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定乐 蔡 蔚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湖北武汉 430074)
随着中国加入“WTO”以及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社会活动的各个层面都不可避免的趋向国际化,各种行业中的国际交流活动也日益频繁,而英语作为其中最重要的信息载体之一,已成为现代国际社会各个领域中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其重要性日益突出。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多行业对人才的英语技能要求也相应提高,尤其是对外向型专业培养的人才更是如此。
这里说的高职外向型专业主要是涉外文秘、国际贸易、旅游、空乘和酒店管理专业,因为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岗位中涉外活动是日常工作的一部分,英语沟通技能是岗位技能中核心部分,沟通内容多与岗位日常工作相关,难度不大,多涉及相关术语,模式化程度较高。
在很多高职高专中,这些专业大多进行了很大的改革,与地方经济、产业发展结合,对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模式进行重构和创新,成绩斐然,但对与专业相关的英语实践技能训练仍普遍不足。由于与这些专业对应的岗位对于英语沟通实践技能要求高,英语沟通实践技能不足又成为这些专业毕业生就业时的障碍,或成为毕业生就业后发展的瓶颈。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长期以来,这些外向型专业虽然对英语非常重视,但在大多综合性高职院校的这类专业仍将英语列为公共课或基础课,英语教学的内容和评估与专业教学分属不同教学系统。既然是公共英语,教学就要兼顾公共性,教材选定、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不得不与其他非外向型专业一样。这样做的后果是英语教学与专业脱节,专业英语技能训练空间很小。这样背景下的英语教学不能有效利用专业课的资源,也就谈不上充分满足专业技能培养。
由于这些外向型专业的英语教学往往属于公共基础课程,所以囿于服从公共英语课程的目标,教学内容不得不最大限度地考虑兼容性,也就不可避免地忽略了这些专业对应岗位的要求和特色。近年来公开出版的许多高职高专英语教材的确注重在内容和体例设计上注重英语实践技能培养,但是这类外向型专业对于岗位相关的英语沟通能力要求高,课时又有限,加上任课英语教师对专业和岗位的了解也有限,所以往往受课程内容局限,难以有效展开有针对性的技能训练和拓展。
很多高职院校为了弥补岗位针对性不足的问题在高年级开设了专业英语课程。但是,这些课程目前采用的教材多以与专业相关的阅读材料为主要内容,教学也以单词、语法讲解为主要方式,教材几乎就是专业教材的英文版,这样一来,专业英语课程中的重点成为语法和阅读,实践技能训练边缘化。开设专业英语的初衷是希望学生能借着较好的专业基础学习英语,以利今后工作,但实际效果却不尽人意。造成以上原因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忽略了高职高专教学重在实践能力培养的特点,专业教材性质的语言结构往往繁杂,内容专业性强,往往给教学带来困难——英语教师因为专业障碍无法教,而专业教师又多由于自身的语言条件受限,或者对语言教学的科学规律缺乏了解,在教学时不能多开展英语沟通技能的多样训练。2)由于现在大多专业英语课程在课程设计时往往过分注重课程逻辑性而力求凸现内容全面性,也就导致对岗位特征的忽略或淡化;而现在逐渐推广的订单式服务就更强调岗位技能和拓展空间,所以这类课程与岗位技能发展的适应性不足也越来越显现。
目前出版的许多相关专业英语教材虽然很具有科学性、操作性,但往往由于编写者和出版社要更多从宏观考虑,教材内容全面丰富,岗位针对性不足。以旅游英语教材为例,往往涵盖了导游、旅馆、餐饮、购物各方面工作的主要内容。旅游业中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岗位日常需要的情景语言实践范畴有很大差异,导游专业和旅游策划专业应加强训练产品推介和住宿安排方面的英语表达,而酒店专业则更着重酒店日常工作介绍、服务接待。涵盖面广的旅游英语教材相应也弱化了岗位技能的特点,不利于进行有岗位针对性的英语沟通能力训练。
再以国贸专业多用的谈判英语和商务英语写作等教材为例,前者往往涵盖谈判流程、谈判心理技巧、谈判原理,后者往往会概括应用文各种主要类型。但国贸的学生学习谈判英语课程重点是能在谈判中听懂对方并做出有效回应,学习英语写作的主要目的是掌握外贸信函的写作。教材内容过于求全,会分散教学重心,抽离教学资源,而且提高了课程难度,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
很长时期以来,我国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水平评估的主要平台是英语三级考试和CET 4。这类标准化考试标准化程度高,为我国高校英语教学综合水平和英语综合能力客观评定提供了较好的依据。加之近年来,在题型和考试模式上不断改进,注重实践能力的测试,也有效促进了我国高职英语教学水平质的提高。
但是外向型专业对口的岗位实际招聘时考察重点是与岗位技能相关的英语技能运用能力。现行的高职英语教学中,教师不可避免强调标准考试应考能力训练,学生也不得不花大量精力应考。这样一来,本来就有限的英语教学时间更难照应与岗位相关的英语实践技能训练。所以较为普遍的现象是:学生尽管拿到一些英语等级证书,但英语实践能力不足(尤其是与岗位相关的英语实践能力不足)仍成为学生就业中的拦路虎。
