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肖梅
(泰山学院旅游与资源环境学院,山东 泰安 271021)
山东是将旅游业定位为主导产业的省份之一,于 2006年的旅游发展大会上提出了建设旅游经济强省的战略目标。从当前全省旅游资源开发来看,东部和西部分别形成了黄金海岸和山水圣人两大传统特色线路,中部因产业结构调整滞后,旅游总量小,特色不鲜明,已成为山东旅游的塌陷带,因而从 2007年起,山东省在原有两大旅游产品体系的基础上,着重推出“逍遥游”旅游产品,以便在全省形成更大范围内的休闲旅游产品体系,促进山东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
20世纪中叶西方欧美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使人们的生活生存问题基本解决,休闲产业应运而生。旅游业一直被认为是世界上发展最为迅速、前景最为广阔的休闲产业之一。很难给它一个确切的概念,它并不局限于一个或几个具体的行业,而是将那些能够联结人们生活和心理状态的行业划分出来满足人们的休闲消费的综合性行业。休闲旅游是旅游的一种形式,一种旅游产品或一个旅游行业。相对于观光旅游来说,休闲旅游是层次较高、对产品要求较严、顾客花费较多、更有益于游客身心愉悦的一种旅游活动,是旅游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休闲旅游在我国起步较晚,但是发展很快。虽然对休闲旅游的定义并没有明确界定,也没有准确的数据证实休闲旅游在我国的发展速度,但无论在理论上或在实践方面都不可否认:我国的旅游经济正在经历着由观光旅游向休闲旅游的转变,休闲旅游成为旅游者越来越重要的旅游方式。然而,尽管从政府部门到旅游企业,对大力发展休闲旅游有足够的重视,但是休闲旅游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确实遭遇不少问题。首先,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中国人已经由温饱型消费转变为生活质量型消费,这就意味着国人有时间、有能力进行休闲旅游。但是,因对旅游休闲存在很多偏见,致使个人缺少动因,环境缺少氛围,存在盲目心理,对休闲的理解仅仅停留在休息、放松、娱乐的层面上。其次,各级政府及旅游企业大力倡导休闲旅游,主要是从经济的角度出发,而较少考虑到休闲旅游的社会效益,对休闲旅游产品的认识常常停留在度假区等传统模式上。以上问题表明,迫切需要相应的理念推行休闲教育,倡导真正的休闲观。
人类的旅游行为终始与旅游文化紧密联系,追溯旅游文化的历史演变轨迹,就能全面地、具体地对旅游产品的开发进行文化审视。
道家学说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主流之一。道家崇尚自然无为、返朴归真的自然型价值取向,追求道法自然、任性逍遥的境界。道家思想中“自然”的独特内涵即大自然,也就是未加文饰造作的自然状态、自然规律,事物本性所属的自由伸展状态。道家的“道法自然”,就是要回归到无人强加妄为的自然而然的和谐状态,必然强调人类保护自然环境、尊重自然规律的重要意义。
休闲旅游是现代人对繁忙紧张工作的调剂,是人们在压抑的环境下放松、休闲的产物。人们这种摆脱世俗烦恼、享受自在逍遥的休闲需求,在道家学说中可以直接找到其哲学渊源。逍遥两个字是庄子最先提出来的。道家自古就有归隐山林的自然情结,大自然是空气新鲜、风景优美、逃世避世的最佳去处。道家推崇的“逍遥游”是出世脱俗的游乐行为,摆脱迷乱人性,趋向自然本性。在这个意义上的休闲观所追求游乐,不仅仅是休息、放松、娱乐的庸俗休闲观,而是把休闲视为人的精神生命升华的一个过程。
休闲是人类文明诞生之后,人类文化演进的社会现象的标志之一。早期的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哲学理论体系以及中国古代的庄子逍遥游思想中,都已提出了特定文化背景下的休闲思想和休闲活动。当时,人们更多地将休闲看作一个哲学和社会学问题。而只是在工业革命以后,休闲才从标志社会阶层的一个阶级名称而成为一个重要的消费门类,开始渗透到经济学、心理学、行为学的领域。最初传统的经济学家认为,所谓休闲不过是工作之外的时间打发,人们更多地关注“生产”,而不是“消费”;相应地人们更注重“工作与节俭”,而不是“消费和休闲”。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人们自由支配收入的逐渐增多,在物质生活的基本满足下,人们的注意力才开始从物质生活的满足出发,转到重视精神性需求的满足。
基于上述领域的综合,学者们认为休闲是人们为了消遣放松、开心享有或轻松娱乐的一种活动,它是人们丰富生命、提高生活品质、完善自我、满足个性偏好、甚至追求生存意义的活动总称。
