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石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骨科(130021)
牵扳法治疗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
王晶石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骨科(130021)
目的 对用牵、扳法治疗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 in the Adolescents)病人进行疗效分析,规范治疗方法,为今后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将诊断明确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青少年病人57例采用牵扳法为治疗方法,治疗后分析其临床疗效。结果 57例病人接受牵扳法治疗后,治愈16例占28.07%,显效30例占52.63%,有效8例占14.03%,无效3例占5.26%,总有效率为94.73%。结论 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经牵、扳法治疗后均能得到良好的临床疗效,表明牵扳法对解除突出组织对神经根或马尾的压迫、降低其张力有很好的作用。为临床保守治疗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提供了规范和标准,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青少年;腰间盘突出症;牵扳法
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率低,国内文献报道为0.65%~3.71%,国外文献报道为0.4%~6%[1],青少年正处于发育阶段,其发生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与成人有明显区别,临床上易延误诊断。在诊断上,体征、影像学改变比症状可靠;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率虽然很低,却是引起青少年下腰痛的重要原因。治疗上多先采用非手术治疗,如效果不佳,则应早期手术。手术治疗虽能够较完全地摘除突出的椎间盘,充分解除神经根的压迫,短期疗效好,由于常规手术影响了青少年腰椎的稳定性,远期疗效不满意。冯天有等[2]研究认为,手法治疗可利用腰椎管的可容性,通过建立代偿平衡,改善突出髓核与神经根的关系,解除神经根的压迫和有利于神经根水肿的消除,达到减轻或消除临床症状的目的,是普遍采用的可靠治疗方法。
牵、扳法是我院骨科在几十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经验中,运用中医正骨手法和现代医学知识,总结出的一种操作简便、疗效可靠、安全适用的手法[3],本研究通过观察牵扳法在治疗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分析,为临床保守治疗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提供科学依据。
1.1 一般资料 病历来源:本研究共57例,所选病例均为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2008~2009年间在我院门诊及住院病人,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4]。本组57例,男 46例,女 11例。年龄最小 16 岁,最大 25岁,平均 22.6 岁。
1.2 诊断标准 参照胡有谷主编《腰椎间盘突出症》[5]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制定如下标准:①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史。②腰痛,臀部及下肢放射痛,下肢痛呈典型的坐骨神经分布区域的疼痛,腹压增加时疼痛加重。③脊柱侧弯,腰椎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部活动受限。④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感觉过敏或迟钝,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趾背伸力减弱。⑤CT或MRI检查可显示腰椎椎间盘突出的部位与程度。无后纵韧带钙化及各种原因所致的椎管狭窄症等并发症,并能排除脊柱结核等其它骨性疾病患者。⑥中医症候(瘀血型):腰痛如刺,痛有定处,日轻夜重,证轻者俯仰不便,重者不能转侧,痛处拒按,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脉弦涩。
1.3 纳入标准 ①凡符合上述诊断标准的病例为首选病例。②年龄在16岁至25岁者。③愿意接受保守治疗者。
1.4 排除标准 ①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滑脱、腰椎管狭窄、腰椎结核、脊髓肿瘤等病变或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者。②不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者,未按规定治疗,无法判定疗效,或资料不全影响疗效或安全性判断者。
1.5 治疗方法
1.5.1 准备手法 运用按、压、滚手法,充分放松局部软组织。①按压法:术者以两手拇指掌面侧(指腹)自患者上背部沿脊柱两旁足太阳膀胱经的第二条经线,由上而下的按摩至腰骶部,连续3次。然后术者两手交叉,右手在上,左手在下,以手掌自患者第一胸椎开始沿棘突(即督脉)向下按压至腰骶部,左手于按压时稍向足侧用力,连续3次。②滚法:术者用手背或手背之掌指关节的突出部,沿患者足太阳膀胱经之两条经线,自上而下的滚动,至腰骶部时稍加用力,患侧滚至足跟部,反复3次。
1.5.2 治疗手法 运用牵、扳手法,以达治疗之效。
