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聚区建设:促进河南科学发展的战略选择

2010-08-15 00:43:48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就业人口第三产业工业化

宋 伟

(中共河南省委党校经济管理教研部,河南郑州450002)

产业集聚是一种高效的产业组织形式,它以产业的高密度集聚为内在规定性,通过产业规模的扩大以及企业之间联系的加强,获得规模经济与分工经济利益,提高区域内企业与产业的市场竞争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就是依靠产业集聚形成的市场竞争优势及产业集聚区的相应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其工业化与城镇化水平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河南省委省政府在认真学习和总结省内外先进经验、结合河南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并对未来发展客观判断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产业集聚区是河南构建现代产业、现代城镇与自主创新“三大体系”的载体,这实际上是把产业集聚区作为推动河南工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政策工具,是在充分尊重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作出的战略部署。

一、加快工业化与城镇化推进步伐,创造非农就业机会,提高人们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是河南科学发展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的发展,而以人为本在经济方面最基本的表现是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今天,最先进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仍然是工业文明与城市文明。我们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目的就是让广大人民群众转变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享受现代工业文明与城市文明的成果,实现整个经济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就生产方式转变与生活方式转变两者来说,生活方式的转变是目的,生产方式的转变是手段。只有通过工业化和城镇化来创造更多的非农就业机会,才能转变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创造更多的财富,提高群众的收入水平,最终实现生活方式的转变与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从科学发展的意义上说,工业化不仅仅是看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还要看工业就业的比重、看人们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是否工业化了。如果只是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很高,而非农就业水平很低,人们仍然停留在传统农业社会的生活方式上,那么这样的工业化与科学发展的理念是不相符的。

我们从三次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来判断,2008年河南第一产业的比重为14.5%,第二、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加起来占85.5%,可以说工业化的程度已经很高了。但是,从三次产业就业在全部就业中的比重就能发现问题。截至2008年底,河南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为48.8◇26.8◇24.4。第一产业的就业占48.8%,第二、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合计为51.2%。48.8%的第一产业就业人口只创造了14.5%的财富,其收入和生活水平显然不会太高。而提高这48.8%的就业人口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只有靠加快河南的工业化步伐,为他们创造非农就业机会。如果要达到目前发达国家的水平,即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与第二、第三产业趋同的话,按当前第一产业在GDP中的比重14.5%计算,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比重也应该是14.5%左右,也就是全省还有34.3%左右的就业人员需要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这个数字差不多是2000万。所以,河南需要加快工业化推进的步伐,创造更多的非农就业机会。

另外,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仅仅是就业方式的转变、收入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是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的转变。而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转变在传统农业的居住生活方式下是无法实现的,只有在人口集中、居住方式转变的条件下才能实现,也就是要提高城镇化水平。2008年底,河南城镇就业人口只有976万,占全部就业人口的16.7%,乡村就业人口4859万,占全部就业人口的83.3%。在83.3%的乡村就业人口中,只有48.8%是属于第一产业就业,其他34.5%的人口实际上已经实现了非农就业,也就是他们的生产方式与收入来源已经工业化了,只是工作与居住地点仍然在乡村,生活方式、消费方式、消费结构等还没有转变,他们还没有真正城镇化。这部分就业人口的数量差不多也是2000万。此外,这2000万就业与收入来源已经工业化,还没有城镇化的就业人口中蕴藏着巨大的潜在需求。非农就业已经使这2000万就业人口具备了相应的购买力,但是农村的生活基础设施尚无法支持他们转变生活方式与消费方式,尤其是消费结构,所以他们的消费需求无法释放出来。而且,这部分消费需求仅仅通过家电下乡等政策是无法充分启动的,因为城镇化水平的滞后使他们不具备很多现代化生活设备所需要的使用条件。只有加快人口集中居住及生活基础设施完善的步伐,也就是加快城镇化的步伐,这2000万就业人口才有可能真正实现生活方式与消费结构的转变,形成真正的市场需求。这2000万就业人员及他们所供养人口的城镇化,不但会释放出巨大的潜在消费需求,而且会带动房地产、城镇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投资需求,为河南乃至全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释放出巨大的内部需求。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快城镇化推进的步伐,不仅是河南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要任务,也是河南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动力之所在。所以,河南需要进一步加快城镇化进程,以转变人民群众的生活方式,进一步释放市场需求、拓展发展空间。

综上所述,河南的工业化与城镇化面临两个“2000万”的问题,即“2000万”就业人口需要在已经实现非农就业的条件下完成城镇化;“2000万”就业人口既需要从第一产业就业转向非农就业来完成工业化,又需要转变居住方式来完成城镇化。因此,工业化与城镇化是当前河南科学发展所面临的基本问题。

二、产业集聚区建设是河南提升工业化与城镇化水平、实现科学发展的空间载体

如前所述,产业的分散布局、人口的分散居住,不利于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不利于消费与投资需求的扩大、不利于工业化的进一步推进,成为制约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因素。我们迫切需要促进产业与人口的空间集中,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以城镇化促动工业化,把工业化与城镇化很好地结合起来,形成良性互动,快速提升河南的工业化与城镇化水平。而产业集聚区恰恰为工业化与城镇化的结合形成了一个空间载体,这是因为:

