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 瑜
(南京师范大学,江苏 南京 210097)
“所谓师德,主要是指反映一定时代教师职业的社会伦理本质关系,由教师自律和他律的力量来维系,是教师应当遵守的职业行为规范和要求的总和。”[1]
高校青年教师是教师队伍的生力军。纵观这一群体,他们在政治上日趋成熟,业务素质较强,在外语水平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上具有明显优势,在教学和科研上都有很大的优势和潜力。然而,在他们身上也显现出种种问题与矛盾冲突:社会责任感和政治淡漠感并存的矛盾;思想观念上的思维敏锐与偏激性并存;认知难以和社会、实践趋同;务实求新,讲求实际,有积极的进取心,但缺乏老一辈知识分子的敬业精神、奉献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价值观上的主体意识增强,渴望建功立业,但价值取向过于个人功利化;追求自主性与表现被动性及依赖性相存的问题,等等。如何以人为本正视并正确引导高校青年教师化解存在的困难、问题与矛盾,使他们的师德素质得以强化并使他们安心本职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的教育事业贡献才华,是值得我们深入探究的。
近年来关于师德问题的著作有 《师德通览》(林崇德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教师伦理学专题》(檀传宝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教师论》(王思震著,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和《师德自律论》(卫荣凡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等。这些著作对高校教师师德问题都有所涉及,另外还有专门研究高校教师师德问题的专著,如《高等学校职业道德论》(钱焕琦主编,河海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并且出现了大量的相关论文和调查报告。从中国知网(CNKI)中以“高校”和“师德”为篇名检索词检索到的结果显示,从2000年1月至2010年9月,共收录有1138篇论文。这一结果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高校师德问题所受到的关注和重视。
高校师德问题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目前这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研究多为纸上谈兵,缺乏社会实践和调研,尽管有也多为量化研究,缺少质性研究;提出方法对策虽多,但实践操作性不强,即使提出了很多建设方法,但对这些方法管不管用也没有跟踪调查;还有就是“将师德标准视为一成不变,忽视了在以自由、自主、平等、开放、竞争等为特征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正常的追求自我实现和生活质量的内在诉求,对教师职业的尊重、教师权利意识的维护、教师成长和教师价值的体现、教师自身的合理需要等方面凸显不够”[2]。
鉴于以上发现的问题,本文拟用质性研究的方法对高校师德建设在青年教师中的影响及发挥的作用进行深入的探讨,希望通过研究,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对师德建设提出操作性较强的方法与对策。
本次研究对象为南京某高校某学院(以下称N院)。
(1)阐述N院在青年教师中的师德建设的具体做法;(2)N院在青年教师中开展的师德建设还存在哪些问题;(3)尝试探讨促进N院师德建设、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的途径和方法。
数据来自对研究对象的自然观察、与研究对象主要负责人3—5次的深度访谈、与研究对象学院的青年教师2—3次座谈。
遵循质性研究的主题自然浮现的原则,对学院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现状进行描述分析。
根据一年来的自然观察、访谈、座谈数据,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描述研究结果。
(1)重视学习。认真组织教职工学习关于师德建设的文件精神,特别是组织好青年教师的师德教育培训,从理论上武装他们的头脑。
(2)树立典型。对学院师德方面表现突出的老师给予大力宣传,树立师德先进的典型,鼓励青年教师向优秀的老教师学习,向身边的模范学习。
(3)开展活动。学院利用各种契机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陶冶青年教师的情操。学院组织了建国60周年大型文艺演出,特别鼓励青年教师和学生同台演出,最后演出的教师演员中80%是青年教师;学院要求青年教师必须有一年的班主任经验;学院还组织青年教师和学生结对子,开展系列活动;学院还开展了师德先进传帮带的活动,组织了青年教师代表和校师德先进个人参加“畅谈师德面对面”的座谈活动等,在全院营造出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增强了广大青年教师从事教育事业的光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1)师德建设没有形成真正的常规化、制度化。学院虽然希望通过一些理论学习、实践活动来开展师德建设,但是这些活动的组织都没有纳入常规化、制度化的工作进程中,而是有了某一契机便开展一个,没有也就不会开展、不会挖掘。
(2)师德建设中的简约化。“‘简约’可能是师德规范最大的共同特点,其优点是便于传诵,缺点是粗略、笼统和模糊”[3],这一点在学院的师德建设中也表现的很明显,特别是在开展有关师德的座谈会中,绝大多数老师对师德的认识更多的是停留在教育态度和价值取向上,而对教师的具体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关注不足。
(3)师德建设中的单一化。“有学者将教师职业道德分为三个层次的境界:生存境界、责任境界和幸福境界”[4]。从实际情况来看,将工作作为谋生手段和职业之路的教师远多于将教育当作生活艺术的教师。学院的师德建设中往往统一标准,用一个标准、一个规范去要求所有的老师,去要求具有时代特征的青年教师,忽视了个体的差异,忽视了时代的发展。
(1)与时俱进。“教师职业道德是伴随着人类教育活动的产生、发展和教师职业的出现,并在一定阶级或社会道德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5]。它是历史的、发展的,不同时期对师德的要求是不同的,对不同的年龄层次的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要根据时代的不同要求有所不同,因此师德建设应与时俱进。学院可以开展现代师德大讨论的活动,结合专家的建议,结合青年教师自身的特点,制定出N院自己的青年教师的师德标准。
(2)切合实际。现存的一些看似高尚的师德标准之所以不能成为青年教师的道德行为规范,关键就是要求太高,远离现实需要,一般的青年教师做不到。N院可以通过座谈、走访,了解广大青年教师的心声,从学院自身的现状和特点出发,实事求是地制定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现实目标,以使全院上下达成共识,促进学院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具体落实。
(3)明确层次。“现实意义上显得更重要的是让每个教师都遵守最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成为一名合格教师”[6]。上文提到有学者将教师职业道德分为三个层次的境界,N院可以在师德标准上确定合理的师德层次,如设立合格、良好、优秀、模范等不同层次的道德规范标准,明确相应的具体要求,并注重先进性与广泛性要求的结合,鼓励青年教师在层次上有所突破,让不同层次上的青年教师都能获得逐级提升师德规范的动力。
“以人为本”师德的本质精神是新时代教育的人文精神,更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精神,它从帮助教师自主成长的角度去构建师德,从人才管理的角度入手,注重师德教育,讲究实效,注重业务锤炼,精益求精,注重生活关心,细致入微,总之,一切工作都围绕着服务和促进教师尤其是高校青年教师的全面发展而开展。
[1]卫荣凡.师德自律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22.
[2]张意忠.论教授治学[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1.
[3]张文斌.抓好“五个结合”强化师德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06,(5):28-31.
[4]王家军.规约与关怀——当代师德建设的伦理冲突及价值选择[J].江苏高教,2006,(2):111-113.
[5]王露璐.高校教师师德问题研究综述[J].道德与文明,2006,(1):76-78.
[6]蓝蔚.教育现代化视野下的师德建设[J].西北医学教育,2006,14,(2):114-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