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余峰《近代中国音乐思想史论》读后

2010-08-15 00:42王志芳
文教资料 2010年29期
关键词:史论思想史史料

王志芳

(浙江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

纵观中国音乐史学的各个领域,尽管“近代中国音乐思想史”至今没有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却有不少学者对此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并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如:张静蔚的《近代音乐思潮》,李岩的《近现代国乐思想研究》,明言的《20世纪中国音乐批评导论》,吴学忠的《近代“国粹主义”音乐思想产生、演进、发展过程的研究》,冯长春的《中国近代音乐思潮研究》,等等。尽管这些零星的研究难以彰显中国近代音乐思想史的全貌,但在中国音乐思想史研究领域却具有开拓性,为后人对中国音乐思想史这一领域的全面研究奠定了基础。

《近代中国音乐思想史论》是余峰教授编写的、2009年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一部有关中国近代音乐思想的论著。余峰,彝族,云南文山人,1986年考入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先后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现任教于中国音乐学院,从事中国近、现、当代音乐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已发表的主要学术成果有:《救亡之声,荡气回肠》、《重读“重写音乐史”文论之误释》、《“中华乐派”——西方文化视野中的“中国形象”叙事》、《“西乐哉!”呼声下的形上说》、《近代“新音乐”思想世界中的“爱国尚武”精神》等。

《近代中国音乐思想史论》共分为五章,作者在序言部分对近代中国音乐思想史研究的对象与意义、近代中国音乐思想史的发展轨迹与形态特征、近代中国音乐思想史的研究方法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论述。第一章为近代中国“新音乐”思想的形成,对“中体西用”思想的渊源、东西乐歌的考察、“近采日本”所得之经验、乐歌的社会教化功能、乐歌为课程必修课的社会呼声和乐歌的制作技术理论的探索进行了梳理与论述;第二章中西音乐文化遭遇中的“意识形态”,对新音乐中的“爱国尚武”精神的思想基础、社会要求与实践进行了探讨,并对这一阶段中西音乐观即西乐“理性”、国乐“非理性”说与“国乐不能够和西乐争抗”的历史态度进行了分析;第三章传统音乐融入“近世”与固守“本土”的两难境地,对保存“国粹”、固守“本土”的音乐观和传统戏曲价值的近代转型进行了梳理与论述;第四章“西化”与“现代化”同论的音乐观,对西方文化视野下的中国,中国音乐“现代化”采取的手段和态度,以及“全盘西化”论进行了分析与论述;第五章主要对无产阶级音乐思想的生成与体系化进行了分析与探讨。最后,在结论部分,作者对近代中国音乐思想的整体特征进行了概括,理清思想发展过程的清晰脉络,有利于读者对近代中国音乐思想形成的特点有较深入的了解。

《近代中国音乐思想史论》对近代中国音乐思想史的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对各个时期所彰显的音乐思想进行了分析,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是值得称赞的一部音乐思想史论著。本书在写作上给予后人的启发是多方面的。

一、立足史料,合理分析

作者扎实的史料根基是值得称赞的。本书在写作上的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就是丰富史料的运用。在这部著作中,作者对音乐思想的梳理与总结都是建立在对史料的分析基础之上。中国近代音乐史料卷帙浩繁,作者对其进行了合理的遴选,对史料进行了广泛的收集整理与详细的分类辨析,从一些基本的中国近代音乐史料中寻进展、找突破,对文献史料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独特的人文阐释,从丰富的史料中领悟近代多变的音乐家思想。这些中可彰显出作者所具有的扎实的史料根基以及对史料的熟悉与把握程度。史料的掌握与运用对史学研究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史料为学者们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论据,是学者们进行研究的基础。只有运用丰富的史料,才能使自己的研究更具有说服力。因此,在日常的学习中,史料的搜集与积累是一项基础工作,必须引起学习者的重视,这也是音乐史学研究者走向成功的铺路石。

二、不畏艰难,勇往直前

作者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学术态度是值得称赞的。尽管近代中国音乐思想史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面对复杂的中国近代音乐思想史,很少有学者再进行深入的研究。作者不畏艰难,接受了这一艰巨而又繁重的历史任务,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完成这一科研任务,这种敢于接受挑战、勇往直前的学术态度令人敬佩。

