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明安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湖北武汉 430050)
自20 世纪80 年代举办高等职业教育以来,随着世界范围最大规模的市场化改革、城市化建设、工业化实践,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在专任教师规模、学历结构、“双师”结构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师统计数据,2009 年,全国高等职业教育专任教师总数37.7 万人,占高职院校教师总数的68.2%[1],高职院校在校生数为1280 万[2],全国高职教育生师比33.9:1。2009 年《教育统计年鉴》显示,2008 年高职教育正高、副高、中级、初级、无职称的比例为3∶25∶34∶28∶10;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位教师比为26.2%;“双师型”教师所占比例为29.9%;外聘教师数量达到11.4 万人,外聘教师占专任教师之比例为30.2%[1]。高职教育师资队伍的数量与结构基本满足了高职院校教育教学需要。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国家经济的持续冲击,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由“保增长”向“保增长、促转变、调结构”并举转变,并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2010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强调经济增长方式要由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作为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主要任务的高职教育,必须主动适应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适应国家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在尊重教育规律、教学规律、人才成长规律的基础上,将以规模速度扩张为主、“硬件”建设为主的外延型发展方式向优化结构与提高质量为主、“软件”建设为主的内涵型发展方式转变。
高等职业教育“高等性”层次设置、“职业性”类型定位、“区域性”空间布局的三重属性,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社会性培训、应用技术开发与推广服务的办学职能,高职教育发展方式向内涵发展转型,要求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解决“建设一支什么样的师资队伍?”与“如何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这两个基本问题。
“建设一支什么样的师资队伍”,是“建设什么样的高职院校”与“高职院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在教育教学主体上的交集,是“如何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问题的逻辑起点。“建设一支什么样的师资队伍”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践课题。
作为理论问题,需要创新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理念,从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双重视角,进行教育理念的创新。具体来说,就是从高职教育的属性出发,树立“行业、企业、学校、社会”多元共享的社会资源观、“教学、培训、科研”有机融合的教育团队观、“教师、工程师、技师”三师交融的职业角色观、“成长、成才、成人”三位一体的教育服务观、“执教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协调共进的职业发展观。
作为实践课题,需要确定高职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标准,“建设什么样的高职院校”与“高职院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为基本依据,以服务学生“成长、成才、成人”为基本导向,确定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总量、结构、质量、发展等框架性标准。
根据教育部高等院校教师与学生统计,截至2009 年12 月23 日,高职院校学生与专任教师的生师比为33.9:1 ,超过了《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教高【2008】5号)确定的限制招生22:1 监控指标;按照《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要求“实践类课时占总教学时数50%以上”的规定,教发〔2004〕2号关于兼职教师的折算方式,兼职教师数应占教师总数的1 ∕3 ,实际兼职教师数与目标数的比例仅为2.65%。
根据高职教育的办学定位及人才培养水平评估要求,目前高职教育专任教师的学历与年龄结构适中;专任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结构,尤其是正高职比例严重偏低;“双师型”教师比例为29.9%,远低于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师资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的80%;外聘教师与专任教师的比例为30.2%,与教高【2006】16号关于“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要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我国高职院校多数通过地方职业大学转制、中等职业学校升格形成,师资队伍总体学历水平偏低。近年来大量硕士研究生进入高职院校,提高了专任教师的高学历比例。但是,来源于师范院校、综合院校的教师学科性强、实践能力不足;来源于工科等应用性院校的教师缺乏系统性的教学培训,教学能力与工程实践能力偏弱。企业兼职教师存在教学指导能力有限,师资队伍的执教能力与社会服务能力有待强化与提高。
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关于“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的总体定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国家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要求,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包括三个主要内容:(1)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2)社会职能是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3)文化责任是引领社区文化建设。高职教育的三大任务对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的数量、结构、质量、发展等基本目标要求。
2009 年,高职教育专任教师占本专科专任教师总数的30.5%,而同期高职教育在校生占到普通本科的81.2%。根据教高【2008】5号确定的18:1 生师比合格标准,考虑到高职教育理论教学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改革要求、实践教学资源对生师比的更高要求、高职院校应面向社会开展各类职业培训的要求,专任教师总量应达到80 万。
