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培培
(湛江师范学院基础教育学院,广东 湛江 524300)
可加工性理论在高职英语语法教学中的运用
卢培培
(湛江师范学院基础教育学院,广东 湛江 524300)
可加工性理论认为二语习得过程是分阶段的,并受学生语言信息加工能力的控制。本文据此对高职高专语法教学提出建议,提出语法教学应考虑到学生的语言心理和认知水平,并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从学生语言发展的下一个阶段着眼来进行。
可加工性理论;可教性假说;语法教学
语法教学是高职英语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指出:大学英语教学必须把重点放在打好语言基础上,包括语言知识和语言应用能力。所以,英语语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语法教学直接关系等到英语教学的成败,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之一。因此,顺利进行语法教学,提高高职英语教学质量,是每一位教师所必须努力探索的。在我国,语法教学主要是对于某一语法项目,教师通过解释、举例等方法呈现给学生,再以反复练习、提问、考试等形式使之掌握。由于在应试教育环境下,测试语言水平的主要指标是看学生语法知识掌握得多少,因而在语法教学实践中,教师片面求多、求全,把大量语法项目呈现给学生,忽略了语言本身的习得规律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差异,从而使得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本文试图以Pienemann的可加工性理论(Processabiltiy Theory)及他据此提出的可教性假说(Teachability Hypothesis)为理论基础探讨语法教学的规律性问题,并据此为进行五年制与三年制高职英语语法教学的教师提出几点建议。
语言的信息加工一直是二语习得理论的一个核心概念。皮耶尼曼的可加工理论是其在1998年Multidimensional Model基础上提出的。他基于语言学界近几年对语言加工过程的研究所取得的进展,并借助于词汇功能语法对语言结构的解释提出了这一理论。皮耶尼曼认为必须用语法理论和信息处理成分一起来理解二语习得过程。用于解释可加工性理论的语法是词汇功能语法(Lexical Functional Grammar)。该语法理论和乔姆斯基的语法理论的不同在于前者试图在一个框架中同时呈现语言知识和语言信息加工过程,而后者则只是关于语言知识的理论。词汇功能语法力图达到心理学上的可行性,即与使语言处理过程与学习者的认知发展过程相一致。可加工性理论的研究重点是语言信息加工机制(processing mechanism)是如何影响语言发展进程的。在该理论框架中,语言信息加工机制被当作是一系列由低到高的用于发展语言系统的加工能力。可加工性理论的逻辑基础在于在某一特定阶段,学习者只能产出当前信息加工器(processor)所能加工的语言形式。学习者在某一习得阶段所掌握的加工技能(processing skills)的不足制约了他们加工第二语言中某些特征的能力。因此,语法习得有内在的习得顺序。
Pienemann认为要研究有关人类语言信息加工过程,必需要考虑认知主体的心理因素,这样才能更合理地解释语言发展过程问题。因为语言发展路径是由大脑的语言信息加工机制所引起的。要把语言假设变为可执行的程序性知识(procedural skills),加工机制需要有能加工与这些假设相关的语言结构的能力。换一种说法,可加工性理论的研究重点是如何解释语言发展过程并进一步确定学习者程序性技能的习得顺序。
可加工性理论把二语习得过程视为一系列加工语言信息所必需的程序性技能的习得,并试图证明一个大多数的认知理论家都同意的一个现象:最容易加工处理的就是最容易习得的。Pienemann试图解释中介语语法习得中出现的路径现象,并由此确定程序性技能的发展顺序。可加工理论的核心是以按等级划分的语言信息加工程序,这个顺序来源于人类共有的语言加工机制。利用这个等级,当应用在词汇功能语法对目的语语法的解释时,能依次预测出学习者对语言结构的加工能力。据此对语言发展过程的预测结果可以在实证研究中得到检验。Pienemann认为:要把语言知识转变为可操作的程序性知识,信息要加工者需要有能加工这些假设的能力。换一种说法就是,在某一特定阶段,二语学习者是无法理解某些语言知识的,因为他们还没有掌握足够的加工资源(processing resources),即一些基础的语法知识。可加工性理论认为,语言产出是一个程序性知识不断增加的过程,以下的加工程序和其他语言知识一起被逐渐激活。这一过程所遵循的顺序是:
Level 1:lemma access.
Level 2:the category procedure.
Level 3:the phrasal procedure.
Level 4:the S-procedure.
Level 5:the subordinate clause procedure-if applicable.
