的培养模式。可是,它们往往陷于表面化、口号化,或者仅仅是培养模式要素的局部改变,而不是整体变革。这与教育资源的匮乏相关。这就需要努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教学改革需要相应的经费保障,但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后,教育经费严重不足。自1998年始,我国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高校规模迅速膨胀,而高校所能获取的资源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增加,以至于高校普遍负债运行。即使获得了一些贷款,也主要用来购置校园、修建“大楼”、增添设备,而用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上的经费则很少。

其次,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目前,我国高校师资队伍存在的一大问题是:受思想观念和评价体系的影响与制约,教师真正潜心钻研教学改革,真正研究教育教学这门“大学问”的不多。教师缺乏从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外动力和内驱力。从外部来讲,学校对教师的考核重显性成果。科研硬指标,教学软指标。科研成果容易测量,产出也立竿见影,而教学的好坏则难以评价,况且育人的周期本身就长,人才要真正到社会上发挥作用也不是短期内能见效的,而且还会受到很多动态因素的影响。这导致教师觉得教学改革的推动似乎应该是高校领导的事,是教务部门、人事部门的事,自己没有能力推动教学改革,投入与回报也不成比例,得不偿失。从内驱力来讲,部分教师对教学没有足够的热情,教学成为了例行公事,而不是自己神圣的职责。是否改革,教学是否真正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等等,这些事关教学成败事务的激励与约束机制都失效、失灵了。所以,教师能上课堂、能讲课好像都了不起了,至于认真研究学生,研究教学问题,从学生内心深处的需求出发,注重他们的兴趣、爱好、特长、个性发展则似乎是一种奢望。

再次,要挖掘课程资源。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是人才培养的载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要以优质、丰富的课程资源为基本条件。可是我国高校的课程却存在严重的不足。在中国,在课程广泛性方面做得比较好的大学是北大和清华,但也仅有30门左右。而在美国,多数高等学校几乎达到人均一门(次)课程。资源不足对于我国当前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一个极大的限制。

总之,广博的知识和扎实的技能是素质的基础,强劲的实践能力是素质的外在表现;知行合一,即知识、能力、品格的综合发展是高素质的内在要求。积极开展一系列教学改革与实践活动,根据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培养适应市场要求、经得起市场检验的本科应用型人才。

[1] 赵昕.关于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EB/OL].http://dsam.imust.cn/detail.asp?newsid=553,2008-06-08.

[2] 郭荣祥.高等教育人才培养[J].当代教育科学,2009,(15).

Abstract:The activities of teaching, research and social servic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carried out around the talent training. Grasping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alent training mode in higher education helps to understand the difficulties of talent training mode in local colleges of the western region, and then propose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local universities; talent training mode; denaturation; difficulties and strategies

(责任编辑 鲁娜娜)

The Difficulties and Construction Strategies of Talent Training Mode in Local Colleges of the Western Region

XU Yong-dong1, WANG Xiao-cong2
(1. Department of Elementary Education,员Tongren University, Tongren, Guizhou 554300,China;2. Teaching Affairs Office, Tongren University, Tongren, Guizhou 554300, China )

G64

A

1673-9639 (2010) 06-0106-04

2010-09-19

铜仁学院院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徐永东(1966-),男,汉族,贵州铜仁人,副教授,铜仁学院初等教育系主任。

王小聪(1978-),男,汉族,江西于都人,讲师,硕士,铜仁学院教务处教务科副科长。

猜你喜欢
铜仁学术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大学(2021年2期)2021-06-11 01:13:12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海峡姐妹(2020年12期)2021-01-18 05:53:08
大学求学的遗憾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中国博物馆(2019年2期)2019-12-07 05:40:44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商周刊(2019年2期)2019-02-20 01:14:22
寻味贵州——铜仁
乡村地理(2018年3期)2018-11-06 06:51:10
天地大美——铜仁梵净山
乡村地理(2018年4期)2018-03-23 01:53:38
看雪——铜仁梵净山
乡村地理(2017年4期)2017-09-18 02:53:52
轮杨树达义近旁任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