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世界史教学中生态德育的失落与建构

2010-08-15 00:51张玲玲
枣庄学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世界史德育生态

张玲玲

(枣庄学院 政法与历史学系,山东 枣庄 277160)

高校世界史教学中生态德育的失落与建构

张玲玲

(枣庄学院 政法与历史学系,山东 枣庄 277160)

随着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化,人类逐渐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作为学科德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世界史学科,蕴含着丰富的生态道德教育内容。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高校世界史教学注重史实理论传授,忽视生态德育构建。世界史教学中生态德育陷入失落困境,而其建构则任重而道远。

世界史教学;生态德育;失落;建构①

随着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化,人类逐渐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作为学科德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世界史学科,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德育内容。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高校世界史教学注重史实理论传授,忽视生态德育构建。使得世界史教学中生态德育陷入失落困境,其建构则任重而道远。

一、高校世界史教学中进行生态德育的必要性

高校生态德育,是指高校的教育工作者从人与大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处和互惠互生的生态道德观出发,启发、引导大学生为了人类的长远利益和更好享用自然、享受生活,自觉养成爱护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生态保护意识、思想觉悟和相应的道德文明习惯。它是一种新型的德育活动,其实质就是要求广大高校学生以道德理念去自觉维护生态环境系统平衡、保护生态环境。

历史教育功能的广泛性和历史知识内容包含有丰富的道德教育内容,决定了历史教育目标在实现教育、教养和发展三位一体的任务中,普遍受到世界各国关注和重视的便是道德教育。在这一点上,美国教育家杜威作出结论说:“历史是永恒且具建设性的道德遗产。”“历史教学将发挥最自然的伦理价值。”

世界史是历史学的分支学科,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马克思曾经说过,“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传统的历史研究者认为,世界史研究的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演变的历史,是“人事的历史”,探讨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历史,而非人与自然的历史,从而把人类史和自然史割裂开来。随着史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史学家视野的开阔,自然科学的引入,交叉学科的发展,探讨自然发展演变及其与人类的相互关系的环境史、生态史、历史地理等逐渐成为世界史的重要研究领域。作为学科德育重要形式的世界史,因其包含大量生态德育的素材而成为高校生态德育的重要载体。世界史中生态道德知识充分地揭示人类史与自然史相联结的史实,充实了世界历史知识也更新了关于世界历史上许多事物的认识。比如在讲述战争时,从生态道德角度考察会得出不同认识。可以说,“生态环境在每一次战争中都是受害者”而且随着人类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由此带来的武器装备的日益精尖,战争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会不断强化和泛化。

高校世界史教学中渗透生态德育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接受系统的生态环境现状教育,了解生态科学的常识和规律,增加生态环境危机意识和生态责任意识,加深生态平等和生态法制意识,变无穷无尽向自然索取的世界观为人类与自然平衡协调、爱护资源的世界观,变物质消耗主义、个人享乐主义的价值观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人文理性的价值观,从而树立强烈的生态道德观。翻开人类社会的历史,曾经孕育了农业文明的古埃及王国最终的衰败,玛雅文化的消失,美索不达米亚的不毛之地,复活节岛的教训等都是由于人类向自然的过度索取造成的,都给大学生提供了借鉴。通过世界史教学中生态德育的渗透丰富了高校德育内容,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和全面发展。

二、高校世界史教学中生态德育的失落

高校世界史教学理应发挥其在生态德育方面的功能,但因多种原因,其德育价值没有充分体现,从而导致高校世界史教学中生态德育的失落。

认识观念存在偏差。长期以来,高校世界史教学重视人类社会活动的历史,轻视自然社会的发展变化,忽视人与自然相互协调的关系。世界史教师普遍认为生态教育属于自然科学领域,应由生物学、地理学等教师承担,生态德育则属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任务。所以现行世界史教学内容中,重视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和社会史的讲述而忽视生态环境史的介绍。而且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世界史知识和技能的讲授而没有把生态道德素质作为大学生必备素质列入培养目标。

内容分散缺乏体系。高校世界史教学中的生态德育内容十分零散,没有形成上下贯通的完整体系。在现行的世界史教材中,几乎没有直接讲述生态环境的内容,更多的是融入史实的隐性素材。一些教师在教学中虽有渗透,但缺乏完整性、系统性和持久性,只是轻描淡写地一言带过,没有着重于学生环保观念和环保意识的培养。教师需要查阅原始资料,分析整理后才能向学生讲授。

教学方法落后单一。世界史教师往往采用讲述法向学生灌输生态道德,缺乏生动活泼的教育形式,使生态德育教育失去应有的说服力和感召力。这种单向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被动接受,忽视其对自然的情感体验和判断,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师素质有待提高。在世界史教学中进行生态德育,对教师提出较高要求。因为生态环境史的讲授需要跨学科的知识,如生态学、环境学、地理学等。很多世界史教师缺少从事生态德育的系统培训,对生态道德知识没有深刻的理解,这就直接造成了世界史教学中生态德育的相对落后。

教育实践严重不足。高校世界史教学中必须尊重和唤醒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倡导大学生参与德育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由于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薄弱,教学方法的落后单一,忽视了对大学生主动参与教育实践的重视。在教学中,只着眼于理论灌输,忽略大学生的实践养成。

