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树立劳动模范的原因分析

2010-08-15 00:43孙洋波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模范中国共产党劳动

孙洋波

(洛阳理工学院社会科学系,河南洛阳471023)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树立劳动模范的原因分析

孙洋波

(洛阳理工学院社会科学系,河南洛阳471023)

树立劳动模范,是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一项具有连贯性的重要工作,对它的研究不仅是认识那个时代中国共产党党史的当然需要,而且对于今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评选劳动模范的工作,也不无启发价值。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革命事业的现实需求、树立新的劳动观念和社会风尚的要求与途径以及苏联经验的启发作用等四个方面,对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树立劳动模范、开展劳动模范运动的原因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深入分析和透视。

民主革命;中国共产党;劳动模范

民主革命时期,树立劳动模范是中国共产党为发展经济、团结群众所采取的措施之一,这一措施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这一举措也从不系统、不完善的状态逐渐发展到制度化、规范化的层次,是中国共产党密切联系群众优良作风的重要体现之一。中国共产党树立劳动模范既有其理论指导方面的缘故,受自身政党性质的制约,也有现实斗争的考虑和苏联的直接、间接的影响因素。具体说来,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树立劳动模范的主要原因有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革命事业的现实需求、树立新的劳动观念和社会风尚的要求与途径,以及苏联经验的启发作用等四个方面。

一、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是其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作为历史活动的主体,创造着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创造和变革着社会生活的内容和形式。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和其他党派不同,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它的全部活动都是为了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谋利益的,是为他们的解放事业服务的,因此,它敢于相信和依靠群众”[1]。

自建党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党章就明确规定,党的任务是为中国广大人民的利益而奋斗,并以发动群众、开展群众运动为己任。到了抗战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更明确形成了自己的群众观,即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以及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作为一个密切联系群众的党,中国共产党发动的劳动模范运动是其发动群众、团结群众的一种工作方式和方法。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原则,就需要把部分人培养成为骨干和核心,需要这些骨干和核心来带动群众。树立大量的劳动英雄和模范工作者就是这样的工作方法的直接表现形式之一。中国共产党先是在生产运动中,接着又在其他领域里树立了一大批劳动英雄和模范工作者,除一般劳动模范外,还有模范医生、模范教师、模范通讯员、模范艺术工作者等。此后还陆续出现了模范小学与识字组、模范医药组织与卫生模范村、模范读报组、模范秧歌队等,从个人模范陆续发展到集体模范[2]。正如李富春所言:“千千万万的人民事业,是需要很多人民中的积极分子去领导的。所以,从广大群众中生长起来,真正合乎标准的英雄与模范,是‘多多益善’的。”[3]

二、中国共产党革命事业的现实需要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事业,不仅需要发动千百万劳苦民众投身和参与进来,而且需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为革命和生产事业作出最大的贡献。在艰苦的战争年代,劳动模范是战争和生产的催化剂。中国共产党大力树立劳动模范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事业。

毛泽东曾强调:“任何工作任务,如果没有一般的普遍的号召,就不能动员广大的群众行动起来。”[4]897采用发动群众、组织起来、典型引路等方式将广大群众动员起来,开展生产劳动,为革命和建设作贡献,是中国共产党一贯的做法。政治、军事工作如此,经济工作也是如此。

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江西省第一次工农兵苏维埃大会财政与经济的决议案》中就认识到:“鼓励农民群众努力耕种,加种杂粮,来充裕粮食,要用革命竞赛及各种奖励方法,去提高生产,更要从政治上去宣传发展革命战争的意义和关系,使广大的农民群众由政治的认识而努力生产……这是各级政府主要的责任。”[5]

抗战时期,为了更好地齐民心、聚民力,共同渡过陕甘宁边区的困难处境,中国共产党曾在延安召开生产动员大会,毛泽东在动员大会上发表讲话说,在目前严重的困难面前,“饿死呢?解散呢?还是自己动手呢?饿死是没有一个人赞成的,解散也是没有一个人赞成的,还是自己动手吧!”[6]动员会激发了群众的热情,根据地军民都积极投入到生产建设中来,并且涌现出了大量生产和劳动模范。

