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赏析

2010-08-15 00:43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声声慢李清照词人

李 莹

(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人文社科系,河南郑州450003)

德国哲学家尼采说过:“凡一切已经写下的,我只爱其人用血写下的。用血写书,然后你将体会到,血便是精义。”清末民初著名学者王国维曾经如此评价李煜:“后主之词以血书者也。”笔者以为此语用以评价李清照的后期词作,也是极为恰当的。清照后期词作感情深沉真挚,语言精纯质朴,飘零之苦、身世之悲、丧夫之痛、亡国之恨种种情感交织萦绕在心间,令她欲罢不能、一吐为快。可谓字字血泪,力透纸背!《声声慢》是李清照后期词的代表作,我们就以此篇为例,怀着虔诚和敬仰的心情领略一代词宗李清照的绝代风华及旷世才情。

长安空梦,人老体衰,武陵人远,宝篆成空。在国破家亡,永失挚爱后,李清照独自一人飘泊异乡,心如止水,静寂如灰。没有希望和憧憬,没有温暖与甜蜜。每天生活在回忆中,唯有酒醉之后睡梦之中心灵才会得到片刻安宁,梦醒时又是撕心裂肺的痛楚和无以回避的思念。一曲《声声慢》唱尽了清照心中的爱恨情仇、心酸血泪,直至荡气回肠、夺人魂魄。

李清照《词论》曰:“乃知词别是一家,知之者少。”作为婉约词宗,清照之词言情大多委婉含蓄,缠绵蕴藉。而此词开篇却另辟蹊径,直抒胸臆,如挟天风海雨呼啸奔腾而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词人因何寻觅,她又在寻觅什么呢?靖康之变以来,金人铁骑不仅踏破了北宋的万里河山,也踏碎了词人的幸福之花,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情如故。《菩萨蛮》中“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孤雁儿》里“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词人太孤独寂寞,痛苦无助了,她想逃避这残酷无情的现实,去寻觅曾经拥有的幸福和美丽。清照一生最惬意最幸福的时光是十年青州隐居。青州十年,她和赵明诚淡泊名利,忧困不屈,比翼双飞,鹣鲽情深。归来堂中,他们共迷金石,同醉诗文,烹茗煮酒,猜书斗茶;易安居内,他们心有灵犀,志趣相投,高山流水,相映成辉。如今呢,哀哀孱嫠,海角天涯,风鬟霜鬓,憔悴凋零。对“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一句,韩昌黎《送孟东野序》曰:“物不得其平则鸣。”清照开篇可谓一“鸣”惊人,千种愁、万般恨皆随着词人的笔端而倾泻无遗。众所周知,在封建社会里,社会生活的空间具有很强的性别文化属性,男性一般属于社会,女性则属于家庭。这种社会分域对女性视界构成了极大限制,使女性的生命严重单质化。也就是说,这种不幸的生活处境迫使女性情不自禁地把一切生活的寄托都归于爱情,正如黑格尔所说:“女子把全部精神生活和现实生活都集中在爱情里和推广成为爱情。”爱情是女人的全部,她们为爱而生,为爱而亡。祝英台失爱情而化蝶,刘兰芝失爱情而自绝,唐婉沈园一别魂随爱去,黛玉姻缘破灭仙草枯萎。而清照失去的不止有爱情,还有她所深深依恋的祖国故乡,打击之重、摧残之深可想而知!特立独行、坚强刚毅的清照却未倒下,只是默默地承受这一切,继续从事她和丈夫所钟爱的文艺事业,令人叹赏折服,敬意顿生。