按照教高【2008】5号、教高【2006】16号,关于高职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体现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实践类课时占总课时50%以上,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高技能水平兼职教师讲授的要求,高职教育师资队伍的结构要求具有如下特征:(1)总体构成体现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文化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程主要由专任教师担任,实践类课程尤其是生产性实训课程、校外顶岗实习主要由企业兼职教师讲授的教学任务相对分工,要求师资队伍既有专任教师,又有工程师、技师(能工巧匠);(2)能力结构要求具有双师素质。到目前为止,双师素质特指学校专任教师,实际上,在近50%的课时为实践课时的情况下,实践课程教师即使不具备高等学校教师资格,从事实践教学的教师或指导师傅,也应具备教学设计与组织能力。除文化基础课教师外的全体教师双师素质比例应达到100%。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将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高职教育教学改革要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按照教高【2006】16号关于高职院校“要针对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的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师要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者与传播者、现代职业素质的体现者与培育者、职业能力体系的设计者与培养者、社会服务的组织者与参与者、社区文化的创造者与引领者”。
因此,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应成为高技能人才培养团队(全日制学历教育)、职业性继续教育培训团队(职业继续教育与技能培训)、行业性技术开发服务团队 、区域性文化建设指导团队;高职院校的教师要具有教育教学活动设计能力、课程(项目)开发与教学组织能力、学生学习成效的评价能力等执教能力,技术开发与推广等社会服务能力。
在我国推进国家新型工业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高职教育承担着培养数以千万计高技能人才的重任;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高等职业教育承担了一半以上的主要任务;在2020 年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国家教育发展战略中,高等职业院校是分布最广泛的学习型教育网络节点,承担着各类职业培训、成人继续教育的重大责任。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教育事业发展主要目标,2020 年高职教育在校生将达到1480 万人,按18:1 的生师比,届时高职教育专任教师数需要82 万人,考虑到日益增长的社会培训需求,高职教育教师总数将达到近百万人。为保证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需要和高职事业的稳定发展,需要编制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与建设计划,高职院校要根据学校发展规划制定专项建设计划。
高职教育作为相对独立的高等教育类型,对高职院校的教师具有不同于学科导向研究型或教学研究型大学任职教师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高等性、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等高职教育属性,要求高职教育必须有严格而独特的教师职业任职资格标准、专门的培养制度与适任考评管理制度、有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专业技术职务晋升制度,体现高职教育教师职业的专业性、技术性和规范性,稳定教师队伍,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进入高职教育行列。
(1)任职资格标准与执教条件。根据高职院校的办学功能,高职教育的专任教师在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健康的身心素质、较好的交流沟通能力的基础上,应具有本科以上的学历、工作实践经历、应用性专业学位,岗位任职前应接受必要的教育理论学习与教学实习锻炼。
(2)专项培训。高职院校要根据基本具备任职资格的教师和现任教师的能力差异与发展需求,精心设计培养路径。对新任教师进行以教学能力培训为重点的入职适任性培训,对现职教师根据岗位要求与职业发展规划设计分别进行基于现职要求的在职补缺性培训;基于核心岗位的指导管理等发展性培训;对缺乏工程实践能力的教师以访问工程师等形式进行技术服务性培训;对所有教师教学分层次的职业指导性培训。
(3)适任性考评与考核。对现任教师的常规性聘期考评与考核,应分类组织,确定不同的评价重点。在总体与个体的关系上,团队重在总体绩效,个体重在适任能力;在动态与静态的处理上,静态重在适应与适用,动态重在优化与发展;在过程与结果的平衡上,过程重在递进性落实,效果重在专业水平提升;在长期与短期的的把握上,长期重在教师的职业发展,短期重在现职现岗的适用。
(4)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目前在高职教师高级技术职务总量与比例偏低,尤其是正高职职称只有3%,其根本原因是职称评审沿用普通高校的评审体系,既挫伤了现任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影响了高水平人才进入高职教育领域的动力,误导了高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因此,应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研究制定高职教育教师职称评聘工作标准,建立以专业建设与课程教学水平、职业培训项目开发能力、技能水平与执业资格等级、应用性技术开发与新技术推广服务水平、行业影响力等为主要指标的专业技术职务标准与晋升制度,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聘请企业的专业技术人才和能工巧匠作兼职教师,是建立与优化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重要途径,也是目前解决校内实践类课程教师不足的有效方式。但由于校企双方在价值目标、工作过程、运行周期、人力资源管理方式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实践中高职院校经常存在高水平兼职教师难聘、兼职教师的稳定性差、教学管理困难等问题。
为提高高职教育兼职教师稳定性,增强高职院校对兼职教师的吸引力,高职院校要探索开放性办学体制改革,建立办学理事会、职教集团,形成校企利益共同体。政府主管部门通过设立“技能名师岗”,并给予政府津贴等形式鼓励企业推荐兼职教师;校企双方可以探索建立兼职兼薪制度,对企业兼职教师与进入企业兼职的教师,通过课时/工时补偿措施,保障专兼职教师的合理劳动报酬。
在国家建立与完善高职教育教师任职资格标准、专项培养制度、适任考评管理制度、专业技术职务晋升制度的基础上,高职院校要重视自身制度建设,通过创新教师适任性考核、考评等约束性制度;设立主任教授与主讲教师岗等责任性制度安排;制订并实施超常规发展奖励与授予荣誉等激励性制度,充分调动教师的教育教学积极性,鼓励教师敬业、精业、乐业,促进教师的专业化。
同时,高职院校人事管理部门要树立人力资源意识,转变管理方式,组织相关部门制订并实施专业教学团队、课程教学团队、技术开发与服务团队、教育管理团队等专项建设计划,组织教师制订学校发展、专业建设、个人发展相统一的教师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1 教育部职成司.2009 年中国职业教育年度报告(初稿).中国高职高专网,2010-03-29
2 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公开征求意见稿).中国高职高专网,2010-02-28
3 教育部职成司.2009 年中国职业教育年度报告(初稿).中国高职高专网,2010-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