对于这些劳动模范在革命和生产中的重要作用,毛泽东这样总结:“你们开了会,总结了经验,大家欢迎你们,尊敬你们。你们有三种长处,起了三个作用。第一个,带头作用。这就是因为你们特别努力,有许多创造,你们的工作成了一般人的模范,提高了工作标准,引起大家向你们学习。第二个,骨干作用。你们的大多数现在还不是干部,但是你们已经是群众中的骨干,群众中的核心,有了你们,工作就好推动了。到将来你们可能成为干部,你们现在是干部的后备军。第三个,桥梁作用。你们是上面领导人员和下面广大群众之间的桥梁,群众的意见经过你们传上来,上面的意见经过你们传下去。”[4]1014

可见,劳动模范在革命和生产中所具有的带头、骨干和桥梁作用,是促使中国共产党树立大批劳动模范、开展劳动模范运动的又一个重要原因。具体说来:

首先,劳动模范具有带头作用。当时中国共产党所理解的这一作用是,在生产建设和各项工作中,劳动英雄和模范工作者创造了超过一般人的劳动标准和工作标准,影响和推动其他群众向他们学习,向他们看齐,把高的标准逐渐普及,把低的标准逐渐提高,能使生产和工作不断进步。

其次,劳动模范具有骨干作用。劳动英雄和模范工作者真正是从群众实际锻炼中成长出来的,并在事实上证明是群众中的优秀分子,因而享有较高的威信,能够成为团结群众的核心。他们不但在生产和工作中起带头作用,同时又在群众中起骨干作用。劳动模范去推动群众,组织群众和领导群众,把各种为群众的工作组发展起来,在这些工作中又从群众中培养出积极分子,“积极分子的不断涌现,生产和各项工作就不断的进步,这些积极分子就成为我们新民主主义建设干部的无穷的后备的源泉”[7]759。

最后,劳动模范还具有桥梁作用。在中国共产党看来,劳动模范的桥梁作用就是指他们是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的桥梁。劳动模范来自群众,散布在国家的各个角落和各个部门,他们和广大群众结合着,“是从群众中产生又为群众直接推拥出来的人物,他们从精神上联系着群众”[8],但他们不是普通的群众,而是群众中的积极分子,党和政府可以经过他们,把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在群众中宣传和落实。“他们到延安开会,就把群众的意见带上来,他们回去开会,就把领导上的意见传下去,使党和群众进一步结合起来。”[7]760

当然,要充分发挥劳动英雄和模范工作者的桥梁作用,就必须正确处理好领导人员、劳动英雄和模范工作者以及广大群众三方面的关系。在这方面,当时中国共产党也有明确的认识,并强调指出:劳动模范不仅要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去影响群众,而且同领导人之间也要互相帮助,互相监督,共同前进。

三、中国共产党树立新民主主义新道德的必然要求及其途径

由于长时间封建阶级的剥削和压迫,受封建思想毒害,广大劳动群众中普遍存在着“劳动下贱”和“穷是命里注定”等不正确、宿命的想法。这种思想所造成的后果,就是在劳动和工作中不能积极主动,对自己能创造一切的劳动力失去了信心,认为穷人天生就是穷命,一辈子也不会抬头,虽然终生辛苦,最后还是吃不饱穿不暖。

这些思想的产生,在封建社会中有其必然性,但在中国共产党看来,在广大根据地,封建剥削制度被基本打垮之后,封建剥削阶级思想就必须予以纠正。必须教育群众认识到,世界是劳动创造的,是属于人民的,在共产党领导下,广大劳动人民的劳动是为了自己,而不再是为了地主、资本家。为此,中国共产党大力号召转变劳动观念,树立新的社会风尚。

