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宗炳与王微美学思想的差异

2010-08-15 00:42
文教资料 2010年31期
关键词:宗炳王微形神

吴 琼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艺术观念自觉的时代,士人们寄情山水,在大自然中寻找人生的自我价值,自然山水的人文气氛空前浓厚,山水画开始独立发展。刘宋的宗炳和王微开辟了表现自然美的山水画理论的新领域。他们是同时代人,又都擅长山水画,所以一向宗、王并称。宗炳和王微都是无意做官、嗜好游赏自然景物的文人画士。宗炳的《画山水序》和王微的《叙画》是山水画论的开端,提出了重要的美学思想,对中国绘画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自古论画者往往把宗炳和王微二人相齐并论,认为宗炳的《画山水序》和王微的《叙画》的美学思想是一致的,而对二人之间的差异解读不够。尽管两部作品出现的时间大致相同,是同样的思想背景下的产物,但我们也应当注意到这两部作品所表现出来的美学思想是有区别的。

从人生境遇上来说,宗炳和王微是极不一样的。宗炳“好山水,爱远游,西涉荆、巫,南登衡岳,因而结宇衡山,欲怀尚平之志”(《宋书·宗炳传》)。朝廷屡次征他做官,俱不赴任。他一生酷好山水,全身心地投入大自然的怀抱,游遍天下山水,全然是逍遥的人生。

“而王微的人生是痛苦的,这可从他给江湛、僧绰、何僵等人的书信中见。这些书信,处处透出一种落寞,一种孤寂,一种不得见谅的悲哀,一种很在乎旁人议论、急于辩解的苦痛”。[1]王微在书信中多处提及疾病缠身之苦。他体弱多病,又常服食“寒食散”。他与其弟僧绰书曰:“长以大散为和羹,疾废居然,且事一已,上不足败俗伤化,下不至毁辱家门,泊尔尸居,无方待化。”但这些并没有成为他走向艺术的障碍,而是使他更加贴近于艺术。他对画山水有一种特殊的敏感,其《与友人何偃书》曰:“吾性知画,盖鸣鹄识夜之机。盘纡纠纷,咸纪心目。故山水之好,一往迹求,皆得仿佛。”鹄乃水鸟,善记山川、形势,夜行亦不迷失方向。他以鹄自况,足见他的感受力之敏锐。家道中落也是王微走向山水林泽,躲入门屋,寻书玩古,走向艺术的主要原因。

魏晋南北朝,随着佛教的兴盛、玄学的流行与道教的兴起,形神问题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复杂,但总的来说,神被突出强调,形与神不再是简单的主从关系。

宗炳和王微在形神一体还是形神二体的问题上有分歧,宗炳是“形神分殊”说者,认为形神二体,可以合。王微是反对“形神分殊”说者,认为形神一体,不可分。宗炳的《画山水序》中的“质有而趣灵”“神本亡端,栖形感类”将形神二分,而王微“本乎形者融灵”则体现了形神不可分割的观点。

宗炳在思想上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他曾撰写《明佛伦》,宣扬“精神不灭,人可成佛,心作万有,诸法皆空”。[2]当时著名的佛教高僧慧远,认为形尽神不灭,突出强调了神的能动性,是典型的形神二体派者。他因爱庐山风景,邀请当时名士会结白莲社于山中,宗炳对慧远崇拜至极,不远千里去参加,并宣誓死后去西天。但他对佛教的信仰,偏于精神不灭、轮回报应这一方面。他是著名的神形分殊说者,相信佛道仙,也相信超度之类。《明佛伦》记载宗妻死,宗炳很悲伤,但当他想到是其身离去,便不再悲伤。

王微的思想有别于与宗炳,他的弟弟王僧谦颇有才誉,为太子舍人。一次得病,王微“躬身处置,而僧谦服药失度,遂卒”。王微认为其弟死是由于自己医术过错,遂深自咎恨,发病不复自治,僧谦死后不久便也悲痛而死,时年三十九。王微临死之时“遗令薄葬,不设轜旐鼓挽之属”。从以上记载看,王微属于形神一体、形死神灭一派者。