1.产业集聚区是企业空间集中的载体。我们知道,工业生产对道路、水电气暖、通讯等公共基础设施的要求较高。公共基础设施不但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而且决定了企业发展所能达到的高度。但是,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不仅需要大量的投资,还要占用大量的土地。当分散布局时,每个企业需要进行相对独立的基础设施建设,支出相应的投资。但是由于单个企业的实力有限,无力投资建设高水平的基础设施,所以布局分散时每个企业的基础设施水平都很低,而且利用率也不高。同时,这些分散的基础设施都要占用土地,造成大量土地的浪费性使用。通过产业集聚区这一载体可以让企业在空间上集中发展,不但有利于提高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和使用效率,而且会减少土地的占用。

2.产业集聚区是同类产业或者相关产业关联发展的空间载体。建设产业集聚区不仅能够促进工业在空间上集中发展、实现基础设施共享、提高投资利用率并减少对土地的占用,更重要的意义是让同类产业或相关产业在空间上的集中发展,形成集聚优势,提升企业和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同类产业或相关产业的空间集中,一方面使产业集聚区内产业绝对规模扩大,便于企业获得原材料采购、产品销售等方面的规模经济,并带动中间投入部门、专门化机械设备、相关辅助行业等的发展,所以既能够降低单个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又有利于提升产业的总体竞争力;另一方面,同类产业或相关产业的空间集中,可以使企业之间联系加强,提高产业内部的分工与专业化水平,获取分工经济的好处;并促进企业之间在生产、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带动本地熟练劳动力与专门技能人才的产生,从而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与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的整体素质,促进产业的发展壮大。

3.产业集聚区是人口空间集中的载体。人口的空间集中必须以为广大农民创造大量的非农就业机会为先决条件,没有就业机会,人口是无法集中的,即便集中了也没有意义。而非农就业机会的创造,要靠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发展。河南城镇化落后于工业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村工业的分散布局,如果通过产业集聚区这一载体带动产业关联发展、带动产业规模扩大,自然会带来非农就业机会的增加。同时产业的空间集中自然会带来就业人口的空间集中,通过就业人口工作地点的变化带动他们生活与居住地点的变化。通过产业集聚区的发展,逐步推进这部分人口的居住方式由分散转向集中,实现工业化与城镇化的有效结合。另外,企业发展需要大量的工人,没有劳动力的供给,企业生产能力也就无法扩大。河南劳动力总量很多,但大部分农村人口仍然分散布局在广袤的自然村落中,具体到某一区域时人口总体数量并不是很多,劳动力供给也十分有限。河南一些工业相对发达的地方,已经出现了劳动力供给不足的问题。

4.产业集聚区是第三产业发展的空间载体。第三产业的发展不是凭空出现的,必须有其发展的客观经济条件,那就是工业发展、人口数量增加与空间集中。第三产业是为生产与生活服务的行业,没有第二产业发展、没有一定规模的消费人口,就没有服务对象,没有市场需求,第三产业的发展就是一句空话。既然产业集聚区是工业发展的载体,是人口集中的载体,那么产业发展与人口集中所带来的市场需求就成为第三产业发展的基础与动力,所以产业集聚区建设有助于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另外,工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如果没有第三产业的发展为其提供支撑,就会出现成本的上升与竞争力的下降。因为随着工业的发展与规模扩大,所使用的劳动力数量会不断增加,尤其是对高素质的管理与技术人员的需求不断增加。由于人的生活半径是有限的,区域内第三产业发展不足,就不能为劳动者提供便利的生活条件,就会造成劳动者生活成本的上升,并不可避免地加大企业的生产成本。更重要的是,不便的生活条件还会成为企业吸引高素质管理与技术人才的障碍,至少影响他们为企业长期服务的决心,所以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会成为制约企业技术升级和管理转型的人才“瓶颈”,影响企业与产业的长远发展。因此,工业发展、人口集中与第三产业发展之间也是一种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这种良性互动关系的实现必须通过三者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相对集中才能实现,而产业集聚区恰恰能够为三者的结合提供一个空间载体。

5.产业集聚区是城镇化水平提高的空间载体。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与工业化水平是密切相关的。一方面,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必须以工业发展为基础。城镇就是经济活动空间集中的场所,没有实体经济支撑的城市是无法存在的。工业的发展与空间集聚,带动人口的集中、第三产业的发展与集聚,是城镇发展的基础,是城镇发展的活力之所在;反过来,城镇化水平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方式转变了、消费水平提高了,工业、第三产业的发展就有了更好的基础设施、更大的市场需求。产业集聚区就是工业化与城镇化良性结合的空间载体,通过产业集聚区的建设来促进产业空间集中,带动人口空间集中与第三产业发展,自然就会带动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最终实现工业化与城镇化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所以,产业集聚区不但是产业空间集中与关联发展的载体,也是促进人口集中、第三产业发展与城镇化水平提高的载体。这实际上是河南经济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所要经历的一个综合过程,而产业集聚区能为实现这一过程提供一个空间载体。

总之,在河南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构建现代产业、现代城镇和自主创新“三大体系”,既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又尊重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实现中原崛起、加快河南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的重大战略部署,对此必须有深刻的认识。

猜你喜欢
就业人口第三产业工业化
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上海建材(2020年5期)2020-12-15 00:33:22
黑龙江省县域就业人口受教育结构对经济增长影响实证研究
《新型工业化》征稿启事
工业化失败的国家缺了什么?(上)
中国制笔(2017年3期)2017-10-18 00:49:11
21.1万,美国2015年11月非农就业人口增长稳健
1995年-2015年营业税与第三产业增加值相关关系
一季度第三产业增速明显下滑
云南省就业人口空间结构演变特征
提高第三产业占比缘何欲速不达?
我国第三产业的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