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化、教育、素质及其三者之间关系的思考

2010-08-15 00:51赵勤
枣庄学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素质育人文化

赵勤

(宁夏大学 大学生素质教育办公室,宁夏 银川 750021)

关于文化、教育、素质及其三者之间关系的思考

赵勤

(宁夏大学 大学生素质教育办公室,宁夏 银川 750021)

由文化概念引出为什么要学文化,以及学文化要注重其优化组合,全面协调,解决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由人是文化动物,引出教育是人的文化活动,教育本质是育人,实现“做事”与“做人”相统一的人,解决怎样培养人的问题;素质是文化通过教育内化成人的品德的东西。其三者之间的关系为:教育之船,载着文化之内容,渡素质之人。

文化;教育;素质;及关系①

文化素质教育是中国式的高等教育观念。“其锋芒就是直指高等教育中‘重科学技术轻人文文化、重做事的能力轻做人的人品’的弊端”[1](P4)而提出的,其目的是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其核心是加强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融合,重点是加强人文教育。对此,笔者试图从文化、教育、素质及其三者之间的关系,说明对文化素质教育的理解。

一、如何理解文化

文化是人们在长期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总和。它外显于一系列系统的符号,外化于各种物质之中,通常又表现为知识。所以,知识是文化的符号,也是文化的载体。无论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都是暂时的,随着历史的变迁将消失,而只留下的就是文化。文化是人们储存历史,再现历史的手段,也是人们认识世界,总结经验,开发智慧,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的动力。文化是我们连接昨天、今天和明天的红线。只有准确全面地了解了中国文化,才能清醒把握今天的中国,有效谋划明天的中国。纵观历史,横观世界,哪个国家,哪个朝代进步变迁,不是首先从文化创新、思想解放开始。特别是“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中国,更应该重视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只有这样,“学习型社会”才能建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才能有望实现。学习文化要注重其优化组合,全面协调。优化组合强调的是文化的时效性和层次性,全面协调强调的是文化体系完整性和全面性。无数历史事实证明:无论是伟大的文学家、艺术家,还是卓越的科学家和杰出的政治家,无不文理相同,文化全面。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培根说:“读书使人充实”。具体讲“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词之学使人善辩”。[2](P14)显然,全面学习文化是人全面发展的深层动力和根本途径。

怎样学文化?一是在继承中批判,在吸收中“扬弃”。由于文化是社会在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既受当时政治、经济的影响,反映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等情况,又超越当时客观环境的限制,对社会发展有一定的超前指导作用,故此,文化具有时效性和超前指导性作用。但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等诸多方面的发展,大量新的文化就会代替一些不适应历史发展要求的旧有文化,批判、“扬弃”是新旧文化代替的必然法则。学文化就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在继承中批判地学,在吸取中扬弃地学。二是在开放中借鉴,在本土文化基础上消化吸收。学习借鉴别国先进文化是一个民族进步的有效途径之一。关键是要立足本国,将外来先进文化与本国实际相结合,在本土上消化吸收。照搬照抄,采取拿来主义的方式学习外来文化不行,生吞硬咽别国文化,本国机体是不消化的。古今中外大量事实都证明了这一点。美国的大学文化是移植西欧大学成功经验与本国实际相结合的创造性产物。正如布鲁贝克指出:“今天的美国高等教育仍是西欧的传统与美国本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长期相互影响的结果”。中国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都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中国化的产物。这就告诉我们,将他人成功经验融入本国实际,进行本土化的自主创新,是学习外国文化为我运用的必由之路。

二、如何理解教育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人有两种生命。一种是自然生命,一种是社会生命。人的自然生命来于自然,人们社会生命来自于文化。自然界的动物是靠基因遗传而存在,靠基因变异而演化。人是文化动物,人若没有了文化性,人与禽兽何异!人类社会是靠文化的传承而延续,靠文化的创新而发展。文化传承是文化创新的前提和基础。文化传承的主要形式是教育。

何为教育?涂又光先生认为:“教育自身是文化活动,在其中,人的身心(包括知、情、意),在德、智、体各方面得到发展。”他还特地用英文作了对照论述,以求明确无误:"Education in itself is a cultural activity,in which Man's body mind,including know ledge,feeling and w ill,develops intellectually ,mo rally andphysically" 。[3](P106)这说明教育是文化活动。人们习惯认为,教书育人的过程叫教育,这说明教育是一个文化动态过程。杨叔子先生认为:“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活动”。[1](P1)把人类文明成果内化成人们精神品德和道德情操,并指导其行为实践,这也说明教育的本质在于赋予人以文化生命。综上所述,无论是小学、中学、大学,若离开了培养人才这一根本点谈教育,那都是使教育误入歧途的作法。

