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萍
推进顶岗实习 提高高职生就业率
□张玉萍
顶岗实习是《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2+1”教育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学生目光短浅,定位不准的问题,企业不负责,缺乏社会责任感的问题,阻碍了这一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加大对学生的教育力度,通过签订协议方式约束学生的行为,划分企业和学校管理职责,有效推进顶岗实习的各项工作,提高就业率。
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就业;问题;措施
2009年3月,教育部再次发出通知,要求“高职院校要切实落实高职学生学习期间顶岗实习半年的要求,与合作企业一起加强针对岗位任职需要的技能培训,大力提升毕业生的技能操作水平,提高就业能力。”可以说顶岗实习是学生走向社会,实现零距离就业的最好办法。但在实践当中我发现,顶岗实习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理想,而是存在着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也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顶岗实习工作的实施。
(一)学生的问题
顶岗实习之所以不能顺利实施,很大程度上是学生思想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只顾眼前利益,忽视职业发展。在实际的高职学生顶岗实习中常常出现这样的现象:每当老师给学生推荐实习单位或顶岗实习岗位时,学生最关心的是:挣多少钱、福利怎样、入不入保险;公司在哪儿、做什么、累不累。而从不考虑是否有利于自己的职业发展,因此如果学生觉得实习单位不符合自己的要求,工资低,就不服从学校的安排,或者初到企业一线新鲜感过去之后,发现工作条件与理想有差距时,不服从单位领导安排,总觉得干的活最多,挣的钱最少,自己的权益受到了损害,甚至有的学生不辞而别,所谓“薪金不到位,再去找机会”,给学校造成很坏的社会影响。
2.贪图享乐,不愿吃苦。2009年2月,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09届纺织机电班有40人到宁波裕人针织机械有限公司一线参加顶岗实习,然而两个月下来,已先后有28名学生主动放弃顶岗实习返回学校。其理由是“在安装调试、制版打样等一线工作,既枯燥又劳累,一天下来就厌烦了!”据了解,学生当中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观点:十年寒窗总算快要毕业了,可以挣钱了,觉得自己是大学生,天之娇子,除了应该挣高工资外,工作环境应该在办公室,不应该是企业一线和没有上过大学的工人一样辛苦劳作。他们都希望“到大城市去,到经济发达的地区去,到最能挣钱的地方去”;据统计,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有80.8%在大城市就业,仅有19.2%在县、镇和农村就业,来自农村的学生中也有70%在大中城市就业,所谓“宁可失业,也不去基层和农村就业”;宁愿去“外企做职员,而不愿意去民企做骨干”。究其原因是不愿到艰苦的地方去,不想付出,只想回报,害怕吃苦,而对于企业的岗位是否合适、个人发展的空间与前景是否广阔、专业是否对口等问题,往往可以忽略。所以一旦对工作的苦和累感觉不适应,许多学生就会中途撤离,给企业造成经济损失,给学校造成不良影响。
(二)企业的问题
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权益得不到保障
由于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不是单位正式职工,企业管理者利用这一点,为了追求利益,节约开支,把实习大学生作为廉价的劳动力,薪金一般只在500元左右,这在一线城市不足以维持正常的生活开支,甚至有的企业还以种种理由克扣学生的工资或押金,缺乏社会责任感,造成学生的强烈不满。同时学生顶岗实习期间仍为学生,权益保障的法律、法规体系又不健全,所以一旦出现了工资、工伤等问题后,校方难辞其咎,加大了学校的管理难度。这也是顶岗实习难以顺利实施的重要原因。
(一)加大对学生的思想教育
1.正确认识顶岗实习。目前高职院校顶岗实习有两类,就业型顶岗实习和实习型顶岗实习,前者通过使用期和培训期后企业安排学生就业,后者企业只安排学生实习,实习期满后是否留用蒋视具体情况而定。但无论那种情况,实习期间学生仍未毕业,仍具学生身份。顶岗实习是教学计划中的重要部分,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环节,学生必须服从学校的安排,认真完成顶岗实习的学习任务。
2.帮助学生准确定位,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首先,高职学校学制通常都是三年制,而很多学校都采用“2+1”的模式,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的有限,对专业知识难度和深度的掌握上有欠缺,学生能力与水平不可能达到很高的程度。据一份研究统计显示,学生在校取得的知识仅占一生知识的10%,90%是进入企业、社会后取得的,而企业更青睐于有丰富经验、能为企业解决问题的人才。所以高职院校的学生应端正就业心态,摆正自己的位置,期望值不要过高。其次,高职院校培养的首先是劳动者,是一线的工人,是“蓝领”而不是坐到空调房的“白领”,但一般来说,毕业后通过自己2-3年的努力才有可能成为“灰领”甚至“白领”,成为企业不可缺少的人才。再者,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企业不得不通过降低职工薪资、减少招聘人员减低成本,而高校毕业生人数却连年攀升,每年毕业生人数增幅达20%左右,2009届毕业生已达到611万,比2008届增长52万,2010年估计近700万,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因此,高职毕业学生要正确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摆正自己的心态,不能凭自己的想象随意开价,要根据企业的情况适时调整期望值,如:在择业时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要兼顾企业的发展前景,有长远意识与发展意识,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企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的职业生涯。通过认真实施顶岗实习为自己谋到“一席之地”,为就业创造机会,就业比收入更重要。
