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志红
语文科是语言学科,同时也是思维学科。在语文教学中,对语言和思维同等重视,是众多国家的现状,也是世界性的趋势。语文教学中语言与思维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天然关系,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语言的内核,实施语言教学,其本质就是一种思维的教学,是发展对学生语文思维的敏捷与流畅、开放与深刻的思维品质的教学,语文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就语文教学而言,文本阅读中如何进行语言品味是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要想对文本的重点语句和语段进行语言欣赏和文章理解,必须把语言素养落实到语言与思维的结合点上,引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文本语言是有温度、有质地的载体,要想唤醒学生的求知欲,就要准确把握语言的纹路,去解读文本语言的精髓。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是一首描绘农村生活的小词,作者以清新淳朴的语言白描了秀丽的风光和恬静的生活,给读者描绘了一幅栩栩如生、有生有色的农村风俗画。可是,对于初读者来说,要想真正读进丰富的意境之中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此时教师可以在帮助学生品味语言的时候和学生一起欣赏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情趣,特别是紧紧扣住一个“醉”字进行精心点拨,提问学生“谁醉了”、“因何而醉”。在反复咀嚼与讨论之中,先是读一读吴地方言的温软婉媚,感受“相媚好”的亲热之味;再是说一说老两口的“画”中之话,体会一家人的安宁生活;三是想一想恬静的乡村美景,领悟人与自然的和谐相融。课堂上寻言入文,缘意入境,情趣相生,充分尊重学生的体验与理解,享受到词作生动形象而美感如画的韵味。
文本语言是给读者提供的一种信息符号,而语言的本质是栖居在大地之上的文化符号。既然作者把自己的生活与情感、思想与灵魂都融化在了这些符号之中,那么,语文教学就要去寻访其中的人性光辉和文化精神。这是一个深入浅出、因势利导的过程,语文老师既要在钻研教材时“深入”,又要在教学过程中“浅出”。“深入”教材的重点、难点和疑点,把握作品的行文特点和生命气息,找出心灵的感觉,然后由表及里、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和由感性到理性地进行形象生动又通俗易懂的“浅出”教学,巧妙抓住切入点,造成学生认知冲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期待,在期待中探究,在探究中感悟。
语文教学要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就要从“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入手,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冲动,在良好的对话交流氛围中促进思维活动向纵深发展。
对话教学不是一个人向另一个人灌输思想的行为,也不是对话者之间简单的消费思想的行为,更不是那些随意发挥无中生有莫名衍生的行为。语文教学的对话,是一种联合作者、作品与读者之间进行开放的进步的有益的思考行动。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诗歌教学尤其需要体味语言的凝练、节奏的和谐及韵味的深远。怎样才能让学生去领悟诗歌语言的魅力,让学生在语境之中入情入境和动容动情呢?一个重要的方法是,先展开诗歌的“画意”,再体悟诗歌的“诗情”,使诗歌教学走向“诗情画意”。我们的诗歌教学,就是要通过适当的语言文字,来加以丰富的想象,进而理解作者的情调,明悟诗歌的直觉。想象的过程是一种思维的过程,它抓住诗歌的意象实现思维构想,一方面进行再现性想象,把客观事物的原貌尽可能地呈现出来;一方面进行再造性想象,感知与此相关的人物与事件,从意象走向意境,完成一个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透视与裂变的过程。李白的《将进酒》,是一首诗情勃发、诗意豪放的名篇,全诗围绕着“劝酒”的线索述说作者人生短暂、千金散尽、饮歌作乐之间“该喝就喝”的洒脱与狂放,随处可感作者对酒当歌的奔放激情。然而,教学之中会发现,诗歌之中既有“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的迷茫悲凉,也有“人生得意需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豪迈豁达,还有“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超然自信和“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的人生况味,诗歌在诗人跌宕起伏、纵横捭阖的气势中抒发着哀而不伤、悲而能壮的豪气人生。欣赏这首诗,可以抓住一系列的诗歌意象去感受气象万千、激流奔涌的酣畅笔墨,再现曲折奔放、嗟叹浪漫的人物形象。
要想释放课堂的活力与激情,就要带着自己的生活体验去理解和欣赏作品。尽管我们与作品之间有着时代与文化背景的不同,与作者的人生经历和思想境界相去甚远,但只有找到对话思维的根,从原点上不断进行有深度的追问,就会领略到语文思维之美和作品境界之美。
语文思维的发生与发展随着个体的差异而不同,当学生们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逐步形成一种习惯的思想、认识与个性特征的时候,就会呈现出一种思维的品质。这种品质主要表现为一种认识思维的深刻性,可以用具体、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审美的表达,充分反映审美体验基础之上的独到的见解,从文本的语言意味之中完成一种鉴别与创造的思维过程。
思维品质设计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个性解读的把握尺度问题。我们强调每一篇作品都是作者思想深处的语言表达,是一种思想的艺术和艺术的思想。可是,我们在解读作品的时候,为了追求一种自由灵动的思维空间,激活审美阅读的思维情绪,常常以多元解读的方式来替代作品根本的价值主旨。有教师在教学《祝福》的时候,围绕祥林嫂的悲剧根源展开来讨论,有的学生认为祥林嫂的行为是一种奴性的表现,她到鲁四老爷家打工,帮地主干活,是心甘情愿承受封建地主阶级的剥削;有的学生认为她再嫁时出格的表现也是封建意识在作怪,受到了好女不嫁二夫的贞洁观念的影响;还有的学生认为她自身的迷信导致了她人生的悲剧。诸如此类的解读反映出学生阅读理解上的浅薄和思想意识上的偏差,如果只是一味地肯定学生的多元意见而不加以正确的启发和引导,就会丧失文本的思想意义,培养一种错误的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
语文思维的品质,说到底是一种自我的阅读通道和悟觉体现。它反映出思维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能抓住文本的本质与规律深刻思考问题,解释内涵的典型意义。比如,对文本的写作艺术、思想价值和文化意蕴的理解程度,对人物形象的描写手法、个性特征和社会意义的概括程度,对语文反映生活、揭示人生和直面社会的驾驭程度。
哪里有语文,哪里就有语文思维。语文教学需要激发学生的生命快感,就要让每一堂语文课在亲近文字、解读文本和熏陶文化的过程中燃烧阅读的欲望,开启思维的大脑,澄明心灵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