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警告言语行为跨文化对比研究

2010-09-07 05:32裴少华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警示语警告言语

裴少华

(河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南郑州 450002)

近年来,人们沿着言语行为理论的创始人Austin(1962)和Searle(1969,1979)奠定的理论基础,对言语行为中的“请求”与“道歉”(Blum-Kulka,2003)、“抱怨”(Tan Xiaocui,2005)、“恭维”(Ye Lei,1995)、“拒绝”(Chen Xing,Ye Lei&Zhang Yanyi,1995)等分别进行了较为详尽的研究,但是国内外有关“警告”言语行为的研究还比较少见。警告语在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中十分常见,恰当、准确地使用警告语能及时避免事态向不良方向发展,而文明礼貌地使用警告语能增进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发展。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文化对具体场合恰当的言语行为有着不同的预期,文化背景又以微妙的方式影响着交际。

本文对警告言语行为进行语用研究,深入探究警告言语行为的实施规律,分析影响中美警告言语行为实施的文化因素。

1 文献综述

据目前我们所能查到的资料来看,国内外对警告这一言语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特定交际语境下该言语行为的语言特点。许世国(1997)通过对校园警示语的分析指出,校园警示语要避免语气生硬,温和、富有人文情怀的语句更能唤起学生的注意、从而达到有效警告的目的。蒋华,王梅(2006)对汽车车尾警示语产生的原因、类型及用到的修辞手法进行了初步分析,指出警示语正由单一化向多样化,由严肃向幽默化及人性化增强的趋势发展。侯召溪(2007)对汉语警告言语行为进行了分析,但正如作者所说,该文只是对汉语警告言语行为的初步考察。Searle(2001:67)简单地描述了英语警告言语行为的构成性规则,警告与建议类似,但不同于请求。大部分警告都是通过条件假设句来表达的,如:“你要是不做X,那么就会出现Y情况。”英语警告言语行为的构成性规则是否适合汉语中的警告言语行为呢?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对象

调查对象分为两组,一组是100名中国大学生及教师,另一组是50名美国大学生及教师,受试者的性别及年龄因素不作为本研究关注的变量。

2.2 研究方法

数据收集采用语篇补全测试问卷(DCT)的方法。问卷选取八种场景,场景选取主要考虑到受试者熟悉并经常接触到的,有教室,宿舍,家里,公交车上,火车站等,中英两份问卷内容相同。收集到数据采用Excel2003进行整理。文章分析了警告语的三个层面,即警告类型、警告策略和警告用语,重点分析了当面警告这一类型,提出七种警告策略,数据分析重点考察了中美两组在实施警告这一言语行为时的策略使用频率和偏好。

3 结果与讨论

3.1 警告的分类

对于同一种情境,不同受试者可能做出不同的反应。而受试者的警告类型主要有以下五种类型:①当面警告 ②事后警告③非言语警告④退出⑤其他等。问卷的第三个场景是:你和隔壁邻居关系一直很好,可是最近他们家的孩子天天晚上练习小提琴,吵得你什么事也做不成。受试者有以下几种反应:

①直接讲邻居孩子拉琴这件事影响到自己

孩子练琴是件好事,不过最好你能把时间调到白天,我被这声音弄得什么都干不了。

I really think it is wonderful that your daughter is learning violin,but I was wondering if there's any way she could have the violin lessons earlier in the day,as I have a hard time getting anything done.

②在其他邻居面前指责拉琴这件事或者选择发信息等间接方式提醒对方

这家人怎么都不会为别人着想呢!

These folks are so inconsiderate!Or I could give it some more time and then send a short message to my neighbor about it.

③避开正面语言冲突,自己也制造噪音影响他们

在他们睡觉的时候把音响声音开到最大或第二天晚上和朋友一起对着邻居家的墙打篮球。

I would play my stereo loud when they are sleeping.Or I would invite some friends to play basketball against their wall the next evening.

④选择忍耐,在他们练琴的时候出去散步,不去想这件事

I would go out for a walk and forget the annoyance.