宗炳的《画山水序》以“山水以形媚道”为前提,更多地揭示了自然美,并不注重创作过程中主体情感的投入。他的《画山水序》在于探究当时刚刚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山水画的奥秘,并没有意识到在创作过程中主体情感的重要性。对于山水画,他提出要“身所盘桓,目所绸缪,以形写形,以色貌色”,完全是一种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王微因避世以求精神之解脱,他于山水,更重寄情,这与宗炳的山水之美在其以形媚道是很不同的”。[3]“王微更多的是对自然山水的观赏和融身于山水的神思飞扬”,[4]与宗炳不同,他揭示自然美的这种思想比较少。王微的 《叙画》是第一篇主张在绘画创作上以情入画的画论,“岂独运诸指掌,亦以明神降之,此画之情也”,他认为应该将画家的情感引入绘画创作,将创作主体的精神作为绘画的精神,反对自然主义的画法。在此之前的画论是没有的,顾恺之的传神论提出“迁想妙得”,认为要获得绘画对象的“神”,就要“迁想妙得”。“迁想妙得”的过程,也是想象思维活动的过程。可以说,王微提出的“明神降之”真正地将人之精神和情感引入到绘画创作中,启迪了后世的山水画创作。

王微和宗炳在审美感受上也有差异。宗炳因病从衡山返回后,感叹道:“噫!老病俱至,名山恐难遍游。唯当‘澄怀观道,卧以游之’。”不能再亲身游历名山,只好面对山水画“卧以游之”。宗炳认为,不仅“以形媚道”的自然山水能给人以审美愉悦,山水画也同样能“怡身”、“畅神”,给人审美愉悦,他以欣赏山水画的艺术美代替欣赏真山水的自然美。“夫以应目会心为理者,类之成巧,则目亦同应,心亦俱会。应会感神,神超理得,虽复虚求幽岩,何以加焉!”畅神是澄怀观道的结果,山水形象所以能成为审美对象,所以能“畅神”,是因为它是“道”的显现。因此,宗炳要求主体要以空明虚静的精神状态去从自然本身得到审美享受,要“澄怀味象”。澄怀观道既是畅神的必要条件,又是主体应具备的审美态度。宗炳的畅神是对真山水的代替,是一种较为被动的感悟,是审美主体受到画面感召而被动接受的结果。

王微的欣赏感受不同于宗炳,他说:“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虽有金石之乐,硅璋之深,岂能仿佛之哉。披图按碟,效异山海,绿林扬风,白水激涧。”他注意到一种融入了审美主体情感的体悟,一种更积极主动的审美过程。他的“明神降之”不仅指出了在创作过程中需要将创作主体的想象、精神和思想感情倾注于画里,而且指出了在欣赏过程中同样需要将审美主体的情感移入审美对象。在山水画刚刚兴起的时候,王微就反对自然主义的画,要求“明神降之”,在理论上为山水画确立了正确的创作道路,这是很可贵的。

张彦远对宗炳和王微给予很高的评价:“意远迹高,不知画者,难可与论。”他们同为刘宋时期人,所著的两部画论初步阐释了山水画的美学价值,启迪了后世的中国山水画创作。但更应该注意的是,他们的美学思想是有分歧的,区分他们的美学思想,有利于对山水画理论的深入研究。

[1][3]何楚雄.王微与《叙画》[J].文艺理论与批评,1995,(2).

[2]方立天.魏晋南北朝佛教论丛[M].中华书局出版社,1982.4,第一版.

[4]潘运告.汉魏六朝书画论[M].湖南美术出版社,1997.4,第一版.

猜你喜欢
宗炳王微形神
宗炳与郭熙“卧游”思想的对比
春的脚印
会跳水的鸡蛋
Network analysis and spatial agglomeration of China’s high-speed rail: A dual network approach*
形神之间 浅谈古代人物故事画的发展历程
宗炳《画山水序》研究比较
形神是中医辨证要素的首要元素——中医辨证常用20个基本要素与形神的关系
人生就是花开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