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春亮李会勤
(1.江西理工大学文法学院,江西赣州341000)
中央苏区时期陈云的杰出贡献
耿春亮1李会勤1
(1.江西理工大学文法学院,江西赣州341000)
在中央苏区时期,陈云以唯实、务实的工作作风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为纠正苏区经济斗争中存在的“左”倾错误做了不懈的努力,在打破国民党对苏区“经济围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高度重视苏区的工会工作,对苏区的军事工作作出了杰出贡献。
陈云;中央苏区;纠正“左”倾错误
自1933年1月下旬从上海转道中央苏区到1934年10月下旬担任红五军团的中央代表开始长征为止,陈云在中央苏区战斗生活了一年零九个月。在中央苏区时期,陈云担任中央局常委、全总苏区中央执行局党团书记等重要职务。陈云在担任这些重要职务期间,尊重实践,尊重群众,认真调查研究,踏实细致地开展工作,解决实际问题,为中央苏区的经济发展、政权建设和军事斗争做出了杰出贡献。
中央苏区在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下,经过几年的艰辛开拓,发展成为包括赣南、闽西二十多个县的革命根据地。1931年11月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和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有力地促进了根据地的各项事业的发展。但以博古为首的临时中央进入中央苏区后,不断地推行“左”倾教条主义。他们过高估计革命形势的发展,混淆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积极鼓吹所谓的进攻路线:“国民党统治的崩溃和破产,都在我们党面前提出开展各个战线上的布尔什维克主义,来把革命形势迅速地变成胜利的大革命,来争取工农民主专政在中国的胜利及迅速的转变为无产阶级专政。”[1]为此,临时中央提出了许多不切实际的口号,制定了不符合苏区实际的发展错误政策,给中央苏区的健康发展带来严重危害。陈云虽为临时中央的重要成员,但并未参加博古等人为贯彻不切实际的政策而搞的反“罗明路线”运动,而是进行调查研究,解决苏区工人斗争中存在的“左”倾错误。
1933年1月下旬,陈云与刘少奇一道到福建汀州考察指导工会工作。陈云通过召开座谈会,了解苏区工人经济斗争的实际情况。到福建汀州调查研究后,陈云认为苏区工人在经济斗争中存在着“左”倾错误。“这种倾向,表现在只看到行业的狭小的阶级利益,妨碍了发展苏区经济、巩固苏维埃政权的根本利益。”[2](P9)苏区工人在经济斗争中存在的“左”倾错误是:机械执行只能适用于大城市的《劳动法》,机械地实行工人的工作时间不得超过八小时和青工六小时,提出过高的经济要求等。陈云分析了工人经济斗争中“左”倾错误的危害,“这种‘左’倾错误,非但不能提高工人阶级的觉悟和积极性,相反地,只能发展一部分工人不正确的浪漫生活。而且,这种‘左’倾错误,使许多企业和作坊倒闭,资本家趁机提高物价,并欺骗工人,使工人脱离党和工会的领导。所以,这种‘左’的错误领导,是破坏苏区经济发展,破坏工农联盟,破坏苏维埃政权,破坏工人阶级的彻底解放的。”[2](P9)难能可贵的是,在当时党内存在的较浓厚的“左”倾思想氛围之内,陈云已经开始反思和纠正苏区经济斗争中的“左”倾错误。他认为,“左”倾错误主要来源于政治上的工团主义和领导上的官僚主义,“不深入群众,不去估量商店、作坊各种不同的实际情形,只是提出一般的并不适合每个企业的笼统的要求和纲领”。[2](P10)
为了纠正苏区经济斗争中存在的“左”倾错误和党内存在的官僚主义倾向,陈云根据自己的实地调查和研究,提出了具体解决问题的办法。第一,向群众做宣传解释工作,提高工人的阶级觉悟。苏区工人一方面要争取改善自己的生活,另一方面要把发展苏区经济、巩固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第二,彻底纠正工作中存在的官僚主义。这需要重新审查企业集体合同的具体条文,了解每个商店、作坊的实际经济能力,依据实际情况,规定适合于每个企业的经济要求,要体现出各个企业的不同工人的具体要求,提出反映工人最迫切要求的合同,才能得到群众的真正拥护。第三,对资本家要考察实际情况,区别对待,对于确实无货可售,或生意清谈的作坊、商店,工会应该领导工人在自愿的条件下,减少一部分工资;某些企业不能实行八小时工作制的,应该取得工人的同意,用增加工资的办法补偿额外工作的时间。
