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贤娇
(景德镇陶瓷学院思政部,江西景德镇333403)
也论抽象价值与具体价值
罗贤娇
(景德镇陶瓷学院思政部,江西景德镇333403)
从文化的意义上说,作为一种先进的价值理念的抽象价值,是人类文明的结晶。作为人类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存在着一般意义上的价值即抽象价值。但现实中的价值都是具体的,抽象价值要转化为具体价值,主要是通过具体价值主体(尤其是阶级)的利益来决定,同时还要通过具体的制度模式来实现。而具体的制度模式又是由各个国家或民族的具体境遇决定的。不能把抽象价值狭隘化、经验化为现实中的具体价值,更不能狭隘化、经验化为一种“普世模式”。社会主义是在继承人类一切优秀文明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对先进的价值理念是从不排斥的。
抽象价值;具体价值;民主自由;社会主义
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是民主社会主义的讨论之后,围绕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推进民主政治建设,有关价值问题又成为热议的话题。其实这是一个老话题,从中国改革开放开始,就存在这个话题的争论,只是今天换了新说法而已。说到底这个问题争论的核心就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自由模式是不是每个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必须要采取的政治模式?对此,笔者认为,从文化的意义上说,作为一种先进的价值理念的抽象价值,是人类文明的结晶。作为人类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当然存在一般意义的价值,即抽象价值。但现实中的价值都是具体的,抽象价值要转化为具体价值,主要是要通过具体价值主体(尤其是阶级)的利益来实现,同时还要通过具体的制度模式来实现。而具体的制度模式又是由各个国家或民族的具体境遇决定的。不能把抽象价值狭隘化、经验化为现实中的具体价值,更不能狭隘化、经验化为一种“普世模式”。世界上不存在任何一种“普世模式”。社会主义是在继承人类一切优秀文明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对先进的价值理念是从不排斥的。
从文化的意义上说,在各个不同民族文化中可以肯定地说存在着抽象价值的因素。因为同为人类,必然会遇到并且要共同解决的问题,在各种不同文化中都会有对解决人类社会遇到的问题有价值的资源。这些能解决人类社会所遇到的“共同问题”的有价值的资源,就具有抽象价值的意义。所以抽象价值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某些相同或相近的价值观,而这些相同的或相近的价值观念是具有抽象价值的意义,在一定情况下可以为不同民族接受的,而且这些具有抽象价值意义的观念又往往寓于特殊的“价值观念”之中。[1]正如《北京晚报》2007年3月16日刊登温家宝总理答法国《世界报》记者问时说到的:“民主、法制、自由、人权、平等、博爱,这不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这是整个世界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共同形成的文明成果,也是人类共同的追求的价值观。”抽象价值是历史的产物,具有时代性。人类的每个历史时代都有自己的特点,人类在思考解决时代问题过程中就形成了带有那个时代烙印的特有的思想或理论。
所以,抽象价值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与社会交往中,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的过程中,从理论上加以抽象和总结而形成的一些人类所共有的价值理念,是人类文明的伟大结晶。
当前思想界之所以会有对价值问题的质疑,最主要是一些人把某种具体价值等同于抽象价值,把某种具体的发展模式抽象为“普世模式”;有些人干脆把自由、民主等价值理念明确定义为西方民主自由模式。也就是把抽象价值狭隘化、经验化为某种具体价值,甚至狭隘化、经验化为某种发展模式,并冠以这种模式的普世性,即“普世模式”。因此,从文化的意义上,我们虽然承认作为价值理念的抽象价值,但并不等于认为每个国家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采取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自由模式。在这里我们首先必须认识到,之所以产生这样一种认识,主要是由于其间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的作用;其次从理论上必须厘清抽象价值、具体价值与所谓“普世模式”的关系。
要合理地分析抽象价值与具体价值的关系。抽象价值是一种抽象的价值理念,具有一般性,它蕴含在各个具体价值之中。现实中的价值都是具体的,由价值主体(尤其是阶级)的利益需求决定,所以不同的价值主体(尤其是阶级)有着不同的利益需求,从而不同的价值主体(尤其是阶级)就有着不同的具体价值。我们一方面应该承认抽象价值的存在(这是从文化的意义上说的),但不能把抽象价值与具体价值等同。因为从哲学的层面来讲,任何事物都是一般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离开一般性的特殊性事物是不存在的,离开特殊性的一般性的事物也是不存在的。抽象价值是一种属于理论层面的理念,具体价值要以抽象价值为基础,抽象价值蕴含在具体价值之中,并通过具体价值来表现。抽象价值与具体价值的中介就是具体价值主体(尤其是阶级)的利益。同样的价值理念由于受到不同价值主体(尤其是阶级)的利益的影响,所以会有不同的具体价值。比如同样是民主,却有资产阶级的民主与无产阶级民主的区分,而且具体价值的民主的实质就是由具体价值主体(尤其是阶级)的利益决定的。所以资本主义的民主其实是对资产阶级内部的民主,而无产阶级民主才真正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