1.5.2.1 牵法 患者俯卧床上,术者立于患者足侧,以双手握住其双踝,患者双手拉住床头,使患者与床面约45度角用力牵伸,约1min,连续3次。
1.5.2.2 扳法 分俯卧扳法和侧卧扳两种,俯卧扳法又分为扳腿法和扳肩法,①俯卧扳腿法:术者一手按压患者第3、4腰椎,一手托对侧膝关节,使关节后伸至一定程度,双手同时相对交错用力。恰当时可听到弹响声,左右各做一次。②俯卧扳肩法:术者一手按压于患者第4、5腰椎处,一手扳起对侧肩部,双手同时交错用力,左右各做一次。③侧卧扳法:患者侧卧,健肢在下伸直,患肢在上屈曲,术者立于患者腹侧,屈双肘,一肘放于患者髂骨后外缘,一肘放于患者肩前(与肩平),相互交错用力,然后换体位,另侧再做一次。
1.5.3 整理手法 ①仰卧盘腰法:患者仰卧,屈膝屈髋,术者双手握其双膝,使贴近胸前,先左右旋转摇动,然后推动双膝,使腰髋膝过度屈曲,反复做数次,继之以左手固定患者右肩,右手向对侧下压双膝,扭转腰部,然后换右手压患者左肩,左手向相反方向下压双膝,重复1次。②侧卧盘腿法:患者侧卧,健肢在下伸直,患肢在上屈曲,术者站于患者腹侧,一手从患肢下绕过按于臀部,前臂托拢患者小腿,以腹部贴靠于患者膝前方,一手握膝上方,前后移动躯干,使患者骨盆产生推拉动作,带动腰椎的活动,然后使患者屈髋,使膝部贴胸,术者一手向下方推屈膝部,一手拢住臀部,以前臂托高患肢小腿,在内旋的动作下,使患肢伸直。然后术者以左手握患者膝部,右手握其踝部,运用徐缓加提的运动手法,使患肢作屈曲伸展逐渐升高和略行拔伸的动作,运展的时间稍持久为好。
应用本法一次20min,每日治疗1次,1个月为1个疗程。手法力量的大小依患者身体强壮程度,年龄大小不一等因素因人而异,以患者能忍受为度。手法结束后,患者卧床休息30min。
2.1 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中医病证的诊断疗效标准[4]。①治愈:腰腿痛症状消失,腰部活动功能正常,直腿抬高试验阴性,能恢复正常活动及工作,疗效率≥90%;②显效:腰腿痛症状明显减轻,腰部活动功能基本正常,直腿抬高试验>70º,能恢复正常活动及工作,疗效率≥70%;③有效:腰腿痛症状减轻,腰部活动功能较治疗前明显改善,直腿抬高试验>60º,生活可自理,疗效率≥30%;④无效:主要症状、体症无好转,疗效率<30%。
2.2 临床疗效 57例病人接受牵、扳法治疗后,治愈16例占28.07%,显效30例占52.63%,有效8例占14.03%,无效3例占5.26%,总有效率为94.73%。
青少年期的椎体末端外层为软骨环,是椎体的生长发育区,其内部含有椎间盘的透明软骨,此期的软骨尚未与椎体完全融合,故受到外伤后,容易导致软骨板和纤维环一同突出,而青少年椎间盘结构完整性好,故其发病率低。青少年腰椎间盘纤维尚未开始退变。反复外伤是造成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当存在屈曲、旋转时,再加上纵向暴力挤压椎间盘,更容易发生突出。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表现与成人有很大差异,症状较少较轻,体征相对较多,大部分患者在腰部外伤后发病,容易与腰部软组织损伤相混淆,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①症状体征不均等,腰痛和坐骨神经痛较轻,但仍是主要主诉症状,日常多能忍受,下肢肌萎缩和腱反射改变较少见,而直腿抬高试验常呈强阳性,多限于30~40°以下范围,甚至较多病人出现对侧直腿抬高试验阳性。②突出部位与体征不相符合,容易发生误诊,尤其是必须与肿瘤、感染、脊椎滑脱相鉴别。③腰部畸形重,常为腰部异常僵硬,脊柱后突和脊柱侧弯。④X线检查,绝大多数无特殊改变,需CT、MRI、脊髓造影等检查方能明确突出的间隙及范围。目前多数学者[6]认为非手术治疗是首选方法。
本课题通过57例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牵扳法治疗后疗效分析,为临床保守治疗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提供科学依据。
牵扳法手法可纠正脊柱的生理弧度及侧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消除无菌性炎症,解除肌肉的痉挛,并使部分髓核发生位移,改变神经根和突出物的位置关系,恢复腰椎生理曲度,加强腰椎的稳定性,调整小关节紊乱,分离神经根的粘连,解除神经根受压或受刺激,使症状消失或缓解。青少年的腰椎间盘多无明显退变,多呈凝胶状、水份丰富、弹性较大,以致椎间盘不易破裂,突出多呈环状,牵引可使腰椎间隙增大、密闭的腰椎间盘形成负压,产生类似吸吮的作用,有利于椎间盘回纳,达到解除神经根压迫,以达到止痛的目的。有效改善症状,维持脊柱的稳定性,有利于青少年腰椎正常功能的恢复,疗效肯定。故本手法因操作简便,易于掌握,充分发挥病人自身的能动性,活动腰部,使其自行调整复位,该法具有疗程短、见效快、病人痛苦少、医疗费用低的优点,且无并发症,值得更深一步的研究及临床推广。
[1] 申勇,李增炎,石奉文,等.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1996,6(5):194-196.
[2] 冯天有,赵平,梁国跃,等.腰椎管内突出髓核的临床意义探讨[J].中国中西医合杂志,2000,20(5):347.
[3] 赵文海. 牵扳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6,16(1):54-55.
[4]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
[5] 胡有谷.腰椎间盘突出症[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247:132.
[6] 孙锦年.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非手术治疗[J].颈腰痛杂志,1999,20 (2):101-103.
10.3969/j.issn.1672-2779.2010.24.088
1672-2779(2010)-24-0108-02
2010-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