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波宏,季正松
(镇江高等专科学校人文科学系,江苏镇江 212003)
深入研究人文教育的本质与规律,构建全方位高校人文教育体系
许波宏,季正松
(镇江高等专科学校人文科学系,江苏镇江 212003)
人文教育的实质是人性教育,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特征表现为价值理性。人文教育规律表现为:教学过程的引导性;学习过程的探索性;学习方法的内省性、体验性;实践活动的必要性;教育形式的多样性。要提高人文教育的效果,必须精选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育具有人文精神和素质的教师队伍,构建“一个渠道,两方渗透,三项活动,四种氛围”的全方位人文教育体系。
人文教育本质;人文教育规律;人文教育体系
加强高校人文教育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高校普遍开展了人文教育并取得了长足进展。然而,由于人们对人文教育的本质和规律普遍认识不足,高校人文教育存在许多突出问题。如:人文教育中的形式主义比较严重,片面追求课时量,忽视教育教学的改革及其效果和目的;把人文教育局限于人文课程教学,片面依赖于人文课程的开设,忽视了人文教育的其他形式的作用,没有形成人文教育体系和合力;把人文课程的教学等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重视人文知识的传授,忽视了人文精神的培养;教学内容上重点不明确,对人性、人品教育重视不够,忽略了审美教育、励志教育;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严重脱离学生的实际,成为空洞、乏味的说教,加上传统的教学方法和落后的教学手段,学生没有兴趣,教学效果较差。目前大学生中的不良现象诸如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缺少责任感、早恋、目无师长,尤其是近年来发生在大学生中日益增多的恶性案件,无疑为薄弱的人文教育敲响了警钟。深刻认识人文教育的本质和规律,改革现行的人文教育的内容与方法,重构人文教育的体系,是高校有效开展人文教育的当务之急。
长期以来,人们对人文教育的内涵及其本质认识模糊,甚至存在严重的歧义,一定程度上妨碍了人文教育的有效开展。所谓人文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进行人文科学知识的教育,以提升其人性境界、塑造理想人格、实现自身及社会价值,其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1]。人文教育的过程既是人文科学知识的传授过程,又是人文精神的培养过程,人文知识的传授是手段,人文精神的培养是目的[2]。人文科学知识包含在人文科学之中。人文科学原指同人类利益有关的学问,其狭义指对拉丁文、希腊文、古典文学的研究,广义的人文科学涵盖哲学、经济学、政治学、史学、法学、文艺学、伦理学、语言学等学科,其核心学科主要包括文、史、哲、艺等,它们是大学人文教育的主要内容。
不同的人文学科具有不同的研究对象和不同的教育意义,正如台湾学者杜维明先生所说:文学的真实情感、历史的集体记忆、哲学的睿智和宗教的终极关怀都是紧扣人的存在、人的生存条件和意义等方面展开的学术领域。这一学术领域的成果,特别是其中的文化经典,无疑是关于人的教育的难得教材。哲学探讨世界观、人生观,深刻揭示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文学通过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性;历史真实纪录人类社会发展的事实;艺术则提升人们的审美情趣和修养。因此,人文学科对人的心灵的震撼,对人的批判精神的形成,对人性的提升与人格的塑造,影响最为直接也最为深远。人文教育是大学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就教育而言,始终是人的教育,人的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教育一旦离开了人,离开了人的灵魂或人的精神,严格说来就不成其为教育。一个没有灵魂和精神的人,对其进行专业教育是徒劳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在他的《自传注释》中形象地指出:只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人文教育是相对于科学教育的特定的概念,简单地说,人文教育是精神、灵魂的塑造,科学教育是专业教育、工具教育,科学教育求真,人文教育求善,两者不可分割。总之,高质量的人文教育不仅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构建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的手段,也是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振奋民族精神的必然要求。
人文教育的有效性建立在对人文学科的特点、人文教育的规律深刻认识的基础上。把握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 (包括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特点与区别,对于认识人文教育的规律,增强人文教育的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人文教育的特征表现为价值理性,科学教育则表现为工具理性。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现象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和规律,其研究对象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研究结果具有确定性。这就决定了科学教育的真理性、工具性,科学教育的宗旨是求真,教学的直接目的是认识客观真理、掌握知识体系及其应用技能,教师的主导作用和传授功能明显,传统的考试方式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有效方式。人文科学是以人类的精神世界及其产物——精神文化作为对象的科学,主要研究人的观念、精神、情感和价值等现象,具有主观自为性和个别性,不具备重复性;研究结果具有主观性、不确定性,具体表现为时代性、阶级性和个体差异性。不同阶级、不同时代的人对人文现象的研究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同时代、同一阶级的人因个体的世界观、价值观以思维方式和能力、知识基础的差异,其结论也不尽相同;个体差异还表现在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人文现象研究也可得出不同的结论,且具有合理性,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人文学科的研究对象和结论的主观性、不确定性等特征决定了人文教育的主观价值性,即人文教育宗旨是求善,教学的目的恰恰不在于掌握人文知识本身,更不具有工具性目的,而在于提高受教育者的人文精神,改变其价值观。如同人文科学想要求得自身的生存就必须关心价值一样,人文教育要取得成效,就必须把人文精神的涵养和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作为教育的目标。人文教育的价值理性特征决定了人文教育规律的特殊性。