由价值主体(尤其是阶级)的利益决定的具体价值的实现要依靠具体的制度。制度的设计和安排是以由价值主体(尤其是阶级)的利益决定的具体价值为指导。同时,由于每个民族有着属于这个民族的特殊性,它不能割断自己民族的文化历史,不能撇开自己民族的具体的发展情况等。所以不同的价值主体(尤其是阶级)实现自己的具体价值的路径是不一样的,从而形成不同的发展模式。比如同样是资产阶级的民主,但不同的资本主义国家却有着不同的民主模式。所以从这个层面上说,不存在任何一种“普世模式”。
由此可见,作为一种价值理念的抽象价值是存在的,它蕴含在由具体价值主体(尤其是阶级)的利益决定的具体价值中,具体价值的实现要通过具体的制度,而具体制度的安排与设计除了由具体价值决定外,还受着具体的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影响。所以“普世模式”是不存在的。抽象价值落实到具体的现实中,是通过由具体的价值主体(尤其是阶级)的利益而决定的具体价值来体现的。西方各国在实现他们具体的自由民主价值时设计的具体制度或模式不具有普适性,所以“普世模式”是不存在的。
因此,我们一方面不能犯相对主义的错误,即在理论上,不能因为事物的存在都是以个性的方式存在而否认其一般性;但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犯绝对主义的错误,即把个性的东西抽象为一般。
社会主义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它应该是继承了人类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的社会。资本主义在长期的实践中创造了许多具有全人类意义的文明成果,完全可以为我们吸收和利用。社会主义从来不排斥包括源于西方文明的民主、自由、平等、人权等价值理念。民主、自由、平等、人权等这些先进的价值理念源于西方的资本主义,正在为资本主义服务,但现实中西方国家的民主、自由、平等、人权等和我们所追求的还是有本质区别的,因为价值主体不同。同时社会主义也处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链条上,它正是在批判资本主义的过程中产生的,这种批判并不是全盘否定资本主义,也不是全盘肯定资本主义,而是一种“扬弃”。以民主为例:社会主义民主的产生除了依据自身的社会经济条件外,还吸取了资产阶级民主中那些合理的、积极的因素,是在对资产阶级民主的扬弃中不断适应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而完善的。资产阶级就是以普遍的民主的形式来掩盖其少数人的统治。社会主义民主是新的真正的民主制度,坚持通过人民自己实现的人民管理制的发展方向。所以从资本主义民主到社会主义民主,是民主政治发展的一个飞跃。但不管是资本主义的民主还是社会主义的民主都是民主的一种,他们具有民主的一般的气质和理念,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民主的价值理念。所以社会主义对这样的价值理念是从不排斥的。
马克思早在总结巴黎革命的经验教训时认为“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2](P249)这里也就是说,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并不是要简单地否定一切,绝对地抛弃各种传统的民主运作机制,而是要扬弃资产阶级民主,把其中的合理成分改造成为无产阶级民主的有机组成部分。即“旧政权的纯属压迫性质的机关予以铲除,而旧政权的合理职能则从僭越和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当局那里夺取过来,归还给社会的负责人的勤务员。”[3](P57)所以,对于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的积极方面,马克思恩格斯历来是持肯定态度的。
在前苏联社会主义实践中,还在十月革命前夕,列宁就曾指出:“没有民主,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这包括两个意思:(1)无产阶级如果不通过争取民主的斗争为社会主义革命作好准备,它就不能实现这个革命;(2)胜利了的社会主义如果不实行充分的民主,就不能保持它所取得的胜利,并且引导人类走向国家的消亡”。[4](P168)列宁一直很注意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他有很多设想,只是天不假年,那些设想都没来得及付诸实践。历史实践也是最好的证明,在斯大林时代,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基本忽视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这也是为苏联后来的解体埋下了隐患。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也是我们全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抗日战争胜利前夕的1945年7月,在延安,著名民主人士黄炎培与毛泽东之间被传为美谈的“窑洞对”。毛泽东按照民主的理念,建立了人民共和国,争得了人民民主,建立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制度。1956年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及时提出了进一步扩大民主,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任务。遗憾的是,后来八大方针并未得到贯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走了一段相当曲折的道路。“文革”中的所谓的“大民主”实际上造就了一种无政府主义,严重地破坏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改革开放前,从总体上看,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教训主要有两条:一条是没有集中力量发展经济,一条是没有切实建设民主政治。因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明确指出:“继续努力发扬民主,是我们全党今后一个长时期的坚定不移的目标”。[5](P176)有鉴于此,我们党把建设民主政治的任务提到战略高度,确定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伟大目标。