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链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42例临床分析

2010-08-15 00:42陈国权刘冠男
中国实用医药 2010年10期
关键词:酶原通率半衰期

陈国权 刘冠男

溶栓疗法是近年来治疗急性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AMI)的重要手段之一,特别在无条件开展心血管介入治疗的基层医院显得更为重要。90%以上的 AMI患者是冠状动脉血栓闭塞所致,故溶栓治疗是血管再通,恢复心肌再灌注,限制心肌坏死范围扩大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本文旨在观察分析重组链激酶静脉溶栓治疗 ST段抬高型 AMI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适应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 9月至 2008年 8月选择经临床表现、心电图、心肌酶谱确诊的 ST段抬高型AMI 42例。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标准,且无禁忌证。男 31例,女 11例,年龄 28~76岁,平均 61.4岁,其中 >70岁 3例。梗死部位:广泛前壁 25例;前间壁 5例;单纯下壁 7例;下壁合并右室 4例;高侧壁 2例。并发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3例;并发心源性休克 4例。溶栓距发病的时间为 1.0~16 h,其中≤ 6 h者 37例,>6 h者 6例。

1.2 方法 溶栓前嚼服阿司匹林 300 mg,硫酸氯吡格雷片(波立维)300mg常规量将 r-SK 150万 IU加入 0.9%氯化钠注射液 100m l,静脉滴注 1 h。如体质量过低或明显超重,则按 2万 IU/kg计算。对于>70岁患者则给常规量的 2/3。溶栓完后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 5000 IU,每 12 h注射 1次,维持 5~7 d。阿司匹林口服 300mg/d,3 d后 75mg/次,1次/d,长期服用。波立维 75mg/次,1次/d口服,连用 4周。

1.3 观察指标 ①胸痛变化程度;②监测心电图:溶栓前及溶栓开始后每 0.5h做 18导联心电图,直到溶栓后 2 h,以后2次/d,有异常病情变化随时做。所有溶栓患者均在 CCU持续心电监护观察有无再灌注心律失常,如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或其他心律(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一过性心动过缓、窦房阻滞、房室或束支传导阻滞突然消失;③监测心肌酶:分别于发病后 6、8、12、14、16、20、24 h取血测定血清CK及 CK-MB;④观察不良反应:出血倾向(皮肤黏膜出血、口腔牙龈出血、血尿、咯血、呕血、便血及颅内出血等)、低血压、过敏反应、住院病死率。

1.4 冠状动脉再通标准 ①胸痛自开始溶栓后 2 h内基本缓解和消失;②心电图ST段抬高最明显的导联在开始溶栓 2 h内迅速回降,与溶栓前相比,下降 ≥ 50%;③自开始溶栓后 2 h内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④血清酶峰值 CK 16 h、CKMB 14h内出现。具备上述指标 2项或2项以上可判为再通,单独具备①、③项不判为再通。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r-SK溶栓 42例中,再通 35例,再通率 83.3%,其中 35例发病 6 h以内溶栓再通 30例,再通率 85.7%,7例发病>6h溶栓再通 3例,再通率 42.8%。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不良反应 42例中出血 4例,出血率 9.5%,其中 2例为牙龈出血,1例为皮肤出血,1例为咯血,均未出现致命性出血并发症,未发生颅内出血。42例中,死亡 3例,死亡率 7.2%,分别为发病 4、10、16 h溶栓。再梗死 2例,占溶栓患者的4.8%。

2.3 再通情况 42例中,≤ 65岁的患者 20例,血管再通率为 85.0%,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20.0%。>65岁的患者 22例,血管再通率为 77.3%,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22.3%。两者血管再通率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3.1 溶栓越早越好 6 h内溶栓再通率高,但 6~12 h甚至18 h后溶栓仍能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本组结果 6 h以内溶栓再通率达到 85.7%,较 6~18h溶栓再通率(42.0%)明显增加,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溶栓距发病时间越短,血管再通率越高,并发症越少,以后生活质量越好。

3.2 老年患者(>65岁)溶栓治疗也同样安全有效,高龄虽然是 AMI的一项不可改变因素,若无明显的禁忌证,仍可应积极溶栓。

3.3 r-SK静脉溶栓安全、有效、再梗发生率低 r-SK是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在非致病性大肠杆菌合成经提取纯化所得。r-SK进入血液循环与纤溶酶原结合形成复合物,使纤溶酶原转为纤溶酶。纤溶酶水解血栓中的纤维蛋白,从而溶解血栓且溶栓成功率高,脑出血等不良反应少。本组 r-SK静脉溶栓治疗 AMI 42例,临床再通 83.3%,与北京协和医院等数家国内大医院所做的Ⅲ期临床实验,r-SK溶栓治疗的血管再通率86.5%相近。r-SK半衰期长是再梗复发率低的原因。其分布半衰期约为 5~30m in,清除半衰期约为 8 3m in。明显长于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3~8min)和尿激酶(18~27min),所以一次用药即可。有关资料报道r-SK再梗为 10%,明显低于rt-PA(25%)。本组报道占 4.8%。r-SK的脑卒中资料报道发生率为 0.2%,明显低于 rt-PA的 0.6%。本组病例无脑卒中的发生。引起低血压者少见。未出现过敏反应。

总之,r-SK对 AMI的溶栓安全有效,毒副作用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酶原通率半衰期
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和可溶性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与急性胰腺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
基于语言学中文学术图书的半衰期分析研究*
人微小纤溶酶原cDNA在毕赤酵母中的高效表达及活性检测
宫腹腔镜联合下输卵管疏通术治疗不孕症的临床观察
急性期脑梗死患者早期溶栓治疗的效果及对血管再通率的影响
基于引用半衰期的我国五官学期刊文献老化研究
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酶衍生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观察
基于JCR®的国外临床医学学科半衰期
替罗非班与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PCI合并慢血流急性STEMI的临床疗效
尤瑞克林与组织型纤维蛋白酶原激活剂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