从“乍暖还寒时候”到“点点滴滴”为第二层,是借景抒情。词作已不分上下片,而是一气贯注,以富有悲愁含义的意象组成典型环境,反复渲染愁情。“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秋日清晨,朝阳初升,秋风砭骨,乍暖还寒。本就凄苦悲怆、魂不守舍的词人,偏偏又逢冷暖多变的天气,更为“柔肠一寸愁千缕”,心情更加难以平静。何以解愁,唯有美酒。然而,酒虽暖,心已寒,羸弱多病之身难抵秋晨急风,更经不起沧桑人世间的凄风苦雨了。借酒浇愁愁更愁,正在百无聊赖之际,词人不经意抬头望见了北国秋雁,一丝融融的暖意涌上心头,但我们的女词人依旧是那样的敏感多情,久违的老友很快又勾起了她沦落江南的愁思别绪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唐宋词选释》中“雁未必相识,却云‘旧时相识’者,寄怀乡之意。赵嘏《寒塘》:‘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词意近之”,说的正是这个意思。

著名的美学家宗白华指出:“文学是民族的表征,是一切社会活动留在纸上的影子。”伟大作家的作品,其最大的与众不同就在于,通过写自己的命运,透露出国家的命运、时代的命运。清照南渡以后的作品表露个人家庭的不幸仍占主导地位,但因她接触了残酷的社会现实,与人民有所接触,扩大了眼界,增加了阅历,词的题材范围也随之拓展开来,平添了社稷之忧、山河之痛,时代的烙印在其创作中表现得尤为鲜明。“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一曲豪气冲天、壮志凌云的《满江红》唱出了多少爱国者的血泪心声。清照虽一介女流,不能像热血男儿那样金戈铁马驰骋疆场,但她却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着祖国的命运,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中原故土。《添字采桑子》中的“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蝶恋花》里“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显示清照挣扎在悲伤凄苦之中,却没有丝毫奴颜卑骨。其后期词在凄凉中见慷慨激昂,愁苦中露傲世不屈,伤感中有对恢复河山的憧憬,婉约中有对投敌卖国的愤恨,充分体现了她深沉的爱国精神和高尚的民族气节。“谁怜流落江湖上,玉肌冷骨未肯枯”,“安石需起,要苏天下苍生”。政治眼光之卓越,胆识气魄之非凡,思想境界之高远,品行志趣之高洁,真可谓巾帼不让须眉!正如清人李调元《雨村词话》所说:“易安在宋诸媛中,自卓然一家,不在秦七、黄九之下,词无一首不工,其炼处可夺梦窗之席,其丽处直参片玉之班,盖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词人举头望秋雁,低头叹黄花。飘零之苦、身世之悲溢于言表。菊花,在中国传统美学意象中被列为“四君子”、“岁寒三友”之一,为历代文人所传颂。清照也十分喜爱菊花,词中曾多次显现菊花的意象。特别是《多丽》一词将对菊花的心仪倾慕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细看取,屈平陶令,风韵正相宜。微风起,清芬醞藉,不减酴醾。”不求秾丽、自甘素淡的菊花不正是词人淡泊名利、超凡脱俗的气质风韵之象征吗?清照这枝雪清玉瘦、美丽芬芳的“菊花”在离别相思、纷繁世事的煎熬和折磨中,也曾是那样的消瘦憔悴:“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但那时毕竟还有国有家相依,有情有爱相守,风雨袭来时,花儿虽在枝上瑟缩地颤抖,可它仍是那样坚强乐观,对生命是那样执着爱恋。如今呢?“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一切的一切都已幻化为虚无静灭,花儿已凋零枯败,狼藉满地。“谁教并蒂连枝摘,醉后明皇倚太真。居士擘开真有意,要吟风味两家新”。曾经相约要患难与共、不离不弃,曾经立誓要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可如今却落得寂寞清秋、生离死别,阴阳相隔、相见无期!托尔斯泰曾在《战争与和平》中写到:“你和另一个人一起走进生活,那人突然掉进了黑暗,你停下来,朝黑暗里看了一眼。”现在,赵明诚永远消失在了黑暗之中,李清照的心也随之沉入了无边的黑暗之中。花残柳败,独自枯坐,时日难捱,情何以堪。“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秦观《鹧鸪天》下片“无一语,对芳樽,安排肠断到黄昏。甫能炙得灯儿了,雨打梨花深闭门”与此词意境相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两句不仅脱胎淮海,而且兼用温庭筠《更漏子》中的“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词意,把两种内容融而为一,笔更直而情更切。“梧桐树,三更雨”之所以成为千古名句,就因为它通过梧桐夜雨在寂静的夜晚点点滴落檐下的声音营造了一种深静之境,极好地暗示、烘托了思妇长夜难眠的孤独与刻骨相思,正如王国维《人间词话》开篇所言:“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而深静之境是宋词第一大境界,清照在词中通过“梧桐”、“细雨”、“黄昏”等意象,巧妙地营造出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深静之境,也极好地渲染了内心深处的那种寂莫与清冷。缠绵细雨,飘落黄昏,点点滴滴,愁煞北人。“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这点滴细雨实乃点滴血泪,连绵不断道尽凄苦哀绝。