1934年,刘少奇在《用新的态度对待新的劳动》一文中明确指出:“国有企业与合作社企业中的工人、职员们!你们该记着,你们现在再不是为地主资本家而劳动了,而是为工人阶级自己、为人类的最后解放而劳动着。这种劳动性质的变换,是我国历史未曾有过的最大变换,你们应该用新的态度来对待新的劳动。”[9]

纠正“劳动下贱”为“劳动光荣”,“穷是命里注定”为“劳动致富”,这种劳动观念的转变,称得上是一场思想上的革命,它有助于增强劳动群众的团结和进步,鼓舞他们的生产热情和工作热情,从而使努力生产蔚然成风。评选和宣传劳动模范,正是树立劳动光荣、热爱劳动风气的最佳手段。中国共产党通过把劳动模范树立为榜样,开展劳动模范运动,表扬奖励劳动模范,使他们得到很高的荣誉,成为人人羡慕的英雄。正如《陕甘宁边区第一届劳动英雄大会宣言》中所说:“在旧社会里,咱们受苦人是被人看做牛马的,可是现在劳动却变得光荣了。自从共产党领导咱们闹革命、打日本、发展生产,咱们才翻了身,不受人压迫,还做到丰衣足食,有食有穿,现在又当上了劳动英雄处处受人尊敬。”[10]

劳动模范赵占魁的例子就很典型。1942年9月11日《解放日报》在《向模范工人赵占魁学习》的社论中列举了他的优秀品质,称赞他的劳动态度值得广大民众学习。事实表明,开展学习赵占魁运动,不仅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也确实帮助职工们改变了劳动态度,提高了广大职工的阶级觉悟,使他们树立了为革命而工作的思想。许多工人对于自己的工厂有了正确的认识,能够自觉地来爱护自己的工厂,开始有了工厂主人的责任感,对工作也安心了,对劳动纪律也自觉地遵守。

中国共产党树立劳动模范与社会风气改良的关系,还比较典型地体现在对所谓“二流子”的改造上。例如,陕甘宁边区盐池的刘海生,过去是个“二流子”,“没吃没喝,老婆也要离婚”,经过政府的教育和广大群众的帮助转变之后,结果“努力生产,到现在已经有九个牲口,打了二十多石粮食,1943年被选举为参加劳动英雄大会的劳动英雄,并且帮助两个二流子转变过来”[11]。

由此可见,改变社会风气、树立新的劳动观念既是中国共产党开展劳动模范运动的需要,反过来,通过树立劳动模范、宣传劳动模范、学习劳动模范的活动,在加快生产和促进发展的同时,也教育和改造了群众,进一步促使其劳动观念发生深刻转变,从而逐渐形成新的社会风尚。

四、苏联经验的启发作用

中国共产党树立劳动模范的做法,还来自于苏联经验的积极启发。正如埃德加斯诺在《西行漫记》中所说,“在过去十多年中,在中国人他们关于国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问题的想法上,俄国肯定的而且明显的起着支配性的影响”[12]。按照俄国革命经验组建的中国共产党,在建党之初就提出了自己的纲领,表示要走俄国人的路,在中国“实行社会革命”,“承认苏维埃管理制度,把工、农和士兵组织起来”[13]。同样,在树立、学习劳动模范运动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也自觉学习了苏联的经验。

对此,美国学者马克·赛尔登在其著作《革命中的中国:延安道路》中有如下论述:如果说长期的发展有赖于农民的积极主动性和社区的共同行动,那么,必须给以实际的鼓励与刺激。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之一是利用英雄来充当带头人和模范。中国古代的孝道有学习榜样的传统,苏联的斯达汉诺夫运动以学习英雄人物的方式来展开,中国共产党在这两者的基础上有所创造,在边区掀起了学习劳动英雄的运动。这一运动在1943年的大生产运动高潮中应运而生。

