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酝酿阶段的理论探索

2010-08-15 00:43张文化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理论思想建设

张文化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室,河南郑州450042)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酝酿阶段的理论探索

张文化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室,河南郑州450042)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其形成历史起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是割断理论发展历史联系的空降物,而是经历了一个长期艰辛探索的理论准备和理论孕育过程。毛泽东对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探索、邓小平在1975年全面整顿期间的理论探索以及从1977年第三次复出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理论探索,分别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提供了直接理论来源,作了必要的理论酝酿和理论准备。

理论体系;理论来源;理论酝酿;理论准备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但是,对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的理解,不能割断实践探索和理论发展的历史联系。虽然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构成了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但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们党对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和理论探索,为这条道路的开辟和这个理论体系的形成作了必要的酝酿与准备。本文拟对这一阶段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酝酿阶段我们党的理论探索予以梳理,并揭示这一阶段的理论探索成果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

一、毛泽东对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探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提供了直接理论来源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的改造,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但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对于刚刚取得革命胜利的中国共产党人来说,还是一个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由于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也由于当时我们面临着和苏联建国初期大体相同的历史环境和历史任务,因此,我国在执行“一五”计划期间,在经济建设方面基本上是照抄苏联模式,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但是,苏联的情况和中国自己的实践都表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既有利于集中有限的财力、物力进行重点建设,也存在着一些比较明显的弊端(如权力过分集中、不利于调动地方和企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等)。1956年2月召开的苏共二十大,进一步暴露了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在这样的背景下,毛泽东提出了要“以苏为鉴”,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问题。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既有着良好的开端,又历经了正确与错误交织的曲折,最终又由于“左”倾错误的发展而形成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就其取得的积极理论成果而言,主要体现在两个阶段的探索之中:一是在党的“八大”前后。这一时期的理论探索,以《论十大关系》《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这三篇重要讲话为标志,初步形成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政治建设的若干新方针。二是在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错误的过程中。这一阶段的理论探索,以《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生产问题》和《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节选)》等著述为代表,提出了一系列有关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

综观这些积极的理论成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在此基础上“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1]109,以指导新的实践的正确思想原则。(2)提出了“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2]23和“作计划、办事、想问题,都要从我国有六亿人口这一点出发”[2]227-228的统筹兼顾、各得其所的基本方针。(3)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确立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这一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4)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分阶段进行的思想。(5)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总方针,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指导方针,以及正确处理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坚持“统筹兼顾”和“两条腿走路”的工业化思想。(6)提出了扩大地方和企业自主权,实行分级管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实行工人群众、领导干部和技术人员三结合,改革企业管理制度的经济管理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的思想。(7)提出了把党的工作的着重点放到技术革命上去,采用最先进的技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科学技术革命思想。(8)提出了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利用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价值法则,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思想。(9)提出了“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2]380和创造性地学习外国经验的思想。(10)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建设方针,作出了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的新判断。(11)论述了加强执政党建设,保证人民民主和加强法制建设的思想。

上述成果,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体现,而且对于进一步推进理论创新和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如: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思想原则,为在改革开放中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飞跃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克服了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中长期回避、否认和不敢承认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矛盾的教条主义倾向,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社会主义的改革与发展,为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调整各种社会关系,改进党和政府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方式,提供了哲学基础、理论依据和指导原则;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和“统筹兼顾,各得其所”的基本方针,以及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不仅提出了推进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思路,而且这些思想所蕴涵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发展、改革创新等基本理念和基本原则,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作了必要的理论准备,为我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重新进行的全面探索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思想材料。

但是,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在取得上述积极理论成果的同时,也存在着迷误、失误和错误。如:在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上,把“公有制”“按劳分配”“计划经济”这些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特征误解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在理论和实践上都陷入了误区;在对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上,认为“商品生产”“商品交换”“价值法则”属于资本主义的范畴,在价值取向上没有能够打破对市场经济的忌讳;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原则问题上,没有能够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贯彻始终,而是从1957年开始,在指导思想上发生了“左”的转向,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爆发。这说明,毛泽东的探索在理论和实践上存在一定的局限。真正弄清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仍是一个有待探索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二、邓小平在1975年全面整顿时期的理论探索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雏形

