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管理专业教育教学模式探讨

2010-08-15 00:51:36马玉琴
卫生职业教育 2010年4期
关键词:培养目标本科生公共卫生

马玉琴,陈 千,李 婷

(第二军医大学卫勤系军队卫生事业管理研究所,上海 200433)

公共卫生管理专业教育教学模式探讨

马玉琴,陈 千,李 婷

(第二军医大学卫勤系军队卫生事业管理研究所,上海 200433)

在学历教育向学历与任职教育并重的教育转型过程中,公共卫生管理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尚未随之转变,不同教学层次间的培养目标互有交叉,教学手段基本相同,这影响着教育的最终效果。据此,现就公共卫生管理专业教育各教学层次的培养目标和教学手段改革进行探讨。

公共卫生管理专业;专业教育;教学模式

我国公共卫生管理专业教育起步于计划经济时期,历经了二十多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基本特征,以本科生层次、研究生层次和任职教育层次为核心的专业教育体系,对培养不同层次的卫生管理专业人才、提高我国卫生管理专业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受传统“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影响和制约,现阶段针对不同教学对象的教学模式基本相同,影响了教育的整体效果,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亟待研究和解决。

1 不同教学层次培养目标需准确定位

明确各教学层次教育的培养目标,并据此做好顶层设计是科学施教的起点和基础。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提出了“加强高层次卫生管理人才队伍建设,逐步形成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医疗机构管理队伍”,明确了公共卫生管理专业教育的总体培养目标,即培养适应新时期要求的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复合型管理人才[1]。但结合目前实际,具体到公共卫生管理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和任职教育3个教学层次来看,各层次的培养目标相互交叉,难以准确定位,是通识教育还是职业教育、是大众教育还是精英教育的争论从未停止并难以形成共识,这影响了对公共卫生管理专业各层次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选择和实施,最终影响了教学质量,并引发了“学难以致用”的问题。

结合实际,笔者认为,现阶段应根据各层次毕业生在毕业后的第一职业需要来明确各层次的培养目标,并以此为依据,科学选择教学的内容和手段,实施针对性教学,以提高教学效果。本科毕业生的去向主要为医疗卫生机构各管理职能科室,以事务性工作为主,因而对本科生在强化其公共卫生管理基本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应侧重于对其逻辑分析和管理技巧的训练,培养其解决卫生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研究生毕业后主要为卫生政策制定者、研究者和教育者,因而对研究生则应在强化卫生管理系统和前沿理论学习的基础上,侧重于对其理论修养和政策分析能力的培养;任职教育层次毕业生的去向主要为卫生管理岗位,并且往往带有相应的行政职务,因而对任职教育层次的学生则应在强化相关学科群前沿理论学习的基础上,侧重于对其领导决策能力的培养。

2 对不同教学层次需开展针对性教学模式改革

长期以来,由于不同教学层次公共卫生管理专业的教育目标不明确,相互交叉明显,因而在教学内容上往往互有交叠,师资选择基本相同,教学以“教授型”为主要模式,使得各层次间的教学效果差异不明显[2]。实践表明,结合不同层次教学对象的特点,以对其培养目标为依据,改革教学模式已势在必行。

2.1 本科生层次

现阶段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公共卫生管理专业的教师多数是通过“学校到学校”的模式培养出来的,其对于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了解不足,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引导学生只重视对理论课程的学习,而对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重视不足,反映在教学手段上以课题讲授、学生记录为主要形式。笔者认为,理论讲授是本科生层次教学的主要方式,但可灵活变通,采取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并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弥补教师实践性不强的缺点。以下是笔者的一些建议。

(1)课堂提问或讨论。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针对关键知识点进行提问和讨论,这一方面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效果;另一方面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够使学生形成对某一问题的分析及判断思路,并在小组讨论和教师讲解过程中不断修正分析及判断思路,逐步养成相应的专业思维习惯。

