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想象与联想在古诗文教学中的作用

2010-08-15 00:49伍为民
中学语文 2010年21期
关键词:意蕴古诗文诗词

伍为民

说到诗词教学,首先看看古人鉴赏诗文的方法。中国古代文论中诗歌鉴赏强调“兴味”;孔子“诗可以兴”的见解,按宋人朱熹的解释即为“感发志意”,也就是说,读诗可以激发人的丰富的想象与联想,感受体味诗中的意蕴。南北朝的钟荣在他的《诗品序》中提出了“滋味说”,钟荣所谓“滋味说”,主要是指南北朝的五言诗言简意丰,可以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的特征。唐人司空图从阅读欣赏的角度指出,诗的高妙境界在于其 “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即在优秀的文学作品中,读者借自己的想象和体味,可以在有限的文学符号中得到无限的意蕴和旨趣。不难看出古人诗歌鉴赏时是非常注意想象的。

所谓“想象”是人脑对记忆的表象进行改造并创造新形象的过程。通过想象可以将文学符号和生活的感受串联起来,可开拓思路,提高思维能力,感悟作品中的“象外之象”,可以将作品中的意象“还原”。联想是我们平日常有的一种心理活动过程,例如从这件事想到那件事,从这个人想到那个人等等,这样的联想往往是自发的,有随意性。在文学鉴赏中产生的联想则有所不同,他有明确的方向,由此及彼的清晰过程,能反映事物间的内在联系。

在古诗文教学过程中,由于忽视了以学生为主的原则,忽视了文本与读者之间关系,想象与联想的作用没被充分重视。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以及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已是毋庸置疑了。德国接受美学理论家宜瑟尔指出,文学文本是一个不确定性“召唤结构”,它召唤读者在其可能范围内充分发挥在创造的才能。童庆炳在《文学理论教程》中指出“读者以自己的经验期待为基础,对作品的文本生命进行富于个性色彩的解读和填空,交流与对话。”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中古诗文鉴赏过程变成了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师在教学参考和诗词鉴赏辞典等教参资源帮助下理解的作品,这样学生成了“影子的影子”,因为学生鉴赏的作品并不是第一文本,而是第二、第三甚至第四文本。其次学生是在应试动机下鉴赏,直接影响了学生的“接受动机”,使学生处于一种抑郁的心理状态,他们往往难以进入艺术境界,难以真正体味作品的奥妙。

教师要使学生得到希望得到的东西就必须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的作用。那么,在古诗文教学中怎样才能发挥想象和联想的作用呢?

一是转变观念,转变程式化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鉴赏主体。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介绍作家作品,创作背景,其次是教学生读,再次是教师将自己的鉴赏结果按种种方式传授给学生。这种教学模式的结果是“一千个读者只有一个哈姆雷特”;学生几乎没有想象和联想的空间,也就很难有创造性的思维和个性化的理解。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课堂上教师只是鉴赏的引导者,教师的责任在于引导学生准确地把握作品内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鉴赏的主人。

二是抓住细节,合理想象,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诗词中的细节,往往因不起眼而被读者忽略。殊不知,文本的意义往往就有这些细节所构成。所以,在诗词鉴赏的过程中,我们要深入文本,读懂细节描写的意义和作用,批沙拣金,挖掘文本的内涵。例如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的“抚孤松而盘桓”一句中的“抚”字,如果不认真思考,就容易被忽略;引导学生联想或想象“抚”是很细腻的动作,充满了对孤松的爱意,自然想到作者以孤松自喻;此段三次写松三致其意,可谓极富深意;抚的情状是流连忘返,可以想象作者对田园风光的喜爱;由此我们不难发现作者的创作意图。

