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珠
(南昌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南昌330047)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的影响及思考
黄海珠
(南昌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南昌330047)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进程面临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固然需要加强国家的舆论宣传和教育,但其最终的确立还在于社会主义物质基础的不断完善。必须提升理论的真理性,增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开放性和兼容性,在与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论辩与较量中彰显自身的逻辑力量、思想力量和新风采。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任重而道远,其中党和政府对社会环境的优化是外部保障,媒体对舆论环境的优化是重要途径,思想政治教育是主阵地。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当代中国进程;影响因素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被少数人理解掌握到被广大群众理解掌握的过程。就是以通俗易懂的大众语言,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使其获得社会的普遍认同,并转化为个体实践。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时代赋予全党全社会的一个重大课题。党的十七大报告对这一问题的高度关注表达了一个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现代政党的理论自觉。回顾和分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程,首先需要明确这样一个前提,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传播过程的形象表述,作为文化现象,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到实践、从西方到东方的传播过程和传播形式是跨国家、跨语言、跨文化、跨种族、跨民族、跨时代的,当代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任务就是自觉地促进这一进程。
作为特定概念,“大众化”是源于文化学、教育学领域的。文化学意义的大众化,就是指在文化的表现形式与传播方式上,文化信息由精英模式转向世俗模式的过程。而教育学领域的大众化,特指由于受教育人数扩大而形成的一种不同于精英化、普及化,并介于二者之间的教育模式。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指马克思主义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变通俗,由少数人理解掌握到被多数人理解掌握的过程。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理论自身蕴含着科学性与实践性的统一,使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要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通俗化、群众化和普及化目的,还要使其成为人们坚定信仰的熟练掌握的思想主张,更要转化为自觉指导实践、展开社会批判的理论武器。自诞生起,马克思主义就在思想意识、社会运动和社会制度三个层面依次展开着实践活动。每一步的成功实现都离不开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而且马克思主义能在不同时期以不同形式实现自身的大众化,即马克思主义满足了人民群众阶级斗争、变革制度、建设政权的实践需要。中国共产党从创建到长期执政,都在不断地实现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大众化。在幼年时期,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整体不高,当时党的理论工作重心是向广大党员群众介绍传播马克思主义。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党有了相对稳定的理论研究环境,马克思主义普及宣传重点由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转向新民主主义文化大众化,这一时期创作出一批富于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的文化成果。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党始终强调马克思主义对全党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多次开展教育文化战线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活动。由于长期受到指导思想中“左”倾错误影响,这一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受到严重干扰并出现过曲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胜利。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我们也遭遇了困难与挑战。这一时期,党中央号召全国人民不断加强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设,各地广泛开展基层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出社会主义荣辱观、凝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举措。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客观影响因素主要有:第一,从客观外部环境看,全球化时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事业的严重挫折,以及国内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消解着部分群众原有理想信念,制约着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某些群众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怀疑、动摇,其最直接的现实根源,来自于全球化时代资本主义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和社会主义前进中所遭遇的挫折失败。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事业遭受的严重挫折,带给一些群众政治立场和理想信念上的消极影响至今尚未消除。长期积累下来的社会分配不公、贫富分化、地区城乡差距拉大、失业等社会民生问题,以及党内和社会上各种消极腐败现象,影响了人们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理论要深入人心,仅仅靠灌输是不够的。意识形态吸引力最终受制于经济基础和社会建设状况,所以要通过理论成果的转化,即促发展、改善民生,来增进百姓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增强对党的创新理论成果的信服感。
第二,从文化角度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深入百姓人心所需的文化土壤尚未完全具备。在文化全球化和社会转型的双重境遇下,各国经济、科技和思想文化领域交流的日益频繁,西方的思想文化冲击影响着百姓的思想观念,挑战当代马克思主义的话语权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所面对的“大众”,是在文化程度、知识结构、职业特点、生活状况、兴趣个性等方面有着巨大差异的群体,社会经济生活的多样化,社会各类群体、各种力量的新变化,必然带来社会精神生活的多样化。多样性与快变性固然是社会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之一,但由此带来的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却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多样化的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凝聚共识的难度大大增加了。再加上我国有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传统,老百姓的精神解放还未真正实现,思想枷锁还没有完全打碎,科学精神、民主精神、批判精神、创新精神和宽容精神还没有在全社会完全培育起来。这样的文化环境客观上影响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
第三,从理论宣传的角度看,一些理论宣传的形式、方式和方法过于僵化、呆板,落后于当前社会形势的发展对宣传手段的要求,影响了普通百姓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感。从内容看,最突出的问题是宣传中“大”和“空”的现象,空话、套话多,往往使百姓产生逆反心理。一些理论文章回答问题、解决问题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对困扰人民群众的难题熟视无睹,影响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说服力和战斗力。