(2)外请师资讲学。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能够较好地弥补高校教师实践性不强的缺陷,并使学习内容更加贴合学生实际。要保证外请师资讲学效果的关键在于提高讲学者的授课能力和明确授课内容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因而,在对专业课程进行总体设计时,应结合公共卫生管理专业的发展状况,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基地(以大型机构为主),并根据教学基地的特色及课程建设要求,确定相应主题,以保证教学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3)实习教学。学生深入到医疗卫生机构和卫生行政管理机构进行短期实践学习,并协助机构管理者处理日常事务,熟悉管理文书的撰写,掌握管理的基本流程,并通过与指导教师的交流、与医务人员及患者的接触与沟通,提高综合运用公共卫生管理理论与技巧的能力,为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2.2 研究生层次

与本科生层次的以基础理论与技能讲授为主不同,对研究生层次的教学则应强化其主体研究意识,以研究方法和研究能力的培养为主,因而在教学手段上,可考虑以讨论式为主导,增加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培养其对于本专业前沿重要领域问题的系统思考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并适当增强对其表述能力的培养,以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

(1)案例式教学。结合公共卫生管理实践,选择经典案例,引导学生事先通过查阅文献和小组讨论等形式,形成自己的观点。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自我讲述,汇集多角度分析意见,达到相互启发、相互促进的效果。

(2)研讨式教学。这是借鉴美国Seminar的交流方式,结合中国研究生特点而采用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它是通过挖掘学生和教师的学习潜能,寻找多样化的观点,实现认知互动,以达到学术交流的最佳效果。

(3)课题研究式教学。通过让研究生自主申报课题或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实现培养其创新精神的目标。此种教学模式成功与否的核心是导师的作用是否得到了发挥。无论是研究生独立承担课题还是参与导师课题,对于其开展研究的关键环节,导师应了然于胸并及时给予指导,以促进其快速成长。

2.3 任职教育层次

任职教育层次的受教育者主要是公共卫生领导者,其训练的目标是进一步拓展视野,开拓思路,以适应更高职务的工作需要,因而在教学手段上应进一步增强灵活性和针对性。

(1)增加人文领域内容。可与以人文专业为特长的相关高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邀请相关专家就领导与决策、战略管理、危机干预、社会发展分析等内容开展讲座,提升其分析时局、把握机遇的能力。

(2)外出参观交流。参观的地点不仅局限于公共卫生领域,知名企业、管理机构、规划部门等也是学习参观的较好地点。

(3)学生上讲台。参加训练者的层次相差不大,经历类似,在日常工作中的经验和困惑大致相同,因此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让学生上讲台交流各自管理体会和经验的方式,对各自的管理战略思想进行改良和促进。

公共卫生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定位和目标决定着教学模式。随着学历教育向学历与任职教育并重的教育转型,公共卫生管理专业教育的目标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教学层次从原有的本科生教育拓展为本科生、研究生和任职教育3个层面,但受长期以来形成的以“灌输式”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的影响,对这3个层面的教学模式并未做明确区分,虽然部分高等医学院校在实践过程中进行了初步探索,但随意性较强,教学基地也难以确定,这影响了实际的教学效果[3]。在新一轮教育转型时期,明确和把握各教学层次的培养目标,以此为引导优化教学模式,能够快速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科发展。

[1]宣增益.法学教育培养模式中的教学方法改革路径之探讨[J].时代法学,2007,5(2):116~119.

[2]施莉.研究生课堂讨论教学法初探[J].当代教育科学,2008,11:21~24.

[3]曹星平.研究生课程教学方法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6,4:92~93.

G40-03

A

1671-1246(2010)04-0021-02

猜你喜欢
培养目标本科生公共卫生
论博物馆学教育的名实关系与培养目标
中国博物馆(2019年3期)2019-12-07 05:42:54
《首都公共卫生》征订启事
我国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偏失与矫正探析
《首都公共卫生》征订征稿简则
中医药大学本科生流行病学教学改革初探
公共卫生服务怎加强
中国卫生(2014年3期)2014-11-12 13:18:10
公共卫生监督不是“陪衬”
中国卫生(2014年11期)2014-11-12 13:11:26
探索如何提高药学本科生实习的质量
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培养目标探索
对外汉语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