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江波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动力工程系,湖北武汉 430050)
《轮机测试》是轮机工程技术专业(船舶内燃机方向)的一门专业课程,也是我院示范性建设重点建设的课程之一。《轮机测试》课程标准的研究制定,是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本课程能否达到省级和国家级精品课程的关键。按照新的职教理念,高职课程应符合能力目标、任务训练、学生主体三个基本原则,这三个基本原则始终都是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方向和基本要求。[1]此外,课程还应符合职业活动导向、项目载体、一体化教学等三个重要原则。遵循以上六原则,我们对《轮机测试》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等方面作了较深入的研究,制定出了既符合现代高职教育要求又适应学院教学条件的课程标准。
轮机工程技术专业(船舶内燃机方向)面向船舶柴油机厂、修造船厂、船舶设计所,培养高技能人才。我们组织相关企业和行业的技术专家,通过对岗位工作任务分析,共同确认轮机工程技术专业的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要求。依据该要求,我们将原有的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的《内燃机测试技术》课程改革为符合职教新理念的《轮机测试》课程。
《轮机测试》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是,培养目标基于岗位所要求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学习领域源于职业分析;情境设计基于工作过程;能力培养通过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组织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考试方法侧重过程评价。具体来说就是,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充分体现任务训练的基本原则,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工作任务,并构建相关的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遵循能力目标基本原则,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了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并融合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
本课程以职业活动为导向,按照测试仪表设备的选择、安装、操作使用,记录、处理、分析这一实际工作程序进行课程内容安排。选择实际工作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船用柴油机出厂试验”、“船舶系泊及航行试验”项目为载体组织课程内容。教学过程中,通过校企合作,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等多种途径,采取工学结合、工学交替、一体化教学等形式,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整个课程教学活动的实施,都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引导、咨询和评估作用。
课程目标应符合岗位所要求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确定课程目标时,应认真分析课程所涉及的工作任务,需要达到的职业能力要求,以及相关知识技能。分析的依据是“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分析时需要根据学校教学条件对目标进行筛选,确定课程应该达到的职业能力标准。
轮机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就业岗位主要是船舶柴油机厂、修造船厂、船舶设计所的钳工、生产主管、检验员、轮机设计员等一线岗位,对这些岗位的实际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归纳,发现船舶柴油机厂的岗位都要完成“船用柴油机出厂试验”,修造船厂的岗位要完成“船舶系泊及航行试验”,轮机设计员要选用监测仪表,要完成以上任务,必须掌握轮机测试的要求和相关理论知识,能对轮机各类测试仪表设备有基本的了解,并掌握轮机测试仪表设备的基本操作技能,同时还应具备诚实、守信、善于沟通和合作的品质。据此,本课程的目标使学生具备表1所示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
表1 《轮机测试》课程目标
职业教育课程的内容必须以职业活动为导向,课堂活动要紧紧围绕职业能力目标的实现,尽可能取材于职业岗位活动和实际工作流程。[1]按照项目课程原理,需选取一个或几个贯穿整个课程的大型综合项目,作为训练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主要载体,并以此组织教学,这就是“项目载体”原则。
《轮机测试》课程选择两个实际工作项目“船用柴油机出厂试验”、“船舶系泊及航行试验”作为载体组织课程内容,课程项目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综合性,覆盖面广,便于实施,能充分满足能力训练要求。“船用柴油机出厂试验”项目取自大型船舶柴油机厂总装车间的“船用柴油机出厂台架试验”这一真实工作任务,其对应的工作岗位是柴油机厂总装钳工、主管、检验员等;“船舶系泊及航行试验”项目则取自于造船厂、修船厂“船舶系泊及航行试验”的真实工作任务,其对应的工作岗位是船厂轮机钳工、主管、检验员等,以上岗位正是本专业所涵盖的岗位群。