Level 6:Subordinate clause procedure.(Pienemann,1998)
Pienemann假设这个语法解码程序是按照每一个程序被激活的顺序来安排的,而且这个程序遵循着一个顺序:每一个低一级的程序都是掌握下一个程序的必须。学习者必须先认识一个单词,然后才能对其进行语法范畴的划分。只有确定了一个词组中心词的语法范畴才算开始了词组程序。词组程序完成后,该词组的功能(主语、宾语等)才能发挥出来,然后由词组连接成句子。而且当某一加工程序缺失时,学习者的语法层级将会被切断,剩下的程序将会被概念结构与表层形式之间的直接映射所取代。
可加工性理论在实践上的意义在于,学习者能够学习一个句子中不同成分之间的语法信息的过程是逐步的。最初,他们不能制造出需要人称、数、格上保持一致的复合句法顺序的结构。例如,名词和冠词的一致,主语的人称和动词的一致等。举例来说,在学习语法时,语言使用者必须确保一个动词和它的主语在数上保持一致,一个名词和它的冠词也必须在格上保持一致。例如,Peter walk a dogs这个句子不符合语法规则,因为walk和Peter的人称和数不一致,并且,a和dogs在数上也不一致。在第二语言学习中,学习者学习在句子各个成分之间保持人称和数的一致的能力是逐渐发展而来的。信息加工理论称在学习者中有一个假说空间(Hypothesis Space),它随信息加工资源(processing resources)的顺利逐步发展。Pienemann将他的理论应用到许多二语习得过程中的形态学和句法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在对德语词汇顺序习得的实证研究中的一个发现是:不管是自然学习者还是课堂学习者在习得过程中都有个清晰的发展路径(route),在这条习得路径上,某些语法结构只有在其之前的步骤习得之后才能习得。
可加工性理论认为,语言知识的获得有赖于一系列程序性知识自下而上的获得,认为在任何既定时间,学习者只能在他们之内处理语法信息,他们受加工资源的限制。由此,皮耶尼曼提出了“可教性假说”(Teachability hypothesis),其中,他指出了信息加工理论在教学上的意义,并且得出了关于某些语法结构怎样教的具体的结论。可教性假说对语法教学规律的预测如下:
习得过程的每一阶段都不会因为正规的课堂语法教学而跳过。
如果教学能从语法习得过程的下一程序着眼去教,那么它会是最有益的。
从下一个语言发展阶段着眼,寻求合适的切入点。这是可教性假说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假说基于可加工性理论的研究成果,对于语法教学规律给予预测,从中可以看出教授语法知识必须确保学习者处于合适的发展阶段,只有这样,教学效果才是最明显的。
可加工性理论认为语法习得过程是分阶段的,学习者在准备好之前不能领会新的语法结构。每个学习者都构建自己的语法,但是,这些研究在语言教学方面的重要性还未得到充分的认识。当今的课堂语言教学,由于受行为主义的影响,强调知识是固定的,是由教师传授给学生的,忽视了学生主动建构自己语法系统的能力,以至于语法教学效果较差,并且降低了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和兴趣。
从可加工性理论及可教性假说中可以得知,第二语言学习者只有在他们语言心理或认知能力成熟的情况下方能得益于正规的课堂语法教学。同Pienemann一样,Rod Ellis也认为只有当某个语言项目接近自然习得的范围、具有可教性时,或者说进入了ZPD时,教师的教学才能起帮助作用。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可加工性理论以及可教性假说给予语法教学的启示可总结如下:
1.语法教学进度要考虑到学生现有的语言心理水平和认知能力。五年制学生未经历过高考,阅历有限,语言心理和认知能力相对于三年制学生来说还不够成熟,因而大脑的语言加工机制还不完善。在课堂教学中,不可一味地灌输语法规则,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目前的学习需要。因而语法教学要从他们容易理解的项目开始,逐步过渡到较难的项目。对于特别难的语法项目,可暂时放弃,待到学生拥有足够的程序性知识后再教。同时,不要过多纠正学生的语法错误,错误的产生是由于他们语言心理或认知能力不成熟而造成的。
2.语法教学要循序渐进。在课堂语法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现有的语法知识来设计教学,而不应该依靠自己的感觉来进行知识点的讲解。在新的语法项目讲授之前,有必要做一个非正式的需求分析(可以小测验的形式来进行)来了解学生对之前所讲授的语法项目的掌握情况以及对即将学习的语法项目的了解。由此获得学习者目前的程序性知识并预测他们的假设空间,以便为下一语法项目的学习打下基础。一个语法项目有很多内容,很多例外情况,不能把这些内容和例外一股脑儿全部交给学生。讲解语法不仅要注意有系统、有条理,还要注意语法的层次性,由一般到特殊,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3.用真实的语言材料(authentic materials)来举例以帮助学习者理解和内化新的语法项目。可加工性理论认为,在学习者没有完全准备好之前他们不会注意到下一阶段的语法项目。因此,教师要创造条件,帮助学生理解巩固已有知识,为学习新的语法项目打好基础。真实的语言材料有趣,有交际价值或是与学生生活相关,这样可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调动他们大脑中的语言加工机制的运作,以达到消化吸收语法知识的目的。
4.从下一个语言发展阶段着眼,寻求合适的切入点,这是可教性假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下一个语言发展阶段着眼,有利于教师把握教学进度,了解在现阶段哪个语法项目该讲,哪个不该讲,也有利于保持教学的系统性。总是从下一个语言发展阶段着眼,考虑到了学生目前的知识水平和语言信息加工能力,有利于语法的教和学。还可以避免讲一些脱离实际的语法理论,增加学生负担。
G718.5
A
1673-0046(2010)3-002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