既然教育的本质是“育人”,那么,何为“育人”?将人类优秀的文明成果通过教育内化成每个个体人的思想品德,并付诸于自觉行动。也就是说教育不仅要给予每个人全面的认识,还要给予每个人知识本意中所包含的思维、方法、原则和精神,使之真正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具体地讲:“人乃万物之灵”,‘灵’应体现在会思考,会推陈出新,会无中生有。恩格斯说:“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是人类的智慧,是独立思考的精神。”[4](P19)独立思考的精神就是会思维。把知识、思维和实践连接起来,起纽带作用的叫方法。它是知识转化为改造世界力量的桥梁。而贯穿于知识、思维、方法之中,并指导思维和方法的为原则。“真、善、美”就是我们“育人”的原则。体现“真、善、美”相统一的人生境界为精神。它是知识、思维、方法和原则的升华,是一种人生境界。通过把这五个方面完整的内化成人的品格,并付诸与行动叫“育人”。“育人”的标准是什么?通常指德才兼备,或者说即会“做人”,又会“做事”。它们虽然说法不一,但本质都在强调品德和行为一致。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对德与才的关系论述的十分精辟:“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才是德的躯体,用以体现德;德是才之灵魂,用以统帅才。人才层次越高,这一关系越密切、越清楚、也越重要。才,不仅体现德,而且可以醇化德,开化德;德,不仅统帅才,而且深化才,激活才。“做人”决定“做事”,“做事”反映“做人”。人非器物,他(她)是有感情、有思想、有精神境界的活生生的文化动物,应按照人成长成熟规律,结合社会发展需求,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因材施教进行培养,切莫不顾客观实际情况而主观臆断地去“制”。“育人”的基本途径有二:一是理论育人,即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二是实践育人,即社会实践和第二课堂活动。理论教育是“育人”的基础,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教育是“育人”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实践检验理论,并丰富发展新的理论。理论教育的内容一般应包括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知识是文化的符号。自然科学知识主要体现的是科学文化和科学精神,社会科学知识主要体现的是人文文化和人文精神。这两种文化,两种精神,在教育“育人”的过程中以何种构建方式出现,直接体现着人的德才兼备层次和“做人”、“做事”程度。虽然在文化“育人”过程中不存在着只重视自然科学知识,完全无视人文知识的教育,但“重理工、轻人文”,重当前的功利而轻长远的素质,这是不争的事实。教育不仅要给予社会所需要的,而且也要给予社会所不需要的。即教育既要对社会当前所需要的给予负责,也要对社会今后所需要的给予负责。这种最主要的负责是靠文化通过教育培养出来的有社会责任感的中国人来体现。

三、如何理解素质

“素质”一词原本是心理学观点,“指能力的自然前提,人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是人的神经系统以及感觉器官、运动器官的生理结构和功能特点,特别是脑的微观结构特点,与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有密切关系。”[5](P930)二十世纪 80 年代,又把它引申到教育学领域,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与社会实践,养成的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它强调的是先天与后天的结合,特别是后天环境、教育对人的潜能的开发和缺陷的补救,同时也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只有环境、教育等因素内化成为人的内在的较稳定的品质,才称其为“素质”。它具有综合性、稳定性和内在性的特点。因此,我们谈素质首先要重视它的先天性,即人的生理解剖特征。这种先天素质的形成,既有遗传因素,又有非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决定着能否“开发”、提升,是条件和基础;非遗传因素是指“开发”的潜能和结果。我们研究的侧重点是在后天的“开发”和“内化”。“开发”是指人的先天因素在环境、教育的影响下,使之更好发育、发展、成熟。“内化”是使将文化及其它环境条件,通过教育内化予学生的观念、意识、精神,并不断地充实和深化。所以素质的高低,既具有先天因素,也具有后天因素。一个人后天成长环境、受教育程度和自身主观的努力,对自身素质的提高起着直接的决定作用。

四、文化、教育、素质三者之间的关系

弄清了文化、教育、素质,再要弄清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也就不难了。我们可以看出:文化是内容,教育是手段,素质是结果。可以形象的说,用教育这只船,装载着文化之内容,渡素质之人。从文化素质教育整体看,文化是回答了学什么的问题,教育是回答怎么学的问题,素质是回答学得结果和程度如何的问题,其实质在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目的在解决“做人”与“做事”,德与才相统一、相一致的问题。学什么样的文化决定着培养什么样素质的人,通过什么样的教育手段决定着能够培养出什么样素质的人,选择什么样的文化,通过什么样的教育手段,决定着实现什么样素质的人。中国高等教育大力提倡并积极推行文化素质教育,就是要回答用中国式的教育方式培养出,既有爱国情怀,又有世界视野,祖国放心、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人才。

[1]杨叔子,余东升.文化素质教育与通视教育之比较[J].高等教育研究,2007,(6).

[2]培根.培根论人生[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莫洛亚.生活的智慧[M].北京:西苑出版社,2004.

[4]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5]李钦.中国百科大辞典普及版[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李成文]

G40-03

A

1004-7077(2010)06-0136-03

2010-09-03

赵勤(1965-),男,宁夏吴忠人,宁夏大学副教授,东方哲学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素质育人文化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年味里的“虎文化”
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培养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谁远谁近?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用好“变”的态度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