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明慧
(北京舞蹈学院 研究生,北京 100081;华南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1)
“武术和舞蹈一直是密不可分的一对孪生兄弟。在古代,武术本身就是‘武舞’的一种。因此它存留着许多与古典舞共同的民族的美学特征和运动规律”。①受“武舞同源”的影响,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伊始,中国古典舞的创建者们就开始从武术这个浩瀚的宝库里继承、提炼传统的工作,直到当下从未间断过。武术历史悠远,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形成了庞杂纷繁、流派众多的特点。其中,武术剑竞赛套路是将剑术的应用技法以艺术形态的意识进行表现,技法、难度随着运动员各项身体素质与技能水平的提高而大力创新和发展,日益强化的技术难度、演练风格、编排形式大大增强了表演艺术的色彩,其节奏层次变化给人的印象尤为深刻。因此,本文旨在以节奏为切入点,对武术剑竞赛套路与中国古典舞剑舞进行分析比较,扬长避短、为我所用,推动古典舞剑舞前进、发展之路。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中国古典舞身韵课程的诞生标志着古典舞事业的一个重大飞跃,而身韵课程群中的服饰道具类就确定了“剑”这一独具民族特色的器械为身韵课的延伸、深化课程。本文涉及的剑舞正是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建立的古典舞教学体系中的剑舞教学。古典舞学科中的剑舞是在继承和学习传统文化精粹的基础上,反复提炼后的纯舞,当今的剑舞是与武术剑术相分离的,是纯粹艺术化的剑之舞蹈。经过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与理论建设,已构成了系统、有序的剑舞教材,在课堂教学、表演创作领域积累了一定成果。
武术剑是现代武术竞赛中器械比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套路演练中是由若干武术动作科学合理地协调组合而成的成套动作,主要包括:剑法种类、步型步法、难度动作、演练风格、套路编排等,要求动作合理、流畅、跌宕起伏,具有竞技性、艺术性。随着武术项目的改革发展,对剑套路的难度风格要求日趋加大,特别是发展到现在的竞技武术套路,更是重视武术套路演练的风格性,它的一招一式都艺术性地表现了动作的实战意义,给人以身临其境的享受。
节奏这个词一直被用于相当广的范围,在各个学科领域都有特定的概念阐释,在音乐领域指的是由乐音运动的轻重缓急形成的音乐的形式因素。它包含时值长短和力度强弱两个方面,是乐音运动的时间的量与力度的量的表现形态。
武术与舞蹈都是以身体为媒介,武术中的节奏指的是运动中速度与力量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变化。舞蹈的节奏主要是通过动作、姿态、连接上力度的强弱、速度的快慢、时间的长短、幅度的大小等方面来体现的。在郭沫若先生的《论节奏》中也谈道:“构成节奏,总离不开两个很重要的关系:一个是时间关系,一个是力的关系。”这段话清楚地概括了节奏的本质,时间关系是指变化过程的长短关系,力的关系是变化表达的强弱关系。武术剑套路与剑舞在节奏的表现运用处理上有相通之处:(1)具有时间性与空间性的特征;(2)对传统哲理辩证统一的继承,如动与静、缓与急、停与顿、起与伏、强与弱、刚与柔、轻与重等节奏因素的表现运用。但其功能作用,适用范畴和艺术形式的不同都决定了两者在节奏上的侧重点有所区别。
剑术中的节奏体现了内在生命节奏的运动性本质,其本质包含了武术演练中的攻防意识、技击功能。通过运动中速度与力量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变化,集力量、速度、灵敏、柔韧、耐力、协调性等身体素质与器械演练技巧于一体。因此,遵循自身运动规律,注重演练中的节奏、神韵,在当今竞技武术的发展趋势下就显得尤为重要。
