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坚
(淮安市清浦中学,江苏 淮安 223200)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是: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对于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合作学习成为课堂上的一大“亮点”,是许多教师教学设计和应用的教学策略之一,在中学教学的课堂中现已开展得如火如荼,几乎在所有的对外课堂上都能看到它的“踪影”。
目前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运用合作学习这一方式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
(1)在教学过程中突出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但忽视了教师“导”的作用。下面是一个几乎在所有学科的课堂中都可以看到的情景。
师:请大家先阅读屏幕上的题目,然后按前后位置4人一小组进行讨论,讨论后每组推荐一人汇报结果。
生:(前后4人一小组讨论)。
师:哪个小组先发言?……第一组先来……
生:(依小组先后发言)……
师:(进行总结性或评价性的发言)……
从这个过程可以看出,教师被完全排除在整个实质性的学习过程之外,只是充当领导者的角色,起到了组织和评价的作用。从表面来看,是教师放手让学生活动,实际是在学生活动前和活动过程中,缺乏必要的指导,只是在“点对点”的常规课堂提问方式中,增加了一个小组内的“商量”环节。这种教学组织形式,从教学效果看,与传统的课堂提问并没有什么明显的区别,而且费时低效。由此许多教师对课堂合作学习产生了疑问,认为“合作学习”只是一种教学方式的“时尚”,是开设公开课所用的“表演秀”。有的教师在上课时所设置的这个环节也就是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加入一些讨论,讨论的时间过短,仅属于课堂教学中的点缀,常常是上完这样的“表演”课,明天还要把今天的内容再上一遍,这样的合作学习显然是无效的。
(2)课堂过于吵闹,教师缺乏课堂调控的技巧,或是对合作学习这一策略没有真正理解,也没有掌握合作学习的操作方法,存在着形式主义的倾向,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下面也是在中学听课时常可以看到的情景:教师往往一宣布按小组进行讨论或是探究,学生便开始大声讨论……
A组:你讲,我说,他谈。
B组:学生围坐在一起,叽叽喳喳。
C组:几位学生你喊他叫,嘻嘻哈哈。
D组:个别同学在发表看法,有的学生在看书,有的在开小差。
这样的课堂其教学气氛是比较热烈的,看上去学生相当活跃,但是当一堂课结束后,在评估学生到底学了什么、教师教给了学生哪些知识、完成了哪些目标时,却很含糊、不确定。学习效果究竟如何,往往上课的教师也不知道,也就自觉不自觉地把认知目标当成教学的唯一目标,忽视知识的意义构建,更别提情感目标等。
(3)学习小组组织不当。在课堂上进行合作学习时,各小组成员不敢发言或没能作好总结,最后就成了 “提问”代替“合作”。大多是教师用“提问”来促进学生理解与思考,其结果是多数学生都充当了课堂的“听众”,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4)同学们不能全身心投入到合作学习过程中,彼此间不能建立开展合作学习的、积极的、相互依赖的关系,自己做自己的事情,迫于老师的压力参与合作,对合作学习中的问题不闻不问、听之任之,总结汇报时答非所问,只是应付而已。这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而出现的一种尴尬局面。甚至有时还能听到这样的话语:“我告诉他,他不超过我了?”“我保留是为了做得比他们更好?”“我的方法留到考试的时候可以得高分!”