综上所述,世界史教学中生态德育教育陷入失落困境,其建构则任重而道远。

三、世界史教学中生态德育的建构

(一)整理德育素材,深化教学内容

作为学科德育重要形式的世界史,包含大量显性或隐性的生态德育素材。教师通过整理收集运用于教学过程中,既可以分散在各章节中,也可以独立成篇,既可以渗透于通史课程,也可以整理成选修课程。这样既深化了世界史教学内容也体现了世界史的德育功能和价值。在世界史教学中渗透生态德育内容主要包括可持续发展观的教育、科学价值观的教育和生态消费观的教育等。比如在讲述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时,引导学生理解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发展模式过分强调人的利益、人的需要、忽视自然存在,扭曲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结果加速了生态系统的破坏,引起了环境污染、资源匾乏、生态失衡等诸多问题。正如恩格斯所警告:“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大自然的胜利,对于每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今天人们逐渐认识到这种发展模式的危害,要求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改革授课方法,提高德育实效

为了提高德育实效必须改变传统单向灌输式讲述方式,针对不同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授课方法。在讲述美国西进运动时,一方面展示今天美国中部荒漠化严重的图片,一方面深情的朗诵关于大开发之前这里的美好景色的内容:“该地区的树木长得又高又直,一些树干在抽枝前就高达二三十英尺。”“整个河面都被天鹅、大雁、野鸭及鹤类笼罩着,我们天天都食用上好的面包、弗吉尼亚豆、南瓜、柿子、鱼类、水禽以及各种各样肥得流油的野兽”。通过采用情感陶冶法帮助同学理解美国西部的环境变迁传统上被看做是文明战胜野蛮、科技战胜蒙昧的一个胜利。然而从环境史的角度来看,美国西部开发却是一部沉重的灾难史,在短短几代人的时间里,北美地区大量动物相继灭绝或濒临灭绝,大片的原始森林消失殆尽,随之而来的是土壤的盐碱化和严重的水土流失最终引发了20世纪30年代西部大草原的沙暴。

在讲述英国工业革命时,采用对比反思法引导同学通过中英比较分析英国首先产生工业革命的特殊性。因为中国的煤矿煤层浅,人工徒手即可开采;中国煤矿大多位于北方,气候干燥,不需要抽水,而且离都城很近(北京),不需要长途运输。相反,英国煤矿埋藏较深,需要机械力挖掘,煤矿积水严重,需要机械抽水,煤矿离销售市场较远,需要长途运输。所以通过中英生态环境的比较能更深刻理解英国工业革命首先开始的原因。

(三)重视学生实践,促进德育养成

世界史教学中必须尊重和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倡导学生参与生态德育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亲身实践中加强生态道德体验,自觉养成道德行为。

大学生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而课外时间却非常充裕,所以应将德育渗透从课堂延伸到课外。高校校园文化丰富多彩,可以利用社团等配合各种重大纪念活动和节日进行德育渗透。比如利用纪念“世界环境日”、“地球日”“国际水日”“世界粮食日”等活动,鼓励学生查阅历史文献,撰写小论文,组织讲演会、编演历史剧、观看影视资料等,借以宣传世界历史事实,分析原因影响,锻炼科研素质,进行潜移默化的生态德育教育。还利用大学生三下乡活动进行广泛的社会调查研究,比如在非典期间引导学生调查农村和城市防控传染病的措施,结合欧洲的黑死病,为国家的应急医疗服务体系构建出谋划策。

(四)利用现代技术,增加德育兴趣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信息化社会的到来,讲述法、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已完全不适应当前高校世界史教学的需要,更不利于德育的实施。所以必须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通过直观感受,增加德育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在讲解“英国工人阶级的状况”一节内容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将当时英国城市中的下层工人生活的场景展现出来。边展示图片,边解说:“伦敦的空气永远不会像乡间那样清新而充满氧气……呼吸和燃烧所产生的碳酸气,由于本身比重大,都滞留在房屋之间,而大气的主流只从屋顶掠过。住在这些房子里面的人得不到足够的氧气,结果身体和精神都萎靡不振,生活力减弱。因此,大城市的居民患急病的,特别是患各种炎症的,虽然比生活在清新空气里的农村居民少得多,但是患慢性病的却多得多。”一方面展现了英国工人阶级生活条件的恶劣,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英国工业革命对生态环境的巨大破坏。

[1][英]克莱夫·庞廷.绿色世界史——环境与伟大文明的衰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2]梅雪芹.环境史学与环境问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高国荣.20世纪30年代美国南部大平原沙尘暴起因初探[J].世界历史,2004,(1).

[4]王益丁.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现实意义和对策[J].集美大学学报,2006,(7).

[5]王世民.论学校生态道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J].江西社会科学,2003,(12).

[6]简世德.生态道德教育:高校道德教育的新视角[J].交通高教研究,2004,(3).

[责任编辑:张伯存]

G633.52

A

1004-7077(2010)06-0024-03

2010-10-16

张玲玲(1980-),女,山东潍坊人,山东枣庄学院政法与历史学系教师,硕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与研究。

猜你喜欢
世界史德育生态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第三届“日知世界史奖”评奖公告
《中国德育》
“生态养生”娱晚年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家国情怀素养在世界史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世界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