剑术套路讲求“动中造势”、“静显神韵”,“动迅静定”是对剑术套路中动静关系的精辟概括。“一动一静”承载着深厚的传统哲学观,阴阳辩证观是其核心理论。《易传》云:“阴阳不测之谓神。”要达到“神”的境界,要充分运用对立关系来体现无穷难测的变化。“《周易》中的阴阳理论强调的不是相反事物的对立,而是相反事物的相交、相合”。②从阴阳的角度论证了动静关系的相生相合,即动中含静、静中寓动。以此形成动静关系的动态平衡,促进事物的创造、发展。“出手似闪电”、“劲发宜促”等都具体反映出武术中“快动”的特点。身法上也讲究“身动如风,腰似蛇行”。表现在套路中经常是一连串快速变化的剑花配合周身运动或高难技术技巧后的突然停顿。就如音乐中巧妙地运用休止符,会取得绝妙的效果。强烈的动静对比能增强套路段落句子的停顿感。若在强拍休止时,就形成了抑扬顿挫的动机,弱拍积蓄的力量,在强拍时迸发出来。这种节奏富有动力感,容易造成昂扬的情绪,凸显“动如涛、静如岳”的强烈视觉冲击力。正如孤立的一个节拍是没有任何表情意义的,没有短音符就显不出长音符来,没有序列规整的节奏就显不出发散跳跃的节奏,只有在对比中才能显露个性,故动静节奏的变化是整个套路演练节奏变化的根本。
剑术竞赛套路在节奏上的另一个要求是“起伏跌宕”,讲求“剑似游龙”,“又似飞凤”的轻飘、敏捷,突出“快速、灵动”。“游龙”、“飞凤”需要高超的剑技和身法来表现“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灵敏、奇幻之感,需要考虑动作间的相互比较、相互衬托、相互转化,使之产生鲜明的节奏感。起伏跌宕的节奏感也要配合空间的层次变化,充分利用动作的连接搭配、重心高低对比及空间的动势变幻,从而给人以迂回跌宕、富于变化的流动之美。套路里由于各种动作的先后衔接,其中不乏短、长,或是缓急之对比。轻重相间、顿挫有序,便构成了武术套路此起彼伏、铿锵有力的运动节奏。
剑舞是在徒手身韵的基础上,对古典舞身法韵律的深化与延展,旨在通过“剑”这一独具中国传统审美与文化观的道具,进一步强化身心的协调配合,将古典舞的审美意识在精神层面和外形上达到统一。剑舞强调的是剑之舞蹈,舞是其核心内容。“舞剑和剑舞的差别在于是否以舞蹈表现为主体和核心,也就是说并非以舞剑器达到展示剑技、剑法的竞技,磨练身心、完善人格、修炼剑的理法以求剑道,以及强身健体的目的。剑之舞蹈,在表现剑技和身法的同时,最终以舞台表演提供舞蹈语言素材、传达情感、营造情景、塑造人物形象为目的,并能够形成教学训练的完整系统,风格语言的和舞台表演创作的特色”。③古典舞的审美核心为“拧、倾、圆、曲”,以有限的身体表达无垠的境界,这与武术剑套路的功能价值是有区别的,古典舞没有实战进攻意味的攻击性、技击性,是为了营造情境、抒发情感、塑造人物形象,体现在节奏处理上更为注重点线交织、起承转合。古典舞讲求“线”的表达,这与被称之为“线的艺术”的书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具有速度、力量、节奏变化的线条里,展现独具中国古典韵味的身法韵律。但一味地用“线”、均衡平稳势必让人产生平淡乏味的感觉,在点的对比下,才能显出线的流动、顺畅,在线的延展下,才能衬托点的顿挫、跳跃。根据动作性格与动律特点,合理运用好点、线的分布,在流动的空间中,以点、线变化来体现节奏的起伏。点线交织、缓急相间,才可带来截然不同的艺术效果。
如撩剑在武术剑中强调剑要贴身,手臂与上身配合幅度较小,在套路中经常为快节奏处理的八字圆运动。而在古典舞的运用中,因为剑舞追求的是“舞”,所以攻防、技击性在撩剑这个技法中已经被淡化了。根据音乐旋律的配合,可将节奏处理为慢板,以点带线,在空间的流动中关注到身体的“上下相随”、“里外开合”,将气息的传导贯穿始终,从而体现“稳、抻”的连贯感。无论运动路线如何变化,肢体的幅度都应做到极致,使得姿态张力大,空间感强;也可在快板舞段时,配合步伐如上步、撤步、转身等做快速撩剑,将“闪、转、腾、挪”的律动特点在八字圆的运动轨迹中变幻发展,以体现节奏的强弱、动静、快慢对比,这里的加速动作就形成了古典舞节奏、劲力所强调的“满、赶、闪”中的“赶”与“闪”。一瞬间的突变,戛然而止的节奏变化,突发性的放与收,疏密相间的节奏;强与弱、快与慢的节奏对比等手法,造成一种形体的生发多变,使组合富于表现力,起伏跌宕。处理运用好点线关系,应根据具体艺术作品的性格、气质特性发挥其节奏特点,以塑造不同的形象特征。