第一,教学过程的引导性。人文教育的宗旨是培养人文精神,教学目的是通过主体自觉接受人文知识并内化为人文精神。主体的主观意识和能动性在转化过程中起关键作用。教学中必须激发主体的能动性才能达到教育目的。生硬的灌输只能引起学生的厌倦和反感,学生往往通过死记硬背的方法应付考试,不能达到教学目的。引导、启发是人文课程的有效教学方法。正确的引导、启发才能激发主体学习人文知识的兴趣,自觉接受并内化为人文精神。教师不仅要传授人文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掌握引导的艺术,善于引导学生自觉学习,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学习过程的探索性。人文科学的主观性、不确定性特点决定了人文知识学习的探索性。其一,由于人文科学研究结果本身具有不确定性,不是唯一性的真理,需要不断探索;其二,不同时代,人文科学知识所表达的价值意义不同,从而需要不断探索,挖掘其价值的时代含义;其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主观体验和认识具有多样性,对人文知识的理解具有多样性,只有主体的探索才能获得深刻的理解;其四,人文科学知识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而是人文教育的手段,这就决定了人文知识的学习不是一个机械记忆的过程,而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在探索中人文精神得到升华。
第三,学习方法的内省性、体验性。人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获得人文精神的升华。任何人文知识只有通过主体的内省、体验才能对主体精神发生作用,被主体接受内化为人文精神。因此,人文知识的学习过程不是被动接受人文知识的过程,更不是死记硬背的过程,而是一个理解、感悟和探索的过程,是主体的自觉活动过程;离开了个体的自觉感悟、内省的探索活动,孤立、静止的人文知识的传授则毫无意义。
第四,实践活动的必要性。一般来说,任何学科都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然而没有任何学科像人文科学那样需要实践。脱离学生实际的人文知识是僵死的知识,既不具有工具作用,也不具有人文价值;既不能被学生接受,也不能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更不能得到人文精神的升华。人文教育不仅是理论教学的过程,更是一个与实际相结合的过程,更强调在实践中学习、体验和升华。人文知识理论与学生客观实际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具有必要性,离开了实践,人文教育就成了花拳绣腿、形式主义,就失去了内化为人文精神的客观基础。
第五,教育形式的多样性。人文教育的目的决定了人文教育的开放性和教育形式的多样性。课堂教学只是人文教育的方式之一,而人文环境的熏陶、人文社会实践活动等都是人文教育不可缺少且无法替代的形式。对于人文教育来说,潜移默化的熏陶比空洞的说教对价值观的改变和品性提高更有效。人文教育效果的检验方式具有主观性和多样性。人文教育开放性特征决定了人文教育的系统性规律,单一的课堂教学其作用是有限的,必须构建全方位的人文教育体系,形成人文教育的合力。
第一,开设必要的人文课程是高校开展人文教育的“主渠道”。人文课程必须进入各专业教学计划。通过人文课程的开设,传授人文知识,正确引导学生体验、感悟人生的经历、目标和价值。通过人文知识的学习,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全面正确理解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包容的意义,从而明确人生的意义,人对社会所担负的责任,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增强爱心和奉献精神[3]。
人文课程的开设,要精选教学内容,突出人文教育的重点。要坚持以人为本,从人的生存与发展的角度精选人文教学内容。要有选择地指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具有代表意义的优秀文学、哲学、史学、艺术作品,从浩瀚的人文知识的海洋中汲取精华,提高文学修养,陶冶情操,树立正直、高雅、善良、真诚的品格。
要加强教师人文修养,打造一支具有较高人文知识素养和人文精神的教师队伍。教师的人文知识水平和素质直接影响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教育者自身的品性学识、举止言谈、性格志趣、气质修养以及人格魅力等,对学生有着巨大的影响力[4]。
要改革人文教学的方法、手段,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人文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文精神,主体自身的感悟、内省、体验在教育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学方法、手段必须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能动性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中华教育艺术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李燕杰教授在接受《小康》记者采访时指出,大学生产生和保持对人文知识主动索取的学习意识才是人文教育所要取得的理想状态。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要与学生自身的实际相结合,要有时代感和现实感,脱离实际的空洞说教必然导致学生的厌恶和反感;教学手段现代的现代化,增加形象化教学,扩大信息量,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应避免一言堂,要与学生交流,组织学生讨论,指导学生探索,活跃课堂气氛,把严肃的课堂教学变成学生自主探索和自我提升的过程;考试形式要多样化,以开卷、论文、感想等形式为主,结合实践考核和平时操行考核,把考核由人文知识的记忆变成促进学生人文精神提升的过程。
