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同庆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是耳科常见病,临床上以耳内长期或间歇流脓、鼓膜穿孔及听力下降为特点,可以引起严重的颅内、颅外并发症,主要表现为中耳乳膜、骨膜或深达骨质的化脓性炎症。本科自2006年月1月至2009年1月采用耳内窥镜治疗的60例耳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2006年1月至2009年1月本科收治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共60例60耳,其中男38耳,女22耳,年龄6~72岁,平均39岁,患中耳炎病史平均8年;单纯型静止期11耳,胆脂瘤型49耳。单纯型中耳炎患者术前均行纯音测听、声阻抗、咽鼓管功能检查、鼓膜贴补试验,术后复查。胆脂瘤型中耳炎患者术前行常规CT检查,咽鼓管功能检查,术前术后均行纯音测听。根据临床检查及CT结果判断病变范围:中后鼓室胆脂瘤12耳,上鼓室和鼓窦入口区胆脂瘤26耳,乳突腔、鼓窦及上鼓室胆脂瘤9耳。选用内镜为Carl Storz 0°、30°、70°、2.7、4 mm 硬质耳内窥镜,手术均在局麻下进行。
1.2 手术方法 单纯型静止期:显微镜下常规耳道内鼓室探查切口,做鼓耳道皮瓣和筋膜移植床后,分别置入硬质耳内窥镜观察上、中、后鼓室、听骨链、圆窗、卵圆窗及咽鼓管鼓口,然后行病灶清理并探查听骨链活动。胆脂瘤型:中后鼓室胆脂瘤:显微镜下取常规耳内切口,做鼓耳道皮瓣,清理直视下可见的病变组织,然后置入耳内窥镜清理残留胆脂瘤基质,探查咽鼓管鼓口,12耳均行一期成形。上鼓室和鼓窦入口区胆脂瘤:常规耳内切口,做鼓耳道皮瓣,暴露中耳腔,但不磨除盾板,直接行耳内窥镜下病灶清理术,26耳均采用此方式清除病变,探查鼓前峡、鼓后峡、上鼓室前间隙及咽鼓管鼓口,一期成形。乳突、鼓窦及鼓室腔胆脂瘤9耳行改良完整式乳突根治术,在耳内窥镜下直接从外耳道进路清理后鼓室病变,然后再行鼓室成形术。本组所有患者均定期随访。
2.1 治疗效果 单纯型静止期11耳进行鼓室探查时,耳内窥镜对鼓室腔结构及听骨链、特别是两窗结构的探查非常满意,咽鼓管鼓室口能清楚窥及。胆脂瘤型12耳中后鼓室胆脂瘤患者,未行乳突根治手术,直接用耳内窥镜从中鼓室进路,中后鼓室病变得以彻底清除;26耳上鼓室胆脂瘤患者上鼓室、鼓窦入口在耳内窥镜下显示清楚,病变均能在耳内窥镜下清除干净。5耳行改良完整式乳突根治术,从中鼓室进路行后鼓室病变清除干净。
2.2 随访 本组60耳随访3~12个月,2耳单纯型中耳炎患者出现鼓膜小穿孔,3耳胆脂瘤型中耳炎行鼓室成形术者出现鼓膜小穿孔,并有鼓室溢液,经保守治疗治愈。
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以手术为主,手术方法多种多样,慢性中耳炎手术要求完全清除病变组织,消除能引起复发的解剖结构,尽量保留正常解剖结构,在此基础上重建一定的听力传导装置,尽可能地恢复患者的听觉功能。本研究将内窥镜应用于中耳炎手术当中和术后的复查,在手术中可以充分利用内窥镜,发挥其的视野大、角度多和图象清晰的特点。而显微镜在耳科手术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与显微镜结合进行手术,鼓室探查及成形术为充分地暴露中耳结构,往往需要磨去上鼓室后外侧部分骨质。单纯在手术显微镜下,对于后鼓室、镫骨及其周围结构的暴露不充分,部分患者咽鼓管口的暴露较困难,给手术操作带来不便,而内窥镜较好地弥补了这一不足。在术中,显微镜和内窥镜发挥不同的作用,前者在开放乳突、鼓室需双手操作时作用明显,而内窥镜在清理病变时发挥显微镜无法的企及的作用,尤其对后鼓室、咽鼓管口及听骨链周围病变的探查和清理能做到十分彻底。根据手术进程,先用内窥镜探查,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损伤,尽可能的保留患者中耳的正常组织,为听力重建提供基础。
耳内窥镜手术中要求术者操作熟练,在用耳内窥镜进行手术时,CT检查能较好地帮助判断病变范围,指导医生选择手术方式。同时,耳内窥镜也存在一些不足,如:镜头易受污染,常需反复退出擦洗;耳科手术术腔狭小,解剖复杂,操作失误常会造成严重的并发症等。为了克服上述不足,应注意:不同的手术经路和术野选择不同直径的内窥镜,尽量选用清晰度和亮度较好的内窥镜;术中要做到确切止血,降低使用吸引器的次数,减少镜头受污染的机会;仔细操作,切忌用力牵拉和撕脱,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1]刘良发,等.中耳乳突胆脂瘤的诊断和治疗进展.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2003,38(2):157-165.
[2]张欣,田湘娥.耳内窥镜检查在中耳手术中的应用.中国内镜杂志,1999,5(1):3-4.
[3]戴艳红,等.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鼓室成形术前后骨导听阈变化的临床观察.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8,22(1):25-27.
[4]江红群,张剑.中耳内窥镜解剖.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2,16(1):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