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斌
(湖北师范学院体育系,湖北黄石 435002)
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是指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是指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都处于一种良好的状态。”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于新形势下中学生成长特点,加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中学生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精神,健康的人格,增强他们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是当务之急。
长期以来,体育教学只重视竞技教材的技能传授,其过程是利用体育手段对人进行生物学改造,追求人在接近生理极限状态下的运动,教学中最突出的表现在“牺牲”学生心理健康换取部分生理健康。现代体育观是生理、心理、社会三维体育观,现代健康观与现代体育观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它追求的不仅是中学生体质的增强和体育知识,技能的掌握,而且还要促进中学生的心理与社会化水平的提高。我们应清醒的认识到: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由于中学生的学习、体育、经济等基础的不同,身心所承受的压力也各不相同,激烈的竞争压力,造成他们的心理疾病,如意志力,竞争意识,抗挫折能力都比较薄弱,精神压抑,焦躁不安,情绪失常等等。有关调查表明:16%的中学生有不同的心理障碍,主要是恐怖症,焦虑症,强迫症,神经性抑郁症,情感危机症和多疑症,由此而引发的社会问题,给社会、学校、家庭造成了严重的经济负担和沉重的精神压力。
当代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多是独生子女,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例如孤独,焦虑,愤怒,失望等。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严重时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中学生的健康成长,不仅需要一个健康和谐宽松的良好环境,而且需要帮助他们掌握调控自我,发展自我的方法和能力。当前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还未消除,中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普遍存在心理压力。心理卫生学研究指出,人的身心健康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体魄中,心理上长期的不健康状态,会导致身体上的异常和病态,他们是有着因果关系的。心理健康是指人在精神生活方面保持着与社会、自身的和谐状态。心理健康在行为方面的表现有两个:一是能积极协调自己的心理状态,积极适应社会;二是能有效地完善个人生活。可以说,作为一个身心和谐统一的人,其心理、生理的健康是相互影响的。
体育锻炼不仅使人们的身体得到健康,而且能够使人们获得积极的心理效益。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最直接,最自然,最积极,最容易调控,效果也最好。在篮球、排球、足球、接力、拔河等集体项目中,需要更多参与者之间的合作,需要审时度势的品质,恰如其分地体现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将自己的荣誉,成绩紧密结合在一起,使学生正确认识集体与个体的关系,超越逞强的自我观念,使之改变孤独怪癖,不善合作等特点。当他真正适应与同伴交往,他会变得热爱集体,关心同伴。在游泳、溜冰、田径、体操、武术项目中,个人自我表现力较强,技术要求高,需要全身心的投入。正是由于全身心的投入会使人忘记了腼腆,畏惧心理。与自己比,需要他持有积极进取的精神,超越自己的生理极限;与对手比,需要他有勇敢大无畏的精神,又要有急中生智的处理意外局面的能力,他还要善于与环境保持一种和谐状态,不断克服对运动障碍及运动器械的胆怯心理,正确对待摔倒与伤痛以及各种失败给人带来的痛苦,继而达到锻炼心理承受能力的目的。网球、乒乓球、羽毛球等项目,是短兵相接,清净转瞬而逝,风云变幻莫测,它可以训练学生面对各种局面时,头脑冷静、思维敏捷、临危不惧等心理品质,使优柔寡断、犹豫不决的个性得到抑制或克服,提高人的应变与快速反应能力。长跑、越野、登山等耐力性项目,由于运动持续时间较长,会使人耐受疲劳的能力得到增强,又因为它的周期性运动变化小,没有新鲜感,对人耐受单调刺激的能力也是一种锻炼,并培养人的坚强意志力。弈棋、太极拳等项目,要求静中生智,静中生动,静中生巧,它使人克服遇事易急躁、感情易冲动的不良情绪状态,使人具有良好的心理稳定性,应对变化的自我调节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在运动中经历成功与失败的考验,可以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提高生活满意度,唤醒人格,化解焦虑、愤怒、紧张、抑郁、惊恐等不良情绪,经常处于愉悦的身心状态。对学生情感,情绪,意志品质,团队精神,竞争力,社会责任感,健康的人格等方面有着培养和提高作用。体育具有塑造人的心理品质,挖掘心理潜能,完善个性的作用。体育教学在此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体育教师也应该充分利用这一条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草药适应环境包括对自然环境、心理环境、社会环境的适应。