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明中后期的儒商

2010-08-15 00:42:55翁正雷
文教资料 2010年33期
关键词:儒商经商

翁正雷

(苏州大学 社会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6;江苏省江阴高级中学,江苏 江阴 211800)

在中国古代,士农工商,四民泾渭分明。自汉武帝以后,儒学取得独尊地位,士人一般即指儒士。儒士这个阶层,上可入仕为官,经邦治国,拥有特权;下则可隐于乡野,独善其身,总之,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儒商作为一个商人群体,在明中后期大量涌现。

“儒商”有其特定的内涵:首先,从文化精神上看,儒商很善于把儒家的一些思想道德应用于商业经营中。其次,儒商的形成基本上有三种途径:一种是一些儒士弃儒从商而成的儒商;一种是某些商人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其商业的经营方式又打上了儒家思想的烙印,其经营致富后通过捐纳制度而拥有士人的身份;最后一种就是官员直接经商,他们利用种种特权,经商置业,既有经商之实,又有官袍加身的名望,名利双收。

儒商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在经营价值观念上,儒商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往往力图通过经营活动来实现“经世济民”的道德理想;在经营理念上,儒商在经营活动中十分讲究诚信,还强调“以义取利”,深受儒家义利观的影响;在经营管理方式上,由于儒家文化注重群体本位和人情关系,因而在内部管理之中,实行家族化管理,注重团队精神的培养。

一、儒商明中后期大量涌现的历史原因

先秦以来,士农工商,泾渭分明,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结构的一大特色。至明中叶以后,社会结构为之一变,归有光写道:“古者,四民异业,至于后世,士与农商常相混。”①便是明中后期以来社会结构变动的最好概括。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经过明初百余年的休养生息,农业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这为商业经济的重新活跃奠定了基础。在朱元璋严厉打击下的商贾势力经过百年的挣扎奋斗,重新活跃起来。

随着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恢复发展,人口不断激增,传统精耕细作的农业已经越来越不能消化多余的人口,尤其是江南地区,地狭人稠,生存的危机迫使人们弃农经商或弃儒就贾。如在徽州地区,“新安土硗狭,田畜少,人庶仰贾而食,即阀阅家不惮为贾”②,经营商业,成为徽州人求得生存发展的唯一选择。

商业经济的发展促使庞大商贾势力的形成,商贾的经济活动、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对整个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社会上涌现弃农经商、弃儒经商的风潮。明代大儒王阳明认为只要能“调停得心体无碍,虽终日做买卖,不害其为圣贤”,“四民异业而同道”③,这些都反映了传统四民观念的动摇。新安儒商汪道昆更是发出了“良贾何负闳儒”④的惊世之语。新的四民观念为儒士弃儒从商提供了理论基础。

明代的纳监捐官制度,彻底改变了士商关系,促使大批读书人开始“曲线入仕”,先经商致富,再通过捐官成为“商而士,士而商”二者兼有的儒商。从明景泰年间开始,明政府为解决国家财政困难,实行了名曰“纳监”的创收政策。尽管这些官职大多为虚职,但是大大地提高了商人的社会地位。这些人有个专门名称,叫“俊秀子弟”,于是“或遇岁荒,或因边警,或大兴工作,率援往例行之,讫不能止”⑤,终于使纳监捐官与科举并行不废,成为一种制度。纳监捐官制度打通了商人入仕的途径,于是官商一体的儒商在明中后期大量出现了。

另外,身居高位的官僚想方设法利用手中的特权经商发财,这是儒商大量涌现的又一原因。就连品位最尊的内阁首辅也不例外,如嘉靖朝的徐阶,长期担任内阁首辅,万历年间名臣于慎行关于徐阶有如下记载:“华亭相在位多蓄织妇,岁计所积,与市为贾。”⑥

二、儒商大量涌现对明社会的影响

明中后期,商贾势力急剧膨胀,儒商大量涌现,对中国传统的政治、经济、文化乃至世俗风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在政治上,造成腐败丛生,吏治败坏。有时人小说为证:“读什么书!读什么书!只要有银子,凭着我的银子,三百两就买个秀才,四百是监生,三千是个举人,一万是个进士……读什么书!若要靠这两句书,这枝笔,包你老死白头。”⑦直接暴露世人心态,表现了士人的愤激之情。商人捐钱得官后,就像做买卖一样竭力追逐利润,于是必然或是依靠特权拓展经营,或是进行残酷剥削,贪污纳贿,想方设法加速敛财。这些官员经商往往依靠政府权力庇护,蛮横无理,排斥异己,其垄断性和腐朽性暴露无遗。