武术剑套路重在快速的节奏分配布局,以凸显惊险、高难的剑技与身法要求。正是因为武术的剑具有防御意识和击技本色,自然促成其快速敏捷、吞吐展闪、起伏转折的身法。动静虚实的节奏韵律,以及大步流星的恢弘气势。而剑舞是基于徒手身韵的风格韵律上继承武术剑中的精华部分,根据古典舞的规律、需要,“舞化”了的剑之舞蹈,对节奏的安排处理通常是与动作的空间布局、音乐的旋律节拍、组合的性格气质相结合来展现其构成特点的。值得注意的是,剑舞组合中很少有长时间的“极速”,即使是轻快、灵巧的组合,也是在一串快速动作后做缓速的连接或舞姿处理。因此,武术剑套路中的“极速”、“敏捷”、“闪转”是剑舞教学可以借鉴的节奏处理方式,其眼花缭乱的剑技与身法配合使各种变化更加充分、激烈,在起伏跌宕的节奏中时而流畅婉转、时而急促矫健、时而英姿飒爽,层次分明、韵厚味醇,这样更能给观赏者一种心潮澎湃、回味无穷的感受。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从技法训练入手,纯熟、精湛的剑技是基础,首先要从身体技术层面解决身法与器械的关系问题,随着组合训练的递进、强化,逐步加强器械与身体的协调配合能力,达到“身剑合一”的训练要求;(2)从武术中提炼、借鉴流动步法,改善剑舞教学中步法单一、流动感较弱的现状,将剑术套路中敏捷、灵闪的身法特点融入课程之中;(3)丰富重心变化、空间转换。武术套路中大幅度的高、中、低空间的转化和四面八方满场调度的构图方式可加强剑舞的动势感、流动感,拓展剑舞的运动态势。因此,研究比较武术剑术套路与剑舞在节奏上的异同,有助于古典舞剑舞在舞蹈本体的角度之上,从传统艺术门类中借鉴、丰富剑之舞蹈的艺术表现形式,为中国古典舞剑舞教学寻求更具生发性的动作语汇和表现形式,拓宽、充实古典舞剑舞的教学内容。其自身领域的发展,也必将带动和促进剑舞舞台创作领域的发展,最终让古典剑舞这一独具审美文化价值的艺术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完善。这对剑舞教学与舞台创作在广度上、深度上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注释:
①李正一,郜大琨,朱清渊著.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创建发展史.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9:81.
②陈望衡著.中国古典美学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10:244.
③张军.中国古典舞剑舞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P11.
[1]张军.中国古典舞剑舞.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9.
[2]李正一,唐满城,黄嘉敏.中国古典舞身韵.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92.12,(1).
[3]唐满城,金浩.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法.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9.
[4]李正一郜大琨朱清渊.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创建发展史.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9.
[5]李泽厚.美的历程.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10.
[6]刘骏骧.东方人体文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
[7]陈望衡.中国古典美学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10.
[8]侯介华.武术套路教学与训练.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
[9]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中国武术史.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10]徐才,张山等.武术学概论.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
[11]江百龙等.武术理论基础.人民体育出版社,1995.
[12]郭沫若.郭沫若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