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美清 许 燕
大学英语第二课堂多元化体系模式建设刍议
□谢美清 许 燕
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是相对于第一课堂教学而言的,是指学校在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后,组织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开展各种英语学习活动,构建或模拟真实的目的语语境。它与第一课堂教学相互补充,相互渗透,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和延伸。但传统的第二课堂模式形式单一、内容空洞、缺乏专业的指导和管理,活动的组织存在着随意性和盲目性,所以建设实效的大学英语第二课堂多元化体系已迫在眉睫。
学英语;多元化体系;目的语环境
“语言学习”是指通过第一课堂教学的有意识学习逐步了解熟悉所学语言的特征和规则,再通过实际运用和不断的操练使语言学习自动转化成语言习得,既通过学习、运用、进而掌握之[1]。语言不仅要求课堂上的输入过程,还需要课外第二课堂的输出过程。因为语言是交流的工具,语言的学习与习得就是为了与社会进行顺利地沟通和交流。如何让英语学习者在母语的环境下学习第二语言,国内外许多语言家从母语习得的过程中总结了适合第二语言习得的方法——交际法。交际法是指通过语言交际获得某种语言能力的一种方法。它的主要特征有:一切以交际为中心,让学生在交际过程中自我习得某种语言的能力;尽量再现交际的真实的情景,即语言环境及任务必须具有真实性;忽略错误知识点的出现,以减缓语言学习者的焦虑及恐惧。美国著名学者Robertw.blair认为,只要学习外语的人沉浸在丰实的,强化的,持续不断的外语环境中,就会达到最有效的外语学习效果。国内胡壮麟教授也指出,在中国外语环境下学英语,谁能模拟或构建接触和使用外语的环境 (即建设第二课堂环境)上下工夫,谁就能获得很好的效果。[2]因此,作为第一课堂必要延伸和有效补充的第二课堂建设在不断地改革发展。但是,这种改革均是单一地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建设模式过于简单和零乱,缺乏系统性、整体性和实效性。而大学英语第二课堂多元化体系建设研究能很好地弥补这种不足去适应新形式的需求。
大学英语第二课堂多元化体系是整个教学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现在的大学对公共科目都实行大班上课制,学时少,学生在课堂上的实践机会少之又少,所以,对大学英语这门以实践为主的学科,第二课堂显得尤为重要。大学英语第二课堂的重要性可从国家教育2004年颁发的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中得到求证。《教学要求》指出:大学英语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使他们今后在工作中和社会交际中能力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交流,同时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过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3]
第二课堂多元化体系是指突破传统的第二课堂模式,建立一种以网络、调频广播、视听材料为基础的各种活动的综合与循环。它可使那些要求掌握的英语知识,语言文化得到不断的循环出现,从而在多元化的第二课堂活动中得到实践和强化。建设大学英语第二课堂多元化体系其实就是建设英语语言学习的自然语言环境,让学者在接近于目的语的语境中去构建自己所需的及所感兴趣的知识。
当前,大学英语第二课堂建设形式单一、内容空洞、徒有形式,缺乏专业的指导和管理,课外活动组织存在着随意性、散漫性、和盲目性,缺乏系统性和实用性。大学英语第二课堂多元化体系建设能为学生完整地构建,模拟一个立体式的、真实的或接近于真实的目的语语境,能有效与第一课堂教学相互渗透和补充。
(一)大学英语第二课堂多元化体系突破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时空的局限性,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内容丰富多彩,语境真实,轻松自由的语言学习环境。大学英语第二课堂多元化体系能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循环式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巩固所学的知识,同时,在真实或拟真实的目的语环境中利用全方位的信息去了解目的语国家的文化。众所周知,语言是文化的表现形式,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不可能把一门语言精通的。
(二)大学英语第二课堂多元化体系建设突破了传统的、纯基于网络基础上单一模式。大学英语第二课堂建设就是为学生建设一个轻松、自由、学习内容和方式多样性的学习环境,从而学生能够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下去构建自己所感兴趣的知识内容。大学英语第二课堂多元化体系建设综合地、全方位地运用了网络、校园英语调频广播、英语书刊报纸和英语学习社团活动等方各面的资源去创造适合各类学生群体的英语学习环境。
(三)大学英语作为大学里的公共科目,基本上是大班制上课,所以班级人数多,课时又有限,多数学生几乎没机会在课堂上练习口语,表达思想。开辟第二课堂,让广大英语学习者拥有更广阔的舞台去充实自己;再则,大学英语第二课堂多元化体系的建设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英语学习。
为了能有效地在实际教学中促进大学英语多元化体系的建设与研究,本人以井冈山大学2009级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为调查研究对象,创设内容丰富的第二课堂多元化体系,并坚持跟踪调查与督促活动的开展。大量的调查结果表明,以下模式为最具有实践性与操作性。