最后两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为全词的第三层,直抒胸臆,愁思无穷。多少亡国恨、多少丧夫痛、多少离乱苦、多少身世悲,万千思绪,满腹心酸,岂是一个“愁”字所能承载的?全词至此戛然而止,言近情遥,真可谓是字字血泪,力透纸背!

此外,李清照后期的另一代表作《永遇乐》也表现出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国家的关切。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这是李清照晚年流寓临安时以元宵为题所写的一首慢词。全词通篇对比,从今到昔,又从昔返今,层层展开,抒写家国身世之悲,将两种元宵佳节,两种人物心情抒写得酣畅淋漓,字里行间流露出了深沉的黍离之悲和强烈的忧患意识,极具感染力。其他如《念奴娇》、《添字丑奴儿》、《菩萨蛮》、《南歌子》、《武陵春》等都是表现同一题材的名篇。

“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欧阳修说得好:“诗人少达而多穷,盖非诗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清代史学家、文学家赵翼亦有言曰:“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细看李清照词前后期思想内容的差异,皆源于时代和其个人生活的巨大变化。南渡前的李清照,基本上是生活在与世隔绝的小天地里,词作内容主要抒写和平安宁环境中的闺阁相思、离愁别绪,反映的生活不够广阔,偏于婉约之风。而南渡后,金人的入侵,国破家亡的不幸,扩大了词人的视野,激发了词人的爱国热情,词作内容主要抒写个人和时代的不幸,反映了亡国之恨、飘零之苦,婉约之中融入豪放的成分,拓展了词的传统题材,具备独有的特色和价值,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自成一家,被称为“易安体”,对南宋末年刘振翁、辛弃疾等爱国词人的影响颇为深远,可谓南宋爱国词人的开拓者。刘振翁曾说:“余自己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泣下,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遂依其声,又托之易安自喻,虽辞不及而悲苦过之。”于是作《永遇乐》一首,以寄托自己与李清照同样的爱国情怀。在刘词中像这样标明效法前人的仅此一例,我们不能不说李清照词中的爱国主义精神感人至深。《声声慢》实属清照后期词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作,也是《漱玉集》的压卷之作。通过鉴赏评析,以小见大,以点带面,深入细致地了解婉约词宗李清照的心路历程及思想词风的转变轨迹,用心聆听一代大家从感性生命深处自由流溢出来的血泪心音。

[1] 周汝昌,叶嘉莹等.唐宋词鉴赏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

[2] 施议对.人间词话译注[M].长沙:岳麓书社,2003.

[3] 康震.康震评说李清照[M].北京:中华书局,2007.

[4] 冷金成.唐宋诗词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声声慢李清照词人
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
点绛唇
词人的职业
如梦令
《浮世清欢,岁月安好》
高中语文教学中文本细读的策略探讨
从“三美论”谈宋词翻译
从“三美论”谈宋词翻译
应是易安居士“憔悴损”
林逋梅妻鹤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