在“文化大革命”后期,面对社会动乱和国民经济严重下滑的局面,毛泽东希望在坚持“文化大革命”的前提下实现安定团结,把国民经济搞上去。1975年1月,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后,邓小平在毛泽东的支持下主持党中央和国务院日常工作,对“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混乱局面进行全面整顿。这次以整顿铁路为突破口、以整顿工交战线为重点、以整顿经济工作为中心、以党的整顿为核心的全面整顿,涉及到工业、农业、军队、科学、教育、文艺等各个方面,经历了一个从点到面、从局部到全部的全面铺开的过程。这次整顿,虽然因1975年11月下旬发动的“反击右倾翻案风”而夭折,历时甚短,但成效显著,大部分地区的社会秩序趋于稳定,国民经济由停滞、下降转向回升,工农业产品产量均有较大幅度增长。在全面整顿中,邓小平提出了许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思想观点,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关于全党讲大局,把国民经济搞上去的思想。1974年下半年至1975年初,毛泽东在不同场合,针对不同情况,先后作过三条指示,即: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反修防修;希望社会安定;把国民经济搞上去。邓小平巧妙地把三者联系在一起,并指出这三条指示互相联系,是个整体,“这是我们这一时期工作的纲”[3]12。在整顿中,邓小平把贯彻的重点放在了实现安定团结和把国民经济搞上去这后两项指示上,他说:“现在有一个大局,全党要多讲。”[3]4大局就是到20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全党全国都要为实现这个伟大目标而奋斗。“我们有好多事要办。国际方面的斗争,事情很多。国内也有许多事情要做,特别是把国民经济搞上去。”[3]12

关于正确对待毛泽东思想,把毛泽东思想同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的思想。针对“文化大革命”在宣传毛泽东思想上的庸俗化、形式化倾向,邓小平指出:“毛泽东思想有丰富的内容,是完整的一套”,“割裂毛泽东思想这个问题,现在实际上并没有解决。……恐怕在相当多的领域里,都存在怎样全面学习、宣传、贯彻毛泽东思想的问题。毛泽东思想紧密联系着各个领域的实践,紧密联系着各个方面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方法,我们一定要全面地学习、宣传和实行,不能听到风就是雨”[3]36-37。

关于搞好安定团结、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加强党的领导是关键的思想。邓小平针对当时相当一部分地方党的领导没有建立起来、党的领导削弱的状况,提出了整顿党的任务,特别是在党的领导和党的作风方面进行整顿。他说:“搞好安定团结,发展社会主义经济,需要加强党的领导,把我们党的优良作风发扬起来,坚持下去。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3]12“当前,各方面都存在一个整顿的问题”,“整顿的核心是党的整顿。只要抓住整党这个中心环节,各个方面的整顿就不难”[3]35。要通过整顿,建立“敢”字当头的领导班子,加强党的领导,增强党性,反对派性,发扬党的优良作风。

关于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思想。在讲大局思想指导下,邓小平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具体的发展思路。他指出:工业发展要“确立以农业为基础、为农业服务的思想。工业支援农业,促进农业现代化,是工业的重大任务”,“工业越发展,越要把农业放在第一位”;要“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扩大出口”;“要争取多出口一点东西,换点高、精、尖的技术和设备回来,加速工业技术改造,提高劳动生产率”;要加强企业的科学研究工作,整顿企业管理秩序,抓好产品质量,恢复和健全规章制度,建立责任制,贯彻按劳分配原则,调动人们的积极性[3]28-31;要加快科技教育事业的发展,科研工作要走在前面,“如果我们的科学研究工作不走在前面,就要拖整个国家建设的后腿”[3]32,“科学技术叫生产力,科技人员就是劳动者!”[3]34