邓小平始终把民主政治建设同社会主义、同社会主义现代化联系在一起,认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5](P176)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六十多年来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可以看出,民主的价值理念一直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追求。但同时我们又必须明白: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一个逐步发展的历史过程。最主要的是需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有步骤、有秩序地推进。因为经济文化越落后,发展民主政治所需要的主客观条件越不成熟,建设的时期也就越长。而中国的社会主义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脱胎而来的,现在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同时,由于旧社会的残余以及种种历史条件的限制,使得社会主义民主在理论上和实质上的广泛程度与现实中实际实现的程度存在相当差距。因此,在这样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既不能长期滞后,也不能强行超前,更不能急于求成。邓小平多次指出:“民主化和现代化一样,也要一步一步地前进”。[5](P168)目前,随着我国三十多年改革取得的成就,尤其是经济领域的发展,向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也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十七大报告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所以只要是代表人类社会发展的先进的价值理念,也就是社会主义价值理念内容的一部分。
因此,我们从来不会拒绝人类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先进的价值理念,包括对民主、自由、平等、人权这些价值理念的追求。但承认这些先进的价值理念,即抽象价值,又必须要区分由不同具体价值主体(尤其是阶级)的利益决定的具体价值的本质。我们一定要警惕那种打着全人类的利益的价值而掩盖属于某个阶级的利益的价值。这样一种自称为“普世”的价值具有蛊惑性和欺骗性。这是借抽象价值的幌子否认具体价值。我们从文化的层面承认抽象价值,但具体价值是有本质区别的;同质的具体价值,它的实现模式也是大相径庭;何况具体价值都不同,那么实现模式就更不可能具有普世性。正如温家宝总理2006年9月在接受五家海外媒体采访,谈到民主时,温总理认为:民主是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观和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只是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国家,它的实现形式和途径各不相同,没有统一的模式。因此,那种把某种发展模式上升为“普世模式”甚至上升为“普世”的价值的观点是一种政治的别有用心,这是我们时刻要警惕的!
[1]汤一介.寻求文化中的普世价值[EB/OL].http://www.tecn.cn/data/detail.php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列宁全集:第2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5]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责任编辑:李睿]
Also on abstract value and concrete value
LUO Xian-jiao
(Jingdezhen ceramic institute,Jingdezhen,Jiangxi 333403)
Abstract value as an advanced general value idea existing in people's pursuit of good luck is the fruit of human civilization. In reality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abstract value into concrete one mainly rests with the interest of the principal part of concrete value in particular social classes as well as the concrete institutional pattern which depends on concrete situations of various countries or nationalities.Abstract value cannot be narrowed and experience-oriented when being transformed into concrete one,let alone in the form of universal model.Socialism established on basis of carring forward all human outstanding civilizations never excludes advanced value ideas.
abstract value,concrete value,democratic freedom,socialism
book=5,ebook=66
D018
A
1672-4445(2010)10-0045-03
2010-07-28
2009年度江西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中国模式’的生成及其双重性的研究”(MKS0916)成果之一。
罗贤娇(1971-),女,江西奉新人,硕士,景德镇陶瓷学院思政部副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