我们将载体项目一“船用柴油机出厂试验”分解为九个工作任务模块,如图1所示,编制温度测量、压力测量、示功图测录、功率测量、燃油消耗量测量、噪声测量、废气排放测量为平行的子项目任务,根据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子项目模块按照先易后难、先简单后复杂的顺序排列。每一模块均有明确的学习性工作任务,体现任务驱动教学理念,且结果可展示,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成就感,提高其学习积极性。通过完成子项目任务,使学生具备完成出厂试验的能力。最后,按真实工作过程设置场景,学生通过分组“角色扮演”,完成综合试验。
图1 项目一船用柴油机出厂试验
我们将载体项目二“船舶系泊及航行试验”分解为八个工作任务模块,如图2所示,其中温度测量、压力测量、功率测量、噪声测量子项目任务模块已在载体项目一中进行了训练,因此,只需要补充“编写试验大纲”模块,扭振测量、其它测量两个子项目任务模块,即可以使学生有能力完成综合试验模块。课程建议总课时为68学时。
图2 项目二船舶系泊及航行试验
职业教育的教学组织,就是学习过程的组织,可以看作是社会组织的子系统,是应对社会发展,包括经济技术的变化,特别是劳动组织的变化而从教学论角度确定的学习过程的结构形式。[2]学生是其将来职业活动的主体,因此,教学组织应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教学过程应尽量按工作过程组织。
我们将工作过程六步骤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并结合轮机测试的实际工作过程将每一个任务模块分为六个教学步骤实施,每个子项目模块又对应有具体的工作流程。如图3所示。
图3 教学组织与实施
整个过程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起引导、咨询和评估作用。学生从最初的在教师比较详细的引导、提示、指导下工作到最后的自主计划和工作实施,主体作用越来越明显,角色自主空间越来越大。每一个工作任务模块的完成,都使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得到较大提高。
以“功率测量”任务模块为例,根据编制的试验大纲,要求测量船用主机各种工况下的功率。明确任务后,学生分小组开展活动,通过各种手段收集相关资料,并进行分析,发现要测量功率,应测量转速和扭矩,因此要选择适当的转速测量仪器和扭矩测量仪器,仪器选定后,制定试验方案,安装速度传感器和测功器,按方案实施试验,记录测量结果,分析处理测量数据,完成试验报告。在此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自查互查,不断修改完善试验方案和方法。最后,对工作过程进行自评互评,并由老师点评,给出成绩。
教学评价主要是指学生学业评价,评价指标应与课程目标一致。课程评价方法、标准与原则应在学习前告知学生,以引导和促进学生学习,达到课程预期学习目标。
教学评价应改革传统的学生评价手段和方法,采用阶段评价,目标评价,项目评价,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模式。应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对在学习和应用上有创新的学生应予特别鼓励,全面综合评价学生能力。主要采用学生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每个工作任务模块进行评分,在此基础上进行总评。
《轮机测试》课程考核评价内容包括: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考核、专业知识考核、专业能力考核、方法能力考核、职业素养考核和团队精神考核五个方面。
1)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占20%。考核内容包括:测试试验结果、试验报告等。
2)专业知识:占10%。考核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采取笔试或口试考核方式。
3)专业能力:占50%。考核内容包括:资料准备情况、参数分析、仪表选取、仪表安装、测试设备操作、数据记录、数据分析处理、试验报告撰写。
4)方法能力:占10%。考核包括获取信息、制定工作计划、项目总结及语言表达、自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职业素养、团队精神:占 10%。包括:遵纪守时、认真负责、积极主动、踏实肯干、分工协作、团结互助、严谨求实、爱护公物等。
以上每一方面,我们都制定了详细的评分表格,既便于评分实际操作,又可以做到评分有据,避免评分的随意性。
此外,课程标准还对教材编写、教学方法、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与建议。对教学条件,我们也进行了评估,学院现有的校内实训设施和校外实训基地略作改进即可满足教改后的课程教学要求。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3]课程标准的研究制定则是课程建设的关键,《轮机测试》课程标准的制定为本课程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2008年,《轮机测试》课程被评为院级精品课程,2009年又被评为国家交通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精品课程。
1 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 姜大源.职业教育教学组织的范式说[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
3 李学锋.基于工作过程导向开发高职课程的“3343”模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