上述现象不利于外向型专业的发展,也从多方面对高职的良性健康发展形成不利因素。所以只有加大加快对英语教学的改革,才能保证这些专业的改革和建设平稳发展,有利于实现其人才培养目标。
笔者认为,这些专业的英语教学改革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鉴于英语沟通技能是这些专业的对应岗位的核心技能,英语教学纳入专业教学,能从技术上保证这些专业的英语沟通能力培养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不仅加强了学生对英语沟通技能训练的重视,也促使专业建设能更具科学性。另一方面,由于将英语教学纳入了专业教学范畴,英语教学不再像以往那样和专业教学分离,英语教学内容与专业特点结合、能力培养与岗位结合在制度上能够得到保证。这样做还有利于建设一支一专多能的、有高职特色的双师教师型队伍。
这些专业的对应岗位虽然对英语沟通技能要求高,但由于岗位工作特点,沟通内容普遍难度不大,内容重复性强或替换性强。针对这种特点,其英语教学内容也应力求有用、够用,即有岗位针对性,这样才有利于高职学生将所学的技能与实训经验和实习经验结合,自觉进行精细型记忆。
结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特色将专业英语现改为专业技能英语,针对不同专业对应岗位的岗位群技能设定英语教学和实践技能培训内容。教学训练内容不求大而全而求精练实用,突出其交际性、适用性。比如国贸专业的学生不仅需要了解国贸专业术语,在进行国际贸易业务往来时还需要与客户和供货商用英语进行交流。常用的专业术语的英语对相应专业的学生来说不是很大障碍,倒是如何与他人就专业方面问题或业务进行沟通是需要从功能语言、跨文化交际技巧等方面进行训练才能习得,课程的规划和内容组织应有助于这种交流功能的实现。
鼓励相关任课教师与专业教师研讨,编写岗位针对性强的英语技能训练教材。如果必要,还应力求与区域经济发展结合,有利于学校培养的学生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现在许多高职院校都制定了相应的措施,鼓励教师进行加强实践技能培训的理论探索和实践,编写符合高职特色的校本教材,这也为编写岗位针对性强的英语技能训练教材提供了空前有利的环境。
高职英语教学改革应围绕专业人才特色来设计进行。高职培养的人才有区域性强、产业性强和应用性强的特色,即使同一产业在不同区域都会有特色差异,高职院校的教学强调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那么其英语教学也应遵循这一原则进行。无论什么样的标准化考试都不应是高职英语教学的终极目标或唯一考核标准。标准化是这类考试的优点,能最大化兼顾一般的英语知识和能力教学。但正因为如此,外向型专业对英语沟通能力和与专业或岗位相关的特殊要求在这类考试中得不到照应。我们应该看到市场也日趋多样化、成熟化,对于英语技能水平也有不同要求,并提出了不同的考核标准;如许多外向型企业都要求应聘人员结合岗位职责技能,有一定的英语实践能力。因此外向型专业可以根据专业市场的特点进行多元的考核设计,使得考核不仅是教学的评估,还是一种技能训练手段。
我们认为现在实施这些改革是可行的。首先,日趋成熟的市场提出了要求,使得这种改革措施有了外在动力。随着我国高职教育事业的发展,高职学生的整体素质也有了很大提高,他们比以往更关注市场,了解市场,也就对于岗位相关的英语技能训练有了迫切要求,也就为改革的实施提供了主体支持。高职教育人员观念和专业水平有了极大提高,高职教育的理念得到整体提升,能更加自觉地调整适应高职教育发展,这是改革实施的保证。
然而在实施过程中也会有许多困难,课程设置的变化导致教学人员的整合会给教学管理带来不便,教学内容的剪裁难免会和传统的教学理念有冲突,教材编写中如何把握“够用”、“有用”的度并非易事,考核模式的多样化能否为广大市场接受也有待检验。但改革势在必行,当以往的模式不能适应发展现状时,我们可以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探索更合理的、更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而不应墨守陈规,抱残守缺。何况现实已经非常严峻,英语实践技能的不足已经成为外向型专业人才培养的软肋。
科学建立完善高职外向型专业英语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使英语教学与市场人才需求保持最佳接轨,从而更好地成为高职外向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战略实施的一个部分,值得有关人士认真思考。
1 )郝德永.《课程研究方法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 钟启泉,张华.《21世纪课程改革趋势研究》——课程改革专题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蒋乃平.对综合职业能力内涵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1.10.
4 陈柏松现代化高职教育探索之路[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5 赵居礼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材建设的基本思路[J].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网2008.5.
6 俞仲文我国高职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思考[J].中国培训 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