(一)教师建立个人博客,同时指派几个对网络感兴趣的学生参与搜索及编辑资料,并公开发表在博客上。博客能给学生提供大量的英语信息,也为师生间的交流提供了一个平台。教师或博客负责的学生可通过网络搜索那些具有学习意义的电影、英语新闻、英语歌曲、名人名言、以及与读写课文相关的英语文化背景分门别类地发表到博客上。比如,西方国家的婚姻文化、餐饮文化、宗教文化、经济文化和社会制度如此以来,学生就能轻而易举地获得课文内容相关知识。在新课文导入时,学生就能畅谈他们所了解的课文背景知识,也就能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也能增强学生自信,激发他们的兴趣,提高第一课堂的教学效果。当然,教师或学生也可在博客上发表自己的日记或其它作品,教师也可通过博客进行网络辅导,给学生提供适当的帮助。
(二)充分利用调频广播,建立空中英语广播站。每天5:30-6:00为校园英语广播时间,在此时间段,负责此部门的学生播放校园英语新闻(由学生自己翻译的校园新闻)或学生的投稿、英文歌曲、电影剪辑、诗歌朗诵或西方国家领导的演说辞。
(三)印发与教材相配套的辅助教材。第二课堂学习的主要特点就是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性最大可能地发挥学生自主学习性。学生能随时携带辅助教材在身边,随时学习,而不会像其它学习方式,使学生受到空间和时间的约束。对于辅助教材的内容,可分为三大版块:与非英语专业大学生所主修专业相关的英语词汇,比如,体育专业的学生,就给他们补充一些与体育相关的词汇;主修经融专业的学生就给补充经融商务方面的英语词汇,这也能更好地促进双语教学,使用频率较高的四、六级积极词汇和常用短语,与精读课文内容相关的西方国家文化。这样的话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就会更广阔。
(四)成立英语角及影视部。英语角及影视材料的播放是各高校传统的第二课堂教学活动。英语角为学生提供了实践英语的机会,也为校园内学友间交流提供了一个平台,促进学生间的团结。通过观看电影或其它影视资源,可让学生练习配音、模仿表演,这可让学生对电影里地道的英语口音、日常用语及风土人情具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影视故事中的文化背景及优美的英语口音可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五)组织每年一度的外语文化艺术节。教师努力去调动学生组织活动及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自主性和组织能力。负责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的教师及外语协会各部门负责的学生应在校园内举办每年一度的全校性外语文化艺术节。其内容可为:英语听力比赛,演讲比赛,辩论赛,与留学生的联谊晚会,英语小品戏剧表演,英美诗歌朗读比赛,英语歌咏比赛,英语夏令营活动。
(一)有效地改善了第一课堂的教学效果。在学生预习新学习任务前,他们可在英语科任教师的博客上轻松地查找所需的资料,为课堂上的学习任务做好准备。再则,第二课堂多元化活动为学生了大量的循环式学习英语的机会,让学生在业余时间用英语进行口语训练,提高了学生口语表达的流利度、准确度,学生的创新、合作及沟通能力也得到了改善,对英语语言文化的领悟能力也得到了增强。如此以来,学生就能很好地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与教师配合完成教学过程,也很好的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从而与第一课堂教学形成了互益的补充。根据研究调查,参与实验的两个班级的学生多数参与了多种第二课堂活动,所以英语学习氛围浓于其余班级,教师上课也感觉更轻松,更愉悦。
(二)促进、推动了学校的双语教学改革。井冈山大学从2008年开始就逐渐地在各个院系开展双语教学,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组织双语教学的广大教师发现许多学生很难与教师进行英语交流沟通。通过将近一年的英语第二课堂活动,众多学生提高了自己的表达;通过大学英语辅助教材,学生也掌握了与他们主修专业相关的英语词汇及专业术语的英语的表达,这明显减少了双语教学的障碍,促进了双语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三)提高了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及自主学习性。经过一年多的地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实践,学生在第二课堂活动中通过循环的、立体式的英语实践,比如,影视资料、网络博客和辅助教材都能很好地给学生一个接触英语文化的平台。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构建自己的英语知识。这既提高了学生英语文化意识又增强了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了能力和自主学习性。
第二课堂作为对英语教学的一种补充和延伸,调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也为教师在如何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能力方面提供了探索教学规律和策略的机会.建设大学英语第二课堂多元化体系可使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有章可循,也能丰富大学校园文化,营造很好的英语学习氛围。它促进了英语语言与大学生主修专业的整合,为双语教学提供了英语基础。今后在英语过程中,广大教师应积极推广第二课堂英语教学的活动,推动第一课堂教学,促进大学英语教学及学习效率。
[1]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34-35.
[2]胡壮麟.论中国的双语教育[J].中国外语教育,2004(2)
[3]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2004(6).
[4]潘雯亮.大学英语第二课堂建设的探索[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哲学版),2005(1).
责任编辑 何颖萍
谢美清(1977-),女,江西吉安人,井冈山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学;许燕(1977-),女,江西吉安人,井冈山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学。
G712
B
1001-7518(2010)17-004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