3.培养学生崇高的职业道德。在顶岗实习过程中,不辞而别、中途撤离的行为都属于不讲信用、缺乏职业道德的表现。企业从招聘到培训均产生成本,学生一旦辞职,企业蒋产生经济损失,也要影响到企业与学校的合作。企业不仅需要专业能力强的大学生,还需要既会做事有会做人的大学生。实践证明,对拥有良好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的高职学生,尽管其专业知识与技能掌握并不很高,企业也愿意招收,学生在职业生涯中也更容易成功。例如某高职院校与北京某电梯厂签定了顶岗实习的协议,2008年机电专业的学生有8人被安排在其单位顶岗实习,由于学校和学生、企业和学生均未签订协议,所以出现了学生主动放弃实习返校的情况,具体如表中所示:
工作时间 辞职返校人数 辞职返校理由2周 2名 自我感觉从事的工作与自己的专业不一致。1个月 1名 每月1000元,不管吃、住,工资太低,刚刚够生活,没剩余。2个月 3名 工作内容枯燥、简单,没有技术含量,太累,公司不把他们当大学生使用。3个月 1名 工资尽管长到了1500元,还是很低,工作太累。认为又找到了更好的单位。只有1名同学坚持至今,工资从1500涨到2500元,还担任了班组组长,另外还有部分奖金。据系领导调查发现,中途辞退的7名同学,由于认识不清,至今还在选择单位,每到一个单位都享受实习期的工资待遇,最高工资1000元,最低的只有700元。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09届纺织机电班在宁波裕人针织机械有限公司坚持下来的12名同学,最后得到了企业的好评,并签订了就业协议。可见,人在职场,任何时候的忍耐都是有价值的。为此,高职院校必须重视并加强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诚信教育。围绕爱岗敬业、团队协作精神和吃苦耐劳精神为主题,邀请工人师傅们参加座谈会,提升实习学生职业素养。使高职学生具备:诚实守信的做人原则,吃苦耐劳的实干精神,认真踏实的工作作风,积极进取的工作态度。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更好地为企业与社会服务,顶岗实习才能顺利实施,就业率才能提高。
(二)加强顶岗实习的组织和管理
顶岗实习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存在着管理难度大的问题,为保证高职生顶岗实习的顺利、有序进行,构筑规范的顶岗实习管理体系十分重要。如:组建了校系二级、校企双元的顶岗实习管理机构,学院由专人负责监督、指导,各系成立系顶岗实习指导小组,具体实施顶岗实习的工作;明确企业兼职指导教师及学校指导教师的各自责任,实行“双导师制”。针对顶岗实习学生越来越分散的实际情况,除保证每个实习学生有企业指导教师外,各系要安排足够的校内教师对学生顶岗实习进行管理,要求学校指导教师一方面要定期进行现场指导;另一方面要加强与企业指导教师的沟通。
(三)建立健全规章制度,签订实习协议
为了促使学生遵守劳动纪律和学校的规章制度,安全有效的完成实习任务,学生在离校前与学校签订实习管理协议,如果学生擅自离岗,要赔偿由此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损失。同时,严格顶岗实习的考核和评价制度,对学生顶岗实习成绩考核由校企指导教师共同完成,并将考核成绩作为学生获取相应学分和毕业证书的必要条件。其成绩组成可由四个方面:平时工作表现、技能考核、实习报告、实习答辩,各部分所占比例可定为1.5:1.5:1:1,这样的考核成绩可科学地反应在顶岗实习中学生的专业技能及综合素质。考核合格的学生除获得相应学分外,还可由学校和企业为其共同签发的 《工作经历证书》,这样可以有效地约束学生自由散漫的行为,使学生更加重视顶岗实习教学环节的学习,有利于做实顶岗实习工作,提高学生就业的竞争能力。
(四)学校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各自的责任和义务
为了保障学生受到工伤和损害时的合法权益,并针对个别企业对学生的实习期间提供低待遇、高强度的工作环境“盘剥”学生的情况,学校和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在实习期间责任和义务。如:在就业型顶岗实习中,学生已成为企业的一名员工,其全部生活都在企业,企业对其学生日常生活应负主要责任,学校只负次要责任,积极协助和配合企业的管理。在实习型顶岗实习中,学生还不是企业真正意义上的职工,企业只在实习过程中及在安全生产方面对学生负有管理责任,而学生的其他一切管理由校方主要负责。
高职院校毕业生顶岗实习,是学校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优先满足基层第一线高等实用人才的重要环节,是面对激烈竞争的人才市场,提高就业率的有利举措。要保证这一新生事物的顺利实施和发展,需要社会、学校、学生、家长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达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R].教高[2006]16号.
[2]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S].2005-11.
[3]万平.提高高职顶岗实习质量的策略[J].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5).
[4]赵丽霞,单联娟.关于大学生就业观念转变与创业意识形成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05).
责任编辑 何颖萍
张玉萍(1965-),女,河北安国人,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工程管理。
G715
A
1001-7518(2010)17-008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