长期参加体育活动会身强体健,对疾病的抵抗力增加,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也会明显增强。通过体育锻炼同样可以增强人们对心理环境、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现代社会是竞争的社会,优胜劣汰。体育竞赛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养成胜不骄、败不馁的良好品质。中学生的个性社会化是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方面。个性的社会化主要取决于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和承受挫折能力。心理学认为,人们对挫折的容忍取决于思想政治素质,生理素质,遭受挫折的经验,对挫折的思想准备,觉悟高低,容忍力高低。身强体壮的人往往比体弱多病的人更能容忍挫折,处于逆境,遭受挫折多的容忍力强,有思想准备的容忍力强。对学生自我调控,承受挫折的能力培养,也应从思想,生理,经验和准备四个方面加以注意。体育教学有两项任务,一是教学任务,向学生传授体育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二是育人任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既教书又育人,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对于基本技能的学习,学生总是从不协调到逐渐协调,动作从不规范到规范。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除了要控制自己的身体姿势外,还要不断调节和控制心理因素。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会因多次练习后仍不能达到要求而产生失望和心灰意冷的情绪,失去锻炼的兴趣。这时教师要耐心辅导,不断发现学生的优点,哪怕是一点小小的进步,也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让学生有进步的感觉。同时,要向同学们反复强调“失败是成功之母”的道理,树立起学生参加锻炼的信心。经过多次的失败和不断努力争取胜利,学生的自我调控和承受挫折的能力会大大加强。
年龄不同,心理发展特点也不同。儿童时期,由于身体正处于快速发育时期,身体各机能还不完善,特别是神经系统发育还不成熟。因此儿童的情绪很不稳定,比较活泼好动,易、与小朋友相处但喜怒无常。这个时期应注重儿童的人际关系和合作精神的培养。在体育教学中应多采用一些活泼、欢快的游戏和集体项目,运动强度不能太大,以保护他们参加的兴趣。少年时期,由于身体的快速增长,特别是青春期第二征期的出现,学生的社会化角色越来越强烈,争取个性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在这一时期,教师在安排体育教学任务时,不但要重视学生集体协作精神的培养,也应考虑到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除了安排一些集体项目如球赛、接力赛等,还应安排一些可以充分发挥个人特长项目,如游泳,举重,体操等。这样不但可以满足学生的表现欲,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发展,也可使学生保持较大的训练兴趣,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来自家庭因素;二是社会,特别是学校环境的影响。在家庭里,父母的文化程度,教育子女的方式,父母感情是否融洽,以及家庭暴力等都会影响子女的心理健康。在学校里主要是学习负担的压力,不良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由于来自家庭和学校的不良因素影响,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会或轻或重地出现心理障碍,出现消极情绪,比如失眠,厌食,孤独症,抑郁,愤怒和失望等。这些不良情绪如果长期得不到发泄和正确引导,就可能产生心理疾患,影响心理健康。作为体育教师,应该在体育教学中注意观察学生的情绪反应,及时发现问题,并充分利用不同体育项目的不同特点,运用不同的锻炼手段和方法,有针对性地引导和缓解学生的不良情绪,使之得以发泄和转移,并经过长期的努力使学生养成正确发泄和改善不良情绪的良好习惯。进行针对性锻炼时应让学生多练习自己感兴趣的体育项目,同时应鼓励其参加集体项目的锻炼,这有利于情绪的转移,有利于改善不良的师生关系。
作为体育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义不容辞,因此要不断学习,丰富自己心理方面的知识,不断探索心理健康的方法,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不能歧视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应该对他们进行区别对待,耐心辅导,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学生的不良情绪反应,及时,正确地引导他们克服不良情绪,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1 邵伟德.体育教学心理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2 季 浏.体育与健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 兰自力.学校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10
4 幻谷崎.在体育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J ].中国学校体育,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