整顿期间的这些思想,是在“文化大革命”后期这一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提出来的。在这些思想指导下的全面整顿,一方面,是对“文化大革命”有限度的拨乱反正,是力图在一些重要问题上把“文化大革命”中被颠倒了的思想理论、政策是非加以澄清;另一方面,是改革的最初试验,是在“文化大革命”条件下以重新确定国家的奋斗目标、根本任务为基础,试图扭转政治方向,使中国转入经济建设轨道上来。这正如邓小平后来所说:“拨乱反正在一九七五年就开始了。那时我主持中央党政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整顿措施,每整顿一项就立即见效,非常见效。这些整顿实际上是同‘文化大革命’唱反调,触怒了‘四人帮’。”[4]81“说到改革,其实在一九七四年到一九七五年我们已经试验过一段。……那时的改革,用的名称是整顿,强调把经济搞上去,首先是恢复生产秩序。凡是这样做的地方都见效。”[4]255

邓小平主持的全面整顿,体现了在整顿中继承和在改革中创新的统一。全面整顿的实践为随后的改革开放积累了经验,在全面整顿中体现和提出的上述思想,虽然还不系统,有些甚至是针对经济领域的无政府主义现象,进一步强调经济的集中和统一,维护计划经济体制的,但邓小平后来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许多思想已在这里酝酿和萌芽了。如:把经济建设提到政治的高度,强调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实际上已经提出了把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强调要把毛泽东思想与各个领域的具体实践联系起来,实际上已经涉及到了党的思想路线问题,是后来形成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体系的最初表述;强调社会主义建设要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落实各项政策,形成安定团结的社会局面,把扩大对外交流作为一个“大政策”,加快科技教育事业的发展,坚持按劳分配原则,根据“贡献大小、技术高低、能力强弱、劳动轻重”[3]30,在待遇上有所差别,以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恢复和健全以责任制为核心的规章制度;等等。这些思想,已经提出了摆脱动乱、实行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总之,这些思想虽然还不是邓小平理论的逻辑起点,但却是这一理论的深刻酝酿,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雏形。

三、邓小平从1977年第三次复出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理论探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作了直接的思想和理论准备

“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使党和国家获得了重新走上正确发展道路的契机。但由于10年内乱和“左”倾错误的长期影响,党和社会主义事业在前进的道路上又出现了徘徊的局面。1977年7月第三次复出并恢复了在1976年被撤销的全部职务的邓小平,为扭转这种局面,积极支持和引导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努力促进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在从恢复工作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前这一年多的时间里,邓小平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思想。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关于在党的指导思想上强调要准确完整地理解毛泽东思想,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邓小平针对“两个凡是”的错误,多次强调指出:“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我们应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要善于学习、掌握和运用毛泽东思想的体系来指导我们各项工作。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割裂、歪曲毛泽东思想,损害毛泽东思想”[3]42。“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3]114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就是把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3]126,“总结过去的经验,分析新的历史条件,提出新的问题、新的任务、新的方针”[3]118;就是要恢复和发扬党的群众路线、批评和自我批评、民主集中制、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切实加强党的建设。

关于围绕现代化建设这个大局转变党的工作重心和工作作风的思想。邓小平指出:“在二十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是我国人民肩负的伟大历史使命。”[3]85-86安定团结,稳定局势,搞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党和国家的大局。处理任何问题,都要从大局着眼,小局服从大局。“我们的国家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我们党的工作重点、工作作风都应该有相应的转变。”[3]96-97

关于生产力快速发展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根本体现的思想。邓小平指出:“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逐步得到满足。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讲,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结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如果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内,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发展的速度比资本主义国家慢,还谈什么优越性?……我们一定要根据现在的有利条件加速发展生产力,使人民的物质生活好一些,使人民的文化生活、精神面貌好一些。”[3]128

关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把教育和科技搞上去的思想。邓小平指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现代科学技术正在经历着一场伟大的革命”,“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3]86-87,“要把世界一切先进技术、先进成果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3]111。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必须从教育和科技入手。“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3]128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注意调动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尊重教师,为科研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创造条件。