在实施警告这一言语行为时,中美两国人都有着不同的类型取向,下面这一表格是笔者根据两组受试者对问卷中的八个场景所做出的反应整理出的警告类型及其分布。

表1 中美两国人实施警告言语行为的类型分布(%)

从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出,中美两国人都倾向于使用当面警告。而在第2和第4两种警告类型的选择中,却显示出较大的差异。例如,在第1,第2,第5,第7这四个场景中,较少中国人选择事后警告(类型2),而在第3个场景中,较少美国人选择事后警告。在第 1,第2,第3,第5,第8这五个场景中,较少中国人选择退出(类型4),而在第4,第6及第7三个场景中,较少美国人选择退出。第4,第5,第6这三个场景中,美国人更少选择非言语警告(类型3),而在第1,第2,第3,第7和第8这五个场景中,更少中国人选择非言语警告。

在问卷的第五个场景中:“你是一名大学教授,毕业论文还有三天就要交稿了,一位学生的初稿还没有交过来。你想让他尽快把论文交过来。”美国人当中,有58%选择背后警告,28%选择当面警告。而中国人中,有 33%选择背后警告,54%选择当面警告。

问卷的第六个场景是:“公交车上,你看到一个小偷把手伸进了一位老人的口袋。”其中有70%的美国人选择事后警告,而60%的中国人选择非言语警告。

警告的发生总是与一种不愉快或是潜在的危险情况相联系的,它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因此,人们大多会针对这种潜在的不愉快或是可能出现的危险情况做出警告。但是在实际使用语言的过程中,人们常常转弯抹角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以维护面子。Searle认为这就是通过一种言语行为来间接地实施另一种言语行为。(Searle,1975:60)(转引自:何兆熊,2000:124)如校园里有这么一句标语:“吐痰,你选好地方了吗?”这句话看似问询,其实际意图是警示教育人们不要随地吐痰。Brown&Levinson(1983)将面子分为两种,消极面子是指不希望别人强加于自己,自己的行为不受别人的干涉、阻碍,表现在对他人自主性、行为自由和选择自由的尊重。积极面子是指希望得到别人的赞同和喜爱,表现在交流的过程中就是努力与听话人建立紧密联系,强调双方的参与性和认同感。许多言语行为本质上是威胁面子的,讲究礼貌就是在减轻某些交际行为给面子带来的威胁。在实际生活中,交际者根据交际目的、相互之间的社会关系、语境等因素使用不同的语言礼貌策略,以减少对双方面子的威胁。

调查过程中,笔者发现,中美两组都倾向于当面警告,但是在当面警告的过程中,人们为了维系和谐的关系,会采取不同的策略来缓和威胁面子的力度。比如,中美两组即便是当面警告,他们的语言也大多会带有一些外部或内部缓和语,如“请” ,“对不起” ,“不好意思” ,“有点”,“实在是”,“这么”“太”“啦” ,“嘛”,“Excuse me” ,“Sorry”。如,在第1个场景中,受试者的回答有“声音有点大” ,“声音关小点,好不好?” ,“Hi,Wang,I am sorry but I am having trouble concentrating.Would you please turn down yourmusic?Thanks!”

3.2 警告策略

根据警告策略的不同,我们可以把调查数据中当面警告分为请求、建议、协商、激发内在承诺(AINCs)、惩罚、批评与暗示7种类型。

在第一种场景中,“昨天晚上,你在宿舍看书。室友把收音机声音开得很大,使你无法集中注意力看书。”

受试者有直接“请求”的,“把声音调小点。”(Would you please turn it a little bit dow n?)也有“建议”的,“你把耳机戴上会好些吧?我听着音乐没法看书。”(Do you mind putting your headphone in?I find it hard to read with music playing.)还有协商的,“听收音机是件好事,不过以后你戴着耳机听怎么样?”(It's good to listen to the radio,but will you put your headphone in?)还有通过“激发特定的对内在利益影响的承诺”,“我们都在看书呢,你太大声了影响很不好。”(We are all studying,it is not good if you are too loud.)还有通过“惩罚”的,“声音关小点,不然我就和你比比谁的声音大。”(Turn it down or I will let you see whose is louder.)也有通过“指责”的,“那么大声!还让不让人看书了!”(T oo loud!Won't you let us sleep?)在第四个场景中,“你是一位大学老师。课堂上,一位学生不专心听讲,还影响其他同学,不停地和周围同学说话。你想让他停止在课堂上说话。”有很多受试者选择“暗示”,“大家听听,那位同学是不是讲课更有吸引力,你瞧大家都被你迷住了,给你一次机会,给大家好好讲讲吧。”(Look,it seems that student teaches better and we are attracted by your wonderful talk.Will you take this opportunity to give us more speech?)表2是对中美两组在实施警告言语行为时的策略分布。