三、批判创新,兼收并蓄

该著作在吸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同时,还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立足史料,分析史料,然后得出结论。本书从正文起一直到结束,都是建立在对文献史料分析的基础之上,从对史料的分析中把握音乐家的思想状况,把握近代音乐思想形成的轨迹,对各个时段的音乐思想追本溯源,理清近代音乐思想的脉络。史论结合,涉猎范围广,将音乐家的思想与社会的各种活动联系起来,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此外,在研究方法上,作者还将兼收并蓄和批判创新并举,积极吸纳国外的先进理论与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采取由大到小、由微观到宏观的研究方法。

四、突破传统,别具一格

在本书的写作中,作者认识到音乐思想史是以音乐为本的思想史,离开音乐谈思想是一大忌,因此,打破了原有的固定模式,加强对歌曲音乐的理解和分析,并提高了其在写作中的份量和地位,这成为音乐思想史写作中的一大突破点。另外,以往的音乐史学著作一般是叙事性的,根据历史时期来论述每个历史事件和社会文化价值,此著作立足于史料之上,通过对史料的整理挖掘来梳理近代音乐思想史的发展脉络与特点,更具有说服力,别具一格,更加新颖,更具有吸引力。

五、理性分析,大胆批判

作者将音乐文献史料与社会背景,以及音乐实践主体的社会经历等结合进行了深入分析,对每一历史阶段的音乐思想进行了简要的概括与评价,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并对一些音乐思想进行了大胆的否定与批判。如作者针对“全盘西化”理论,认为:“任何民族离开了自己的音乐文化基础,离开了国家具体的现实国情而以为 ‘现代化’等于‘西化’加‘反传统’,这只不过是一种一厢情愿的‘西化乌托邦’罢了。因为中国无论从时间还是空间上,都是一个巨大的历史存在,其本身所具有的惯性,使得外来文化的介入都不可能占领全部阵地,最多是互相交融。所以音乐文化上 ‘以西为师’、‘向西方乞灵’是可能的,而‘全盘西化’则没有可能。”①作者的话语简洁而又坚定,这种敢于大胆批判的态度也是值得音乐研究者学习的。

《近代中国音乐思想史论》作为音乐思想之历史的开篇论著,有着一定的开拓性意义,为我们了解近代中国音乐思想的发展脉络和音乐家的音乐思想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是一部不错的音乐思想史参考书,对于音乐思想史的建构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于夯实音乐史学学科、学理基础,拓宽学科领域也具有重要的意义。近代中国音乐思想史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还需要更多的研究者在此领域不断开拓与创新,需要更多的研究者夯实音乐思想史的基础。这部著作对于我们了解与掌握近代中国音乐史料也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为我们更好地了解与把握史料指明了方向。在以往的学习中,面对卷帙浩繁的中国近代音乐史料,我们不知道如何去了解其历史意义,不知道如何把握其历史内涵,在这部著作中,作者从各个层面进行了分析,有助于我们对史料的把握与理解,同时也彰显出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科研精神。这部著作在具有以上优点的同时也存在着小小的不足,即语言表达上较为晦涩,有些词语的涵义较难把握,不利于读者的理解。普众性的读物应注意,语言上的朴实是读者顺利理解作者所表达内容的重要保证,否则会影响作品的流传速度与受众面。

注释:

①余峰.近代中国音乐思想史论.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

[1]余峰.近代中国音乐思想史论[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

[2]张静蔚.中国近代音乐史料汇编[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

[3]张静蔚.搜索历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4]郑祖襄.中国古代音乐史学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

[5]冯长春.中国近代音乐思潮研究[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

[6]余峰.近代“新音乐”思想世界中的爱国尚武精神[J].人民音乐,2008,(04).

[7]罗艺峰.中国音乐思想史研究的现状和问题[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6,(04).

猜你喜欢
史论思想史史料
宋代《春秋》学对史论体咏史诗的影响
中国共产党百年边疆治理思想史论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史料二则
例谈数据史料的辨伪与解读
从“工业革命背景”看复习课中的史论结合
史料教学,史从何来
为什么弱者难以接近正义——一个思想史的考察
费孝通学术思想史识认
《军事哲学思想史》评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