当前山东省倡导的“逍遥游”目的是通过各种旅游吸引物和旅游环境,使游客能极大地愉悦身心,充分地放松心情,促进心理和谐,实现自我回归。通过上述阐述,笔者认为:“逍遥游”是回到大自然的怀抱,在快乐游乐之中,实现生命中真正自在自由的逍遥境界,从而使自己的精神世界获得升华。它倡导不仅在旅游中寻找快乐和放松,更能够去寻找到生命的意义。它的内涵应包括以下几点:(1)在大自然中得到彻底的放松和休闲,寻求人的自然之性,回归到人的本真的存在状态;(2)注重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融为一体的生命情趣,做到“天人合一”,以自然界为真正的家园;(3)源于自然本性和内心热爱,能自觉地爱护休闲旅游资源,注重自然环境的保护。
旅游者出游的目的就是离开熟悉的环境,去找寻充满野趣的自然环境、感受原汁原味的地方特色文化。人们喜欢它的幽深秀丽,喜欢它的原始古朴,喜欢它的宁静自然,面对青山绿水而得到悦志畅神的美感享受。自然山水以及天然不加雕饰的旅游产品才是游客所需要的,而这种自得、适心任性的逍遥状态也正是休闲旅游者所向往的理想状态。
美丽的自然景观、丰富的历史文化和鲜明的地方特色融为一体,形成了山东独特的资源风格。境内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旅游景点约 493处,古建筑、古遗址 1.3万多处,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7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79处。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优美的自然风光构成了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构成了山东旅游独特的风景线。济南,百泉汇集,以“泉城”美誉蜚声海内外。境内的长清灵岩寺和历城四门塔,历史悠久,文化价值极高。泰山,作为中国“五岳之首”,雄伟壮丽的风光和博大精深的文化象征着中华之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城曲阜,是世界十大历史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的故里,儒家学说的发祥地,孔庙、孔府、孔林规模宏大,文物荟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世界文化遗产”。山东的海岸线上,分布着风光绮丽的海滨城市青岛、烟台、威海、日照。青岛被誉为“黄海明珠”,海滨风光独具魅力,崂山为道教胜地,古迹众多。“鱼果之乡”烟台,“人间仙境”蓬莱阁,“海滨花园”威海,景色秀丽,气候宜人,是理想的旅游、疗养、度假胜地。山东中部,民俗风情丰富多彩,“世界风筝都”潍坊的风筝,杨家埠木版年画,石家庄民俗旅游等卓有特色。以古老齐文化著称的古齐国都城淄博,拥有齐国故城遗址,东周殉马坑,齐长城遗址等古迹。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经山东汇入渤海,黄河入海口自然风光壮丽奇特,令人叹为观止。可见,山东发展逍遥游的旅游资源基础雄厚。
现代工业文明所带来的嘈杂与污浊、世俗的压抑和桎梏使人们重新认识到,大自然是休闲度假的最佳选择。为了逃避城市的喧闹和缓解工作、生活的压力,趋向“回归大自然”逍遥游的追寻已逐渐被世人接受。旅游休闲作为一种生活质量提高的标志,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思想的进步,不断产生新的需求变化。从追求温饱到寻求刺激,从追求结果到享受过程是消费者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提高的自然选择。一方面人们渴望能暂时逃脱日常生活习惯的圈子和各种工作、学习压力,渴望接触大自然,利用自然环境调整自己疲惫的身心。另一方面,他们希望在安全、洁净的环境下,有更多新奇的见闻和感受,能了解到乡村特色的风土人情,接触各种文明,发展人的个性,满足现代人的人性化需求。崎岖幽静的山间小道、自然古朴的风土人情更能吸引游客。自然而然、原始、朴素、自然的旅游产品更受游客青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无疑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目前为止,山东基本形成了济南、泰安、曲阜延伸到邹城的“山水圣人”旅游区;以青岛、烟台、威海为一体的海滨风光旅游区;以潍坊市区为中心,以风筝、杨家埠木版年画、民俗风情为主体的民俗旅游区;以淄博齐国故城、殉马坑、蒲松龄故居为主体的齐文化旅游区;以黄河入海奇观和原始自然风貌为主体的东营黄河口旅游区;以水浒故事为主线;以梁山、阳古为重点的“水浒”旅游线等,初步形成了良好、稳定的发展态势。当前,政府已确定把发展旅游业作为调整经济结构、培育和发展支柱产业经济的重要举措,良好的政策环境将为旅游业打造出一批特色鲜明、品质优良的“逍遥游”旅游产品创造条件。