三是把握意象,合理想象诗人所构建的画面,进入诗歌意境。袁行霈先生说“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陆游《临安春雨初霁》“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一联,可以即将它分解为小楼、春雨、深巷、杏花四个意象。再想象这四个意象组成的画面:听了一夜的春雨,次日清晨又听到深巷叫卖杏花。自然联想到淡雅的春意油然而生,令人想起江南湿漉漉、绿幽幽、亮晶晶、香喷喷的春色,浓而淡,淡而又深,深而且远。但细品一下,诗人听了一夜的春雨,并未入眠。在这春夜里他为何事辗转反侧呢?那远远传来的如断如续的卖花声,又能给他一些什么样的愉悦和抚慰呢?不能。只有诗人一个人在清幽得空寂的春晨中独自惆怅。

四是通过想象,联想诗人角色,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阅读诗词时,学生为作品中的思想感情、理想愿望及人物命运遭际所深深打动,从而得到一种强烈的心理感应,于是爱作者之所爱,憎作者之所憎,想作者之所想。例如杜甫的《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联想伟大诗人杜甫,是一位毕生持有崇高志向(所谓“许身一何愚,自比稷与契”),而又始终未实现(所谓“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阔”)的悲剧人物,在诗人五十九载生命旅程当中,时时不忘“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即如何匡辅君主靖世安民。因之,在历史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蜀汉贤臣诸葛亮,便成为诗人终生推崇的楷模。在诗人许多怀古诗歌中,直接间接地,专题与旁及地称颂诸葛亮的篇章,不下十几首。特别是当他流浪四川期间,由于常和蜀汉的历史江山接触,更给诗人提供了凭吊前贤的便利与条件。于是他屡次寻访诸葛武侯各处祠堂,着意抚摩孔明庙前古老柏树。想象诗人独自寻来、独自流连、独自凭吊,所有的钦佩、悲伤混杂在一颗境遇坎坷的热心之中,就不难理解“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之后那个孤独彷徨的清瘦身影。

五是通过想象与联想进入诗词作品的活动场景,品味作者的立场观点。诗词中的场景往往是我们准确而全面的理解文本意蕴不可缺少的前提,鉴赏过程中如能进入诗词所描绘的场景,就不难读出“阻拒性”的诗歌语言的暗示,这无疑有助于对作品的深层理解。如白居易《琵琶行》引导学生根据文本想象送别场景。夜里,又是一片瑟瑟秋风,枫叶和荻花在风中摇曳,沙沙作响,色调黯淡,气象萧索;当主人下了马,客人登上船,举杯饯别时,却连助兴的音乐也没有。因为无乐,所以醉不成欢,分别本来触人愁怀,无乐就更使人感到心境悲惨。展现在面前的,只有那茫茫的江水,和水中那一轮孤独的明月倒影。这里把缺乏音乐点染得非常突出,为下文闻乐追寻做好了铺垫。“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正在感到无乐的孤寂时,忽然水面上传来琵琶的声音,不啻是空谷足音,于是主人不再上马归去,客人也不开船启行了,都为音乐所吸引,共同向那乐声追去。“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通过想象与联想进入白居易的活动场景,再联想诗人遭际来理解诗人写下那感慨深沉、动人心弦的名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河必曾相识!”这两句概括了同病相怜的心境,冷落、孤独,寂寞的心绪就水到渠成了。

六是联系诗人生平,想象诗人处境,发掘诗词深层意蕴,进行再创造。文学活动是对世界的某种模仿或再现,因此,作品的产生,作品的意义和作品的价值等问题都应联系到世界来加以说明。不了解李白所处的盛唐,不了解李白的生平,就无法理解李白的“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常醉不复醒”的意蕴,更无法理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人格独立。

可以说,诗词教学如果剥夺了学生想象与联想的空间,这种鉴赏过程的意义就会大打折扣。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但不论采取哪种样式,引导学生自主想象与联想都是必不可少的,这样才能切实提高课堂的有效性,不断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猜你喜欢
意蕴古诗文诗词
统编版教材中低年级古诗文创意写话策略
统编版教材中低年级古诗文创意写话策略
Radiomics of rectal cancer for predicting distant metastasis and overall survival
诵读经典古诗文的策略
论《红楼梦》的“错位”叙述及意蕴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宝钗扑蝶”意蕴新探
古诗文阅读备考指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