纠正苏区经济斗争中的“左”的错误,陈云不但从理论阐释了“左”倾错误的危害,而且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来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解决苏区工会机械执行《劳动法》的问题,陈云再次到达汀州,考察当地京果业中合同签订情况,并指导党支部重新订立适合京果业实际的合同。陈云首先找到两名共产党员,详细询问当地京果业的营业状况和合同的执行情况,了解到由于国民党对苏区进行经济封锁,京果业企业出现了进货难、经营亏本等情况。在初步掌握了企业和工人实际情况后,陈云召开了三次党支部会议。第一次支部会议上,陈云详细说明了“五一”代表大会关于修正《劳动法》草案的几个条文和纠正“左”倾的决议,诚恳地要求大家把任何细小的怀疑都提出来供大家讨论,直到大家没有任何的怀疑为止。在第二次支部会议上,听取了党员关于京果业各个企业、商店执行合同的具体实际情况。陈云把支部提出的意见归纳为六七个主要条文,要求党员到各店去做宣传和征求意见。在第三次党支部会议上,党员汇报了宣传的结果和群众提出的要求,指导支部拟定了新合同的条文。经过三次党支部会议,陈云领导支部制定了符合京果业实际情况的合同。[3](P150)以此为基础,陈云召开了京果业支部的全体会员大会,讨论通过了合同条文,选出有五人组成的签订合同委员会,领导工人同每家店铺的老板重新签订合同。这样的劳动合同,“既保护了工人的经济利益,又兼顾了雇主的承受能力,能为绝大多数雇主所接受,各店铺顺利完成了签订新合同的工作。”[4](P141)
经过陈云的认真调查和艰苦细致的工作,纠正了苏区工人在经济斗争中存在的“左”倾错误,特别是机械执行《劳动法》的问题。在陈云、刘少奇、张闻天等领导下,对《劳动法》进行了修改。1933年10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临时政府重新颁布了新的《劳动法》。新的《劳动法》修改了机械规定八小时工作制、提出过高经济要求等不符合革命根据地实际的条文,受到苏区工人和中小企业主的普遍欢迎,促进了根据地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苏区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围剿”发挥重要作用。
陈云在领导纠正苏区工人经济斗争中存在的“左”倾错误时,发现党和工会的基层干部在领导方式、领导作风方面存在着一定问题,严重地影响了党的政策在实际工作中的执行,要改变基层干部中存在的官僚主义倾向,需要改变领导方式,努力提高基层干部的领导能力。
陈云指出,党和工会的基层领导干部在领导方式、领导作风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不认真了解工人的实际想法和情绪,不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在工作中没有进行耐心细致的说服和充分的准备,空谈原则而不联系实际,致使党和工会的许多政策没有认真得到落实,反而在工人中引起不满的情绪。为了具体帮助基层工会的工作人员提高工作能力,陈云在1933年7月发表《这个巡视员的领导方式好不好》一文,首先指出农业工会的一个巡视员的领导方式的错误,“这样的方式妨碍工人的积极性,不能推动支部工作,而且会使工人对工会领导产生不满情趣,影响到这个支部的健全和巩固。”[2](P21)其次,陈云认为要做好基层工作,要了解工人群众的具体要求,“提出群众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这是一个关键。”[2](P23)找到了群众真正关心的切身利益问题,就可以推动群众愿意为自己的事情而去工作。“我们要善于找到提高群众积极性的环节,抓住这个环节来推动支部工作,推动全盘工作。领导的艺术在于了解群众的心理,甚至一个会议的议事日程的排列,哪个先,哪个后,都有很大的关系。”[2](P23)因此,做好党的基层工作需要领导干部去了解群众的心理,提高群众工作的积极性,需要具体细心的领导,要善于改变自己的领导方式,这样才能推动支部工作获得成效。“支部的领导方式是做好工作的关键,有了正确的决议案还不够,要把正确的决议运用到群众中去,成为实际工作的指导,还需要经过一种灵巧的工作方法和艺术的领导方式。”[2](P24)陈云认为,只有党的基层干部有了灵巧的领导方式,才能提高他们的领导能力,这样“才能使支部同志团结在我们的领导之下,相信我们的领导,而使工作得到推动。”[2](P24)