(1)合理分配任务,体现责任合作。传统的初中课堂学习是师生间的双边互动或是学生的接受学习,很少利用学生这一宝贵的人力资源。而合作学习的核心是“生生互动”,是学生间的相互支持、配合。对于中学生,教师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之间能否相互支持和配合。因此在把学生分成一个个合作学习小组后,教师应明确小组成员应有的个人责任,以便互相推诿,否则,小组成员将各自为政、一盘散沙,小组成为学生逃避学习的“避风港”。我曾见过这样的合作学习:小组成员中有记录员,负责记录小组的决议并编写小组报告;有检查员,负责保证小组所有成员都能清楚地说出小组得出的结论或答案;有总结报告员,负责重述小组的主要结论和答案;有纠错员,负责纠正小组、成员在解释或总结中的各种错误;有联络员,负责小组与老师和其他小组进行联络和协调。这样的合作学习才会是有效的。
(2)进行异质分组,追求互动合作。合作学习的分组一般采取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组建的原则,即在小组中学生是有一定的差异的,而在班级的小组之间基本上是相似的。若同组学生的差异太大,小组的活动就完全是能力强的学生“一言谈”,即由能力强的学生包办代替,小组只起到转移“讲授者”作用,不能发挥合作学习的其他功能。因此,在小组组建的时候,教师就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不同特点,尽量使小组内的成员具有不同的特点,也就是将男生和女生、本学科学习较好的和有一定困难的、性格内向的和性格外向的成员分到一起。小组成员还可以小组的学习效果随时调整,使每一个同学都有和其他人合作的机会,以保证班级同学的发展。组长可以采取轮换制,给每个同学以改变角色和锻炼的机会,真正地实现优势互补、互助共进的合作初衷。另外,还可采用教室座位排列的方式,因为不同的座位排列对合作学习的效果会产生相应的影响。
(3)训练学生交往,培养合作社交。合作学习的过程不仅是人认知的过程,更是一个交往过程。现在的学生几乎全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常是“以我为中心”,再加上现在住房条件的改善,缺乏和别人的交流,经常会出现顶撞家人和他人的现象,甚至不知道如何尊重别人。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在组织合作学习实现信息与资源的整合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态度和技能。合作态度和技能包括:学习积极主动,勤于思考,不依赖于教师和其他同学;乐于助人,优势互补,强弱相助;虚心学习,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不随便打断别人发言,学会尊重他人,人人机会均等;敢于发言和质疑,不同的意见一定要讲出来,并说明理由;服从别人的领导,在讨论时要轮流发言,说话的声音要轻,不大声喧哗;建立和维护小组成员间的相互信任,如尊重别人,善于觉察别人的情感,调控自己的情感,对别人恰当赞美、微笑;掌握同学间有效沟通的技能,如能听出别人发言的要点,边听边思考,表明自己的见解,发言条理清楚,简练而又突出重点。只有这样,才能既训练学生的社交能力,又达到合作学习的初衷。
(4)师生密切合作,建立新型关系。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如何克服“教师指挥一切,大包大揽,学生的‘合作’只是课堂中教师指挥下短暂的‘表演秀’”这种常见毛病呢?
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是旁观者,不是局外人,而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师要深入到每个学习小组,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适时地与学生进行交流。教师在合作学习中应起到这样的作用:①规范行为。教师要认真观察和了解每个小组的活动情况,如发现个别学生不能认真参与,做与合作学习无关的事情,或个别小组交流不认真时,都要及时地加以引导,提出明确的要求,确保合作学习顺利开展;②发现火花。交流的过程是学生间思维碰撞的过程,时常会有思维的火花闪现,教师要在倾听中努力地感受和寻找。这种火花可能是一个富有创意的想法,也可能是一句富有哲理的话。教师一旦发现就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这就是在发现思维的火花;③排除障碍。在合作学习中,时常会出现因为思维受阻而不能深入的情况。这时需要教师及时地点拨,以使学生很快地排除障碍,使合作学习顺利进行;④引导深化。对于中学生来说,一开始采用合作学习这种形式时,小组的交流和讨论往往容易出现浅层次、表面化。这与教师的引导是有直接关系的。如针对某些概念的理解和比较明显的验证展开讨论与交流,是没有意义的,易流于形式。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应该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探索性,这样才有合作、交流的价值,才能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美国著名教育评论家埃利斯指出:“如果让我举出一项真正符合‘改革’这一术语的教育改革的话,那就是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如果不是当代最伟大的教育改革的话,那么它至少是其中最大的之一。”合作学习,包括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给课堂带来新鲜的活力,促使学生热爱学习,感受到学习的自由和乐趣,同时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与人合作的能力。但是如何更深入地理解和恰当地运用合作学习,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是教师应该考虑的问题。
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是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自主、探究、合作是构建学生学习方式的三个特征,而不是三种学习方式。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很难有严格的区分,自主学习是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都有自主学习的特征,合作学习中也包含探究的因素,探究之中又有合作的成分。在教学中不能割裂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关系,任何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都应该是这三者的完美结合。
[1]吴运来主编.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法.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
[2]陈旭远主编.中小学教师视野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
[3]关文信主编.新课程理念与课堂教学行动策略.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
[4]王法高.谈化学课堂合作学习实施策略.化学教育,2005,(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