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昊
(曲阜师范大学 运筹与管理学院,山东 日照 276826)
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王昊
(曲阜师范大学 运筹与管理学院,山东 日照 276826)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毕业生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当前高校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择业渠道不够畅通,已是不争的事实。本文作者针对高校大学生在新形势下就业难的主要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目前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思考和探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大学生就业 现状 对策
当前,大学生就业被业界认为是“寒流”来袭,这就需要我们认真把握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全面分析造成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努力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从人才培养模式、励志力行教育、就业教育指导、拓展就业形式途径等方面来进行全方位的努力,从根本上缓解毕业生的就业压力,积极应对当今严峻的就业形势。
自1999年以来,经过近十年的扩招,我国的高等教育逐步迈入“大众化”阶段。据统计,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为280万,2005年338万,2006年413万,2007年495万,2008年近560万,2009年更达611万之多。随着大学应届毕业生的不断增加,在就业岗位未相应增多的情况下,就业压力增大,必然形成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冲击,使其市场相对缩小,就业与市场的矛盾逐渐显现出来。另据统计,2004年初次就业率为73%,2005年为72.6%。可以预计,随着大学生数量的增加,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将日渐突出。
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均衡,产业和规模经济集中在东部沿海一些地区,而高校的扩招在全国各地却是均衡的,这使我国一些地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进一步增大。人事部《200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接收及2006年需求情况调查分析》显示,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地区及一些中心城市对毕业生需求旺盛,中西部地区的需求有所增加,而一些边远省区及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需求仍不足。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给中国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导致一部分企业倒闭,就业市场整体不景气,企业纷纷减少招聘计划,企业裁员风潮不断涌现,有企业宣布取消了校园招聘计划,特别是企业需求这块,大学生的就业岗位、就业机会相对就比过去有所减少。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是由毕业生的供给与市场的需求决定的,与经济发展水平、发展速度及产业升级的速度紧密相关。据不完全统计,2002至200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分别比上年增长23.9%、46.2%、32%、20.7%、22%,而同期我国GDP的增长率为8%左右。高校毕业生的增加速度远高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大学毕业生人数迅速增加,而预计实际市场需求增长不大。全国2007年城镇需要就业的人数达2500万(包括毕业生),而就业岗位仅1200万个。
高等教育和社会需求之间的脱节,一方面是我国的高等教育普遍偏重基础理论知识,重视学科的系统性,却忽视了对学生职业观念和专业技能等的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不足。另一方面是高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
由于长期受到计划经济和精英教育的影响,中国大学生的择业观念与社会需求尚存在着一定的偏差,普遍地不愿意到基层、艰苦岗位工作,一些大学生在就业时自我定位不准,对工作期望值居高不下,无形中形成了好高骛远的心理,人为地抬高了就业的门槛。
国家应该进一步完善毕业生就业法律法规,明确规定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学校及有关主管部门之间的职责、权利和义务,形成比较全面的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供需双方利益的配套政策,使毕业生就业有法可依,有序可行。同时还要理顺人才选拔机制,尽量减少人情因素,真正做到坚持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让毕业生凭个人才能就业。要进一步完善以高校为基础的、多层次的、统一开放的毕业生就业市场,打破地区、部门、行业的壁垒,消除生源地的户籍限制、性别歧视,促进贫困生无障碍、平等就业和自由流动。
高校应以就业市场为导向,优化专业结构设置,提高整体教学水平。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以及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就业市场人才的需求调整和设置学科专业,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和模式,并加强对新专业的建设和管理,把拓展专业口径与灵活设置专业有机结合起来。加大学校就业指导机构和就业市场建设,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要尽快建立和完善集教育、管理、指导和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建立以服务为主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并能独立开展工作,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信息服务、咨询服务、指导服务、培训服务等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的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为大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掌握竞争技巧,积极参与人才市场的竞争创造有利条件。
大学生应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积极参加社会实践,锻炼并提高现代职场所需的各种能力。具体来说,大学生应具备的能力有适应社会的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等。大学生应适应市场化就业需求,转变择业观,调整自己的期望值。“就业难”的实质是找到好工作难,大学生应理性地看待就业现状,转换思路,改变对高收入、大城市的盲目追求,合理确定自己的就业目标和择业方式。
从总体上看,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金融体系健全过程的加快,我国将顺利度过这次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并迎来更好的发展机会。对于就业压力日益严峻的中国人才市场来说,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大学生的就业将遭遇多方面的挑战,在整体环境堪忧的情况下,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说,在就业过程中将不得不面对残酷的现实,如果能够在这场金融危机中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用真才实干努力捍卫自己的工作阵地,那么他们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就可以迎来更大的机遇。
[1]肖琪.大学生就业工作现状与对策[J].科技信息,2009,(5).
[2]任凯.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2009,(16)
[3]王守涌.大学生就业难的思考[J].理论界,2008,(8).
[4]李会欣.高等院校就业辅导工作的基本特点分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16).
[5]李娜,刘艳玲等.以人为本 打造大学生就业竞争力[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