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与思考

2010-08-15 00:55郝华伟
铁道警察学院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民办高校毕业生办学

郝华伟

(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招生就业办 ,河南郑州 450053)

自 1999年开始,我国高校开始了大规模扩招,由此“精英化”教育模式逐步被“大众化”教育模式所替代,2003年我国出现了第一个高校毕业生高峰期,当年毕业生达到 212万,相比 2002年净增加了67万,以后每年以 70万左右的数量递增,2008年为559万,而 2009年更是达到了 610万,加上前些年毕业未就业的大学生,当年面临就业的大学生达到800多万。2009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经济发展明显减缓,许多企业因受到冲击而纷纷倒闭,企业用人进一步趋向谨慎,而且金融危机的影响有一定的“滞后性”,预计未来几年里,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另外,高校专业设置、教育模式及毕业生自身能力等因素也阻碍了其就业,这一系列因素使得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更加突出。

一、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

(一)高校自身定位不准确,专业设置不合理

高校教育存在着自身定位不正准确、专业设置不合理的特点,一些高校存在着缺乏深厚的办学基础和僵硬的办学模式等问题,认为办学层次越高,代表着学校的发展就越快,从而盲目追求“专升本”,无法安心在特色办学方面。近年来,有些应用型高校盲目的照搬综合性大学办学模式,脱离市场而偏离定位,导致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缺乏应用性,无法形成自己的特色,从而无法适应社会需求。许多应用型高校盲目扩大招生,片面追求社会影响,致使培养的毕业生质量不高,严重影响毕业生就业质量。应用型高校应结合其办学背景来科学定位,不应一味照搬综合性大学发展模式而忽视自己的办学定位。如果自身定位不准确,那么高校应用性特色就得不到显现,会致使学生实践能力不强,眼高手低现象突出,导致学生就业压力增大。

近年来,专业设置与社会及职业岗位需求缺乏有效结合成为困扰高校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缺乏明确的专业针对性,在就业竞争过程中凸显不出优势,致使专业精专的毕业生匮乏而无法实现就业。有些高校在新专业设置方面带有明显的随意性与盲目性,缺乏科学的市场调研,尤其是民办高校更盲目的按照其他院校的专业设置特点来运作,导致无特色可言的情况频频出现。盲目设置热门专业,如会计、计算机专业供严重大于求,造成了毕业生就业困难。

(二)教学模式不科学,师资建设不足

一些高校或没有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束缚,或是教学模式过于形式化、不实用。存在着理论课时过多,学生接触专业晚,实践课时太少,学生的技能训练不够等问题。如许多民办高校还在沿用普通高校的教材,甚至还有中职和自考教材,这无疑会大大影响教育质量,进而影响学生的就业。民办高校师资建设存在的问题:一是师生比例失调。尽管近年来民办高校师资建设取得了一些发展,但由于民办高校的学校实力、影响力有限,特别是刚刚创建不久的院校,在知名度低和待遇不高的情况下,不能有效的吸纳教师,教师数量的增长不能满足实际需要。二是民办院校教师的职称结构不合理和学历水平偏低,远没有达到教育部所规定的要求。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民办高校只能降低教师准入门槛,这导致师资队伍建设滞后,对高校的教学必然带来影响,从而也影响到学生的就业。

(三)毕业生自身因素阻碍就业的实现

高校毕业生自身存在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就业出现困难。许多毕业生忽视就业现实,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择业观,甚至部分毕业生及其家长还停留在计划经济和精英教育时代的观念上,无法正确认识自己和社会就业现实。还有一部分大学毕业生在选择职业岗位时忽视了社会现实形势,只看重个人价值,不能很好地处理个人价值取向和社会价值取向之间的关系。很多大学生缺乏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不愿从基层做起。同时,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一些毕业生出现诚信危机,伪造各种获奖证书和资格证书,不断出现违约事件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信任。受应试教育影响,很多大学生重书本而轻实践,而用人单位需要的是能尽快胜任工作的员工,非常看重大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尤其是动手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协作交际能力和创新能力等。这样大学毕业生的状况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就存在严重的矛盾,导致毕业生就业艰难。

(四)工作经验方面的歧视阻碍毕业生就业

工作经验歧视,指的是一些用人单位拒绝招收应届毕业生,要求应聘者必须有相应的工作经验和社会实践,由于多年来高校扩招等原因,造成了大学毕业生供给与市场需求严重失衡,形成了“买方”市场的新格局,那么作为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选择有了更大的挑选余地,企业为了节约对新员工培训的费用、时间以及追求最大利润往往不愿意招收应届毕业生,而绝大多数应届毕业生根本没有相对应的工作经验,在应聘中处于明显劣势,经验歧视现已成为应届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因素。