陈云不仅重视培养党和工会基层干部领导能力,而且对苏区工会组织的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苏维埃地区的工会工作在陈云来到苏区之前,已有所发展,在各个革命根据地建立了各级工会组织。但苏区都是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地区建立起来的,工厂工人人数很少,参加工会的工人人数就更少了。由于各个苏区处于不同区域,对于工会会员成分的标准,各苏区执行了不同的政策,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苏区工会的发展。陈云到达中央苏区之后,担任了全总苏区中央执行局的党团书记,领导苏区的工会工作。他先后主持和参加了中国农业工人代表大会、中国店员手艺工人代表大会、中国苦力运输工人代表大会,重新建立苏区主要行业的工会组织。为解决各个苏区在吸收工会会员的标准不同问题,陈云与刘少奇一道经过调查研究,明确规定苏区工会会员的标准:凡是以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为生活资料的唯一来源或主要来源之工人、雇农、雇员、苦力等,不论他的年龄、性别、籍贯、政治见解如何,均可加入工会为会员。按照这一标准,全总苏区执行局进行了征求会员的运动,吸收苏区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人、雇农等参加了工会组织,“除豫鄂皖和川陕苏区未统计外,苏区工会会员已达二十五万人以上。”[3](P160)在苏维埃红色区域,通过加强各级工会的组织建设,工会成为工农民主专政的最重要的群众柱石。
为扩大红军的力量,全总苏区中央局在1933年3月召开了全体委员会议,号召全体工人行动起来,参加革命战争。6月上旬,中共中央局作出了《关于扩大红军的决议》,决定扩大红军一百万。陈云和刘少奇向中央局提出,以全总的名义号召工人带头参加红军,创建中国工农红军工人师。随后,全总苏区中央执行局向各地发出通知,要用一切力量完成工人师的建立,要发动群众开展慰劳红军与工人师的运动。经过广泛的宣传、动员和精密组织,广大工人积极参加红军。8月1日,中国工农红军工人师在瑞金城外的竹马岗正式成立,全师共一万两千多人,被红军总部命名为中央警卫师。后来,这个师改编为红军二十三师,成为一支英勇善战的部队。
针对有些下层干部对扩展红军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陈云给予了严厉的批评。在中央革命根据地扩大红军十二月突击月中,陈云批评了江西于都岭背区突击队队长谢邵武在扩红运动中,工作不积极、不深入,只在干部内兜圈子;不开展思想斗争,向困难投降;对群众中的错误问题不解决。谢邵武致信陈云,为自己的错误辩解。陈云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说明岭背区在扩红运动中的成绩比不上瑞金的任何一个区,其主要的原因是区干部未深入到乡村基层去做广泛的群众动员,对乡干部的不积极完成扩红的任务没有通过思想斗争的方法来解决。陈云对谢邵武的批评和回信,发表在《斗争》第四十三期,为完成扩红的任务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经过陈云的努力和苏区各级政府的艰苦工作,扩红工作取得较大的成绩,共吸收将近20万红军新战士。
为支援红军反“围剿”战争取得胜利,保障红军的军事后勤的供给,陈云受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委派,负责军事供给部门和各项生产的管理工作。陈云在瑞金附近的港面红军兵工厂和塞上红军兵工杂械厂进行了一个多星期的调查研究。陈云通过召开职工座谈会,了解了兵工厂的生产和行政管理等方面的各项问题。通过调查,陈云发现塞上兵工厂厂长作风不民主,管理不科学,以致职工意见很大。经过与有关部门的研究协商,召开了厂职工大会,撤销该厂长,得到了全体职工的热烈拥护。“这一消息很快传遍了包括连岗在内的所有红军兵工厂,大大调动了工人支援反围剿战争的积极性。”