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佳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湖南长沙 410081)
大班额环境下的地理教学*
——浅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所面临问题及对策
郭 佳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湖南长沙 410081)
目前,我们的班级实在是太“大”了,如何在大班中开展好地理教学,让更多的学生有更充分的机会学好地理呢?本文进行了初步探讨并提出了一些对策。
大班额教学;合作学习;计算机辅助教学
班级授课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充分利用教学设施和教育资源,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且有利于发挥团体作用,充分发掘自身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共同提高。
然而不少班级人数都远超过了正常的人数要求(许多都是过七十人的大班),当然要面对许多问题,一方面学生的基础不同,学习动机目标不同,实施统一教学难度大;学生所占空间太小,无法开展模拟操练活动;分组或配对数量多,教师不可能一一照顾;提问面窄,师生操练比重过小;学生需要差异大,教师难以确定课堂教学要求。另一方面,为适应此情况,教师往往只选用讲解法,形成以教师讲授为中心,并使教学内容向知识倾斜的教法。教师讲得多,学生自然就练得少,结果,知识很难转化为能力。同时,由于部分“差生”长期受到教师忽视,影响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如何在大班中开展好地理教学,让更多的学生有更充分的机会学好地理呢?我认为,要在大班中使全体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真正学好地理,组织好课堂教学是非常重要的,而组织好大班教学,既要扬长又要避短。这实在是个令人头痛的事。有如下解决对策供探讨。
课改要面向每一个学生,这是一种公平;课改要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这是一种效率。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实践活动等,与当前大班额的客观情况必然产生矛盾,加之认识问题,因此课堂教学有出现学习方式形式化或绝对化的现象,不顾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状况,单纯追求形式上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往往是重了过程,却忽视了结果,课堂教学质量不高。因此,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有效实现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愿态度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得到提高,是一个很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教师经过一段时间的理论学习,都能用新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设计与实践活动。但很多时候,特别是在人数较多的班级进行教学时,往往是——本应是师生间的交流、你问我答井然有序;可一旦放开手脚,学生则是七手八脚做实验讨论、争先恐后来汇报(没有良好的倾听习惯)、翻来覆去说意见(缺乏合作意识,坚持己见与及时修正不能兼顾)。这一切现象都说明在现有的条件下,只强调探究活动的开放性而不兼顾学习习惯的培养,在实践中是行不通的。如何在大班额的教学中指导学生有效地开展探究活动,我认为要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功能,进行有效的交流。
如何在课堂上有效地发挥学生的参与意识呢?许多教师认为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就是让学生多回答几个问题,变“教师讲、学生听”为“教师问、学生答”。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往往表面上热热闹闹,学生也非常活跃,但是这种“参与”往往流于形式,其有效性值得推敲!具体到教学,在探究活动中,学生的积极性被激活了,每个人都有发表意见的热情。经过对问题的讨论、研究会产生许多新的发现,获得一些新的信息,但由于学生个性特点及原有知识储备的影响,所以这些新信息虽都独具特色,有的指向本课的教学目标,而有些则偏离了本课,甚至有些是错误的。如果把每个学生的发现都拿到全班范围来交流,或让教师去指导,这在大班额的教学中显然是行不通的。时间上不允许、客观上也不可能,更违背了教学的简约性原则。为了使学生的参与能更有效,这时就需要发挥小组合作的功能,从而筛选、过滤出有价值的信息。在小组发言前,学生先在小组内发言、交流。通过第一轮的讨论,大部分错误发现被过滤掉了。但是这种“过滤”不是纯粹的“过滤”,而是在有限的时间内让每位学生都有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通过这种交流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倾听意识——对别人的意见发表自己的看法,先要听懂别人的意思。正所谓“木不钻不透,理不辩不明”。如果能在这种平等、和谐的气氛下开展交流,长期坚持下去对学生思维的发展、能力的发展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这样做才可以保证课堂的交流是有效的。当然这种氛围的培养需要花一定的时间,但这种习惯的养成对于有效的课堂教学而言可谓是“磨刀不误砍柴功”。
组成学习小组,选学习好的学生担任组长,这就是“小组学习”或合作学习。这是比较有效的方法。新课程提倡和强调合作学习,课堂讨论是合作学习的一种形式,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体现,绝不能流于形式,做做样子,应充分发挥其课堂讨论应有的功能和作用。而在实际的地理课堂讨论中,虽然看起来讨论也很热烈,但有的学生却只是做了一个忠实的听众,或是争论与问题关系不密切的话题等。交流讨论结果时,要不一个组的意见不统一;要不全班只有二、三个组有学生举手,等等。像这样,课堂讨论就失去了应有的功能和作用。究竟如何使课堂讨论获得收效呢?