二、推动高校毕业生解决就业问题的几点思考

基于对高校学生就业难状况成因分析,本文对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对策。

(一)科学定位,特色办学——以市场为导向来调整和设置专业

面对高校教育的新形势,高校应与当地经济和行业企业的实际相结合,培养出受社会欢迎的高质量高技能人才,赢得社会的普遍认可和尊重。民办高校应从学校自身的个性特征出发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才能以其独到之处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在科学定位的基础上,高校应当逐步形成学校鲜明的办学特色。只有加强特色,高校教育才能赢得声誉和得到社会的认可,才能有助于学生成功的就业。高校教育的专业设置应该以市场为导向,要深入研究就业形势和市场变化,进行广泛的市场调研,及时掌握人才需求信息及变化,要优化学科专业结构,适时增设新专业。只有专业设置合理,才能满足社会需要,学生的就业才有保证。

(二)建构能力型课程体系

高校应当突出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模式。在课程建构中,应突出产学研结合特色,形成产学研结合的、完整的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增加管理课程、人文社会课程和基本素质训练课程,培养懂技术、善管理的人才。在课程设置中要以能力为本,围绕职业技能开发课程。还应当建立一套科学而严格的考核体制,围绕能力培养,实现考核方式多元化。考核可采用职业技能证书、口试、笔试、实际操作等多种方式,尤其应重视实际操作方面的考核工作。此外,高校还应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发挥每个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个性特长,科学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注重高科技手段和最新成果的运用,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

(三)促进实训基地建设,强化学生职业技能训练

应用型高校应选择学校与企业之间合作培养人才模式,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提供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培养方案,结合岗位需求组织教学,学生毕业前到企业直接上岗实习,学校应根据企业对专门人才的需要,开展定向教育。高校应当加大对实践教学设施的投入力度,建立一定的校内的实训基地,通过改造或更新基地设备,营造学生技能实践的有利条件,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能够接受科学、严格的技能训练,增强实践运用能力。通过实训基地建设,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有效操作、管理的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高校也可以根据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通过多种途径与企业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建立校外实训基地。这种模式可以通过两种形式得以实现,一是直接将企业作为实训和工作场所,这是一种最普遍的实现形式;二是由企业提供设备,在校内按企业要求建立实训和工作场所。以上措施对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市场竞争力有巨大的帮助。

(四)加强就业指导,拓宽就业渠道

高校应当从新生入学开始就抓就业教育,设置就业指导相关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国家政策、法规,认清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帮助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引导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就业观。学校根据具体情况应当设置就业指导宣传窗口,定期在宣传窗口公布“就业指导信息”,例如各地人才交流会及招聘信息,展示如何调整择业心态、制作简历、参加面试等方面的知识、技巧,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就业意识和就业能力。高校应当尽可能的拓宽就业渠道,要有目的地对就业市场进行认真调研,走访企事业单位及人才市场,并将有关信息及时公布。就业指导人员应加强与用人单位之间的联系,快速有效的掌握人才需求的信息,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素质水平提供给学校或大学生,作为高校改革的依据和大学生自我完善的依据。高校应为学生安排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为他们提供更多接触社会环境、了解社会现状的机会。学校应当根据人才市场需求信息及网络、报纸等招聘信息,向省内外有关企事业单位发推荐函,宣传学校和推荐毕业生,组织学生参加各地人才交流大会或校外人才招聘会,为学生争取更多的机遇。

(五)打破地域保护,实现流动就业

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劳动力流动性强,这也是大学生就业的特点之一。人才合理有序的流动,是促进充分就业、优化人才配置的必由之路。目前,一些地区行政性分割仍然存在,例如某些直辖市和中心城市仍然对高校毕业生落户有比较严格的要求,保护本地生源毕业生的就业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本地毕业生的就业,但从长远和全国范围看,不利于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这些地区从局部利益出发对非本地生源毕业生加以限制,把学历专业、社会保险、劳动合同等作为落户的附加条款,增加毕业生落户难度。对此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加大力度制定鼓励大学生合理流动的政策,通过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高校毕业生跨地区、跨行业就业的限制,因此,要促进高校毕业生“无障碍就业”,必须打破地域限制,消除各地区、各行业对毕业生就业的限制,构建有利于人才合理流动的大环境,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总之,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对于高校来说,学生就业是衡量其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对于学生本身来说,就业是实现人生价值和生存的重要手段,所以分析当前就业难的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对如何实现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无疑有着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1]李振华.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J].广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8).

[2]易忠.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几点思考 [J].中国高教研究,2000,(11).

[3]林路.浅谈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中的几个因素[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6).

猜你喜欢
民办高校毕业生办学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民办高校生存风险管理探析——从民办高校资金链断裂出现的生存危机说起
浅谈民办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