当前公众的休闲旅游的概念模糊,在休闲的意识、形式和内容要求上很大程度沿袭传统,只是用更多传统意义上的休息 (非休闲)来填充时间,有必要向人们宣传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消费观念,加速人们的需求转向:从大众化、健康化发展到高级化、多样化,追求文化性、追求高品位;在满足个性化需求的领域,提高营造能力,用丰富多彩的“逍遥游”活动方式创造消费、引导消费。
一个空气清新、环境幽静、植被茂密、山清水秀的环境能让人在一种良好的气氛中获得愉快和享受。在道家思想指导下的“逍遥游”产品开发,应注重旅游产品的自然性,在开发旅游产品时要尽可能保存其自然本原状态,甚至通过精心设计,营造出更为浓郁的自然氛围,使旅游者能在自然的怀抱中得到真正的休闲。更深一层说,秉承道家“崇尚自然、崇尚和谐”的意识观念,生态美是自然界的本来面目,要保护生态美就必须制止人对自然的过度索取。只有人与自然和谐一致地处于生态审美状态下的活动才是符合自然规律的,才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要求旅游者和旅游企业在生产、销售、消费等环节上,提供“绿色旅游产品”,实现“绿色旅游产业”。
旅游业是经济性很强的文化产业,又是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产业。旅游的本质是文化。单纯的山水即使再漂亮,也难以长久地吸引游人,只有把文化的内涵渗入其中,山水才有灵性,才有内容。从上述“逍遥游”本质意义上来说,旅游休闲经济是提供人们文化品位和快乐境界的经济。旅游业的经营者要正确理解和预测旅游者的各种文化需求和精神需求,让服务对象得到愉悦、满意、快乐,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友爱,以及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和,从而达到感受文明、陶冶性情,使人的生命价值得以提升。
旅游是一种体验经济,乡村旅游尤其是一种体验经济,乡村旅游的发展是道家崇尚山水田园生活的再现。乡村旅游的开发应当立足当地的资源现状,因地制宜,开发地方特色浓郁的乡村旅游项目。那些看似平常的乡村景观和民俗资源对周围城市地区的居民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宁静的水面,绿色的田野,清新的空气,淳朴的民风,足以让游人乐而忘忧,彻底放松身心。同时,把一些农村中再普通不过的日常耕作、采摘、放牧、养殖等生活,作为乡村旅游富有情趣的参与活动来开展。山东省沿海地区的渔家的确有许多相同之处,但是各地所拥有的渔业资源却不尽相同。渤海湾地区利用独特的资源,便开发出日照、威海等地所不能模仿的扇贝养殖的旅游项目。体验是一种个性化需求,是一个人情绪、体力智力甚至是精神达到一定水平时,意识中所产生的美好感觉。具有创新意义的“逍遥游”旅游产品会有不同的体验形式:如“农家乐”、“探险旅游”、“渔家乐”以及原始古朴的“农业旅游”。
道家、道教人性自然化的“畅神”、“逍遥”之说,显示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旅游审美观,即在旅游中通过静观默察、自觉体悟的审美、参与,用全部身心去体验、感悟自然,驱逐精神的劳顿,安抚疲惫的心,使人得到一次精神的解脱,或者促进人的精神升华。道教文化所蕴含的思想内涵,所显示的崇尚自然的生活方式,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等,都与当今世界回归自然的旅游潮流——休闲旅游、生态旅游、绿色保健旅游、森林旅游、乡村旅游等不谋而合。立足于道教思想文化渊源的旅游产品开发,有利于完善既有的旅游资源及利用方式,又有利于拓展山东旅游市场、吸引海内外游客,对发展山东旅游业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1]刘光蓉.老子浅说 [M].合肥:黄山书社,2003.
[2]蒙培元.人与自然——中国哲学生态观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王先谦.道家文化及其艺术精神 [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9.
[4]潘澜,吕建中.倡导休闲教育推动休闲旅游[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3,(2).
[5]王柯平.旅游美学新编 [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0.
[6]沈祖祥.旅游与中国文化 [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2.
[7]郑胜华.休闲业及其发展研究 [J].商业研究, 2005,(1).
[8]楼嘉军.休闲产业初探 [J].旅游科学,2006, (6).
[9]贾玎,胡伟.道学理念与中国休闲旅游的创新升级 [J].当代经理人,2006,(6).
[10]姜红莹.论“自然为美”的道家美学思想对现代旅游的影响 [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