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芳
我们在做成语题的时候,常常从成语本身的角度思考使用恰当与否,常见的成语题错误有:望词生义、褒贬误用、谦敬不当、对象错位等。其实,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如果还能从成语所处的语言环境来推敲,思考成语在句中是否符合语义、是否合乎语法、是否构成语病,有时候解决问题会更有效、更便捷、更轻松。
首先,思考成语在句中是否符合语意。一个具体的语言环境需要一个怎样的成语来表情达意,具有一定的指向性和暗示性,如果成语和句中的这个指向性和暗示性相冲突,就说明这个成语不合语意。比如:
●在演讲比赛中,他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但所讲内容与事先定下的主旨并不相关,显得小题大做,榜上无名也就理所当然了。
(“但所讲内容与事先定下的主旨并不相关”暗示“显得”后面表达的是毫不相干的意思,“小题大做”用在这里显然不合语意,可用“风马牛不相及”、“驴唇不对马嘴”等。)
●这次来美国参加国际会议,要积极参加活动,既能向各国的同行学习,又能走马观花地感受美国的生活。
(“这次来美国参加国际会议,要积极参加活动”,可见句意是可以具体感受美国的生活,显然 “走马观花”的使用是不当的。)
●企业的“老总”常常会面临这样一种尴尬:两种策划的捉刀人针锋相对,用了其中一个策划,就可能伤及另一个策划提出者的自尊和积极性。
(“用了其中一个策划,就可能伤及另一个策划提出者的自尊和积极性”,说明两个策划提出者都很自尊上进及易受打击,而不是说他们的策划观点尖锐地对立,“针锋相对”用在这里自然不当。)
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分析成语所在句子的意思,就可以推断这个句子需要一个什么含义的成语来表情达意才顺畅连贯,如果所用成语违背了句意,显然是不合语境的。
其次,思考成语在句中是否合乎语法。语法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点困难,但学生应该有能力找出一个句子的主谓宾,懂得联合和偏正两种基本的短语类型。借助语法,找出句子的主干,及成语在句中充当的句子成分,看成语使用恰当与否。比如:
●上清寺是最具传奇色彩的地方,周公馆、桂园、人民大礼堂、三峡博物馆……,举手投足间都可以窥见历史的遗踪和时代的发展。
(“举手投足间都可以窥见历史的遗踪和时代的发展”的主语应该是人,而前面所列举的却是地方,可见语法上讲是不通的,这里实际应表达的“处处、到处”的意思,而不是毫不费力之意。)
●“梅兰芳”走进日本动漫,在应用现代手段开发中国传统文化资源方面,日本同行已风行一时,国内原创动漫业界更应有所作为。
(“日本同行”是主语,“风行一时”是谓语,显然语法上是不通的,“风行一时”的主语应该是前面介词的宾语“应用现代手段开发中国传统文化资源”。)
●一场春雨过后,山上的梅花竞相开发,金黄的、粉红的、雪白的,老枝横虬,暗香浮动,真让人感到如花似锦、春意盎然。
(谓语部分“真让人感到如花似锦、春意盎然”,主语“山上的梅花”承前省,“梅花如花”,本体喻体同类事物,显然不当。)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我们有时候即使把成语的意思写在卷面上也不一定能把题目做对。为什么呢?高考是思维的高考,成语是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成语,不是孤立的存在。从语法的角度,通过分析句子的主干,有时能一下切中要害,快速有效地做对题目,不致思维混乱,捉摸不透,胡选乱猜。
第三,思考成语在句中是否构成语病。常见的语病类型,想必大家都很清楚,借助这个知识,从语病的角度看成语使用是否恰当,驾轻就熟,简单便捷。例如:
●近年来,在种种灾难面前,各级政府防患未然,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力争把人民的生命财产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力争把人民的生命财产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可见灾害已经发生,“未然”是指灾害尚未发生,显然犯了前后矛盾的语病。一些成语在使用过程中会与句子其他部分表达的语意相矛盾,那么成语应用显然是不恰当的。)
●被动挨打的尴尬,疲于奔命的惊险,猝不及防的惊喜,绝处逢生的狂欢,让上海申花在中超联赛首场就经历了“最长的一天”。
(“猝不及防”修饰限制“惊喜”,防备惊喜,当然不合逻辑。)
●白居易在为官时很注意接近民众,不管是乡间农妇还是下里巴人,他都能谈得来,从他们那里得到了很多创作素材。
(乡村农妇是民众,“下里巴人”是通俗文艺,可见犯了并列不当的语病。)
高考是思维的高考,是有形无迹的。如果我们既能从成语本身的角度思考,又能有意识地从成语所在的语言环境推敲的话,无疑为我们做这类题目插上了一对有力的隐形翅膀,飞起来自然就会轻松自如,直上云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