第二,把人文教育渗透到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中去。“两方渗透”是高校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5]。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体系本身就包含了哲学、历史、道德修养等人文科学内容,是进行人文教育的重要渠道。应当从培养人文精神的角度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寓人文教育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既能丰富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又能提高其教学效果。加强其他学科中人文教育的渗透,一方面其他学科本身都包涵人文教育的知识点,另一方面,其他学科也需要人文精神的支撑。人才培养质量不仅反映在专业教育上,而且反映在人文素质上。高尚的道德品质,正确的人生态度,积极进取的创造精神,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人际交往中的宽容与合作精神,都需要通过人文素质教育来实现。人文素质教育与科学技术教育有机地协调统一起来,不仅能提高科学知识的品位,使之得到人文精神的有力支持,而且可以使人文精神得到充实,两者都能得到提升[6]。
第三,把人文教育寓于大学生的课外社团活动、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和专业实习活动等“三类活动”之中。其一,在实践中学习、感悟、体验是人文教育的重要形式。社团活动是大学生课外的主要活动,也是人文教育的第二课堂。有意识地组织好具有人文教育意义的社团活动,如文艺演出、读书会、演讲、辩论、社区服务等活动,对培养人文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二,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深入社会,深入生活,亲身感知和体验人文精神也是人文教育的重要形式。从某种意义上说,来自社会实践的人文素质教育,其深刻性、丰富性和持久性是校园所无法比拟的。帮助学生利用寒暑假时间开展以人文教育为中心的主题活动,精心设计,周密布置,认真总结,在实践中学习,通过实践感悟人文精神。其三,专业实习、培训则是大学生真正接触社会、体验人生、价值判断的重要场所,也是进行人文教育的好时机,如培养爱岗敬业、尊重别人、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等品性。这一阶段的人文教育对其人文素养、人文精神的形成以及今后走上社会都有重要影响。
第四,努力营造人文教育的“四种氛围”。其一,校园人文环境和氛围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熏陶和养成具有其他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营造温馨、醒目的人文语言环境,如标语、报刊、网络语言文字都会对学生形成良好的视觉冲击,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7]。其二,营造高雅的艺术氛围,包括美术、音乐、雕塑、校园建筑等,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蔡元培先生甚至主张用美育代宗教,以纯粹的美育陶冶人的感情,培养高尚的情操,把德、智、体、美并列为“四育”,倡导音乐、绘画、书画等艺术活动。其三,营造充满人文气息的校风,包括教风、学风、管理作风,保持教职员工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和较高的人文素质,让学生处处感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其四,营造人文学术氛围,开展人文科学系列讲座和报告,拓展人文教育的深度。
[1]谢维营,郑莲香.高校人文教育的重点是人性教育[J].江西教育科研,2005(8):10-18.
[2]赵富春.建构主义视角下的高校人文教育[J].江苏高教,2010(1):88-90.
[3]范红.高校人文教育的路径研究[J].教育探索,2009(9)89-90.
[4]郭建平.浅析高校人文教育的缺失与创新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7):6-7.
[5]顾晓静.“两课”教学与人文素质教育的结合[J].江苏高教,2003(6):72-74.
[6]王海英.高校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J].文教资料,2010(13):164-166.
[7]李越红.论高校人文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5(3):89-90.
〔责任编辑:胡 菲〕
Thorough research on the essence and disciplines of human ity education to construct an omn i-directional system of human ity education at un iversity
XU Bo-hong,J I Zheng-song
(Humanity Science Department,Zhenjiang College,Zhenjiang 212003)
The essence of the humanity education is human nature education and the core of that is a self-restraint humanity spirit.The value rationality is characteristic of the humanity education.The disciplines of the humanity education include guidance in teaching process,exploration in learning process,introspection and experience in learningmethods,necessity in practical activities and diversification in teaching for ms.Teaching contentsmust be carefully selected to st imulate students'interest in learning and thus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humanity education. Moreover,an omni-directional system of humanities education requires cultivating a teaching team with humanity spirits and qualifications.
essence of humanity education;humanity education disciplines;humanity education system
G527
C
1008-8148(2010)03-0001-04
2010-06-07
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立项研究课题[苏教高(2009)27号]
许波宏(1963—),男,江苏如皋人,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理论和高职教育研究;季正松(1960—),男,江苏镇江人,教授,硕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