笔者认为:首先是确定好讨论小组及组长,可根据座位形成自然小组,可根据兴趣爱好组成小组等,由组员推荐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学生为组长,组长确定每个组员的任务分工,使讨论在民主、有序的状态下进行。其次,教给学生参与、合作的方法,教师决不能把问题交给学生后不闻不问,要参与小组讨论,给以指导、提示。当学生从讨论中感受集体智慧的力量、体验合作学习带来的效益和快乐后,会越来越主动地参与讨论。再次,讨论内容要明确恰当,是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可以解决的,也就是说,处于学生“最近发展区”内。最后,提供充足的讨论时间,让学生有机会充分地参与讨论、交流、整和意见与观点。
计算机辅助教育(简称CA I)以其具有直观、生动、形象、易于理解等特点,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显示出独特的魅力,促进了地理课堂教学的丰富多彩,教学过程的优化组合和教学质量的普遍提高,从而给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它是非常适合于大班额教学的演示型的。
在演示型中,计算机是一种辅助教师讲解的较为高级的手段。因此,主要应用于表现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或用于引起学生的兴趣,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还可以通过使用多媒体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学习(这也不是演示型特有的),还有不少教师通过使用计算机加大课上教学的密度,提高教学效率。例如:有教师使用计算机上高中“陆地自然带”的内容,使原来一节半或两节的课在一节课中上完,而且效果颇佳。
对于缺乏阅历的学生来说,地理学科的难点常常是一些难以直接观察的地理事物,而多媒体课件则能以生动直观的形象,帮助学生建立概念与表象之间的联系,建立起各种感觉器官之间的联系。另外,多媒体课件能够方便地模拟动态,这对于地理教学中一些动态性知识的展示很有好处。这几年中,我曾多次讲授《常见的天气系统》一课,在讲解锋面的形成以及分类时,最初是直接就教材的插图进行分析,甚至还用自己的两只手模拟冷暖空气相遇及移动的过程。但是从学生的反响来看,不少同学都是在课堂上能够理解,但是课后就会产生概念混淆的现象。后来我决定引入flash动画来演示锋面的形成及其分类。当冷、暖气团以动态的形式出现在课堂上时,学生们几乎不用教师过多讲解,就可以自己归纳基本概念,在分析锋面过境过程中产生的天气现象时,大部分学生都能够通过独立分析动画过程得出“冷锋锋前雨;暖锋锋后雨”的特征。在使用这一动画指导高二会考生和高三高考生复习时,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多媒体教学可以创设出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使学生进入一种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授《城市的区位因素》一课中,我选择让学生们欣赏一组非常熟悉的世界著名城市动画作为导课的方式,学生们一看到这些熟悉的场景就忍不住说出这些城市的位置、周围著名的自然景观、与城市相关的历史事件等等,这些都给分析城市区位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时做了很好的铺垫。多媒体课件能变静为动,克服了传统教学中学生面向静态呆板的课文和板书的缺陷。同样是这节课,在进行课堂小结时,选择flash演示小结内容,就可以随机抓取学生口述的内容,flash按钮的设置,使得师生之间的配合更为默契。
再者,中学地理学科中有许多抽象、难以用语言表达的地理概念、事物、现象和规律,超出了学生生活感知范围,往往形成学生学习上的障碍和教学上的难点。运用传统教学手段,会出现教师讲不清,学生难理解的现象。若运用CA I技术制作而成的三维模拟动画,引导学生进行多元观察,则大大降低了难度,提高了教学效率。如在“地球的公转运动和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太阳直射点的周年变化”教学中,通过制作三维模拟动画,表现出地球的绕日公转及晨昏圈的动态变化,使学生在演示中,通过观察化抽象为形象,掌握了太阳直射点的周年变化规律,并理解了变化的产生原因。从而,突破了教学难点,轻松掌握了知识,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通过网络获得更多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运用到地理课堂教学之中,不断丰富地理课堂教学的内容。