关于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思想。邓小平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大幅度地改变目前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改变上层建筑,改变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和国家对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各个经济战线不仅需要进行技术上的重大改革,而且需要进行制度上、组织上的重大改革”[3]135-136,“中国在历史上对世界有过贡献,但是长期停滞,发展很慢。现在是我们向世界先进国家学习的时候了”,“关起门来,固步自封,夜郎自大,是发达不起来的”[3]132。同时,邓小平还把引进先进技术与企业改革结合起来,他说:引进技术改造企业,第一要学会,第二要提高创新。“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后,一定要按照国际先进的管理方法、先进的经营方法、先进的定额来管理,也就是按照经济规律管理经济。一句话,就是要革命,不要改良,不要修修补补。”[3]129-130

关于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坚持和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的思想。邓小平指出:“按劳分配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的,不是资本主义的”,“我们一定要坚持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3]101。按劳分配,就是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任何人对四个现代化贡献得越多,国家和社会给他的荣誉和奖励就越多,这是理所当然的。”[3]136坚持和贯彻按劳分配原则,不仅是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个政治问题,“发展经济工人要增加收入,这样反过来才能促进经济发展。农业也是一样,增加农民收入,反过来也会刺激农业发展,巩固工农联盟”[3]130。

邓小平在第三次复出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的这些理论探索,大大深化了1975年全面整顿时期的思想认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思考,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思路。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作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是上述思想的逻辑发展和集中体现。在讲话中,邓小平针对当时全党面临的几个迫切问题,着重指出:“首先是解放思想。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解放思想,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就是要真正实行民主集中制。既要发展党内民主,又要发扬经济民主和社会民主,为推进经济改革、促进经济发展、发挥人民群众主动创造精神提供重要保证。发展民主,保障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建设,“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要向前看,就要及时地研究新情况和解决新问题,尤其要注意研究和解决管理方法、管理制度、经济政策这三个方面的问题。对于这些方面的问题,“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推进改革和实现全党工作重心的转移,要求全党必须善于学习,善于重新学习,善于领导经济建设,“努力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则同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并强调这是今后“主要的政治。离开这个主要的内容,政治就变成空头政治,就离开了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3]140-153。这篇讲话明确了党在今后的主要任务和前进方向,实际上成为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和根本指导方针。以这篇讲话精神为指导,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实现了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使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由此可见,邓小平从1977年第三次复出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理论探索,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作了必要的思想和理论准备。对此,邓小平同志在1980年1月16日也曾予以高度评价,他说:“粉碎‘四人帮’以后三年的前两年,做了很多工作,没有那两年的准备,三中全会明确地确立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是不可能的。所以,前两年是为三中全会做了准备。”[3]242

总之,经过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这23年中国共产党人的艰辛探索,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思想理论条件已经基本具备。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历史起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并最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1]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9.

[2]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9.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

Abstract:With its starting point of histo rical formation from the Third Plenum of the Eleventh Chinese Communist Party,the theo 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 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is no t an airbo rne object severing histo rical ties to theoretical development,but has gone through a long arduous exp loration of theo retical p reparation and gestation p rocess.MAO Zedong’s theoretical exploration about socialist construction road is suitable for China’s situations,DENG Xiaoping’s theoretical exp lo ration during comp rehensive rectification period in 1975 and Xiaoping’s theo retical exp loration from his third return to power in 1977 before the Third Plenum of the Eleventh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offered the direct theo retical source,theoretical gestation,theo retical p reparation fo r the system of socialism w 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theoretical system;theoretical source;theoretical gestation;theoretical p reparation

On the theoretical exp lo ration about the system of socialism w 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stages of gestation

ZHANGWenhua
(The Party School of CPC Zhengzhou M unicipal Committee,Zhengzhou 450052,China)

D0-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9476(2010)04-0084-05

2010-05-05;

2010-06-05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07AKS003)阶段性成果。

张文化(1966-),男,河南平舆人,副教授,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党史党建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猜你喜欢
理论思想建设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思想与“剑”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