表2 中美两国人实施警告言语行为的策略分布(%)(注:AINCs=Activation of Internalized Commitments)

从两组受试者的策略分布可以看出,两组都倾向于选择“请求”策略。但是在请求这一策略实施时,两组受试都会同时附上警告原因或是解释,有时还会对不利的后果加以强调。与美国人相比,中国人更多地选择“建议”与“暗示”,而美国人比中国人更多地选择“惩罚”策略。调查数据也显示,中美两组也有相似之处,如在第3个场景中,分别有41.6%的中国人与50%的美国人选择“协商”这一策略。

研究表明,中美两组在实施警告言语行为时,都倾向于使用当面警告。而在采取当面警告这种方式时,中国人倾向于使用“建议”,“委婉暗示”策略,而美国人更多使用“请求”策略。中美两组在采取“请求”这一策略时,都使用内部或外部修饰语作为缓和策略。

同属人类文化,中美两种文化背景下的警告行为有其相似性,这从两组在实施警告时为了维护面子都会选用一些缓和语及两组在受试过程中的不谋而合之处可以看出。而两者更多的不同点我们可以从中美文化模式找出解释。中国属于高语境文化,而美国属于低语境文化,低语境文化的价值取向是推崇个人主义,人们可以为了保住自己的面子而争吵。两种不同的文化导致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交际方式和价值取向。低语境文化的模式是分散、差异。在这种模式中,个人的意见和与别人的分歧是被称赞的,一定程度的冲突被认为是有积极意义的。在美国,意见冲突和据理力争被认为是一种民主的表现。所以美国的交际方式是富有冲突性的。人们因而无可避免地冒犯别人,这种文化方式决定了他们在警告时常多采用“请求”的策略。高语境文化的模式是统一、同一,其价值取向是集体主义,人们主张和谐,尽量避免紧张气氛,在公共场合发生争执被认为是一种令双方丢面子的事情。因而人们通常采取各种策略避免矛盾发生,这种文化方式决定了他们在警告时常多采用“建议”,“委婉暗示”策略。

5 结 语

上述发现对人们深入认识警告这一言语行为,跨文化交流及英汉语教学都有一定启示。语言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文化异同的敏感性,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1 Austin,J.How to do T hings with Word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2.

2 Brown,P.,and S.Levinson.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Politeness Phenomena[A]In Questions and Politeness:Strategies in Social Interaction[C]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3 Peccei,J.S.Pragma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 ress,2000.

4 Searle,J.R.Indirect Speech Acts[A].P.Cole and J.M organ.Syntax and Semantics,Vol.3:Speech Acts[C].New York:Academic Press,1975

5 Searle,J.R.Speech Acts:An Essay in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69.

6 Searle,J.R.Expression and Meaning[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9.

7 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Z].A S Hornby,4th edition,1997:1709)

8 何自然.语用学讲稿[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9 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10 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11 贺 阳.公关语言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2 李悦娥,范宏雅.话语分析[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13 刘绍忠.廖丰荣.海外汉语语用学研究:现状及启示[J].外国语2006(2):41-48.

14 侯召溪.汉语警告言语行为分析[J].武汉:湖北社会科学2007(2):105-107.

15 许世国.拒绝“冷面”警示语[J].教育文汇1997(3):20.

16 蒋华,王梅.汽车车尾警示语的修辞和语用考察[J].语文漫谈2006(1):18-19.

猜你喜欢
警示语警告言语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实验室警告
“直白”交通警示语不能失于“无度”
“毁容”警告:你的“牙龈线”正在后移
锐志车ABS、VSC、防滑警告灯点亮
关于冬天
关于言语行为的现象学思考
甲流警告被提至最高级
提示语、警示语之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