[3](P154)经过陈云到军事供给部门的实地调查,他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没有建立产品的预决算的制度、没有实行厂长负责制,生产管理中存在着官僚主义现象。1934年5月,陈云在《红星报》上发表了社论,严厉批评军事工厂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陈云认真负责的态度,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震动了苏区军事生产的各部门,激发了军事工厂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西征前曾由中央委办军事供给各项生产的管理,这个工作有成绩,三月计划两月完成。”[4](P155)
为了支援红军在前线的战斗,满足前方的粮食供给,陈云十分重视征集粮食和节约粮食的工作。他指出,“我们正处在粉碎敌人第五次围剿的激烈战争中,保证充裕的粮食供给是争取战争胜利的最重要的条件。”[3](P159)但在激烈的战争环境中,苏区的粮食生产和收集工作遇到了巨大的困难,严重影响到红军在前线的战斗。为此,陈云提出,收集粮食必须进行广泛的动员、宣传鼓动等艰苦的群众工作,反对强迫命令的办法。要用事实来说服农民把粮食卖给合作社,通过合作社把农民多余的粮食收集起来,完成粮食征集的任务。同时,在收集粮食的工作中,要警惕敌人的捣乱和破坏,因为收集粮食在农村是一场残酷的阶级斗争。陈云对收集粮食的建议得到了中央的批准,中央先后派出强有力的突击队到农村中收集粮食,很快完成了收集粮食的任务,从而保证了红军战士在前线的粮食供应。为响应《红色中华》报开展的“节省运动”的号召,与博古、李维汉、邓颖超、潘汉年等人联名致信该报,提出:每天节省二两米,使前方红军吃饱、好打仗,同时呼吁其他白区的同志和在苏区分田的同志也要响应节省运动的号召。
面对国民党军不断地侵入苏区腹地,红军前线战斗愈加困难。陈云虽不是直接的战争指挥者,但十分注意从各方面收集关于红军作战的资料,研究游击区域的军事斗争方式和组织方式,希望以此来转变红军反“围剿”的被动局面。1934年9月14日,陈云在《斗争》第72期发表了《游击区域的斗争方式和组织方式》一文。陈云认为,在敌人占领的区域的群众性游击战争还没有开展起来,其主要的原因:一是没有认识到游击战争的重要性。二是在组织领导方面存在着错误,没有派最有能力的领导干部去担任游击区域的领导,在游击区域的党组织没有开展群众工作,使党脱离群众。要正确开展群众性的游击战争,必须加强现有的游击部队的政治和军事教育,派遣政治上最坚定的干部,去健全党的支部,加强党的领导,保证这些游击部队能够坚定地执行当前的路线去开展游击战争,并使之成为群众性的游击战争;要加强对赤少队的领导,使赤少队在党的领导之下,能够挺进游击区域开展群众性的游击战争;游击战争的胜利开展,必须依靠游击队到游击区域发动广大的人民群众,使党支部成为领导群众斗争的核心。
中央苏区时期,在党内存在着浓厚的“左”倾思想氛围,陈云敢于批“左”、纠“左”,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实事求是的精神品格。虽然陈云在中央苏区工作的时间不长,然而贡献却不小。他为苏区的经济发展、政权建设、军事斗争作出了杰出贡献。陈云在中央苏区的思想主张和革命实践,凝结着一个青年革命家的政治智慧,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共产党的治国理政和加强自身建设留下有益的启示。
[1]博古.拥护党的布尔什维克的进攻路线[J].斗争,(3).
[2]陈云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朱佳木.陈云年谱:上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
[4]金冲及.陈云传[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钟晟]
book=5,ebook=78
D231
A
1672-4445(2010)10-0017-04
2010-07-26
耿春亮(1977-),河南鲁山人,法学硕士,江西理工大学文法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中共党史研究;李会勤(1983-),女,河南鲁山人,江西理工大学文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