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毅
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率逐年增加,且发病年龄趋向年轻化,极大威胁人们的生命健康。溶栓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一种常用方法,缩短发病至溶栓时间在治疗中非常关键,现将院外与院内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对比研究,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2001年 1月至 2008年 12月,应用国产重组链激酶(r-SK,上海医科大学研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50例,其中院外溶栓 17例,为治疗组;院内溶栓 33例,为对照组。溶栓入选标准均符合中华心血管病编委会溶栓参考方案[1]。
1.2 溶栓模式及方法 院外溶栓:接 120急救呼救后,由出诊医生在现场根据病情、心电图、快速试剂盒诊断急性心肌梗死,排除溶栓禁忌证,征得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现场开始溶栓治疗,经急救车护送至医院。院内溶栓:现场诊断急性心肌梗死后对症治疗,经护送至医院监护室后进行溶栓治疗。
1.3 溶栓方案 溶栓前嚼服阿司匹林 300mg,静脉注射地塞米松 5mg,以重组链激酶 150万 U加入 5%葡萄糖注射液100ml静脉点滴,30min内滴完。溶栓结束后 4 h复查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5~12 h给以肝素治疗,其他治疗按AMI常规治疗。
1.4 观察指标 患者一般状况,发病至溶栓时间,心肌酶谱酶峰值,冠脉再通率,住院天数,病死率,溶栓并发症,心律失常发生率。
2.1 一般临床资料及发病至溶栓时间
2.2 病情判定及溶栓结果
2.3 心律失常
表1 两组患者资料及发病至溶栓时间(±s)
表1 两组患者资料及发病至溶栓时间(±s)
注:两组间在年龄、性别、急性心肌梗死部位无显著差异。P>0.05
组别 男 女 年龄 梗死部位前壁 下壁 发病至溶栓时间(m in)治疗组 10 7 64.42±9.81 5 12 89.6±47.8对照组 20 13 65.34±11.75 14 19 221.5±78.2
表2 两组患者病情判定指标及溶栓结果(±s)
表2 两组患者病情判定指标及溶栓结果(±s)
注:Killip分级两组间无显著差异,心肌酶谱峰值有显著差异,P<0.05;再通率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统计学无显著差异;住院天数及病死率治疗组低于对照组
组别Killip分级 酶峰值Ⅰ Ⅱ Ⅲ ck MB出院前 EF值(%) 再通率(%) 住院天数(d) 5周死亡率(%)治疗组 15 1 1 1320.72±779.24 186.82±96.23 52,98±7.12 94.12 9.65±6.3 5.88对照组 28 3 2 2006.33±896.54 276.26±145.27 44.45±9.35 78.79 12.37±5,24 15.15
表3 两组患者心律失常情况比较
2.4 溶栓不良反应
表4 两组患者溶栓后不良反应情况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
AMI溶栓治疗简单易行,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小,且可重复进行,是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的首选。本文研究 AMI病例 50例,院外溶栓 17例,院内溶栓 33例。①两组间在年龄、性别、AMI部位无显著差异;②发病至溶栓时间治疗组较对照组提前 2 h,有文献报道,AMI发病后 1 h内溶栓,死亡率降低 51%[2];③心肌酶峰代表心肌受损面积,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④左室射血分数治疗组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⑤心律失常、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因样本小,尚不能确定,需积累病例,进一步观察。
总之,大量的临床治疗证明,只要按入选标准,无溶栓禁忌证的患者,溶栓治疗越早效果越明显[3、4]。院外溶栓能够缩短发病至溶栓时间,提高冠脉再通率,降低心肌酶峰值,缩小梗死面积提高左室射血分数,保护心功能,降低病死率,改善愈后生活,提高生存质量。
[1] 中华心血管病编委会.急性心肌梗死溶栓疗法参考方案.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6,24(5):328-329.
[2] 李成祥,李强,贾国良.急性心肌梗死院前、院内溶栓治疗的对照研究.中国急救医学,2000,20(5):269-270.
[3] 沈洪.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0,12(3).
[4] 丁文慧,张均华,胡大一,等.不同溶栓药物和剂量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239例对比分析.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7,25:277-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