党和政府对社会环境的优化是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外部保障。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离不开灌输,但也不能仅仅靠灌输。这需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即消除影响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两大社会现实因素:腐败和社会不公。为此,首先需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坚决惩治并有效预防腐败。这是增强党的社会认同感、党的凝聚力以及党的意识形态的政治认同的最有效的手段。其次,要关注和改善民生,消除社会不公,促进社会和谐,在劳动就业、收入分配、住房、养老、医疗、教育等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方面能够真正有所作为,这是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最有效的途径。做到这两点,才能使人们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掌握从“灌输”发展为“自觉”。媒体对舆论环境的优化是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途径。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复杂背景下,媒体营造的舆论环境已成为影响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因素。党和政府必须着眼于优化舆论环境,对其采取更为灵活的机制,做到既尊重多样性又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元导向。以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来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从而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增进思想共识,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众多思潮中确立主导地位,以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既重视理论宣传又注意实际舆情,既做政府喉舌又要服务大众。新闻媒体作为意识形态工具和政府的喉舌当然要重视意识形态宣传,但作为社会公众交流思想和反映意见的平台,新闻媒体还要着眼于契合群众需求、吸引和凝聚公众来优化舆论环境;既重理论研究又重理论普及,既重理论的科学性又重理论的通俗化,使媒体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在具备科学性和真理性的同时,更具亲和力和吸引力。这就需要:各级党政领导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意义,进而通过具体的政策措施最大程度地引导全民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重视;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和业务素质,不断探索和改革,使教育方法灵活多样,内容既有政治性又有学术性和思想性,又能贴近人们的思想生活实际以及社会现实,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强化实践机制。通过道德文化教育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一方面,思想道德教育可以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扩大其传播的空间和渗透力;另一方面,思想道德教育可以拓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手段和方式,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并运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此,一要加强党建工作,充分发挥各级党政领导、党员干部在践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方面的示范和表率作用。二要以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引领日益多元的文化,使人们能够自觉抵制各种不良文化的影响。充分利用党员组织活动以及理论宣传活动,唱响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三要在各类行业中弘扬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努力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人们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1、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的特色
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途径和要求有三个方面:一是把马克思主义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实践结合起来,使本本上的马克思主义变成为实际生活里的马克思主义,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在宣传普及活动中尊重大众的实践主体地位。二是把马克思主义与大众文化结合起来,在普及宣传中采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民族特色。三是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时代特色,在普及宣传活动中要回答大众关注的现实问题,与时俱进。
2、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途径和方法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所肩负的重要使命。面对与时俱进、不断进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进行工作途径及其方式和方法的创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要求,解决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问题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思想政治工作要在通俗化、形象化、现代化上下功夫,全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大众传媒,拓展传播渠道,出版一系列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理论刊物,推出一批读者愿看、爱看的文章和书籍,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广播电视理论宣传的品牌,在进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普及过程中实现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有机结合,形成合力、各展所长。另一方面,要重视现代网络技术的运用,打造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传播的新平台,办好重点新闻网站理论频道,创建一批思想理论类网站,夯实思想引领的网上阵地。此外,还要注意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的方式方法;树立在理论上不断进取的学风,努力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理论修养;语言表述生动感人、深入浅出,以朴实、直白和准确的语言向人民群众进行宣传和教育,保证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突出重点、简明扼要,应透彻地解决人民群众所关心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依事论理,寓教于乐,寓教于情,并注重在实践中探索形成一套持之以恒的宣传教育机制;努力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通俗化和宣传方式的多样化。
3、不断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
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人才的重要性体现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确理解和分析上,正如艾思奇同志所说:写通俗文章比专门学术文章更难。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的培养,是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保证。做好理论大众化工作,关键是要有一支宏大的、高素质的理论人才队伍,着力培养和造就一批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具有完整和准确理解的理论工作者,是大众化有效实施的首要前提。大众化的过程必须赋予其通俗易懂的表现形式和入耳入脑入心的传播效果,需要拥有一支高素质的马克思主义宣传队伍,尤其是素质过硬的中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专家队伍,以在实践中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并结合群众的实际问题而采用灵活多样的宣传教育形式。
[责任编辑:李睿]
book=5,ebook=75
D616
A
1672-4445(2010)10-0014-03
2010-08-15
黄海珠(1971-),女,江西南昌人,南昌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