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艳华
(临汾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0)
任务驱动法在会计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韩艳华
(临汾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0)
本文分析了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会计实践教学应用中的误区及其后果,重点阐述了其在会计实践教学中具体运用时应注意的问题和设计思路,以使这一教学方法能更好地为会计教学服务。
任务驱动法;会计实践教学;正确应用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具有坚实会计专业理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成为高职会计教学的基本目标,而这些目标很大一部分是通过实践教学环节来完成的。如何提高会计实践教学的质量,在探究的过程中,“任务驱动”教学法脱颖而出,但事实上还有许多教师并不是十分了解“任务驱动”教学,会计实践教学中使用任务驱动法存在一些误区。
1.“任务”误区——任务类型单一
以往的会计实践教学中任务驱动法主要采用封闭式的任务,学生只能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实验指导书限定的实验方法,由教师先进行详细的讲解、示范,并将操作过程中涉及到的知识,会遇到的问题、困难,一一帮助学生处理好,然后学生跟着一步一步进行,可以说是教师一路扶着学生走,学生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剥夺了学生独立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使学生产生依赖心理,一遇到困难就等着老师来解决,阻碍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的发展。
2.“驱动”误区——动力源仅限教师
把“任务驱动”的动力来源看作是主宰任务的教师,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充满压力、控制和权威的“驱动”,从而使“驱动”异化为“驱使”,把学习当作教师“驱使”学生完成任务,学生则处在不断完成一个一个任务的流水线上,缺乏自主和自我定位的时空感。简言之,学习被误解为应付任务,一种外在的驱动,而不是学生内在动机的自我驱动。结果只能是,在尚未消解师生之间的二元对立,又导致了“任务”与学习者的二元对立,学生成了完成任务的工具,而任务反成了教学的目标。
3.评价误区——教学评价简单化
评价缺乏灵活性和个性化。重视任务完成的结果或作品的评价,忽视任务解决过程的评价;重视“成品”的评价,忽视“半成品”的评价;重视优秀结果或作品的评价和褒扬,忽视不佳结果或作品的评价和表扬。
4.造成的不良后果
封闭性任务的一个重要缺点就是任务设计的单向度,主要表现就是完成封闭性任务的方案往往是预设的和可供模仿的,造成会计实践课成了会计理论验证课,只注重学生会计技能的训练,并不需要学生的求异思维和积极的探索,学生很容易陷入低层次的“模仿学习”,忽视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任务设计的工作由教师垄断,缺乏学生的参与,这样很可能没有切合学生的兴趣,不能有效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另外,只重结果的教学评价,会使一些正在努力但任务完成的质量不是很高的同学丧失信心,甚至会放弃学习。
1.任务的类型
任务驱动教学不可能排除“被动”,学生总是存在一定的缺陷,总是有一个从“被动”到“主动”的过程,教师的作用就是帮助学生把外部动力转化为内部动力。因此,任务驱动教学必须提升到学习者的“动机驱动”。这好比一辆汽车,如果它的动力机制真正运转起来,它就可以往前行驶,如果单靠人去推,是不可行的。
任务应先设计外部诱因,让学生在外在动机的驱动下,进行实践活动,进而产生内部动机,促使学生主动去学习专业知识,再通过完成具有提升能力空间的任务,获得会计岗位群所需要的技能、社会能力、职业素养。因此,在会计岗位实践教学中每个模块实施的任务类型为:封闭式和开放式,顺序是先封闭式任务,后开放式任务。
2.任务的创设
任务作为学习者认识世界的一个窗口,它不是也不应成为教师单方面的工作,而是师生共同的事情,学习者对他所学习和生活的世界有深刻的体会,缺少他们的参与,将影响任务的“真实度”。学习者在与任务和教师的对话中开展学习,教师是任务的创设者之一,同时通过与学生的平等对话影响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在更为开放的任务中,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设计自己的任务,促使其做到知行合一。
3.任务教学评价
对学生采用多元评价,促进其全面发展。评价对象不仅针对学习结果,对成果展示的内容指出优点与不足之处,提出改进建议和方法;评价还应面向学习过程,对小组协作的过程作出评价,指出完成任务过程中的闪光点,包括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自主学习与协作能力、学习态度、方法与手段、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思路等多个方面。
评价方式上,教师评价应着眼于学生的进步与发展,以肯定性评价为主,即便是学生最后的学习结果是失败的,也应从学生学习过程中获得了宝贵经验的角度进行鼓励,并可适当指出改进办法做出补救,使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体验。小组自评、互评,小组成员自评与互评,可以锻炼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辨别能力,学生对会计职业性质、会计职业的发展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比自身能力与职业要求之间的差距,激发学生主动获取会计知识和技能的动机。
“出纳岗位会计”模块教学案例
1.封闭式任务
任务内容:库存现金收、支的会计分录、凭证填制、现金日记账的登记。
任务实施:
第一,创设情景:
地点:会计实训室
实训材料:实训室配备工作所必须的环境、耗材(模拟的凭证、账页)、工具(印章、算盘等)、软件和虚拟业务的原始资料。这些模拟用具可以把学生的工作台布置成财务人员的办公桌,学生在这种情景下会很快地进入角色。
第二,任务提出:
教师复习相关的理论知识,讲解每笔会计分录应适用的会计凭证和应登记的账簿格式以及填制方法和注意事项。把填制好的会计凭证和账页作为样本,要求学生把经济业务规范地填制到相应的凭证和账页上。
第三,任务实施:
实施单个角色训练,学生在各自的工作台上进行填制练习,体验公司中出纳的工作。教师在学生实践操作时,巡回检查,进行单个指导,对产生的问题及时纠正。如在填制和贴附原始凭证时,要求学生按整洁、美观的原则去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第四,检查结果、评价总结:
强调填制内容的规范性、书写的美观性是会计人员的基本素质。如:数字大、小写的标准写法,账簿登记时的注意事项等。对完成好的学生进行表扬,并将其作业进行展示。
2.开方式任务
任务内容:要求学生自编自导自演一个小品,小品的主题是“财务人员如何处理库存现金业务”。
任务实施:
第一,创设情景,任务提出:
给出任务框架范围:①体现库存现金的支出范围和程序。②体现库存现金支出中会计和出纳的职责及职业道德。要求学生自主设计,用小品的形式表现出来。
第二,学生分组讨论,根据已学的知识、技能设计本次任务:
五人一组,自由组合,小组活动由小组组长负责(准备时间一周)。小品的主线是库存现金支出的业务流程,通过设计的事件体现库存现金的支出范围,体现会计和出纳的职责及职业道德。
第三,成果展示与评价:
各小组在会计模拟实验室中进行作品展演,将本小组完成任务的思路、方案、方法及获得的知识、技能、经验与体会等总结和汇报,并形成书面文字,邀请教研组老师进行点评,小组之间、组员之间进行互评和自评。
实践证明,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正确应用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在任务实施的过程中,学生能从不同角度熟悉和掌握会计岗位的知识、技能和提高会计职业素养。任务完成后教师的点评、学生之间的互评、自评可以让学生意识到自身与职业要求的差距,激发内部学习动机,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达到教学目标。
[1]陈军.开放式会计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会计之友,2007,(3)62-63.
F23
A
1673-0046(2010)3-007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