大班教学困难在于课堂管理。控制严,课堂气氛沉闷,控制松,课堂乱。如果出现纪律问题,可以采取Hammer(1983)提出的如下办法:(1)出现纪律问题立即采取行动,以免课堂失控。(2)问题严重可以暂停上课。(3)不守纪律者可以调整座位,调到前排。(4)课后谈话。(5)特别捣乱者交学校相关部门处理。此外,教师也可以求助于家长、任课班班主任。
学生的个体差异很大,因而可将学生按不同要素进行分类,设计提问的题目时,要考虑不同分类的学生,给以“差生”稍简单问题,使其建立成就感。如:学生学完高中地理第一章后,可设计以下不同难度的题目:
极昼是地球自转形成的吗?(难度较低)
某地8时日出,昼长为多少小时?(难度中等)
当西半球全部为昼半球时,太阳直射点在哪里?(难度较高)
要做到这一点,可以在下面几点做做文章。(1)指令清晰;(2)知道并使用各个学生的姓名;(3)讲课时要面对学生,不要长时间看教案、黑板等;(4)讲课要生动有趣;(5)讲课时要来回走动、巡视;(6)要让学生知道老师是他们的支持者和帮助者;尊重学生。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贯彻“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思维训练为主线”教学原则的前提。“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师生关系和谐了,沟通就无障碍,学生就愿学、乐学,非智力因素就挖掘得更为充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尊重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同时我们教师还要具有奉献精神、宽容和耐心。(7)激励学生,表扬学生,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没有什么比“成就感”更能给人以动力的了。(8)练好基本功,提高教学艺术性。语言要优美、简洁;板书要整洁、条理;板图要准确、明了;教态要文雅、得体,这样,会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在授课时,常穿插一些与课堂教学有关的富有哲理的诗歌、故事、民俗,或引入新课,或活跃气氛,或启发思维,使声、形、情交融,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会收到理想的效果。例如:我在讲密度流时,插讲二战时德、意潜艇利用密度流通过直布罗陀海峡封锁线的故事,就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充分以地理时事新闻为导语,激发学生兴趣,一个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以一个好的导语引入新课能起先声夺人的作用。而时事信息的应用也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如当讲到必修1行星地球时,补充2005年9月8日“三星伴月”的新闻报道,讲金星、木星、角宿一星和一弯浅月就会在同一方天空,争相辉映。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带学生上天文台参观,可以引起学生的浓烈的天文兴趣,使学生对宇宙的了解更深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以后的地理教学打下良好的开端。因此,在课堂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的学习观念的转变,也是地理课堂大班额教学的关键之一。
当然,追求大班额环境下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还很多。古人云:入山问樵,入水问渔。在此,籍于求教于广大同仁。在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积极探索新办法,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加强学生应用地理的综合能力。
[1]林培英.计算机在地理教学中应用形式之一:适合于大班教学的演示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1997,(z2).
[2]林培英.从可持续发展教育谈地理教育方式方法的改革[EB/ OL].论文下载网,http://www.lunwenda.com/jiaoyu200804/85805 -2/.
[3]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4]刘宏武.新课程的教学艺术指导[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
2010-07-20
郭佳(1980-),女,教师,中学一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