2.在经济上表现出商业的繁荣发展,但是在表象之下潜伏着深深的危机。在传统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条件下,巨大的商业利润引诱着大量农民弃农经商,必然导致本末之争。更为重要的是商人通过纳监捐官制度成为特权阶层后,大量地逃避税收,这样巨额的赋税将转移到广大农民头上,土地兼并集中必将加速,农民将不可避免地破产,阶级矛盾也必将激化,最终导致农民起义。况且,官员经商带有极强的腐朽性和垄断性,这些都必将影响到工商业的正常发展。

3.在文化上,儒商的大量涌现直接影响了士人气节的巨变。当时礼部的有识之士,就曾经上奏义正词严地分析了其严重的后果:“为士子者,知财利可以进身,则无所往而不谋利,或买卖,或举放,或取之官府,或取之乡里,视经书如土苴,而苞苴是求;弃仁义如敝履,而货财是殖,士心一蠹,则士气士节,由此而丧,他日致用,何望其能兴治有补于国家哉!”⑧国家的精神支柱一旦崩溃,社会的精华往往就会蜕变成为社会的渣滓。明清鼎革之际,明遗民大多归顺大清,时人有讽刺诗为证:“天开交运举贤良,一阵夷、齐下首阳。家里串排新雀顶,腹中打点旧文章。当年曾耻食周粟,今日翻思吃皇粮。岂是一朝顿改节,西山薇蕨已精光。”⑨明王朝的迅速败亡与士风的巨变有很大的关系。

4.儒商的大量涌现对明中后期出现的奢侈糜烂的世风负有直接的责任。以徽商为首的两淮盐局,他们利用财富,华其栋宇,玉食锦衣,纳妾招伎,过着比官僚阶层更加糜烂的生活,同时又利用财富结交官府,捐纳官职,他们追逐金钱,追奉物欲女色,所导致的见利忘义、狡猾奸诈、奢侈淫靡的腐败现象可以说已经完全背离了儒家的道德规范。

三、明中后期的儒商现象对当今社会的借鉴意义

明中后期的儒商现象,对当今的企业文化建设很有借鉴意义。

我们不仅要继承和发扬我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尤其是儒家思想中的“诚信”观、“义利”观、“济世安民”的社会责任感等,而且要严厉打击官商勾结。当今社会,在不同领域都存在这一严重问题,根深难净。很多潜规则成为社会发展的阻碍力量,导致国家监管机制运转失控,政令不畅、有令不行等不良局面的产生。官商勾结是一种严重的腐败行为,必须重点严厉打击。腐败不除将严重危害人民、国家利益,听之任之则有亡党亡国之虞,君不见明中后期吏治腐败,积重难返,最终葬送了明王朝。

注 释:

①归有光.震川先生集·白庵程翁八十寿序.

②唐顺之.荆州先生文集(卷15).程少君行状.四部丛书.

③王阳明.传习录拾遗.别集(卷二).

④汪道昆.太函(卷55).

⑤明史(卷69).

⑥于慎行.谷山笔塵(卷4).

⑦东鲁古狂生.醉醒石.第七回:“失燕翼做洁于贪,堕箕裘不肖惟后”.

⑧余继登.典帮纪闻(卷14).

⑨顾公燮.丹午笔记.

猜你喜欢
儒商经商
海门籍儒商陆诚:在逐梦路上永远前行
华人时刊(2023年9期)2023-06-20 08:30:56
从部队到经商,从员工到老板,从200万到2个亿,看好润刘爱民三十载奋斗史
当代水产(2022年2期)2022-04-26 14:25:16
哪些方言有利于经商
西湾村采风
儒一儒商—儒商文化的精神
商业文化(2017年26期)2017-04-20 07:03:28
儒商益宝 挺起民族脊梁
经商讨债讨成了“小说家”
侨园(2016年5期)2016-12-01 05:23:50
学者儒商吴炳新
四川:规范领导干部配偶子女经商
《扬州儒商志》创新之我见
黑龙江史志(2016年5期)2016-07-19 08: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