马克·赛尔登所说的斯达汉诺夫运动是苏联社会主义劳动竞赛的具体形式之一,即在苏联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开展的、运用新技术和改善劳动组织以迅速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群众运动。顿巴斯矿工斯达汉诺夫在中央伊尔明诺矿井采用新的采煤方法,斯达汉诺夫的创举,在苏联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等各个生产部门中广泛引起增加产量、打破旧定额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作为一次全国性的、规模空前的先进经验交流会,由数名著名的斯达汉诺夫者介绍经验,并及时把斯达汉诺夫运动的经验推广到各行各业中去。这次会议对于广泛、深入开展斯达汉诺夫运动,普遍提高劳动生产率,起了重要作用。

列宁对组织竞赛十分重视,他曾在《怎样组织竞赛》一文中明确指出:“现在当社会主义政府执政时,我们的任务就是组织竞赛。”[14]斯大林则继承了列宁组织竞赛的思想,并给社会主义竞赛下定义为:“社会主义竞赛是在千百万劳动群众最大积极性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的共产主义方法。”[15]斯达汉诺夫运动出现以后,以斯大林为首的联共(布)中央给予了热情的支持。

1942年4月,毛泽东在《关于整顿三风》一文中也提到了斯达汉诺夫运动。他认为对于“积极热心而又正确的,平常的,落后的”这三种不同表现的人,不能平均看待。“在干部中间实行平均主义是不好的,平均主义是使积极分子、平常分子向落后分子看齐。正确的做法是使落后分子、平常分子向积极前进分子看齐,要使落后的、思想意识和行动比较差的、不正确的同志向正确的积极的同志看齐,使平常状态的同志向积极的同志看齐。苏联提倡学习斯达汉诺夫就是因为他积极,要使别人向他看齐。中国的革命建设要采取这样的态度,号召所有的人向积极分子看齐。”[4]419

应该说,中国共产党发动的劳动模范运动,无论在发动的形式和方法上,还是在内容上都一定程度上借鉴了苏联斯达汉诺夫运动的经验,都是在某一领域发现一个比较突出的带头人,将其树立为模范,然后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宣传和组织,号召广大群众向他学习、向他看齐、同他竞赛,以赶超劳动英雄和先进模范为目标。这种工作方式逐渐从生产领域扩展到军队、政府机构等各个领域。

因此,学习和效仿苏联经验,特别是苏联斯达汉诺夫运动的经验,无疑也是中国共产党开展劳动模范运动的动因之一。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是一个密切联系群众的政党,树立劳动模范就是一个典型的措施。民主革命时期,树立劳动模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和壮大。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树立劳动模范这一举措也逐渐被制度化、规范化了。对于中国共产党树立劳动模范的原因,特别是在民主革命时期树立劳动模范的历史和原委,学术界还没有一个系统和明确的分析,所以对于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树立劳动模范的原因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也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1]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M].北京:中国共产党党史出版社,1991:36.

[2]西北五省区编纂领导小组,中央档案馆.陕甘宁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M].北京:中国共产党党史资料出版社, 1990:153.

[3]晋察冀新华书店.怎样开展劳动模范运动[M].北京:国家图书馆新善本,1945:11.

[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江西省档案馆,中国共产党江西省委党史教研室.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G].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 578.

[6]陕西省档案馆.陕甘宁边区政府大事记[M].北京:档案出版社,1991:30.

[7]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编写组,陕西省档案馆.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G].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

[8]林伯渠.陕甘宁边区民主政治的新阶段[N].解放日报, 1944-12-08(1).

[9]刘少奇.刘少奇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20.

[10]陕甘宁边区第一届劳动英雄大会宣言[N].解放日报, 1943-12-17(1).

[11]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国职工运动史研究室.中国工会历史文献[M].北京:工人出版社,1959:244.

[12]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M].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2002:300.

[13]中央档案馆.中国共产党中央文件选集[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3.

[14]列宁.列宁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75.

[15]斯大林.斯大林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98.

D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9476(2010)04-0076-04

2010-04-09

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思政课实践性教学环节理论与实践探析”(2009-GH-152)的阶段性成果。

孙洋波(1982-),女,山东青岛人,助教,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共党史。

猜你喜欢
模范中国共产党劳动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从平江起义走来的模范红十二团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模范邨
——给祖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